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21-09-10 14:47:26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梳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经济结构:中国几千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级关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人劳动者、知识界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使占世界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他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提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时间:1949-1956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成分(3+2)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剥削工人的一面
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而非主体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概括:新民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提出
1949-1952三年努力,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已经完成
1953 内容(一体两翼):“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要性
我国经济和文化落后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为国营经济,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必要性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我国已有了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主要经济成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