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2021-08-22 08:48:0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考考点覆盖、口诀+重点+真题例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21 世纪时代特征
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开发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
管理和信息技术融合
产物
管理信息系统产生背景
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
人、机系统
(1)数据的一体化
(2)系统开发的一体化
一体化系统--集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第一节 概念及其发展
也包括教育,医疗,科技
主要针对一个组织内部的具体业务过程而建立
1. 电子业务
经济管理,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而建立
2. 电子政务
通常以网站形式出现
网购,在线支付,网上交易
主要针对商贸活动而建立
3. 电子商务
核心业务
会计记账系统
面向具体的管理业务而建立,功能简单
4. 操作型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面向那些需要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等管理决策需求而建立
5. 分析型
按数据处理
服务于组织的基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具体业务的自动化,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属于此类
6. 事务型
主要服务于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提供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等功能,设计多项业务的综合管理。主要目的是使组织中的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固定格式的报表、报告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了解和监事管理领域的运行情况。
7. 管理型
主要服务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为战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这类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一般来源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型信息系统,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外部,其中外部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
8. 战略型
按管理应用层次
第二节 系统分类
有目标
若干功能
相互联系
1. 功能结构:
信息管理者、 信息源、 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
2. 概念结构
战略型
战略计划子系统
战略计划层
高
管理型
管理控制子系统
管理控制层
中
事务型
执行控制子系统
执行控制层
低
按职位高低
纵向视野
生产
销售
物资
财务
按职能排
横向视野
横、纵交叉
综合视野
3. 管理职能结构:
计算机
外设
网络设备及其联机方式
实体
硬件
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一般可以用系统模块结构图的形式展示
软件的功能模块
依附于硬件结构的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依附硬件的软件
软件
4. 软硬件结构
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
两层
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库服务器
三层
客户服务器模式 C/S
浏览器客户端+服务端(IE----Web服务器+SQL Sever数据库)
web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S
5. 网络计算结构
第三节 系统结构
逻辑流程: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首先制定主生产计划,据此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
以物料需求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思想
1. MRP
集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各子系统为一体
3. MRPII
顾客驱动
基于时间
面向整个供应链
三特征(顾时链)
四元素:资金、货物、人员、信息(人钱物信息)
物流管理包括:1. 分销管理2. 库存控制3. 采购管理
功能(财物生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核心功能)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4. ERP企业资源计划
第四节 典型应用
第一章 导论
以获得大于个人活动效果的活动
1.概念:一个或 更多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
中心是管理他人的活动
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追求协同效应
营造激励环境,使人努力,发挥协同效应,达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
2. 管理工作(中心 协调 营造环境)
1)发现问题
2)拟定方案
3)作出决策
管理过程=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
3. 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1)思想现代化
2)组织现代化
定性到定量
3)方法现代化
4)手段现代化
4. 管理现代化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对未来时间作出预测,以定制出行动方案
计划
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分配等
组织
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
指挥
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为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的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
