学箭悟禅录
2021-07-22 23:50:00 0 举报
德国哲学家赫里格尔先生在日本向弓道大师阿波研造学习六年,将抽象玄奥、高深莫测的禅和他在日本学习射箭的具体过程联系起来谈论,使得神秘的“禅”从仅可意会到语言可窥一二。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简介及参考
德国哲学家赫里格尔先生在日本向弓道大师阿波研造学习六年,将抽象玄奥、高深莫测的禅和他在日本学习射箭的具体过程联系起来谈论,使得神秘的“禅”从仅可意会到语言可窥一二
中国自古有着“以术入道”的传统,将某种技能的训练,作为认知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明朝大儒王阳明在其《观德亭记》中写到:“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王阳明认为,射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行状态和炼心的程度,即“射以观德(得)”,并且把射艺作为得心、明心、存心之道。
弓道与禅
练箭即在炼心
不在于精通哪门技艺,而是超越技艺的层面追求无艺之艺
超脱术的层面去追求道,术只是一种方式,借由术的载体去领会道的韵味
不思而思
其思如阵雨从天而降,如星辰闪耀夜空,如绿叶吐芽于和煦的春风之中
不思而思更像是把一切主观意识抛开,让自身的潜意识作主导,一切跟随心意而走,某种程度上更像中国古代提到的天人合一之感
禅艺拉弓
射箭不是为了锻炼肌肉。拉弦时不能使用全身的力气,而必须学会只让你的两手来做,胳膊和肩膀的肌肉仍然松着,仿佛是在袖手旁观
战国时期纪昌“不射之射”的典故,其实就指的是以射炼心、以射入道这个事情。——列子 汤问
不射之射其实是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
礼失求诸野。源自于礼射的弓道在日本被称为“立禅”,其目的就是寻找称之为“真心”的“不动的心”,这也是“射中了自己”之意,即认识你自己。而只有在无念的超觉状态下,才有可能找到这个真正的心。
放箭难关
思考: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越是想快一点的得到一些东西越是得不到。
武术同样讲究放松,更重意而非力,做到松而不懈方是正途。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可见是同样的道理
只有当箭手自己不经意的时候,箭才能射得稳。那弓弦必须像突然切过握住它的大拇指一样,而不要有意张开右手
以心传心
在闪电般放箭,缓缓呼气后,放下胳膊,向箭靶鞠躬,静静地退场。这样,箭术就成为阐释“奥义”的一种仪式。
仪轨并非无用之功,好比拳术的起手式之前其实十分重要,甚至更甚行拳走架,其要诀在于凝神静气,与周身之环境达成统一,也是通过仪轨让自身更加容易进入状态。
诚于剑方能极于剑,足够虔诚则代表集全部心神贯注于一物,更易进入某种状态,从而体会技艺本身的神韵
读完推荐
射手跪在一边开始入静,然后起身,庄重地走向箭靶,深深地鞠一躬,像献祭品似的奉上弓箭,然后搭箭、举弓、拉开,在最高的灵觉警醒的状态下等待着。
由弓道及炼心,并给出了如何达到该境界的次第及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对于无论是习练某种技艺还是想了解何为禅亦或是对炼心感兴趣的人,此书不可不读,不论是初涉其中还是浸染已久都能有所得,常常翻阅更解其中之味。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