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读书笔记
2021-08-17 23:06:40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考试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六章-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结构图
概述
组成
形态划分
鼻
咽
喉
肺
气管
主支气管
功能划分
导气部
呼吸部
功能
①气体交换
②发音
③嗅觉
④内分泌
第一节-鼻
一、外鼻
骨部
软骨部
二、鼻腔
鼻前庭
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鼻腔周围含有空气的骨腔
Litte区(易出血区)
位于鼻中隔前下方粘膜内
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
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第二节-喉
一、位置
颈前部,相当于第4-6颈椎之间
向上开口于咽腔的喉咽,向下与气管通连
二、结构
(一)喉的软骨
①甲状软骨
②环状软骨
③杓状软骨
④会厌软骨
(二)喉肌
环杓后肌
环杓侧肌
环甲肌
甲杓肌
(三)喉腔
喉前庭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
第三节-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上起环状软骨下缘,位于第6、7颈椎之间
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分成左、右主支气管
形态
为圆筒状管道
后壁略扁平
二、组织结构
(一)黏膜层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固有层
(二)黏膜下层
(三)外膜
第四节-肺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胸腔内
纵膈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
呈半圆锥形
二、组织结构
组成
实质
间质
(一)肺的传导部
叶支气管
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二)肺的呼吸部
肺泡
肺泡管
肺泡囊
呼吸性细支气管
(三)肺的血管
肺的功能血管
肺动脉
肺静脉
肺的营养血管
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静脉
第七章-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结构图
一、肾
(一)肾的位置
位于腹膜后间隙内
脊柱的两侧
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二)肾的形态
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形似蚕豆
新鲜时呈红褐色
质地柔软,表面光滑
(三)肾的构造
(四)肾的组织结构
1.肾单位
浅表肾单位
髓旁肾单位
2.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3.肾小管
近端小管
曲部
直部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二、输尿管
(一)分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二)三大狭窄处
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②与髂血管交叉处
③壁内段
三、膀胱
(一)位置
位于小骨盆的前部
耻骨联合的后方
(二)形态
膀胱尖
膀胱底
膀胱体
膀胱颈
(三)组织结构
黏膜
上皮
变移上皮
固有层
肌层
内纵肌
中环肌
外纵肌
外膜
四、尿道
男女尿道对比区别
①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宽,且较直
②女性尿道仅有排尿功能,男性尿道除了排尿外,还兼有排精的作用
第八章-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结构图
概述
组成
生殖系统
内生殖器
生殖腺
生殖管道
附属腺
外生殖器
性征
第一性征(主性征)
第二性征(副性征)
生殖器结构
男性
内生殖器
睾丸
输精管道
附属腺
外生殖器
阴茎
阴囊
女性
内生殖器
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
外生殖器
阴阜
大阴唇
小阴唇
阴道前庭
阴蒂
前庭球
前庭大腺
第一节-男性生殖器
一、睾丸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形态
呈略扁的椭圆形
表面光滑
分内、外侧面
前、后缘和上、下端
(二)组织结构
生精小管
生精小管是精子的发源地,管壁主要由生精上皮构成
睾丸间质
间质细胞
直精小管
睾丸网
精子的发生
从精原细胞发育至形成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的发生
二、输精管道
①附睾
②输精管
③射精管
三、附属腺
①精囊
②前列腺
位置
位于膀胱颈的下方
形态
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形
③尿道球腺
四、男性外生殖器
①阴囊
②阴茎
五、男性尿道
①前列腺部
②膜部
③海绵体部
第二节-女性生殖器
一、卵巢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髂内和外动脉所夹的卵巢窝内
形态
呈扁卵圆形
分内、外侧面,前、后缘和上、下端
(二)组织结构
被膜
表面上皮
白膜
实质
皮质
卵泡
黄体
闭锁卵泡
髓质
二、输卵管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连于子宫底的两侧
形态
一对喇叭状弯曲的肌性管道
(二)组成
①输卵管子宫部
②输卵管峡
③输卵管壶腹
④输卵管漏斗
三、子宫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盆腔中央
在膀胱和直肠之间
形态
呈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
(二)固定装置
(三)结构
子宫
子宫底
子宫体
子宫颈
子宫壁
子宫内膜
子宫肌层
子宫外膜
子宫峡
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相接处的狭窄部分
排卵时间
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左右
四、阴道
位置
阴道上连子宫,下以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
为什么会有月经产生
原因
①黄体退化
②雌、孕激素大大减少
变化
螺旋动脉持续收缩,内膜缺血坏死