协调
对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测,纠正偏差,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工作
控制
5. 基本职能
管理的含义
从上到下的领导
一个上级指令(只服从直接上级)
负责人负责一切问题
6. 直线制(最早的,树形)
优点:减少最高领导者的负担;缺点:容易造成办事效率低下现象
负责人+职能机构
7. 职能制
1.直线组织
2.任务
两维组成
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缺点: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分不清责任
8. 矩阵式
组织结构(两制一式)
最广泛
9. 按职能
政府、银行
按地区
大规模组织使用
汽车,院系
按产品
管理部门的划分方法
管理者有效管理直接下属的人数,超过某个限度会使管理效率下降,需要增加一个管理层次
10. 管理幅度
组织内外全面情况
分析和制定长远目标及策略
高层(战略级)
对组织内部资源,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展表
组织基层实现总体目标
中层(战术级)=控制管理
按照中层计划
组织人力完成
基层管理(作业层)
11. 管理层次
达到有效管理,减少管理层次
12. 管理的扁平化(对比:扁平结构-垂直结构)
管理幅度与层次
确定问题
规则或通用模型
决策自动化
13. 结构化决策-低层
主管业务人员的计划控制等管理决策活动
14. 半结构化决策-中层
非确定模型决策
强调主观意识
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
15. 非结构化决策-高层
对比图
管理层次与决策类型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知识
客观事物的记载
物理符号
1.数据
加工的数据
有含义
能减少不确定性
对决策或行为有潜在价值的数据
2.信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改变方式。
1.普遍性
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和状态的改变
2.事实性
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的信息
3.层次性
指信息经过浓缩、集中、综合和概括等处理后,而不至于丢失信息的本质
4.可压缩性
信息的本性,信息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5.扩散性
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而且还可能出现再生或增殖
6.非消耗性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能共享不能交换
7.共享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信息可以负载在其他一切尽可能的物质载体和能量形式上
8.变换性
信息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被人们有效利用,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9.可转化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
1.需求(信息的起点)、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维护、使用和退出
需求(识别)--原始数据--获取过程
2.信息的收集
快速、 准确
技术
信息的意义
语义
问题
1)大容量通道;
2) 规定合理流程;
3)减少传递环节
方案
3.信息的传输
加工
加工-->滞后性
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
4.信息的处理
保存什么信息
存储介质
保存时间
存储方式
5.信息的存储
准确性
及时性
安全性
保密性
6.信息的维护
信息处理的生命周期
决策过程=信息处理过程
1.决策需要信息
2.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信息
决策
1.信息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量大且多样性
3.处理方法多样性
4.发生、加工、使用时间,空间不一致性
特点
管理信息
第二节 信息的基本知识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概念
由若干要素组成
有结构
有一定功能或目的
基本条件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基本要素
含义
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
1.按复杂程度分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是否有能量信息的交换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闭环有反馈)
3.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分
概念系统
原理可行
逻辑系统
实际运行
物理系统
4.按抽象程度分
分类
要素或子系统组成
整体性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
1.整体性
系统与其子系统
各子系统之间
系统与环境之间
2.关联性
若干子系统组成
子系统又有子系统
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都存在组织化的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4.统一性
属性
分解成若干子系统,达到表达清楚,降低系统分析难度
1.目的
1.可控制性原则
2.功能聚合性原则
3.接口标准化原则
2.原则
系统的分解
第三节 系统的基本知识
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资源共享,信息交换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有线网
无线网
1.介质
局域网、广域网
2.按地理
2.网络的分类
TCP/IP(访问Internet必须的协议)
IPX/SP
3.网络协议
最基本:总线型、星型、环形
4.网络拓扑结构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
5.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信息安全
网络技术
数据集合
1.数据库
存放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
2.数据表
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3.数据库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四种常用操作CRUD-Create增加,Retrieve检索,Update修改,Delete删除
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4.结构化查询语言
