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2021-08-23 20:06:53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历史根据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条件
形成的历史条件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十二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第一阶段
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
十二大→十三大
第二阶段
正式形成
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高度评价了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和成熟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
十四大
十三大→十四大
第三阶段
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第一次正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十四大→十五大
第四阶段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四个阶段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形成、成熟和发展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破除“两个凡是”,开启解放思想的帷幕
支持“真理标准”讨论,为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胜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得到全方位的贯彻和展开。
五个阶段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坚持并带领全党恢复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①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
②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④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重新确立与发展
首次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中国革命
‘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
‘矢’
有的放矢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
毛泽东把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比喻为
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表述
并在这篇文章中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941 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延安整风的总动员报告中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本质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在《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指出
首先,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
其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最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
2、科学涵义 和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关系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精髓(活的灵魂)
邓小平等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经过长期思索,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比较
1980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且逐渐确立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坚持公有制
坚持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两大根本原则
1986 年,概括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 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
江泽民
形成发展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原因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主要内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先进的优越的社会制度,其本质规定了社会主义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文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南方谈话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
3、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87 年,十三大科学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将原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充实和调整了对党的基本路线内容的论述
十七大
1、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更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据,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怎么做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纲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纲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纲领
以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指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十五大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三者有机统一” 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十六大,江泽民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全面系统地闸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
阐明的是我国社会的性质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阐明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中国的基本国情)
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述
含义
①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袁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一步从九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十五大
基本特征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补充
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979年,邓小平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邓小平最早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小康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一步
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步
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在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
三步走
1987 年,十三大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五大,新三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部署
两步走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前,是第一步
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年翻两番的目标
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
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雄心壮志表现为战略目标
实事求是表现为战略步骤
(1)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旨。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富强、民主、文明; 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鲜明特点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指制造业或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人在国民总收人中所占比置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基本途径,也是“入世”以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的根本措施
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自主的基础
除了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以外,主要是指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靠政策
要把农业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靠科学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 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②深化农村改革
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④注重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⑵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①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②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③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④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省市区
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的实践和贯彻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
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教兴国做到三点
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战略的提出
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教育为本
实质
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本途径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大。”
江泽民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
⑴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兴发展道路
②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
③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④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995 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最早出自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环境保护,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三个阶段
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92 年,南方讲话
当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是多层次性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十三大: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最根本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仍然是生产力标准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人初步形成时期。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扩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包括
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两大根本原则是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做了新的社会定位,即”非公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
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2002 年⑻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方式
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的最重要体现
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
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③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⑴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总目标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内容
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必须从中国的国情
③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下列原则
⑶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①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②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公严,违法必究”
前提
有法可依
关键与中心环节
有法必依 / 依法行政
执法必严
有力保障
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核心是以从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江泽民第一次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了出来。
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作用
1、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①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②“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②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③科学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建设的内容
⑴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⑵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⑷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⑸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建设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②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梦力加强国防建设
③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⑴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动员体制
实行预备役制度,做好民兵工作,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
⑵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建设强大后备力量
①重视国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
②以爱国主义为中心进行国防教育
③以学习国防知识和基础军事理论为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
⑶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国防建设理论
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②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
⑴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①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②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③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⑵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高防卫作战能力
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的总要求,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⑶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军队建设理论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在祖国统一能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两种制度”
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成归纳为“一纲四目”,成为“一国两制”构旭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1979年元且,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合湾同胞书》第一次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尽快实现通商、通航、通邮“三通”原则。
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同年12月列入我国宪法,“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标志事件
“一国两制” 的形成
1983年,邓小平阐述了和平统一台湾的六条战略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 的战略构想,使“一国两制” 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人士时,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的讲话,提出了著名的“八项主张”
⑴形成和发展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 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个前提 / 核心
①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台湾、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继续实行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政府享有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④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不向特别行政区派管理人员,特别行政区的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可以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 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⑤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特别行政区可以以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名义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在国务院授权下,可以在经济文化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5个基本点
中央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和平统相国是核心,坚持一个中国是前提,保证“高度自治”繁荣稳定的局面,“两种制度”之间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共同做出贡献。
⑵基本内容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成功实践
①“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和统一战线理论
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好范例
重大意义
①坚持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解决祖国大陆与台湾统问题, 必须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坚持下列原则(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 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⑶成功实践和重大意义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
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平与发展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和平与发展内涵
1、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两个观点
依据
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⑵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积极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相结合以“走出去”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
⑶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中国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定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与中国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 年3月13日,英国与中国升级为大使 级外交关系;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德国建交.;1950年9月14日,中国与瑞士联邦建立外交关系
英国是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
1974年2月,毛泽东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第一次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
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我是独立自主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结盟
①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发展对外关系
1982年,十二大确立了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③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的“十六字方针”
1964年的第二届不结盟国际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1974年在第6次联合国特别会议上通过了有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文件。
提出
1974年特别联大通过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宜言》和《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
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独立自主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①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②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宝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团结的功能,沟通的功能,协调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功能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③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④依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1、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其性质、宗旨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所决定的。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③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①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
②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③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
⑴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具有“铸魂”作用,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觉的先进性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⑶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