继而扩张、出血,内膜功能层块脱落
五、女性外生殖器
①阴阜
②大阴唇
③小阴唇
④阴道前庭
⑤阴蒂
⑥前庭球
⑦前庭大腺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结构图
概述
组成
内分泌腺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
脑垂体
松果体
内分泌细胞群
内分泌细胞
激素(hormone)
概念
激素是内分泌系统分泌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
传递方式
①远距分泌
②旁分泌
③自分泌
④神经分泌
第一节-甲状腺
(一)甲状腺滤泡
滤泡上皮细胞
甲状腺素
功能
增进机体新陈代谢
促进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异常
甲状腺激素过少
呆小症
大脖子病
甲状腺激素过多
甲亢
(二)滤泡旁细胞
降钙素
促进成骨细胞,产生新骨
抑制破骨细胞,降低血钙
第二节-甲状旁腺
主细胞
甲状旁腺素
功能
增强骨细胞的活动,溶解骨组织使钙入血
促进肠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使血钙升高
与降钙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的稳定
异常
亢进→骨质疏松
缺失→肌肉抽搐
嗜酸性细胞
第三节-肾上腺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盐皮质激素
调节水盐代谢
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
束状带
糖皮质激素
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并转变成糖
降低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反应
网状带
雄激素
促进男性副性器官成熟和第二性征出现
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
肾上腺髓质
髓质细胞
肾上腺素
心率跳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
外周阻力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节细胞
第四节-垂体
垂体
腺垂体
远侧部
中间部
结节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
漏斗柄
正中隆起
(一)腺垂体
远侧部
嗜色细胞
嗜酸性细胞
生长激素
侏儒症
巨人症
催乳激素
嗜碱性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维持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构造
促进腺体增生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脂素
作用脂肪细胞使其释放出脂肪酸
卵泡刺激素
促使卵泡发育
促进精子发生
黄体生成素
促进卵泡排卵和黄体生成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嫌色细胞
中间部
促黑素细胞激素
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
结节部
促性腺激素
调节脊椎动物性腺发育
促进性激素生成和分泌
(二)神经垂体
加压素
功能
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减少
异常
分泌过多
分泌减少
催产素
刺激子宫的平滑肌收缩
加速分娩过程
促进乳汁分泌
为什么甲状腺分泌激素需要碘?
细胞基底面的胞膜上有碘泵,能从血中摄取碘离子,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其活化,然后透过胞膜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第十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图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位置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按与中枢连接的部位
脑神经
脊神经
按其支配对象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按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二、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做出规律性的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
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组成
皮质
神经核
白质
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组成
髓质
纤维束/传导束
神经元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
网状结构
神经节和神经
四、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脑屏障
(一)脑脊膜
硬膜
硬脑膜
硬脊膜
硬膜外隙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脑脊液
终池
蛛网膜粒
硬脑膜静脉窦
软膜
(二)脑脊液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①侧脑室内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②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
③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
④经第四脑室的正向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
⑤再经蛛网膜渗入硬脑膜静脉窦
脑脊液的功能
①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形成脑的水垫对脑和脊髓起保护作用,以免震动时脑组织与颅骨直接接触
②脑脊液相当于脑与脊髓的组织液与淋巴液,有营养脑和脊髓的作用,并运走代谢产物
③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三)脑的血管
脑的血液来自成对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脑的血液供给十分丰富,从主动脉射出的动脉血液有15%进入脑
(四)脑屏障
①血-脑屏障
②血-脑脊液屏障
③脑脊液-脑屏障
脊髓与骨髓的区别在哪里?
