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读书笔记
2021-08-23 22:25:4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复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节片:700-1000
头节:球形,有顶突,上有两圈小钩,有4个吸盘
成节:卵巢分三叶
孕节:无开孔,单侧分支7-13支,与牛带绦虫差异明显
囊尾蚴:“米猪肉”
虫卵:球形,黑褐色,胚膜厚,内含一条幼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卵无法区分,一律称带绦虫卵
形态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人,猪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寄生:各组织
囊尾蚴:人作为终宿主
虫卵:人作为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作为中间宿主:自体内,自体外,异体食入
作为终宿主:食入带囊尾蚴的肉类
感染方式
孕节排出破裂或在肛周皮肤破裂,释放虫卵
虫卵被猪吞食后释放六钩蚴,随血液循环到猪体各处(多为肌肉),发育为囊尾蚴并成熟
人食入含囊尾蚴的“米猪肉”,囊尾蚴破裂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过程
生活史
寄生于身体各部,引发炎症,过敏,占位
皮下及肌肉囊虫病:囊尾蚴在皮下形成结节
脑囊虫病,眼囊虫病
幼虫(主)
肠梗阻,消化不良
成虫
致病
成虫:温水坐浴排出虫体;首选肛门拭子法,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囊虫:CT,X光,眼底镜等
诊断
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防治
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原叶目)
节片较肥厚,比猪带绦虫长
头节:略方形,无顶突和小钩
成节:卵巢分为两叶
孕节:单侧15-30分支
中间宿主:牛(囊尾蚴无法在人体寄生)
感染阶段:囊尾蚴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
排出:孕节随粪便排出或孕节自行逸出,伴肛门瘙痒
成虫:消化系统状况
牛带绦虫(原叶目)
头部有裂,身体乳白色,不分节
幼虫(裂头蚴)
终宿主:猫,狗等,人(少见,生食或敷贴青蛙)
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青蛙,人(食入剑水蚤)
转续宿主:人,猪,蛇
幼虫寄生:组织中
裂头蚴:人作为终宿主,转续宿主,食入蛙,蛇等
原尾蚴:人作为第二中间宿主,食入剑水蚤
经口:食活蛙,蛇;误食水中剑水蚤(含原尾蚴)
经皮肤:敷贴青蛙
排出:随粪便排出
节片随粪便排出入水发育为钩球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
钩球蚴发育为原尾蚴,随剑水蚤进入蝌蚪体内,随蝌蚪长大为青蛙的同时发育为裂头蚴
猫狗食入青蛙,裂头蚴在猫狗体内发育为成虫
幼虫移行症,分皮下和内脏型,游走性皮下包块,眼裂头蚴病(肿大有虫爬感)
裂头蚴
皮下幼虫:取出
内脏幼虫:结合病史,影响等综合判断
成虫吡喹酮,阿苯达唑;裂头蚴手术取出
曼氏叠宫绦虫(假叶目)
绦虫
分内质,外质;胞核为泡状核,核仁居中,核周染色质粒大小和分布均匀,内含食物泡,部分含红细胞
滋养体(抵抗力弱的生发繁殖阶段)
四核包囊为成熟包囊,未成熟的包囊内含供能的拟染色体和糖原泡;细胞核核仁居中,周染色质粒大小分布均匀,拟染色体两端钝圆呈棍棒状
包囊(抵抗力强的感染阶段)
感染阶段:成熟包囊/四核包囊
适宜宿主:人
偶然宿主:猫,狗,猴等
寄生部位:结肠和肠外
增殖方式:二分裂
排出:包囊随粪便排出
传播:蝇,蟑螂
包囊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或水源,被人再次摄入
四核包囊进入小肠分裂为8个滋养体,以二分裂大量增殖
滋养体从小肠进入大肠期间转化为包囊随粪便排出
人体体抗力弱时,滋养体会侵袭肠壁组织引起肠阿米巴病,还可播散到各组织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急性期:出现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痢疾,果酱样便,特殊腥臭味
慢性期:粘液便,腹痛腹胀
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90%为无症状带虫者
肝脓肿(最常见):破棉絮状,好发于肝右叶
