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2021-08-28 22:41:09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医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颗粒剂
含义
系指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饮片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制剂
特点
吸收快,显效迅速
剂量小,口感好,可调色、香、味,尤其适合儿童用药
生产设备简单操作
服用、携带、贮藏和运输都很方便
分类
可溶颗粒
水溶颗粒
酒溶颗粒
混悬颗粒
泡腾颗粒
制法
中药提取
提取液的纯化
辅料的选择
制软材
手捻成团,轻按即散
一般清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3:1
制颗粒
干燥
.整粒
挥发油的加入
包装
胶囊剂
分类
硬胶囊剂
系指将提取物、提取物加饮片细粉,或饮片细粉或与适宜辅料制成的均匀粉末、细小颗粒、小丸、半固体或液体等,填充于空心胶囊中的胶囊剂
软胶囊剂
系指将提取物、液体药物或与适宜辅料混匀后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
肠溶胶囊剂
特点
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可弥补其他剂型的不足
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利于识别
以下情况不适宜制成胶囊剂
能溶解胶囊壁的药物水溶液或乙醇溶液
氧化物、溴化物等易溶性药物
.胃刺激性强的药物
易风化或吸湿性的药物
硬胶囊剂的制备
空胶囊的规格与选择
明胶
甘油
增塑剂
琼脂
成型助剂
食用色素
着色剂,加入2~3%二氧化钛,制成不透光的空胶囊
防腐剂
香料
药物的处理
药物的填充
手工填充
胶囊分装器
自动填充机
填充方式
填充机
半自动填充机
全自动填充机
硬胶囊剂的抛光
硬胶囊剂的包装与贮藏
软胶囊剂的制备
囊材选择与胶液制备
软胶囊囊材的组成
胶料
明胶,阿拉伯胶
干明胶:增塑剂:水=1:(0.40~0.6):1
增塑剂
甘油,山梨醇或两者的混合物
附加剂
防腐剂
色素
芳香剂
遮光剂
二氧化钛
水
软胶囊的大小选择
药物的处理
液体药物和药物溶液
混悬液和乳浊液
固体药物
可以填充各种油类或对明胶无溶解作用的液体药物或混悬液
药物的填充与成型
压制法
手工模压法(钢板模压法)
旋转模压法
滴制法
软胶囊的包装与贮藏
片剂
含义
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剂型
特点
通常片剂的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
剂量准确,片剂内药物含量差异较小
质量稳定,片剂为干燥固体,易氧化变质及易潮解的药物可借包衣加以保护,光线、空气、水分等对其影响较小
服用、携带、运输、贮存等都比较方便
机械化生产,产量大,成本低
分类
口服片剂
普遍压制片
包衣片
咀嚼片
泡腾片
分散片
口腔速崩片
多层片
缓释片
控释片
口腔用片剂
含片
舌下片
口腔贴片
外用片
阴道用片
外用溶液片
其他片剂
微囊片
中药片剂的类型
提纯片
系指将处方中药材经过提取,得到单体或有效部位,以此提纯物细粉作为原料,加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片剂。如北豆根片、正青风痛宁片
全粉片
系指将处方中全部药材粉碎成细粉,加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片剂。如参茸片、安胃片
浸膏片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提取制得浸膏,以全量浸膏制成的片剂。通塞脉片、穿心莲片
半浸膏片
系指将部分药材细粉与稠浸膏混合制成的片剂。如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在中药片剂中占的比例最大
片剂的辅料
稀释剂和吸收剂(填充剂)
加稀释剂
当药物剂量小于100mg,制片困难
当中药片剂中含浸膏量多或浸膏黏性太大者
加吸收剂
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则需先加适量的吸收剂吸收后,再制片
种类
淀粉
糊精
且有粘合作用。
糖粉
有矫味和粘合作用
乳糖
是良好的稀释剂
微晶纤维素
预胶化淀粉
糖醇类
无机盐
硫酸钙,常作为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
磷酸氢钙,为油类及膏剂的良好吸收剂。
氧化镁 > 碳酸镁 > 碳酸钙,都可作吸收剂,吸油力
润湿剂和黏合剂
润湿剂
系指本身没有黏性但能诱发物料粘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
适用于具有黏性物料的制粒压片
黏合剂
系指本身没有黏性,能增加物料的黏合力的物质,适用于没有黏性或黏性差的中药提取物或原药制粒压片
种类
不同浓度乙醇
水
淀粉浆
聚维酮( PVP )
纤维素衍生物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甲基纤维素(MC)
羟丙纤维素(HPC)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糖浆、炼蜜、饴糖、液体葡萄糖
阿拉伯胶浆、明胶浆
其他粘合剂
海藻酸钠
聚乙二醇(PEG)
硅酸铝镁
崩解剂
系指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种类
干淀粉
羧甲淀粉钠(CMS-Na)
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
交联聚维酮( PVPP )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
泡腾崩解剂
表面活性剂
加入方法
内加法
崩解剂与处方粉料混合在一起制粒,崩解作用起自各颗粒内部
外加法