骨髓
位置
骨髓是人体内的造血组织,位于长骨的髓腔及所有骨松质内
组成
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为脂肪组织,失去造血功能
功能
骨髓不但是造血组织,它还是重要的免疫组织
脊髓
位置
脊髓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组成
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
功能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控制着人体对于温度和痛觉等等的感觉,以及一些基本的协调运动
第一章-基本组织
组成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第一节-概述
组织分化
外胚层→分化为表皮及皮肤的衍生物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
内胚层→分化为肺和气管上皮,消化管上皮及腺体
细胞连接
①紧密连接
②中间连接
③桥粒
桥粒又称为黏着斑,呈大小不等的点状连接
分布甚广,多见于各种上皮细胞间及心肌闰盘等处
④缝隙连接
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①细胞衣
②微绒毛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③纤毛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纤毛有节律性摆动的功能
④质膜内褶
基膜
第二节-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结构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间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
角化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二、上皮组织特点
①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
②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向着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
三、腺上皮和腺
①浆液性腺泡
②粘液性腺泡
③混合性腺泡
四、上皮组织的更新
生理性更新
在生理状态下,上皮细胞不断地衰老、死亡和脱落,并由新生细胞不断地补充更新
病理性再生
由于炎症或创伤等病理原因所致的上皮损伤,可由周围未受伤害的上皮细胞增生补充,形成新的上皮
第三节-结缔组织
一、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形态
胞体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小
功能
巨噬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有的受体能与抗体或补体结合,当有抗体和补体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增强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
二、软骨组织
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三、骨组织
骨组织的结构
骨基质
骨细胞
破骨细胞
长骨的结构
骨骺
骨干
骨的组成
骨松质
骨密质
环骨板
间骨板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
骨单位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
骨外膜
骨内膜
骨的发生
四、血液
一、血浆
二、血细胞
红细胞
形状
结构
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ABO抗原,决定血型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三、血小板
止血
凝血
血液的组成
溶血
将红细胞悬浮于低渗溶液中,过量的水分则进入细胞内,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血细胞的发生
血细胞是在造血器官内增殖发育的
成人造血器官包括红骨髓、脾及肠道淋巴组织
结缔组织功能
支持
连接
保护
防御
第四节-肌组织
专有名词
肌细胞
肌纤维
肌细胞膜
肌膜
肌细胞质
肌浆
滑面内质网
肌浆网
三种肌纤维光镜比较
第五节-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结构
胞体
树突
轴突
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轴突的长短
高尔基Ⅰ型细胞
高尔基Ⅱ型细胞
根据释放的神经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
单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二、突触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
三、神经胶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①星形胶质
②少突胶质
③小胶质
④室管膜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①神经膜细胞
②卫星细胞
四、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
①游离神经末梢
②有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触觉小体又称为迈斯纳小体,多见于手指、足趾掌面的真皮乳头内
环层小体
环层小体又称为帕奇尼小体,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骨膜、胸膜、腹膜、胰腺、韧带和关节囊处
肌梭
肌梭分布于骨骼肌内,呈细长梭形,表面有结缔组织被囊,内有数条细小的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
(二)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和骨连结
一、概述
骨的分类
颅骨(29)
躯干骨(51)
四肢骨(126)
上肢骨(64)
下肢骨(62)
(一)骨
①骨的形态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②骨的构造
骨膜
骨内膜
骨外膜
骨质
骨密质
骨松质
骨髓
红骨髓
黄骨髓
③骨的化学成分
有机质
骨胶原纤维
黏多糖蛋白
无机质
钙盐(骨盐)
(二)骨连结
1.概念
2.分类
直接连接
间接连接
3.关节
(1)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面
关节囊
滑膜
纤维膜
关节腔
(2)关节的辅助结构
①韧带
②关节盘
③关节唇
(3)关节的运动
①屈和伸
②内收和外展
③旋转
④环转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躯干骨
分布
椎骨(24)
颈椎(7)
胸椎(12)
腰椎(5)
骶骨(1)
尾骨(1)
肋骨(12对)
胸骨(1)
组成
脊柱
椎骨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