肺脓肿,脑脓肿
肠外阿米巴病
生理盐水涂片法:急性期由于滋养体滞留时间不足而无法转化为包囊,故无法查到,故查急性期滋养体,取果酱样便,粪便要新鲜,容器干净,冬天保温
碘液染色法:查慢性期包囊,连续几日检查
肠内检查:主要为粪检
穿刺咖啡色脓液,检查滋养体
肠外检查
另一种共栖型的不致病的迪丝帕内阿米巴外形与溶组织阿米巴完全无法区分,需用免疫学诊断区分
药物:甲硝唑(灭滴灵)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内质,外质界限不明显,核仁偏位,周染色质粒大小分布不均,吞噬物没有红细胞
滋养体
核仁偏位,周染色体质粒大小分布不均匀,成熟包囊有8个核,拟染色体似草束状
包囊
结肠内阿米巴
形态:三种形态(阿米巴型,鞭毛型,包囊)阿米巴型滋养体可在清水中转化为鞭毛型滋养体,在干燥状况下会转化为包囊
感染方式:游泳或潜水感染
生活环境:常在温暖水域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潜伏期短,死亡率高,发作4-5天死亡,早期头痛发热鼻塞,后期恶心呕吐昏迷死亡
暂无对应特效药
耐格里属阿米巴(自生生活)
形态:棘状伪足,包膜皱缩
感染方式:外伤伤口,鼻腔
棘阿米巴型角膜炎(AK):外伤,隐性眼镜,污水污染;可导致失明
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AE):慢性,亚急性发作,病死率高,高热,癫痫
皮肤,肺部病变
诊断:脑积液接种培养,涂片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自生生活)
包囊:囊壁和虫体间有间隙
寄生部位:小肠/十二指肠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
保虫宿主:众多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如水獭)
过程: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基本相同
不侵袭肠粘膜组织,恶臭水样粪便,无血或粘液
不随血液侵袭到其他器官,仅引起以腹泻为主的消化不良等,持续时间长
急性期:查滋养体,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肠检胶囊法
慢性期:查包囊,隔日多次收集粪便以碘液染色法检查
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
仅有滋养体而无包囊,4根前鞭毛,第5根后鞭毛和波动膜融合
寄生部位:主为女性阴道后穹隆,可侵入尿道;男性尿道,前列腺
感染方式:人与人接触
女性常见滴虫性阴道炎:正常阴道内乳酸杆菌可酵解糖原产生乳酸而维持酸性环境,抑制滴虫生长;滴虫感染时与之抢夺糖原,破坏自净作用,导致细菌滋生等
表现为阴部瘙痒,分泌物为黄色,泡沫状有恶臭,有烧灼感
伴尿道炎:尿频,尿急,尿不尽,血尿
男性一般无表现
在阴道后穹隆取阴道分泌物或尿液,生理盐水涂片
男性尿液或前列腺液
药物:甲硝唑
阴道毛滴虫
我国常见间日疟和恶性疟
间日疟原虫(P.v)
恶性疟原虫(P.f)
三日疟原虫(P.m)
卵形疟原虫(P.o)
分类
寄生部位:人体红细胞
增殖方式:裂体增殖
中间宿主:人,雌性按蚊(孢子生殖)
终宿主:雌性按蚊(配子生殖)
感染阶段:子孢子
传播阶段(离开人体):配子体阶段
感染方式:雌性按蚊叮咬
按蚊吸血时注入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形成裂殖子
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入血,侵入红细胞发育为环状体
注入人体的子孢子分迟发性子孢子(休眠子/间日疟,卵形疟),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进入肝细胞不再发育,与复发现象有关
红外期(肝脏内)
小滋养体(环状体)在细胞内发育为大滋养体,胞质增加,红细胞内产生薛氏点,滋养体内出现虐色素
大滋养体中细胞核开始分裂,进入裂殖体期,未成熟裂殖体胞核分裂为多个(一般<10个),但胞质不分裂
未成熟裂殖体胞质分裂,称为成熟裂殖体,内含多个裂殖子(约12-24个),虐色素成团
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再度侵入红细胞
经过几次以上的裂殖周期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直接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配子体胞核致密,在边缘;雄配子体胞核疏松,在中央
红内期裂体增殖时间:间日疟:48h,恶性疟:36-48h,三日虐:72h,卵形疟:48h