数据库技术
1.机器语言
2.汇编语言
3.高级语言
计算机语言
第四节 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基本知识
决定作用,首要条件
1.领导重视和介入
2.业务人员有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维护费用占总投资的主要部分
3.有科学管理基础
4.有投资保证
开发条件|重鸡冠头--if
1. 借鉴同类系统的开发经验
2. 确定系统目标、开发策略和投资金额
3. 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准备工作--how
1.新系统对当前管理模式影响较大
2.效益不易用货币直接反映
3.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差
4.重视编程,轻视规划。
5.增加开发人员来加快进度
检查不同阶段出现的错误难
6.堆栈现象
困难因素--how bad管效数据,轻重人堆
第一节 开发的基本问题
1)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
2)软件可靠性差
3)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
1.软件危机
系统化、模块化、功能化
软件工程
how-2.办法--工程化道路
产生背景--why
基本手段:分解和抽象
基本策略:自顶向下和逐步求精
1)数据流图;
2)数据词典;
3)加工说明;
4)补充材料。
what
主要内容:分析结果用图形表示,四部分组成:
how--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结构化分析
1.模块结构相对独立、功能单一
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
3.模块结构图描述
结构化设计:分为两步:总体和详细
结构化开发方法--what应用最广泛
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开发出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
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它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用户逐渐加深对系统的理解,最终提出明确的需求
目标模糊
对项目缺乏经验
1.探索型
开发前考核
验证方案
可靠性
2.实验型
系统在演化
重点--适应变化
3.演化型
类型
原型化开发方法
对象: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的封装
类:类是对象的抽象描述,对象是类的实例,由类到对象的过程称为实例化过程,既可以由对象抽象出类,也可以从众多子类中抽象出超类
继承: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机制,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具有了开放性
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藏技术,封装机制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的集成体
主要包括面向对象分析方法OOA,面向对象设计方法OOD,面向对象编程方法OOP。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第二节 开发方法
通过需求分析
回答“系统是什么”
可行性论证
目的
1)对当前系统-->初步调查
2)分析和确定新系统目标;
3)分析子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
4)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
5)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6)编写可行性报告。
2.how--工作
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第一步
回答“干什么”的问题
1 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2 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合同,为双方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 作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
系统说明书
用户需求-->
当前系统调查,新系统目标-->
系统分析(逻辑设计)
总体设计
详细设计
系统分析说明书-->计算机方案-->系统设计说明书
“怎么干”
划分子系统或模块
确定模块结构;
画出模块结构图
2.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
系统实现
系统测试
系统切换
系统实施-.>用户操作手册
使用和维护-->运行状况报告
整个软件的维护
1.程序的维护;
2.数据-;
修复bug
3.代码-;
4.设备
运行维护
1.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2.系统的经济效果;
3.其他方面的评价
系统评价->系统报告
六阶段|桂芬几时为家
第三节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
任务划分
计划安排
杠杆经济
经费管理
审计控制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缓和
风险跟踪
风险管理
事前准备
过程监控
事后评审
质量保证|重点和难点
项目管理
项目组长;用户;系统分析员;硬件网络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
项目组成员
1)文档标准化和规范化;
2)文档一致性;
3)文档可追踪性;
4)文档管理制度化。
文档管理原则-系统开发建设的生命线
第四节 开发过程组织与管理方法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1) 信息共享
2) 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
3) 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明确问题与设计,描绘架构提要求,共享协调有顺序
助记
1.目标和任务
2.概况
3.环境和约束条件
4.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
1.现行系统
5.新系统--开发条件
需求初步调查
1.总体战略性;
2.多重性;
3.依附性;
4.适应性;
5.长期性
分析和确定新系统目标|一站是多长
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
可能性
客观是是否需要开发新系统
必要性
可行性
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等
人员的数量及其经验和水平
人员
1 技术
估计新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比较后判断是否合理
