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
2021-10-13 19:17:00 154 举报
AI智能生成
结合肖秀荣精讲精练、腿姐冲刺手册内容,全部概念关系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自由资本主义
劳动价值论
经济类别
自然经济
定义
自己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目的
自己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目的
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高级形态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矛盾一: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有用劳动
劳动的自然属性
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脑力和体力消耗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关系
具体和抽象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有用劳动
劳动的自然属性
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脑力和体力消耗
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社会属性
生产者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
私人劳动
劳动生产律
劳动类型
简单劳动
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复杂劳动
劳动力
定义
人的劳动能力,抽象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人的劳动能力,抽象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成为商品的标志
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价值构成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必须生存资料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矛盾二: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抽象)
商品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共有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物质关系;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价值(抽象)
商品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脑力和体力消耗(抽象劳动)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二因素关系
作为商品生产者或者购买者而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交换价值(表现)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对应词
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 - 自然属性 - 具体多样的
抽象劳动 - 价值 - 社会属性 - 一般无差别的
商品的价值
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量 (价值量) :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平均耗时)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比
商品价值量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单位时间与单位商品
矛盾三:商品与货币
货币的本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标价)
流通手段(买)
贮藏手段(足值货币)
支付手段(工资、赊账)
世界货币(汇率)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质
价值量
价格
货币产生对商品世界影响
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一极是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内在使用价值矛盾发展成为外在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
作用
内容: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为原则进行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为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部分能够相抵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部分能够相抵
矛盾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关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只有卖的出去,私人劳动才能够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才能得以解决
商品拜物教
剩余价值理论
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律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平均利润出现前
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
平均利润出现后
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
垄断出现后
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律
用于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止境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生产过程二重性
劳动过程
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实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价值增值则是超过劳动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
价值增值则是超过劳动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
劳动力两部分
必要劳动
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价值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效率的尺度】
剩余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认识工资的前提: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力
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构成
维持生存所需生活资料
维持家属所需生活资料
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价值
且该新价值比劳动力成本价值更大
且该新价值比劳动力成本价值更大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拥有者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能够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 (劳动时间)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 (劳动时间)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长度时间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效率),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长度时间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效率),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
内涵: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客观后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
一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式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与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
利润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
利润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利润平均化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意义
揭露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支出革命历史必然性
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指导意义
资本
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而是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类型
不变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 (v)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的剩余价值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的剩余价值
积累
本质
不断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不断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源泉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后果
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
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 c : v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相对过剩人口: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
流动过剩人口
潜在过剩人口
停滞过剩人口
循环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运动
前提条件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在空间并存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加快资本周转不能提高剩余价值量,但能够提高总量
影响快慢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速度
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问题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实现条件
物质前提
价值组成
经济危机的强制解决
由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生产和消费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一旦比例失调,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由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生产和消费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一旦比例失调,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三个阶段与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工资
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形式
"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剩余价值与利润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度
平均利润率: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就会导致竞争,
使资本从利润率低转向利润率高的部分,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使资本从利润率低转向利润率高的部分,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投资额 x 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 + 平均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换(但价值规律没有改变)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换(但价值规律没有改变)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m' = m / v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价值 / 可变资本
利润率 p' = p / (c+v)
自由竞争下,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c+v) / 平均利润
垄断竞争下,垄断价格 = 生产成本(c+v) + 平均利润 + 垄断利润
垫付资本 = 生产成本 = c+v
资本有机构成 c : v =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利润量 = 剩余价值量 m
年剩余价值量 = m x 年内资本周转次数
年剩余价值率 = 年剩余价值量 / v
剩余价值理论意义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的发现和唯物史观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两大基石
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产生途径
小商品经济分化
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原始积累
积累内涵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主要途径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资源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资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所有制与所有权
所有制:经济意义
所有权:法律意义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状态,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状态,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下,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下,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
由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危机【必经/基本阶段】、萧条、复苏、高涨
由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危机【必经/基本阶段】、萧条、复苏、高涨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国家
职能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
法制
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政权组织形式
三权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三权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选举制度
本质