恶性疟:一个红细胞内多可寄生多个环状体,单个环上可有两个细胞核,环状体贴附细胞边缘寄生(如上图);雌配子体新月形,核致密,在边缘,雄配子体腊肠形,核疏松,在中央
恶性疟在外周血通常只能看到环状体期和配体子期;间日疟可以看到全部时期
红内期
蚊吸血吸入各期疟原虫,仅雌雄配子体可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配子生殖),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形成动合子
动合子钻入蚊子胃壁下形成多个卵囊,卵囊内进行孢子生殖,生成大量子孢子
子孢子随血淋巴迁移到唾液,在叮咬时注入人体
故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合子生殖,既有无性生殖,也有有性生殖
蚊体期
潜伏期:肝细胞内发育+红内期增殖到一定数量
典型发作:寒战,高热,出汗退热,间歇期与虫种有关
非典型发作
发作时间与红内期增殖周期一致
发作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无再次感染,仅由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
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经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染,经数周或数年又出现疟疾发作;其机制与子孢子休眠有关(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
疟疾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脾功能亢进吞噬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障碍
免疫病理反应
贫血
肝脾肿大,纤维化
凶险型疟疾/重症疟疾:恶性疟原虫
先天性疟疾:可经胎盘传播
输血性疟疾:潜伏期较短,无肝内期
固有免疫:少
适应性免疫:带虫免疫(可杀伤体内虫)
免疫
恶性疟:发作时立即采血
间日疟:发作10h内
采血时间
厚薄血膜法:薄血膜:数量少,形态清楚;厚血膜:数量多,形态不规则,先厚后薄
药物:氯喹,青蒿素
疟原虫(打摆子)
速殖子:入侵有核细胞形成假包囊
缓殖子:在细胞内形成包囊,形态与速殖子基本相同
免疫功能正常时以缓殖子形式存在于包囊内,免疫功能低下时则入侵有核细胞形成假包囊
卵囊:内含子孢子,随猫粪便排出
寄生部位: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
终宿主:猫,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猫,人,多种动物等
感染阶段:成熟卵囊,包囊,假包囊
卵囊:经口,呼吸道接触卵囊
包囊,假包囊 :经口食肉(中间宿主),伤口,胎盘
有性生殖: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
无性生殖:人,动物的有核细胞内
生殖
致病阶段:速殖子/滋养体
猫食入卵囊,包囊,假包囊,最终排出卵囊
人等中间宿主食入卵囊,包囊,假包囊,若免疫力不足,则子孢子和速殖子快速侵入全身各处器官细胞形成假包囊
速殖子增殖并破出细胞继续侵袭
若免疫力正常,则形成包囊(内为缓殖子),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再度侵袭人体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症状与机体免疫力相关,多为隐性感染
速殖子破坏细胞;包囊扩大机械性挤压组织
妊娠早期(1-3月)感染孕妇流产,畸肽,死胎;妊娠后期感染为隐性感染,症状可时隔数年才出现
先天性弓形虫病
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淋巴结肿大
获得性弓形虫病
免疫学查弓形虫抗体;体液涂片检查滋养体
乙胺嘧啶:不可用于孕妇,会致胎儿畸形
乙酰螺旋霉素:可用于孕妇
刚地弓形虫
卵囊:分厚壁卵囊(80%,抵抗力强),薄壁卵囊,内含1个残留体和4个子孢子
寄生部位:小肠上皮细胞
直接型,不更换宿主,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感染阶段:成熟卵囊
自体内感染:薄壁卵囊逸出子孢子直接入侵小肠
体外感染:厚壁卵囊经口,呼吸道侵入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与免疫功能相关
腹泻
改良抗酸染色检粪便中的卵囊,背景蓝绿色,卵囊玫瑰色
隐孢子虫
原虫
身体两侧对称,躯体和附肢分节,体表骨骼化
开放式循环