2 经济
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企业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开发新系统需求是否迫切
3 管理
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新系统开发,提供一个长期的、良好的的环境
4 开发环境
寂静离开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
1.引言
2.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
3.新系统假设方案
4.可行性论证
5.结论
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头尾新旧论
步骤
第一节 目的和步骤
1)定义-企业过程和数据类
2)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寻得企业支持
3)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要求
4)确定新系统-体系结构
5)确定新系统-实现
1.BSP 核心
子主题
1)支持总目标
2)面向各管理层次-要求;
3)摆脱-旧组织机构-依从性
4)使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
5)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目标摆脱管理,上下结合整体
2.(BSP)原则
方法概述
是指企业资源转化和资源管理中有逻辑关系的决策和活动
一般步骤,从企业三类资源入手
定义企业过程
企业的规划与控制
产品与服务(关键性资源)
支持性资源(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和消耗的那些资源,如原材料、资金、设备人员等。)
资源分类
需求-获取-服务-退出
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过程所经历的阶段
资源生命周期
企业资源:
也称数据类识别,就是对企业数据需求的了解,定义数据类后,要与企业过程关联起来。数据类是指企业所必需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并能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数据单位的那些数据部分。
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综合统计型
4种类型
定义数据类
1 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
2 子系统在数据上应有自身的完整性
子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
1 仅产生数据而不使用其他子系统的数据的子系统
2 既使用数据,也产生数据的子系统
3 只使用数据二部产生数据的子系统
子系统的类型
U/C图,U表示使用(use),C表示产生(create)
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1 子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的评估
2 技术约束分析
子系统开发顺序
设计系统总体结构确定子系统开发的有限顺序
工作流程:13个步骤
第二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IBM提出的
第四章 总体规划
总体
详细
需求分析
2.总体规划--“是什么”
3.系统分析--“干什么”
理解用户需求
运用开发理论、方法和技术-->确定逻辑功能
形成系统逻辑方案
1.收集用户需求
2.确定逻辑模型
3.编制系统说明书
任务内容
“理解” 和“表达”用户的需求
工作要点
用户事前
系统开发人员
1.做好培训
开发方法
表达工具
2.选择正确
难点与对策
详细调查
业务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
做什么(反映系统的性质)
逻辑
如何做(反映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现方案)
物理
模型差别
新系统逻辑模型
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
第一节 概述
总体规划
初步
系统分析
1.系统调查
为需求分析
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等
2.提供资料
3.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4.做到全面、准确
调研活动
目的->搞清用户需求
1)用户参与少
2)需求经常变更
3)用户与开发人员沟通难
难点
目的和难点
组织结构
业务流程
数据流程
薄弱环节
其他信息
调查内容
1)收集资料;
2)开调查会/个别访问;(最有效)
3)书面调查;
4)业务实践(了解现行系统的最好方法)
基本方法
1.事先计划
2.采访关键信息人;
3.自顶向下、全面展开;
4.存在未必合理;
5.分工和协作相结合;
6.主动沟通
原则
方法与原则
第二节 详细调查
1.流程--一系列的活动或者事件组成
一组为顾客创造价值,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目标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特点
1 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2反映活动间的关系
功能
2.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思考重建,适应改善)
“根本性” 、 “彻底性” 、 “显著改善” 和“流程”
1.调查企业的组织结构
2.调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
3 绘制业务流程图
4.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
外部实体、功能描述和数据流向
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分析的方法
1.根本性思考--关注企业核心问题
2.彻底性--对事物追根溯源
3.显著改--业绩显著增长
4.流程--整体的流程再造和全面优化
BPR 的基本特征
1.结果导向-实施再造工作
2.让后续过程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3.将信息处理融入实际工作中去
4.将地域分散资源集中化
5.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
6.决策点下移,将控制融入过程中。
7.在源头获取信息。
BPR 的原则
业务流程重组|BPR
第三节 业务流程分析
用图形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描述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有什么联系
数据流图
用图表描述系统中每一个数据组、数据存储和数据项
数据字典