崩解剂加入压片前的干颗粒中,崩解作用在各颗粒之间
外内加法
部分崩解剂(50-75%)在制粒过程中加入
部分崩解剂(25-50%)加入在压片前的颗粒中
润滑剂
为了保证压片时顺利加料和出片,减少黏冲,降低颗粒之间、药片与冲模之间的摩擦力,是片剂光滑美观,在压片前常加入一定量的润滑剂
种类
疏水性及水不溶性润滑剂
滑石粉
硬脂酸镁
氢化植物油
水溶性润滑剂
聚乙二醇
十二烷基硫酸镁
助流剂
微粉硅胶
氢氧化铝凝胶
片剂的制法
湿法制颗粒压片法
药物原料-药物处理-加入辅料-混合-加入润湿剂和黏合剂-制软材-制颗粒-干燥-整粒-加入润滑剂-压片-包衣或不包衣-成品
压片
片重=干颗粒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重/理论片数
单服颗粒重=干颗粒总重量(g)/单服次数;片重=单服颗粒重(g)/单服片数
片重=干颗粒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重/理论片数=(成膏固体重+原粉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重/(原中药总重量/每片原中药量)=(中药重量*收膏%+原粉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重量/(原中药总重量/每片原中药量)
片重=每片含主药量/干颗粒测得的主药百分含量
干法制颗粒压片法
系指不用润湿剂和液态黏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的方法
方法
滚压法
重压法
粉末直接压片
系指药物的粉末与适当的辅料混合后,不经过制颗粒而直接压片的方法
改善压片原料的性能
改进压片机械的性能
压片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常见问题
颗粒的质量
含水量
过湿:黏冲,松片
过干:顶裂
颗粒大小
大片用小粒:不易发生问题
小片用大粒:片重差异超限
颗粒松紧度
过硬:花斑,崩解不合格
过松:松片
颗粒粗细度
粗粒过多:片重差异超限
细粉或细粒过多:裂片,松片,黏冲
颗粒压片前处理
加挥发油
松片
加润滑剂
不足、不匀:黏冲
疏水性润滑剂用多:崩解不合格
加崩解剂
不足:崩解不合格
空气中的湿度
太高:松片,黏冲
太低(干燥):无多大影响
压片机
压力
过大:崩解不合格
过小:松片
车速
过快:松片
过慢
冲模
长短不足:松片
粗糙:黏冲、叠片
解决措施
松片
中药细粉本身缺乏粘性,致使颗粒松散,产生松片,可增加或增强粘合剂
颗粒含水量不当
片剂原料中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有效成分加入吸收剂,无效成分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除
制片的生产工艺中,原辅料用量不当,致软材粘性不足,颗粒疏松,产生松片,针对具体原因来解决,充分混合均匀
压片机的缘故
空气缘故
黏冲
颗粒太潮,颗粒干燥不够、或室内湿度过高,均易产生粘冲现象,尤其是浸膏片。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选用不匀
冲模表面粗糙
裂片
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
颗粒中油类成分较多
颗粒过分干燥
冲头卷边,模圈中部加大,或冲头模圈不吻合,或模圈下大上小
压力过大或转速太快
片重差异超限
颗粒粗细相差悬殊
润滑剂加量不够
加料器不平衡,下冲塞模
崩解超限
崩解剂的品种及加入方法,用量不足或干燥不够
颗粒粗硬 或压片机压力太大
黏合剂粘性太强或用量过多,或疏水性润滑剂用量太多:用量越多,影响越大
某些药物的片剂的贮存条件不当,也能影响某些片剂的崩解
变色或表面斑点
颗粒太硬(中药浸膏类);有色颗粒松紧不匀;或润滑剂未经过筛混匀,常发生花斑
压片时上冲润滑油过多,随着上冲转动而落于颗粒中产生油点
引湿受潮
干浸膏中加入适量辅料
提取时加乙醇除去部分水溶性杂质或加入部分中药细粉
5% ~15%的玉米朊乙醇液、聚乙烯醇溶液喷雾或混匀于浸膏颗粒中,干后压片
片剂包衣
改进包装
片剂的包衣
目的
避光,防潮,提高药物稳定性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患者顺应性
降低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避免被胃液或胃酶破坏
实现药物分别在胃内和肠内发挥疗效
增强片剂美观度、便于识别
种类
糖衣
薄膜衣
肠溶型
胃溶型
水不溶型
方法
滚转包衣法
流化包衣法
压制包衣法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气雾剂
含义
气雾剂系指药物提取物、饮片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制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
特点
气雾剂喷出物为雾粒或雾滴,可直达吸收或作用部位,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
药物严封于密闭容器,避免与外界接触,不易被微生物污染,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通过阀门控制剂量,喷出的雾粒微小且分布均匀,使用方便,用药剂量较准确
喷雾给药可减少局部涂药的疼痛与感染,同时避免了胃肠道给药的副作用
分类
按分散系统
溶液型—雾状
乳剂型—泡沫状
混悬型—粉末状
按给药途径
呼吸道吸入气雾剂—全身作用
皮肤或黏膜给药气雾剂
空间消毒气雾剂
按相的组成
二相气雾剂(气相与液相)
三相气雾剂(气相、液相、固相或液相)
按给药定量与否
定量气雾剂
非定量气雾剂
经肺吸收的机理
喷雾剂
含义
喷雾剂系指不含抛射剂,借用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
特点
不含抛射剂,可避免对大气污染,且减少了抛射剂对机体的副作用与刺激性
处方简单,生产设备简单,成本低,生产安全性高
分类
按分散系统
溶液型喷雾剂—二相气雾剂(气液)
乳剂型喷雾剂—三相气雾剂(气液固)
混悬型喷雾剂—三相气雾剂(气液液)
按给药定量与否