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经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完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
蜕皮和变态
特征
吸血,骚扰,刺蛰,毒害,超敏反应等
直接危害
机械性传播:苍蝇,蟑螂等机械性传播寄生虫
发育式:如家蚊传播丝虫病
繁殖式:如蚊传播登革热病毒
发育繁殖式:如按蚊传播疟疾
经卵传递式:如蚊传播乙型脑炎
生物性传播:蚊等伴有寄生虫在体内的发育增殖(要记例子)
间接危害
危害
虫媒病:由节肢动物所传播的疾病
概论
刺吸式口器,雌蚊上下颚利于切割,故可吸血;雄蚊上下颚退化,不能吸血
喙
上有短毛,感受化学物质(三甲胺),可用于区分蚊种
触须
上有轮毛,用于区分雌雄蚊,雄蚊轮毛多而密,雌蚊少而疏
触角
头部
按蚊:雌雄蚊的触须和喙等长,翅具黑白斑,停留时翘起
库蚊:雌蚊触须很短,雄蚊触须比喙长,翅无黑白斑
伊蚊(花蚊子):雌蚊触须很短,雄蚊触须与喙等长,翅无黑白斑,体色黑白相间,白天活动
幼虫为孑孓
区分
完全变态发育
产卵于水中,孵化出幼虫,经四次蜕皮发育为蛹,羽化发育为成虫,过程约9-15天
雌蚊群舞交配后吸血促进卵巢发育,交配一次,多次产卵
生殖营养周期:雌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理龄期:雌蚊的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用于度量蚊虫存活时间
疟疾:按蚊
丝虫病:库蚊,按蚊
流行性乙型脑炎:库蚊,伊蚊
登革热:伊蚊
蚊
舐吸式口器
家蝇(舍蝇):背部4条黑色纵纹
麻蝇::背部3条黑色纵纹,腹部棋盘样花纹
大头金蝇
三龄幼虫的后气门切片可用于鉴别蝇种
完全变态
非吸血蝇基本为杂食性
10-30天
直接:骚扰
传播:全身多毛,杂食性,边吃边拉边吐,如痢疾,贾第虫
蝇蛆病:蝇幼虫寄生于人体,如皮肤蝇蛆病,胃肠蝇蛆病
蝇
分颚体,躯体(含4对足)
生活史:不完全变态(卵,幼虫,成虫),寄生于皮肤
疥疮:作为病原体引起疾病,芥螨分泌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红色丘疹,水泡,奇痒无比
药物:硫磺软膏
芥螨
分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
生活史:不完全变态,寄生于皮脂腺,毛囊
致病:痘痘,痤疮
检查:透明胶纸法贴于鼻侧过夜
蠕形螨
螨
蚤可传播的疾病有: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
虱传播的疾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有:蚤,人虱
杂
医学节肢动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呈隐性感染状态,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出现致病的寄生虫
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转续宿主:侵入非正常宿主,长期保持幼虫状体不能发育为成虫,有机会可入侵到终宿主继续发育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既可以寄生于人,又可以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可由之传播给人的宿主,如猫等(终宿主中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寄生虫,使之维持在一定水平,对再感染有抵抗力,体内寄生虫消失时此免疫消失
伴随免疫:人感染寄生虫后产生对再感染的免疫力,对体内已感染寄生虫无害
消除性免疫:痊愈后终生不再感染
非消除性免疫:痊愈后依旧会感染,如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异位寄生:寄生虫入侵正常宿主,但寄生在非正常部位
幼虫移行症:蠕虫寄生虫入侵非适宜宿主,在体内长期无法发育为成虫,各处移行导致的疾病,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传染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和脊椎动物间可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绪论
是寄生在人体的最大线虫
雄虫较雌虫小,头尖细,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
品字形唇瓣,象牙状交合刺,