用文字等形式详细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基本处理的过程
加工说明
各种流在一个企业内的出现都会同时伴随一个数据流的产生分析的三种工具: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在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
了解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分析出各种管理活动的实质和相互间的关系
why
绘制数据流图
编制数据字典
撰写处理说明
数据流程分析的步骤
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
定义
数据流、加工、文件、数据源点或终点
基本符号
按照结构化方法的思想,采用分层的数据流,把大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总体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先确定每一层数据流图的边界或范围,在考虑数据流图的内部,先画出加工的输入和输出,再画加工的内部
局部 由外向里
文件:文档、计划、台账、流水账、账簿、库存清单数据:原始凭证、订货单、采购单、其他各种清单、报表
文件和数据的区分
标号原则是从左到右,尽量画一行
只需画出起点和终点的实体
加工动作尽量为动宾结构
1 合理编号
2 子图与父图的平衡
3 分解的程度(最多不超过7层)
4 其他事项:应先给数据流命名;从左到右画出数据流图;画数据流图时,先只考虑稳定状态)
注意事项
正确性检查,其中数据守恒最重要
提高可读性
数据流图检查
绘图方法
数据流图DFD的基本画法
定义:在数据流图基础上,需要对其中的每个数据流、文件和数据项加以描述,这些定义组成的集合称为数据字典
包括编号、名称、别名、组成和发频率
数据流文件描述
数据流或文件是由若干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数据项条目
数据字典DD
定义:是对数据流图中的“加工”部分的补充说明,描述了某个加工单元的数据处理过程,为系统设计阶段的处理过程提供资料
一般可以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描述加工说明
一个好的加工说明,至少要描述清楚三件事:数据来源、处理逻辑、数据去向
数据字典与加工说明
第四节 数据流程分析
定义:经过分析和优化后,新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是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对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对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系统的目标,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 分析新系统与现行系统在逻辑上的区别,建立新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2 补充和完善,建立最终模型
现行系统逻辑模型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转换
任务:
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任务
建立新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建立初步逻辑模型时,主要靠经验进行,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补充和完善时应考虑:1 新系统的人-机界面2 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对初步逻辑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五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
1)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2)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提供依据。
报告作用
1)组织情况概述
2)现行系统概况
3)系统逻辑模型。
4)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管理方法、算法和模型
5)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的建立
6)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7)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报告组成
第六节 系统分析报告
第五章 系统分析
根据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确定系统在计算机内的程序模块组成,以及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方式
新系统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
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施方案
两个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设计说明书-->系统实施阶段的“施工图样”
概述
系统分析培训
系统设计培训
系统设计任务
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系统尽可能简单
1) .简单性
应做到信息编码、采集、通信等内容的一致性,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应尽量完整。
2) .一致性和完整性
可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难度
3) .灵活和适应性
衡量可靠性的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维护时间
可抵抗异常干扰和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
4) .可靠性
系统设计方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
5) .安全性
可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
6) .经济性
系统设计的原则(减一零,可安静)
第一节 系统设计概述
子系统内部各功能具有“强耦合”关系
(1)相对独立性
(2)使数据冗余较小
(3)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4)适应组织管理机制的设置
(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子系统划分的原则(独立冗余分阶段,机构设置用资源)
目前最常用
1.按职能划分
2.按逻辑功能
3.按通信划分
4.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