定量喷雾剂
非定量喷雾剂
按雾化原理分类
喷射喷雾剂
手动泵为动力
压缩气体
超临界CO2辅助喷雾剂
超声波喷雾剂
按给药途径
呼吸道吸入喷雾剂
皮肤给药喷气雾剂
鼻腔给药喷雾剂
粉雾剂
含义
粉雾剂系指借特制的给药装置将微粉化的药物喷出,由患者主动吸入或喷至腔道粘膜的制剂
分类
吸入粉雾剂
非吸入粉雾剂
外用粉雾剂
其他剂型
膜剂
含义
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剂型
特点
工艺简单,制备过程无粉尘飞扬
含量准确,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采用适宜的成膜材料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膜剂
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运输和贮存
缺点:载药量小,只适用于小剂量的药物
分类
按结构特点分
单层膜剂
多层膜剂
夹心膜剂
按给药途径分
腔用膜剂
口服膜剂
眼用膜剂
皮肤及黏膜用膜剂
按外观分类
透明膜剂
不透明膜剂
制法
溶浆
加药匀浆
涂膜
干燥灭菌
分剂量
包装
药物制剂新技术
环糊精包合技术
环糊精(CD)
含义
系淀粉用嗜碱性芽孢杆菌培养得到的环糊精葡聚糖转位酶作用后形成的产物
CD是一类由6~12个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常见的CD有α、β、γ三型,其分子中的葡萄糖基数分别为6、7、8个。以β-CD最为常用。
理化性质
环糊精是环状中空圆筒的特殊结构
CD的立体结构是上狭下宽两端开口的环状中空圆筒型
β-环糊精的两端和外部是亲水性,而筒的内部为疏水性
包合大小和形状与其空腔相适应的分子,形成单分子包合物
客分子可以是整个被包合,也可以是分子的一部分或某些官能团被包合
包合物的制备
饱和水溶液法
先将CD配成饱和溶液,再加入药物充分混合,经搅拌或超声使药物与CD起包合作用而形成包合物,放冷至室温然后冷藏,最后干燥即得包合物
可溶性药物
水难溶性药物,先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加入
研磨法
将CD加入2~5倍量水,加入药物(必要时将药物容易少量适当溶剂中)
置研磨机中充分混合,研磨成糊状,低温干燥后,用适当溶剂洗净,再干燥,即得包合物
质量评价
薄层色谱法(最常用)
热分析法
X射线衍射法(鉴定晶体化合物)
显微镜法
红外光谱法(含羰基)
核磁共振谱法
荧光光谱法
圆二色谱法(有光学活性的药物)
固体分散技术
含义
指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
特点
可利用不同性质的载体达到速效、缓释、控释的目的
可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常用载体
水溶性载体
聚乙二醇类
聚维酮类
表面活性剂类
糖类与醇类
水不溶性载体
乙基纤维素
含季铵基团的聚丙烯酸树脂类
脂质类
肠溶性载体
纤维素类
聚丙烯酸树脂类
制备方法
熔融法
溶剂法(共沉淀法或共蒸发法)
溶剂-熔融法
其他方法
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研磨法
双螺旋挤压法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降低药物毒性
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电性
粒径和粒度分布
脂质体的膜材
磷脂类
卵磷脂
脑磷脂
大豆磷脂
合成磷脂
饱和磷脂
不饱和磷脂
胆固醇类
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注入法
逆向蒸发法
超声波分散法
冷冻干燥法
pH梯度法
质量评价
粒径与形态
包封率
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
缓释、控释制剂
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
适当增大难溶性药物的粒径,使其吸收减慢而药效延长
将药物制成难溶性盐,混悬于植物油中成油溶液型注射剂,药物需先从油相分配至水相而达到缓释作用
将药物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或酯等
扩散原理
水不溶性包衣膜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作用
渗透压原理
离子交换作用
制备方法
骨架片
亲水凝胶骨架片
溶蚀性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包衣
渗透泵片
微囊
乳剂
植入剂
药树脂
膜控释制剂
胃滞留制剂
中药制剂稳定性
影响因素
温度的影响
经验规则
Arrhenius指数定律
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溶剂的影响
pH的影响
空气(氧)的影响
光线的影响
制剂工艺的影响
包装材料的影响
稳定化的措施
延缓水解的方法
调节最适pH值
降低温度
改变溶剂
制成干燥固体
防止氧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
避免光线
驱逐氧气
驱氧
煮沸驱氧
通入惰性气体
采用真空包装
添加抗氧剂
添加金属离子络合物
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制备稳定的衍生物
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制成固体剂型
改进工艺条件
考察方法
化学动力学简介
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项目
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
留样观察法
加速试验法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
含义
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