统治工具
统治工具
局限性
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下掩饰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意识形态本质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出现
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
实质: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实质: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垄断资本主义
本质
通过联合操纵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与竞争
不能消除竞争原因
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
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不可能把所有都包下来
竞争存在于
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
竞争新特点
竞争目的:获得垄断利润
竞争手段:更加多样
竞争规模扩大:遍及各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形式
初级:短期价格协定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康托卡辛)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康托卡辛)
垄断价格
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从长期来看价格还是平均于价值(垄断价格)位置
从长期来看价格还是平均于价值(垄断价格)位置
垄断资本
实质
在于取得垄断利润
在于取得垄断利润
来源
来自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价值
来自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价值
实现方式
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实现
垄断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价格 + 垄断利润
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实现
垄断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价格 + 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与寡头
金融资本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金融寡头
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
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建立政治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
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建立政治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内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形成原因: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经济被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局限: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目的是赚取垄断利润
金融垄断资本发展
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欧盟)
二战以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组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世界银行;3、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表现
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科学技术: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跨国公司
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消极后果
发展与发达国家的不平衡、不平等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当代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私人股份取代个体资本
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资本所有制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
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政治制度变化
多元化趋势
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的矛盾和冲突
的矛盾和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其基本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
百年进程【背诵】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优点
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分析
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击中要害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局限性
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社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两大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
激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的探索【背诵】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标志着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标志着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苏联模式
积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消极:集中过多,否定市场作用
一般原则
发展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根本原因)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原因)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其最终实现
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历史必然趋势
历史必然
长期过程
共同理想
总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产生条件
经济,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产生条件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
奠定思想前提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创建目的
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需求
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需求
著作
首次合作《神圣家族》;思想前提《德法年鉴》;第一次系统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
公开问世,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圣经《资本论》;全面阐述,百科全书《反杜林论》
首次合作《神圣家族》;思想前提《德法年鉴》;第一次系统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
公开问世,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圣经《资本论》;全面阐述,百科全书《反杜林论》
谁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
直接理论来源
“想古古”: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想古古”: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自然科学前提
“转学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转学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
鲜明特征
科学性
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
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
人民性
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
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
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发展性
具有与时俱进品质
具有与时俱进品质
观察当代认识工具
指引发展行动指南
引领进步科学纲领
当代价值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马哲原理
原理框架
辩证唯物论
两观
物质观: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间观: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
意识观:物质与意识、意识的本质
两原理
物质与意识管的辩证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唯物辩证法
两个总特征
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原理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个基本范畴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阐述辩证法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两对关系
实践与认识
真理与价值
真理观
真理具有客观性与一元性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两个规律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
真理发展规律
一个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能动反映论与可知论
唯物史观
一个问题
历史观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两个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历史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其余动力
历史发展中人的作用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个人与历史人物
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本原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物质形态
金木水火土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原子是最小单位
原子是最小单位
马克思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
是否可知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怎样存在
辩证法
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观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的统一性
物质
统一性原理
内容
本原唯一且为物质;统一是多元性统一
本原唯一且为物质;统一是多元性统一
体现
意志统一于物质;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活动;人类社会物质性
意志统一于物质;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活动;人类社会物质性
两个维度
抽象维度
物质 ≠ 实体, 而是物质形态的共性
物质 ≠ 实体, 而是物质形态的共性
客观实在性维度
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列宁:人的意识之外),也是 物质唯一特性
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列宁:人的意识之外),也是 物质唯一特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本原,且是唯一本原
世界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和无差别统一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者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反作用即能动作用。反作用具有异步性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不可分割
运动与静止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恩格斯
物质是物的总和,阐述哲学物质与自由科学物质是 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是物的总和,阐述哲学物质与自由科学物质是 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
物质共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可以为人意识所反映
物质共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可以为人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
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发展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发展基础
运动
静止:特殊(相对)的运动 ; 运动:无条件且绝对
静止是衡量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必然在运动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
一维、一去不复返(单向运动)
空间
三维
时空
时空客观性
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性
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性
有限无限、绝对相对性
意识
起源
源泉
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
社会历史发展产物
自然界发展产物
影响因素
决定性因素 :劳动
重要因素: 语言
本质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人脑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主观映像
特殊物质,不是物质本身——人脑机能和属性(人类独有)。【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统一】
能动性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作用
调控人行为和生理
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的前提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工智能
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但是,智能机器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
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但是,智能机器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