5.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
子系统的划分和确认
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
特点: 可以组合,分解,更换系统任何一个功能,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模块
1输入输出
2加工处理功能
外部特性(主要考虑)
3内部数据
4程序代码
内部特性(了解)
四要素
模块
判断调用
循环调用
直接调用
调用
数据
控制信息
一张画不下的图到另一张图的符号
转接
模块结构图
1.块内联系VS块间联系
非耦合
松散
紧密
耦合程度
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
数据耦合
控制耦合
程度最高,最糟糕
内容耦合
耦合方式
耦合(模块间联系)
聚合度最低,性能最差
巧合
模块间耦合度比较高
过程
通信
顺序
功能明确,耦合简单,便于维护
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功能内聚
内聚(模块内联系)
2.耦合VS内聚
“耦合小,内聚大”
3.模块结构评价标准
6.模块结构的质量标准
1.数据流图是从数据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
2.模块结构图则从功能的层次关系来考虑系统
3.“框图” 描述系统的过程性
7.模块结构图与框图、数据流图的区别
高层-->模块结构图
应用
复杂、大系统-->简单、子系统
优点
原理
事务分析
底层-->模块结构图
流图中的处理功能-->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
变换分析
模块结构图推导策略
1 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模块结构质量标准进行修改和检查
扇入数:模块的直接上层模块个数
扇出数:模块拥有的直接下层模块个数 扇出数<=7
2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
3 消除重复功能
模块结构图的改进
模块结构设计
1)选择网络的拓扑结构;
1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考虑某个管理岗位是否要专门配备计算机设备
2 根据实际业务性质决定某个管理岗位配备计算机设备的规格和型号
34567
2) 安排网络上设备的布局;
3)网络各结点的权限。
主要步骤
网络设计与设备配置方案
第二节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唯一化
规律化
标准化
可扩充且容易修改
数字编码
字符编码
数字字符混合码
文字类
连续的数字代表编码对象,通常从一开始
顺序码
也称区间码,将编码分成若干区间,每一区间规定不容含义
层次码
对象名称作为编码一部分,便于记忆
助记码
功能类
种类
1.编码设计;
1.详细分析现行系统的输出-报表和内容;
2.参考与用户同类型的企业或部门的情况;
3.与用户单位的实际业务人员讨论
输出要求
常用
1.屏幕输出
最常用
2.打印报表输出
3.磁盘文件输出
输出方式
大部分采用
1.键盘输入
条形码自动检测,电子秤的自动检测
2.模/数-数/模转换;
e-mail
3.网络或通信传输
以上都有批处理和实时处理
输入方式
常用,较慢较麻烦
1)人工校对;
网站登录修改密码时
2)二次键入;
输入生日日期
3)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输入校对方式
2.输出与输入设计;
菜单方式
会话方式
操作提示方式
操作权限管理方式
主要形式
1.可靠性;
2.简单性;
3.立即反馈性;
4.明了性;
5.色彩适中;
6.风格统一。
3.人机界面设计;
模块详细设计-->模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表达工具描述
1.模块间的接口要符合通信的要求
2.考虑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特点;
3.考虑数据处理的特点;
4.估计执行时间不能超过要求;
5.考虑程序运行所占的存储空间;
6.使程序调试跟踪方便;
7.估计编程和调试工作量
设计原则(接通语数的特点,时空调试工作量)
程序流程图(框图)
过程设计语言(伪代码)PDL
设计工具
4.处理过程设计;
描述方法-ER图
概念模型
概念设计--“实体-联系” 方法
逻辑设计
物理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任务:依据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按一定的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的数据组织结构
5.数据库设计;
内
外
来源分
信息
信息系统自身分
信息安全分类
实体安全
运行安全
信息与数据安全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概述
ABC要求从高到低
机房
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
全量备份、增量备份
数据存储系统
1.保密性;2.完整性;3.可用性;4.可控性;5.可审查性
网络
具体内容
6.安全控制设计
第三节 系统详细设计(编输界面处,安全数据库)
系统设计说明书
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系统实施的主要依据
系统设计报告
引言
系统设计方案
第四节 系统设计报告
第六章 系统设计
制订计划
制定编程规范
组织技术攻关
准备软硬件开发环境
准备工作
系统设计结果--计算机语言翻译-->可执行代码
系统实现概述
1).语言的集成环境和交互功能
2).语言的结构化机制和数据管理能力
3).有较多的使用者
4).开发人员的熟练程度
5).软件的可移植性和用户的要求
2.考虑的几个问题
1易学、易用、易维护、操作简便
2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良好的数据接口
两个方面
1).可靠性
2).规范性
3).可读性
4).可维护性
5).适应性
3.质量评价
开发语言的选择
1)注释应和程序一致;
2)注释程序本身难以表达的信息;
3)多用汉字
注意三个方面
缩排法
程序段与段之间、程序与注释行之间要有空白行
书写格式
1).不相似
2).含义单一
3)约定统一标准
4).有实际意义
变量名选择
编程风格
人工的方法(交叉评审)和辅助工具“读” 代码的过程--交叉评审
单元测试的一种方法
保证软件质量的一环
代码审查
第一节 系统实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过程
1.发现程序错误
2.好方案是能发现尚未发现的错误
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尚未发现的错误
基本保证
1)测试计划;
设计测试数据最困难
关键技术问题
2)测试用例;
手工or测试工具
3)执行测试;
测试工作总结
4)测试报告。
工作流程
系统测试概述
程序-看成->黑盒
1 测试并不能保证程序中没有错误
2 以有限的测试情况尽可能多地查处错误
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穷举”输入(把所有可能的输入都作为测试情况使用)
仅关心寻找程序未按规范运行的情况
基本原理
划分等价类并给出定义
选择测试用例
等价划分法