剂型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盐类、酯类、粒径、晶型、溶出速度等
制剂的处方组成,如所用辅料的性质、用量、配伍、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制备工艺过程,如制备方法、工艺条件等
剂型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
种属差异,如各种不同的实验动物与人的差异
种族差异,如肤色、人种的不同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背景的差异等。
药物的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脂溶扩散
膜孔扩散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胞饮作用
离子对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含义
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
过程
吸收
系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胃肠道给药吸收或非胃肠道给药的吸收(口腔吸收、注射部位吸收等)
分布
是指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代谢
是指药物在体内所经历的化学结构的转化,又称生物转化
排泄
是指体内药物以原型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排泄、胆汁排泄等
配置
药物吸收以后随即在体内发生的过程,总称为配置
消除
代谢和排泄又称消除
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
药物的物理化学因素
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
药物的溶出速度与溶解度
药物粒径
药物晶型
药物的剂型因素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辅料
制剂工艺技术
机体的生物因素
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
用药部位的生理状态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动力学
含义
亦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体内存在的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
研究内容
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
研究药物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特征的关系
指导与评估药物制剂的设计与生产
探讨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物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概念
在药剂的生产或临床用药过程中,有目的、有规则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辅料等配合在一起使用的过程,称为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应用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成为药物配伍变化
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按配伍变化性质
按配伍变化发生的部位
按药物的特点及临床用药情况
中药新药的研制
中药新药是指符合中医药理论,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中药成方药品
注册分类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仿制药
制药与卫生
中药制剂的检验方法
热原检查
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分离出来的内毒素
无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
细菌内毒素检查
鲎试法检测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胞内毒素
药品卫生要求
口服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含动物组织及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口服给药制剂每10g或10ml还不得检出沙门菌
局部给药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鼻腔及呼吸道给药的制剂,还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阴道、尿道给药制剂还不得检出梭菌,白色念珠菌
物理灭菌法
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特点
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质,不使用橡胶塑料大部分药品
分类
火焰灭菌法
干热空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热压灭菌法
特点
常压的饱和水蒸气灭菌,用于耐湿热容器药品及材料
注意
饱和蒸汽,排尽空气,达温计时,停热降压
流通蒸汽灭菌法
用于消毒及不耐高热的制剂的灭菌,辅助灭菌手段
煮沸灭菌法
器皿消毒,灭菌效果差,需加入抑菌剂
低温间歇灭菌法