尾骨
胸廓
胸椎
肋骨
胸骨
三、颅骨及其连结
组成
颅骨(23)
脑颅骨(8)
额骨(1)
顶骨(2)
蝶骨(1)
枕骨(1)
筛骨(1)
颞骨(2)
面颅骨(15)
上颌骨(2)
鼻骨(2)
颧骨(2)
泪骨(2)
下鼻甲(2)
腭骨(2)
梨骨(1)
下颌骨(1)
舌骨(1)
听小骨(6)
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新生儿颅长度约占身高的1/4,而成人颅则仅占1/7。脑颅大于面颅,其比例约为8:1,成人为4:1
新生儿眶间距离较宽,无牙和牙槽,鼻旁窦未发育
新生儿颅骨的缝隙大,为结缔组织膜充填,称为囟
四、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
锁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肱骨
前臂骨
桡骨
尺骨
手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上肢主要关节的构造
胸锁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手关节
下肢骨
下肢带骨
髋骨
自由下肢骨
股骨
髌骨
小腿骨
胫骨
腓骨
足骨
跗骨
跖骨(zhi4)
趾骨
下肢主要关节的构造和运动
骶髂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足关节
骨盆
足弓
①缓冲震荡
②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第二节-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分类
(一)按肌肉外形
①长肌
②短肌
③阔肌
④轮匝肌
(二)按肌束的排列方向
①梭形肌
②羽肌
(三)按肌肉的主要功能
①屈肌和伸肌
②收肌和展肌
③旋前肌和旋后肌
④开大肌和括约肌
二、肌的构造
肌腹
肌腱
肌的辅助装置
筋膜
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真皮下,作为完整的一层包被着整个身体
深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覆盖肌的表面,并深入各肌之间,形成鞘状结构,包裹肌、肌群、神经和血管
滑膜囊
在肌腱与骨面相接触的地方,常形成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称滑膜囊
腱鞘
是套在腱周围的双层鞘管
骨骼肌分布
(一)头颈肌
头肌
颈肌
(二)躯干肌
背肌
胸肌
胸大肌
胸小肌
膈
主动脉孔
食管脉孔
腔静脉孔
腹肌
(三)四肢肌
上肢肌
下肢肌
髋肌
大腿肌
小腿肌
足肌
第三章-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结构图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
一、概述
(一)血液循环
①体循环-大循环
②肺循环-小循环
(二)血管壁的组织结构
动脉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直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为微动脉
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毛细血管
静脉
(三)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四)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
①在身体左右对称处,血管也对称分布
②血管的多少、管径的大小、分布,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
③血管行径多与骨长轴平行,并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成血管神经束
④容易受到牵引或受压的地方及经常变换形状的器官,血管多吻合成网或弓
二、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①位置
斜位于胸腔纵膈内,约2/3在身体中线左侧,1/3在身体中线右侧
心两侧为肺,下方为膈
②外形
心前后略扁,似倒置的圆锥体,其大小与本人拳头相似
心的外形可分为心底、心尖、胸肋面和膈面
(二)心的构造
分布图
半月瓣
(三)心壁的组织结构
①心内膜
②心肌膜
③心外膜
④心瓣膜
(四)心脏的传导系统
功能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
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收缩
组成
窦房结
房室结
心房传导组织
心室传导组织
(五)心脏血管的组成
①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②静脉
(六)心包的组成
纤维层
浆膜层
三、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
四、静脉
(一)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
左侧肺静脉
右侧肺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
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
心静脉系
第二节-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
淋巴管
淋巴干
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系
组织
淋巴管
淋巴器官
第四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结构图
免疫
第一节-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特征
①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能力
②存在于血液、淋巴、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或聚集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
③具有不同功能的类型
④通过细胞表面不同特异性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
⑤体内淋巴细胞株能识别各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T细胞和B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①辅助性应答
效应Th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通过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应答的形成和扩大
②细胞毒应答
Tc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TC细胞进入病灶与靶细胞抗原特异性结合,可杀死多个靶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三、抗原呈递细胞
第二节-淋巴组织
①淋巴小结
②弥散淋巴组织
③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三节-淋巴器官