设计使软件运行在边界附近的测试方案,暴露出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边界值分析法(暴露错误能力最强)
列举有可能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并根据它们选择测试用例
靠直觉和经验
错误推测法
具体方法
黑盒测试法
了解软件的结构和处理过程
每条通路是否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又称为结构测试或穷举路径测试
白盒测试法
1.在任何情况-->边界值分析法。
2.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
3.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
4 对照软件逻辑,检查已经设计出的测试用例
测试策略
1.确定预期输出结果;
2.应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
3.破坏性测试;
4.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5.应保留测试数据
测试原则
测试策略与原则
保证每个模块能正常运行
单元测试
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
模块测试
分调
渐增式
优点:较快找出错误出处缺点:费时间
非渐增式
各模块接口
子系统测试
总调
若干子系统组装一起测试
关键:“真实”全面
系统总体测试
系统测试的步骤
第二节 系统测试
系统维护人
系统管理员
事务管理人员
用户
系统操作员
用户培训
数据和文档准备
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
无过渡
人力和费用最省
适用不复杂系统
直接切换
有过渡
风险较小
适用较大系统
平行切换
分阶段过渡
1.按功能分阶段
2.按部门分
3.按机器设置分
策略
分段切换
系统切换的方式
第三节 系统切换
第七章 系统实施
零散技术改造
各领域大量应用
战略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三阶段
管理人才
技术人才
从纯技术-->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发展
人才结构变动
CIO 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运行管理机构发展的历程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和明确分配责、权、利
效率原则
机构、岗位精简
用复合人才,高效机构
精简原则
组织机构、岗位设置
管理职能
灵活性原则
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原则
助记:小精灵因因
运行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网络组
硬件组
软件组
业务组
行政组
运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
负责制定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标准和程序
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
高级官员
进入决策层
主管和协调信息化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CIO首席信息官
参谋作用
桥梁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总领队
信息化培训
CIO 的主要职能
运行管理体制
CIO 为核心
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
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为主体
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
CIO
信息技术支持中心
业务部门信息化管理岗位
包括主体
CIO 机制
机房管理制度
系统维护制度
运行操作规程
运行记录制度
运行管理制度
第一节 系统运行的管理组织
定期保养性维护
突发性故障维修
硬件维护
系统管理程序维护
系统支持程序的维护
系统软件维护
1 确定系统维护的目的
2 分析应用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应用软件维护
主要目的:保证 通信的顺畅和网络安全
重点工作:预防性维护,防止出现故障,及故障排除
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
网络维护
确定必须保持可用的数据
关键数据离站保存
备份
至少每年演练一次
演练
组织专业人员恢复数据
分析灾难发生原因
分析
应付系统灾难步骤
数据备份
数据恢复
数据归档
归档恢复
在线备份
离线备份
全备份
增量备份
并行技术
数据克隆
数据备份管理方法
数据维护
1.温度
2.湿度
3.清洁度;
4.照明度;
5.电磁干扰;
6.静电
7.噪声。
运行环境维护
内容|一硬二软网数环
也称正确性维护
在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
修改测试未发现的错误
1.改正性维护;
适应环境和需求变化的修改
2.适应性维护;
占比最大
增加功能与性能的修改
3.完善性维护
增加预防性新功能
改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适应未来的修改
4.预防性维护
提出维护申请、技术评估、下达任务、制定详细计划、计划设施、组织验收、资料存档
评价指标
提高可维护性方法(文档圆规与维护,旧错新错建制度)
系统的可维护性
第二节 系统运行维护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是否有良好间接效益
经济效益
是否有良好直接效益
评价几个方面
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检查系统的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检查系统的使用效果
根据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1.增加销售收入;
2.消除交易成本;
3.降低要素配置成本;
4.节省库存成本
5.降低日常活动费用
显性效益
1.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
2.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时间成本;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驱逐假冒、创新防伪
隐性效益
系统的经济评价
系统效率
系统可靠性
可扩展性
可移植性
系统的技术评价
1.摘要:系统名称、功能等;2.背景:系统开发者,用户等;3.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合同、文件资料等。
1.技术性能指标评价;
2.经济指标评价;
3.综合性评价
评价内容
系统评价报告
第三节 系统评价
第八章 运行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