受精虫卵:中等大小,棕黄色,宽椭圆形,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可脱除成为透明的脱蛋白膜蛔虫卵),卵壳厚,内有两个新月形空隙,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受精卵细胞,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但略薄于受精卵,卵内有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
感染期蛔虫卵:内含一条幼虫,从虫卵到感染期虫卵需2-3周
虫卵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排出:粪便
人误食感染期卵,虫卵在小肠破裂,幼虫穿过肠壁经血管进入肺
在肺内停留一段时间(两次蜕皮),上行到咽,再被吞咽入小肠
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随粪便排出,经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故刚排出的卵无感染性
生活史(直接型)
致病阶段:成虫(主),幼虫
幼虫:蛔蚴性肺炎
1:掠夺营养
2:超敏反应,磨牙,惊厥
3:并发症,钻孔习性,导致胆道蛔虫症(最常见),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在体温升高,食物辛辣,麻醉剂等因素会刺激蛔虫到处钻孔
粪便直接涂片法(最常用),连涂三片检出率达90%
治疗: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达唑
似蚓蛔线虫(人蛔虫)
形如马鞭
较小,纺锤形,卵壳较厚,两端有透明塞,内含一个卵细胞
成虫寄生:肠道,盲肠
与蛔虫相似,但虫卵进入消化道直接孵化,无经血液移行到肺的过程,虫卵排出需发育才有感染性
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贫血,儿童出现直肠脱垂
粪便直接涂片法,虫卵小易漏检,需多次检验
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雌雄体型差异巨大,雄虫大多在肠道内交配后死亡
雌虫头尾尖细,雄虫尾部卷曲
有头翼和咽管球
一侧扁平,一侧凸起,不对称;无色透明,卵壳厚,内含多为幼虫(折叠),
经口(肛门-手-口),经空气
逆行感染:在肛周发育为幼虫后返回肛门
雌雄虫交配后,雌虫在夜间宿主睡眠时爬到肛周皮肤产卵,虫卵6h即可发育成熟
虫卵可经肛门-手-口,空气等感染
消化系统变化,肛周和会阴皮肤瘙痒
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异位寄生)
易治难防
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晨查卵,夜捉虫
感染率城市>农村
药物:阿苯达唑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雄虫尾部膨大形成交合伞
美洲钩虫呈“S”形,一对板齿;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两对钩齿
虫卵:无色透明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十二指肠钩虫还可经口,垂直传播感染
卵随粪便排出,在外界适宜条件下24h左右发育为杆状蚴
杆状蚴发育为丝状蚴,在土壤表层聚集,丝状蚴有向温性,经植物茎干等处接触并钻入皮肤
经皮下静脉,淋巴管等经血流入肺,在肺停留,上行至咽再被吞咽到小肠
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特有;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入侵到体内到达小肠前,可在其他部位暂留较长时间,不发育为成虫
幼虫:钩蚴性皮炎(自限性疾病,俗称“粪毒”);钩蚴性肺炎
分泌抗凝物质
边吸边排边漏
频繁更换咬附部位
虫体活动损伤大血管
贫血:主危害
异嗜症:喜食杂物,可能与缺铁相关
婴儿钩虫病:多为十二指肠钩虫导致
首选饱和盐水浮聚法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幼虫:丝状蚴尾端尖细,末端分叉
属兼性寄生虫,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
经皮肤
体内自身感染:肠道中的杆状蚴发育成丝状蚴直接入侵血液循环
体外自身感染:附着在肛周皮肤钻入皮肤
排出:幼虫随粪便排出
过程:与蛔虫类似
致病:侵袭大脑,肝脏等
药物:首选伊维菌素
粪类圆线虫
囊包幼虫:囊包内含1-2条囊包幼虫
幼虫寄生:横纹肌细胞内
保虫宿主:众多脊椎动物如猪,牛等
中间宿主:人
感染阶段:囊包幼虫
感染方式:食入含囊包幼虫的肉类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必需更换宿主