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不耐高温的药品
射线灭菌法
辐射灭菌法
适用于不耐热药物的灭菌
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波长为200-300nm,最强的为254nm,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微波灭菌法
用于以水为溶剂的液体药剂、中药饮片及固体制剂的灭菌
滤过除菌法
不耐热的黏度低的药物溶液和相关气体物质的洁净除菌处理
化学灭菌法
气体灭菌法
常用气体
环氧乙烷
穿透力强,不适用于含氯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
甲醛
穿透力弱,杀菌力强,只适用于空气杀菌
臭氧
过氧化氢
浸泡与表面灭菌法
物体表面灭菌,多数化学消毒剂仅对细菌繁殖体有效,不能杀死芽孢,目的在减少数量
常用有醇类、酚类、表面活性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
防腐剂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防腐作用依靠苯甲酸未解离分子,一般pH4以下效果好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甲乙丙丁酯类,丁酯抑菌力最强,合并使用效果更佳;不宜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类(吐温类)的液体药剂
山梨酸
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酸性水溶液中效果最好
乙醇
20%以上的乙醇有防腐作用
酚类及其衍生物
常用作注射剂的抑菌剂
季铵盐类
洁尔灭,新洁尔灭外用,杜灭芬可作为口含消毒剂
脱水醋酸
30%以上的甘油溶液,适量的植物挥发油
粉碎、筛析、混合
粉碎
目的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和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便于调剂和服用
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
为制备多种剂型奠定基础
有利于药物的干燥和储存
干法粉碎
单独粉碎
贵重中药、毒性或刺激性强的中药、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中药、质地坚硬不便与其他药物混合粉碎的中药
混合粉碎
串料粉碎
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黏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乳香、没药、黄精、玉竹、熟地、山萸肉、枸杞、麦冬、天冬等。
串油粉碎
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在于其他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所需粒度
种子类药物如桃仁、苦杏仁、苏子、酸枣仁、火麻仁、核桃仁等。
蒸罐粉碎
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他中药陆续掺入,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乌鸡、鹿胎、制何首乌、酒黄芩、熟地、酒黄精、红参等。
湿法粉碎
加液粉碎法,所选液体以药物遇湿不膨胀,两者不起变化,不妨碍药效为原则
非水溶型药料如朱砂、珍珠、炉甘石等采用水飞法粉碎
非极性晶体物质樟脑、冰片等用加液研磨法粉碎
低温粉碎
常温下难以粉碎的药物、软化点低、熔点低和热可塑性药物如树脂树胶类、具有一定黏性的药物
超微粉碎
筛析
药筛一至九号筛由粗到细;10、24、50、65、80、100、120、150、200目
混合
混合方法
搅拌混合
研磨混合
过筛混合
影响因素
组分药物比例量
等量递增法
组份药物的密度
先放入密度小的再放入密度大的
组份药物的色泽
打底套色法
组份药物的粉体性质
微粉学
粉体是指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粉体的密度与孔隙率
真密度
粒密度
堆密度
粉体的流动性
休止角:tga=H/R,休止角越小说明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一般认为a<=30流动性好,a<=40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流动性的需求。
粉体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对混合的影响
对分剂量的影响
对可压性的影响
对片剂、丸剂崩解的影响
对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影响
对口服混悬液稳定性的影响
对混悬型注射剂的影响
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浸提
含义
系指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使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浸出的操作
影响浸提的因素
药材粒度
药材成分
浸提温度
浸提时间
浓度梯度
溶剂pH
浸提压力
常用的浸提方法与设备
煎煮法
含义
系指用水做溶剂,通过加热煮沸浸提药材成分的方法
方法设备
一般提取器
多能式提取器
球形煎煮罐
浸渍法
含义
系指用适当的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药材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
特点
适用于黏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芳香性药材
不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
