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与皮肤性病学》读书笔记
2021-08-31 00:12: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艾滋
男性青年,东南亚工作史,长期腹泻,体重减轻,肛周疱疹。
治疗药物分4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进入和融合抑制剂(EI/FI)。
。。夫定:NRTI; 奈韦拉平,依非韦伦:NNRTI; 利托那韦:PI。
溃疡性结肠炎:粘液脓血便,多反复发作。
升结肠:肠阿米巴病好发;
细菌性痢疾
乙状结肠,直肠好发。
腹泻,里急后重(直肠刺激症状)。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福氏最多见。
慢性迁延型(最多见),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达2个月,称为慢性。
粪便镜检大量白细胞,治疗首选喹诺酮。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多数患儿体质较好。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肝脾:血吸虫虫卵结节最易沉积。
外斐实验: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
霍乱
产生:内毒素,外毒素,血凝素,Zot, Ace 毒素。 外毒素为霍乱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主要致病因素。
霍乱弧菌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血培养没有诊断价值。
血清抗凝集素抗体一般在发病后5天才出现,因此血清凝集实验不能用于霍乱的早期诊断。
米泔样便:特征性。霍乱肠毒素:肠粘膜接触,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持续活化,使ATP不断转化为cAMP,进而导致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氢盐,形成剧烈水样腹泻。
流脑
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专性需氧,13个亚群,90%以上为A,B,C三个亚群,我国以A群为主。
传染源为带菌者和患者,隐性感染率较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鼻咽部,由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故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2岁以下的婴幼儿,密切接触(睡觉,怀抱,亲吻)传播。
败血症期:细菌侵袭皮肤血管,迅速繁殖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栓塞,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四期。
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冬春高发。
最简单快速的确诊方法:皮肤瘀点涂片做细菌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确诊流脑重要方法,但病初或休克型患者,脑脊液多无改变,且不能用于快速诊断。
抗菌首选青霉素,过敏者首选氯霉素。
钩体病
高热,腓肠肌压痛。显微凝集实验。
首选青霉素。
常见的流行群: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流感伤寒群。
流感伤寒型最常见。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钩体后发症:恢复期再次出现症状体征:后发热,眼后发症(葡萄膜炎,虹膜炎),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
肾损害:器官损伤期的临床表现,不是并发症。
疟疾
子孢子: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导致感染的阶段。
配子体:导致疟疾传播的阶段。
发育周期:间日疟,卵形疟:48h; 三日疟:72h;
恶性疟:36--48h,发育先后不一,临床发作不规则。恶性疟侵犯各期红细胞,导致严重贫血。
复发:潜伏在肝脏的迟发型子孢子侵犯红细胞,多见于痊愈后3--6个月。
再燃:黏附在血管内的疟原虫再度侵犯新的红细胞。多见于痊愈后的1--4周。
黑尿热:疟原虫释放毒素。
间日疟:突发寒战--高热--大量出汗--间歇48小时。 无前驱期。潜伏期为2周。
间日疟治疗首选: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或者青蒿素衍生物+另一种抗疟疾药物联合应用。
伯氨喹:杀灭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因此可防止疟疾的复发与传播。
氯喹,奎宁:控制疟疾临床发作。
青蒿素:凶险疟疾抢救,控制临床发作。
乙胺嘧啶:疟疾预防。杀灭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对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有抑制作用,但对已成熟的裂殖体无效,故有预防作用。
日本血吸虫
虫卵大多滞留在宿主肝脏和结肠壁内,门脉高压。在肠道,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
成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内。
异位损害:肺,脑。血吸虫肉芽肿位于门静脉系统以外。
晚期血吸虫病分4期: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巨脾型最常见。
吡喹酮:治疗首选,对血吸虫各发育阶段均有杀灭作用。
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
寄生常见部位是:脑,皮下组织,肌肉。脑最常见。
在猪体内寄生的常见部位:肌肉。
梅毒
一期:传染性最强,外生殖器硬下疳,可发生坏死,形成无痛性小溃疡,浆液性渗出物。
三期:心血管梅毒,感染后10--30年后发生。
淋病
最常见的STD,好发于15--30岁青年女性。
宫颈管分泌物淋菌培养:诊断金标准。
淋病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
治疗首选头孢曲松。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妊娠期首选红霉素,阿奇霉素均可。
尖锐湿疣
皮损初期为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形成粉红小乳头状突起。
人乳头瘤状病毒。
挖空细胞(凹空细胞):鳞状上皮的底层,加速成熟形成的表层鳞状细胞,特征改变。
细菌性阴道病:线索细胞
隐性感染:无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针对传播途径:隔离和消毒,消灭传播媒介。针对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法定传染病包含的病原体: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细菌,原虫(疟疾),病毒。
传染病病原体的变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力,药物的大量应用影响;与病原体数量无关。
传播途径:肠道传播:伤寒,痢疾,霍乱;接触传播:血吸虫,钩体病;虫煤传播:斑疹伤寒。
戊肝: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多,儿童隐性感染多见,成人显性感染多见。随年龄增长,显性感染越来越多。
乙肝:
仅乙肝为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抗HBs为乙肝的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有免疫力。
重型肝炎(肝衰竭):长期病史,肝性脑病,明显出血征象,PTA(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TBil>171, 扑翼样震颤,腹水征。
血清总胆红素>171umol/L,即是正常人的10倍,应该诊断为重型肝炎(肝衰竭)。
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肝细胞广泛坏死。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至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Dane颗粒:HBV完整病毒体,包膜+核心。包膜:HBsAg,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核心:HBcAg, HBeAg.
HBeAg: HBV复制最重要的指标,阳性代表复制活跃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阳性:产生对HBV的免疫清除作用,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
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期:抗病毒治疗:首选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血清胆红素>=2倍正常值上限(17.1)为干扰素治疗的禁忌症。
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应监测和随访,每3个月监测1次相关指标,至少随访12个月。
预防乙肝:疫苗(主动免疫);HBIG(被动,快速)。
甲肝: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肝淤血:慢性右心衰;
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碎屑样坏死:中,重度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环戊酰鸟苷类似物,有效抑制HBV DNA 复制,治疗慢性乙肝最重要。
利巴韦林:丙肝治疗。
扶正化瘀胶囊:乙肝肝纤维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汉坦病毒,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
早期休克: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所致;晚期休克:出血。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毛细血管损伤(皮肤三红:颜面,颈,胸皮肤;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黏膜)和肾损害。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肾损害(大量蛋白尿),血小板减少。
好发于冬季。
发病第二日即可检出其特异性IgM抗体,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有确诊价值。
治疗首选利巴韦林。
猪:乙脑,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伤寒:
肥达--外斐实验。伤寒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凝集法测定凝集效价。
正常值:H<1:160; O< 1:80.
预防接种:单独出现H效价增高。
伤寒类杆菌(沙门菌属),不能区分伤寒,副伤寒:单独O效价增高。
伤寒诊断:H> 1:160; O> 1:80.
革兰染色阴性,不产外毒素,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最为突出,最具特征性。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休克和白细胞减少。玫瑰疹。
确诊:血液培养: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粪便培养:第3--4周最高;肥达实验:第4--5周阳性率达80%。
血培养:发病第1周确诊伤寒首选。
喹诺酮类:伤寒经验治疗的首选。
乙脑
外周血WBC增高,中性粒比例增高。
确诊首选:血清特异性IgM检测,该抗体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最早在病程2天即可以检测到,为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脑脊液培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