雌雄虫交配,在肠内产出幼虫(卵胎生寄生虫),幼虫经血管到达机体各部
仅到达骨骼肌的幼虫可以继续发育,形成囊包;不能到达骨骼肌的虫则一段时间后死亡
囊包随肉类被其他宿主吞食,在肠道内消化释放出
生活史(间接型)
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吃肉感染
侵入期:在肠内发育为成虫,症状不明显
移行期:面部,眼睑水肿,肌肉疼痛(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明显),发热
囊包形成期:症状逐渐消退
幼虫(主),严重时可直接致人死亡
免疫学查旋毛虫抗体
肌肉活检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我国主要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部卷曲
幼虫:微丝蚴
成虫寄生:淋巴系统,马来丝虫主在上下肢浅表淋巴,班氏丝虫还可寄生在深部淋巴系统
感染方式:间接经皮肤感染
中间宿主:蚊
蚊叮咬将丝状蚴从口器伴唾液注入血液,到达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
成虫交配产出微丝蚴(卵胎生),进入淋巴和血液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在内部肺毛细血管,夜间在外周血,从而使之可经蚊叮咬完成生活史;马来丝虫:8-次日4点;班氏丝虫:10-次日2点
微丝蚴在蚊体胸肌发育成为丝状蚴,移行到唾液
急性期: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发炎,超敏反应,“流火”或“红线”
慢性期:急性转化,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多班氏),乳糜尿(班氏)
成虫(主)
夜间9-2时采外周血,厚血膜法
药物:海群生,呋喃嘧酮
丝虫
成虫寄生:鼠肺部血管
终宿主:鼠
中间宿主:螺 ,蜗牛,蛞蝓
转续宿主:鱼,虾,蟹
非正常宿主:人
感染方式:食入中间宿主螺等,生食鱼虾蟹等
感染阶段:幼虫
食源性寄生虫病
幼虫移行症: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
线虫
有世代交替现象,有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无性世代在软体动物体内寄生
形态: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吸盘,腹吸盘,无体腔
消化系统不完整,无肛门,肠管末端为盲端
大多为雌雄同体,血吸虫为雌雄异体
吸虫卵必需入水才能发育
全部为间接型生活史,常有移行过程
生长: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顶端口吸盘,虫体前五分之一处为腹吸盘,外形葵花子仁状,睾丸高度分支,前后排列
常见的最小虫卵,如芝麻;黄褐色,有卵盖,有增厚的肩峰,另一侧有小疣,内容物为毛蚴
保虫宿主:猫,狗,猪等
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4圈螺纹),长角涵螺(3圈螺纹),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蟹
感染阶段:囊蚴
寄生部位:肝胆管
虫卵经胆汁消化液粪便排出入水,被淡水螺吞食,在消化道孵化出毛蚴
毛蚴在螺体内无性分裂繁殖,经胞蚴,雷蚴,变为大量尾蚴
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并侵入
尾蚴侵入鱼虾发育为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上行到达肝胆管,在此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急性感染,感染,发热,黄疸
慢性感染: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腹水,儿童发育不良,侏儒症
胆石症
询问病史,直接涂片法,检查抗体
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生殖器官并列排列,口吸盘在前端,腹吸盘在虫体中央
金黄色,不规则长椭圆形,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内含1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成虫寄生:肺部
排出:痰液,粪便
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肉类,食入含童虫的转续宿主如鼠,鸡等