因为溶剂的用量大,且呈静止状态,溶剂的利用率低,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
分类
冷浸渍法
热浸渍法
重浸渍法
渗漉法
含义
系指将药材粗粉置渗漉器内,溶剂连续地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不断的从其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分类
单渗漉法
粉碎药材-润湿药材-药材装筒-排除气泡-浸渍药材-收集渗漉液
重渗漉法
系将渗漉液重复用作新药粉的溶剂,进行多次渗漉以提高浸出液浓度的方法
回流法
含义
系指用乙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浸提,浸提液被加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重复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有效成分回流浸提完全的方法
分类
回流热浸法
回流冷浸法
小量用索氏提取器,大量采用循环回流冷浸装置
水蒸气蒸馏法
系指将含有挥发性成分药材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的一种浸出方法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系指利用超临界流体的强溶解特性,对药材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一种方法。一般用CO2作萃取剂
酶法
超声波提取法
系利用超声波通过增大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及穿透力来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微波提取法
系指利用微波对中药与适当的溶剂的混合物进行辐照处理,从而在短时间内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一种新的提取方法
分离与精制
分离
含义
将固体-液体非均相体系用适当方法分开的过程成为固-液分离
方法
沉降分离法
固体靠自然沉淀,上层澄清液用虹吸法吸出
离心分离法
滤过分离法、
常压滤过法
减压滤过法
加压滤过法
薄膜滤过
精制
水提醇沉法
系指先以水为溶剂提取药材有效成分,再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沉淀去除提取液中的杂质的方法
去除蛋白质、糊化淀粉、黏液质、优质、脂溶性色素、树脂、树胶、多糖等水溶性杂质为主
醇提水沉法
系指先以适宜浓度的乙醇提取药材成分,再用水出去提取液中杂质的方法
酸碱法
大孔树脂吸附法
盐析法
适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且不使其变性
澄清剂法
透析法
浓缩
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
传热温度差的影响
传热系数的影响
浓缩方法与设备
常压蒸发
减压蒸发
减压蒸馏装置
真空浓缩罐
薄膜蒸发
多效蒸发
顺流式
逆流式
平流式
错流式
干燥
影响干燥的因素
被干燥物料的性质
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与流速
干燥速度与干燥方法
压力
干燥方法与设备
烘干法(常压干燥法)
烘箱
烘房
减压干燥法(真空干燥)
减压干燥器由干燥柜、冷凝器与冷凝特收集器、真空泵三部分组成
喷雾干燥法
沸腾干燥法
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极不耐热物品的干燥
红外线干燥法
微波干燥法
鼓式干燥法
吸湿干燥法
浸出药剂
含义
系指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浸提饮片中有效成分而制成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
体现方药多种浸出成分的综合疗效与特点
服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部分浸出药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
浸出药剂的种类
水浸出剂性
含醇浸出剂型
含糖浸出剂型
汤剂
制法
采用煎煮法制备,第一煎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比第一煎时间略缩短
特殊中药处理: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或另炖药,烊化,冲服
合剂
制法
流程
饮片
浸提
精制
浓缩
配液
滤过
分装
灭菌
成品
浸提
双提法
精制
纯化处理
浓缩
先用减压浓缩或薄膜浓缩精制后在进行加热浓缩
注意
合剂中若加蔗糖矫味,含量不应高于20%,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等不得超过0.3%,羟苯酯类不得超过0.05%
糖浆剂
含义
中药糖浆剂中含蔗糖量不低于45%(g/ml),单糖浆蔗糖浓度为85.0%(g/ml)或64.7%(g/ml)
制法
流程
饮片
浸提
精制
浓缩
配液
滤过
分装
成品
热溶法
适用于单糖浆及对热稳定的药物糖浆剂的配剂
冷溶法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糖浆的制备
混合法
注意
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不得超过0.3%,羟苯酯类不得超过0.05%
注意防止沉淀出现
煎膏剂
含义
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制法
流程(倒着看)
成品
分装
收膏
浓缩
煎煮
饮片
炼制
蔗糖(或蜂蜜)
炼糖(或炼蜜)
炼糖目的在于除杂、除菌、减少水分,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防止出现“返砂”(糖析出结晶)