分类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骨髓
周围淋巴器官
脾
淋巴结
扁桃体
一、胸腺
(一)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胸骨后
胸腔前纵膈上方
形态
分左、右两大叶
长扁条状
呈淡黄色脂肪样
(二)胸腺的组织结构
胸腺
被膜
实质
皮质
髓质
(三)血-胸腺屏障
(1)概念
(2)组成
①连续性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紧密连接
②完整的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及其中的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网状细胞
(3)功能
维持胸腺内微环境稳定
保证胸腺细胞的发育
(五)胸腺的功能
①产生T淋巴细胞
②分泌胸腺激素
二、淋巴结
(一)淋巴结的位置和形态
1.分布
腋窝
胸部
腹部
腹股沟
2.形态
质软、灰红色、呈豆状,大小不一
直径1~25mm
(二)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皮质
浅皮质
深皮质
皮质淋巴窦
髓质
髓索
髓窦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①有利于淋巴细胞发现和识别抗原
②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功能整体,提高机体的免疫效能
(四)淋巴结的功能
①滤过淋巴
②进行免疫应答
三、脾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左季肋区
与第9~11肋相对
长轴与第10肋一致
形态
呈椭圆形
暗红
软而脆
(二)脾的组织结构
被膜
白髓
红髓
边缘区
(三)脾的功能
①滤血
②免疫
③造血
四、扁桃体
①腭扁桃体
②舌扁桃体
③咽扁桃体
④咽鼓管扁桃体
免疫反应过程
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
抗原的摄取
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
转化和增值
效应阶段
辅助性应答
分泌淋巴因子
细胞毒应答
杀伤靶细胞
体液免疫
感应阶段
抗原的摄取
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
转化和增值
效应阶段
合成并分泌抗体
抗体中和抗原并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增殖
第五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结构图
内脏
组成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
分类
中空性器官
实质性器官
功能
①物质代谢
②繁殖后代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功能
①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消化后的食物残渣
②消化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构成机体防御第一道防线
二、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管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大肠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肛门
消化腺
小消化腺(壁内腺)
大消化腺(壁外腺)
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一)黏膜
①上皮
胃+小肠+大肠
单层柱状上皮
消化管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②固有层
③黏膜肌层
(二)黏膜下层
(三)肌层
(四)外膜
第二节-消化管
一、口腔
①唇和颊
②腭
③舌
舌尖部味蕾
甜+咸
舌侧面味蕾
酸
舌后的轮廓乳头
苦
④牙
牙冠
牙根
牙颈
二、咽
概述
位置
位于颈椎前方
上端起于颅底
下段约第6颈椎下缘
平面移行为食管
形态
漏斗形肌性管道
长约12cm
组成
鼻咽
口咽
喉咽
三、食管
(一)组织结构
食管壁
黏膜
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肌层
外膜
(二)三个生理性狭窄区
①第一个狭窄在食管与咽相续处
②第二个狭窄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③第三个狭窄在膈的食管裂孔处
四、胃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胃大致位于腹腔左上方
形态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二)分部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五、小肠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上连幽门,下连大肠
形态
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
成人的小肠为5~7m
(二)分部
十二指肠
上部
降部
水平部
升部
空肠和回肠
空肠占2/5
回肠占3/5
六、大肠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消化道的末端
起始于盲肠,末端为肛门
在右髂窝处连接回肠末端
形态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二)分布
盲肠
阑尾
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肛管
第三节-消化腺
一、唾液腺
分类
大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小唾液腺
舌腺
唇腺
颊腺
腭腺
组织结构
腺泡
导管
闰管
分泌管
排泄管
二、肝
(一)位置和形态
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部分在左季肋区
形态
呈不规则的楔形
活体呈红褐色
质软而脆
(二)组织结构
肝小叶
肝细胞
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的腔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
胆小管
门管区
①小叶间静脉
②小叶间动脉
③小叶间胆管
(三)功能
①分泌胆汁
②代谢功能
③防御解毒
④造血功能
(四)肝的血液循环
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
两者的血液由小叶边缘流入肝血窦汇合,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然后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然后进入体循环
三、胰
位置
为胃后方的一个狭长腺体
横位于腹后壁
形态
胰头
胰体
胰尾
亲银细胞
是内分泌细胞,其基底部有分泌颗粒,可被硝酸银或铬盐着色
使用说明:内容较多已折叠,
点击右侧 + 可查看内容
点击右侧 + 可查看内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