终宿主:人,食肉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保虫宿主:哺乳动物等
虫卵排出入水发育为毛蚴,进入川卷螺
发育为尾蚴侵入溪蟹,蝲蛄,形成囊蚴
囊蚴经人食入破出,穿过肠壁为童虫,经肝表面或膈肌进入肺
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童虫,成虫都致病
脓肿期:刚到肺部,感染,炎症
囊肿期:大量肉芽组织增生,镜下可见夏科雷登结晶
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囊中物排出或吸收,空腔被肉芽组织填充形成瘢痕
常见胸肺型(铁锈色痰),腹肝型(肝肿大),皮下型(皮下包块),脑脊髓型(占位病变)
直接涂片法
收集24h痰液加入10%NaOH,离心沉淀镜检
皮下包块剖出
影像学检查
药物:吡喹酮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卵巢分支众多,呈珊瑚状
终宿主:果子狸,其他食肉动物
非适宜宿主:人
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
感染阶段:囊蚴,转续宿主内的童虫
幼虫移行症,分为皮下和内脏
幼虫
斯氏狸殖吸虫
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
口,腹吸盘在前端,相离近,腹吸盘大且发达
寄生人体的最大虫卵,淡黄色,卵壳薄,卵盖小,内含1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胞
中间宿主:扁卷螺
保虫宿主:猪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囊蚴的水生植物
成虫寄生:小肠上段
传播媒介:荸荠,菱角,茭白等
虫卵排入水发育,产出毛蚴,进入扁卷螺
发育为尾蚴后逸出,在水生植物表面附着,形成囊蚴
囊蚴伴水生植物进入人体
影响消化吸收,消化不良,肠梗阻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肠吸虫)
唯一雌雄异体的吸虫,雌虫常常在雄虫的抱雌沟内,雌虫因腔内有吸血消化物故显黑色,雄虫为乳白色
无雷蚴和囊蚴阶段
雄虫口,腹吸盘明显,腹吸盘后有串珠状排列的睾丸;雌虫口,腹吸盘不明显,中部有不易着色的卵巢
宽椭圆型,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有侧棘,内含一条毛蚴,有油滴状分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有微管贯通内外
分头部和尾部,尾部分叉,无法辨别雌雄
尾蚴
形态,
寄生部位: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感染方式:经皮肤
感染阶段:尾蚴
中间宿主:钉螺
保虫宿主:水牛
虫卵去处:沉积在肠壁小血管组织(主要);随血流沉积在肝脏;随粪便排出
排出(早期):沉积在肠壁血管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引发周围肠壁坏死,虫卵随坏死组织破溃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异位寄生:肺,脑,皮肤等
排出虫卵入水发育为毛蚴,侵入钉螺经母,子胞蚴发育为尾蚴,逸出入水
人接触疫水或钉螺被入侵,经门脉循环到达门静脉,肠系膜静脉交配产卵
尾蚴侵入人体到发育成熟产卵:24天,卵发育成熟分泌抗原破溃排出:11天,故从感染到检出卵至少需要35天,可能有2-3天误差
全阶段致病,主为虫卵致病
尾蚴:尾蚴性皮炎(I型,IV型超敏反应)
虫卵肉芽肿:炎症反应导致虫卵纤维化,在肝,肠壁组织形成大量瘢痕,肠壁,肝脏纤维化,干线型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综合征,肝腹水
由于中晚期肠壁纤维化难以破溃,虫卵无法排出,粪便中无法查到虫卵
急性期:腹泻腹痛肝脾大,可查见虫卵
慢性期:90%,无法查见虫卵
晚期: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儿童营养不良,肝腹水,腹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无贫血
伴随免疫:体内含获得成虫,不能杀伤体内虫,对再次感染有抵抗力,此免疫随成虫清除而消失
直接涂片法:只适用于急性期,早期病人
毛蚴孵化法:血吸虫特有
黏膜活检:晚期病人
免疫学查抗体
日本血吸虫(裂体吸虫)
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复习笔记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