炼蜜目的在于除杂、降低水分含量、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增强黏合力
收膏
一般相对密度在1.40左右
酒剂与酊剂
酒剂的制备
流程
饮片
浸提
配液
静置澄清
滤过
分装
成品
冷浸法
热浸法
渗漉法
回流热浸法
酊剂的制备
流程
原料药物
溶解稀释浸提
滤过
调整乙醇含量
分装
成品
溶解法
稀释法
浸渍法
渗漉法
其他浸出药剂
流浸膏剂
对乙醇量有要求
大多数用渗漉法制备
浸膏剂
多采用渗漉法、煎煮法
茶剂
液体药剂
含义和特点
含义
系指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剂型
特点
优点
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给药途径广泛
使用方便,易于分剂量,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
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缺点
药物分散度较大,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
水性液体药剂易霉变,非均相液体药剂易出现聚集、沉淀等物理稳定性问题
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真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
高分子溶液
溶胶
混悬液型
乳浊液型
按给药途径分类
内服液体药剂
合剂、糖浆剂、口服乳剂、口服混悬剂等
外用液体药剂
皮肤用液体药剂
五官科用液体药剂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药剂
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肥皂类
硫酸化物
磺酸化物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氯苄烷铵和溴苄烷铵
氯苄烷铵(洁尔灭)和溴苄烷铵(新洁尔灭)具有杀菌、渗透、清洁、乳化等作用。新洁尔灭杀菌力很大,穿透性强,毒性较低,主要用作杀菌防腐剂
氯化(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西北林,消毒用0.1%水溶液;0.55或0.1%的乙醇溶液用作凝胶、栓剂等的防腐剂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卵磷脂
注射用乳剂的主要添加剂
合成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部分为胺盐或季铵盐,阴离子部分主要有羧酸盐、硫酸酯、磷酸酯、磺酸盐等;羧酸盐型又分为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类。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山梨坦类
为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类,是由山梨醇与各种不同的脂肪酸所组成的酯类化合物,商品名为司盘,一般作为W/O型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聚山梨酯类
为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商品名为吐温,一般作为O/W型乳化剂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系由聚乙二醇与长链脂肪酸缩合而成,商品名为卖泽,为O/W型乳化剂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系由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类,商品名为苄泽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合物
系由聚氧乙烯和聚氧丙烯聚合而成,常用的有普流罗尼克,毒性小,可作为静脉注射用的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饱和后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的缔合体味胶束
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成为临界胶束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表面活性剂的HLB越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越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HLB值得表面活性剂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增溶剂15-18以上
去污剂13-16
O/W乳化剂8-16
润湿剂与铺展剂7-9
W/O乳化剂3-8
大部分消泡剂0.8-3
HLB混合乳化剂=Wa·HLBa+Wb·HLBb/Wa+Wb
Krafft点(克氏点)
Krafft点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只有在温度高于Krafft点时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起昙与昙点
某些含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分层,冷却后又恢复澄明,这个现象为起昙,转折点的温度为昙点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阳离子型毒性最大,其次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毒性最小