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事物普遍联系
特点 (口诀:多条扑克)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正方太太】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从动态观察普遍联系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从动态观察普遍联系
事物变化发展
发展的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发展即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不可战胜
新旧事物区分
是否符合规律: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事物 ≠ 新出现的事情
新事物 ≠ 新出现的事情
运动 ≠ 发展
前进的运动 = 发展
前进的运动 = 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联系
均为事物发展,不过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均为事物发展,不过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联系发展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有具体决定作用
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积极推动,消极阻碍
本质与现象
真象与假象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是本质正面表现,假象是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
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现象,而错觉是主管的
方法论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任务
原因与结果
【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必须满足前后相继以及彼此制约的条件
原因与结果都属于现象,客观范畴内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一个因果联系中,二者不能颠倒;在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两者可以相互转换
必然与偶然
联系
必然(原因)存于偶然(结果), 通过大量偶然性(结果)表现
偶然性隐藏着必然,受必然性(真理)的支配
方法论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可能性
现实可能性
抽象可能性
不可能性
事物联系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属性
同一性[相对]和斗争性[绝对](基本属性)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特殊性(矛盾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灵魂】)
同一性[相对]和斗争性[绝对](基本属性)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特殊性(矛盾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灵魂】)
共性 = 矛盾普遍性 = 一般; 个性 = 矛盾特殊性 = 个别
矛盾的不平衡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看问题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看趋势、发展趋势
矛盾的解决形式
一方克服一方
同归于尽
协同运动
融合成新事物
量变质变
质:用于区分的内在规定性
量: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物质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过度的范围,会转化为他物
量变质变
量变:连续、渐近
质变:连续性和渐近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量 是 质 的必要准备
质 是 量 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互相渗透
体现了 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不希望质变:适度原则,希望质变:量的积累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
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
辩证否定观
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才能转变
新旧事物联系
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不是线性,而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归纳与演绎
逻辑与历史
思维能力【新大纲】
辩证思维
历史思维
战略思维:事物关系
底线思维:质量度
创新思维
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本质具有批判和革命性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统一
科学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实践认识发展规律
认识论
实践观
决定作用【来的简历】
认识来源、认识目的、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发展动力
认识来源、认识目的、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发展动力
本质: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做到】、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基本要素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
有主题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注意不是所有人】
有主题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注意不是所有人】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基本】、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物质生产【基本】、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子系统: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辩证关系
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标准
认识
定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不同答案
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旧唯物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知
从实践到认知
感性认知
感觉、知觉和表象
直接形象不深刻
外部联系
感觉、知觉和表象
直接形象不深刻
外部联系
理性认知
概念、判断、推理
抽象性、间接性
概念、判断、推理
抽象性、间接性
第二次飞跃
从认知到实践
从认知到实践
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背诵】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唯物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谈真理内容,就谈客观】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谈真理内容,就谈客观】
一元性
客观内容唯一性,主观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
客观内容唯一性,主观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
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法】
绝对性
1.与人意识无关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明确原则界限
2.人类认识在不断完善【相对=绝对】,承认可知即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1.与人意识无关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明确原则界限
2.人类认识在不断完善【相对=绝对】,承认可知即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
人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完善,具有局限性,只接触了真理的一部分
人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完善,具有局限性,只接触了真理的一部分
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包含:无限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相互包含:无限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主义:实际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发展规律
相对走向绝对,接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相对=绝对】
相对走向绝对,接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相对=绝对】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在一定范围内对立是绝对的,
但如果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真理绝对有条件】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在一定范围内对立是绝对的,
但如果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真理绝对有条件】
检验标准
除了实践,没有其他标准
实践标准确定与不确定性
确定:只有实践才能确定真理
不确定:强调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当前实践、历史阶段的局限性】
确定:只有实践才能确定真理
不确定:强调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当前实践、历史阶段的局限性】
价值
价值
基本特性
主体性
依赖于主体存在【客体对不同主体价值不同】
依赖于主体存在【客体对不同主体价值不同】
客观性
客观存在价值的效果,与主题意识无关【主体客观需要】
客观存在价值的效果,与主题意识无关【主体客观需要】
多维性
同一客体对主体有多种价值
同一客体对主体有多种价值
社会历史性
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价值评价
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结果与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识影响
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真理尺度
人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被动】
实践价值尺度
人按照自身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被动】
实践价值尺度
人按照自身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任何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真理是价值尺度的前提,但是真理需要人的价值尺度才有主体意义
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认识改造世界
辩证关系: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必然与自由
必然性:规律性
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有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有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
社会存在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自然
自在自然
人化自然
社会与自然关系
实践 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自然独立于人类社会
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决定性力量)
(社会历史发展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含义
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社会历史性
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社会历史性
结构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尺度/标志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尺度/标志
劳动对象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含义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一种社会形式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一种社会形式
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决定性内容,物质生产的前提
最基本、决定性内容,物质生产的前提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性质
客观性、不是人们主观的愿望和要求
辩证关系
存在 决定 意识
意识 依赖于 存在
意义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
非意识形态
无阶级性
无阶级性
自然科学、语言学
意识形态 = 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到这教法术】
道德、哲学、宗教、法律、艺术
道德、哲学、宗教、法律、艺术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
国家
实质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第一大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基础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区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区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第二大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
本质是与特定生产关系联系的、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集体
本质是与特定生产关系联系的、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集体
阶级划分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科学技术:双刃剑
改革
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
社会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矛盾,一切冲突的根源
社会主要矛盾
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规律
自觉的
有意识的
需要人参与
自然规律
自发的
无意识的
不需要人参与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
社会形态
内涵
骨骼系统
血肉系统
统一性和多样性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
人民群众
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推动作用的人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个人作用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