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二(马克思主义)
2021-08-18 16:55:3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务员,事业编,公基,马克思主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哲学概述
哲学概念
哲学与马哲的定义
哲学是理念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指导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基础上创立并发展的,为无产阶级提供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2016.5.17,习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哲学的党性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的党性就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看作是具化物质,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静止、孤立、片面、表面观点去看世界
庸俗唯物主义:用纯生理学观点解释思维和精神现象,把大脑产生思维类同于肝脏分泌胆汁
辩证唯物主义:用联系、发展、动态观点看世界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以人为中心)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不存在即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有神论)
老子: “道”
朱熹:理在事先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存在即合理
柏拉图:“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来源
来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来源二: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来源三: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马哲第一次实现了三个统一,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中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马哲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决定和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法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新生事物的本性决定的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辩证法观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克拉底鲁(诡辩论)
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形而上)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例: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祸福相倚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指在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法的四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
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辩证关系)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念
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体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哲学上属于诡辩论,夸大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时空联结起来构成所谓的思维时空
时空作为运动着的存在方式,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是以物质在时空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
物质的运动也离不开时空,脱离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表明其存在的客观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表明其存在的客观性)
认识论
三大核心:实践、认知、真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就是认识者,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认识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反映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管对客观的符合,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认识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认识发展规律
两个发展开阶段、两次飞跃(感性-理性-实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 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是认识的低级形式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时间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可以改造世界,
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存在与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应(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
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歪曲的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歪曲的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力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
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分配关系所构成
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配、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各个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生产关系的特征
客观性:生产关系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对于某一时代的人们来说,生产关系是一种既定关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选择和改变的
对于某一时代的人们来说,生产关系是一种既定关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选择和改变的
历史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构成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主要阶段和内容
具体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它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形式
因此,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主要标准: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
主要标准: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
社会的政治结构
要素: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
国家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仰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生产所需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违反法律的行为不 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反法律
违反法律的行为不 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反法律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政府机构和党政、社会集团等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政权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复杂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
具体性:人的本质产生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特质,即社会性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它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把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区别开来
在人的两种属性中,人的社会属性规定和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它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把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区别开来
在人的两种属性中,人的社会属性规定和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历史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意蕴在于指出了人的本质就是历史性
因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而社会中的人的社会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人的本质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因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而社会中的人的社会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人的本质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实践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的物质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人不断认识、把握规律,让规律为人所用,这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所以说,人的本质是实践性的
在这个活动中,人不断认识、把握规律,让规律为人所用,这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所以说,人的本质是实践性的
规定性:指客观事物的内在特性
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指人的内在特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规定性,研究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人自身内部特殊的规定性
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指人的内在特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规定性,研究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人自身内部特殊的规定性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人的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前提,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前提,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