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仅毒性大,还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
增溶、助溶、乳化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特点
药物的分散度高,一般药物吸收快
溶液剂
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药剂,供内服或外用
制法
溶解法
稀释法
化学反应法
芳香水剂与露剂
含义
芳香水剂系指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芳香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澄明水溶液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水剂称露剂或药露
制法
溶解法
稀释法
水蒸气蒸馏法
甘油剂
溶解法
化学反应法
醑剂
溶解法
蒸馏法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胶体溶液的种类
高分子溶液
如琼脂和明教
溶胶
丁达尔现象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
主要与水化作用有关,破坏水化膜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
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会自发地聚集而沉淀,称为陈化现象,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的溶液混合时,可因电荷中和而发生絮凝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电解质的作用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溶胶的相互作用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溶胀过程-有限溶胀-无限溶胀,甲基纤维素不能直接溶于冷水中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研磨法
胶溶法
超声波分散法
凝聚法
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分类
水包油(O/W)型乳剂
油为分散相,分散在水中
油包水(W/O)型乳剂
水为分散相,分散在油中
复合乳
水包油包水型或油包水包油型复乳
乳化剂
种类
表面活性剂
天然或合成乳化剂
固体粉末
乳化剂的选用
根据乳化类型选择
O/W型乳剂选择HLB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等O/W型乳化剂
W/O型乳剂选择HLB在3-8的表面活性剂等W/O型乳化剂
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
混合乳化剂的使用
辅助乳化剂的使用
乳剂的稳定性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
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
油相、水相的密度差
电位
黏度与温度
乳剂不稳定的现象
可逆
分层
絮凝
转相
不可逆
破裂
酸败
乳剂的制备
干胶法
将乳化剂加入油相混合后再加入水搅拌
油水胶比例
植物油4:2:1
挥发油2:2:1
液体石蜡3:2:1
湿胶法
将乳化剂加入水相中再加入油相搅拌
新生皂法
两相交替加入法
机械法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
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剂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
欲使药物达到长效,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
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影响混悬液稳定性的因素
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混悬微粒的沉降
Stokes定律
V=2r²(p1-p2)g/9n
V微粒沉降速度
r微粒半径
p1和p2为微粒和分散介质的密度
n为分散介质的黏度
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
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
絮凝与反絮凝
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混悬剂的稳定剂
润湿剂
助悬剂
低分子物质
甘油、糖浆
高分子物质
天然高分子助悬剂
阿拉伯胶
西黄耆胶
琼脂
海藻酸钠
合成类高分子助悬剂
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聚维酮
聚乙烯醇
硅酸类
二氧化硅
硅酸铝
硅藻土
触变胶
混悬液的制备
分散法
凝聚法
物理凝聚法
化学凝聚法
注射剂
含义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者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者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置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者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特点
优点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可使药物发挥定位定向的局部作用
缺点
不方便注射且注射时会产生疼痛
质量要求比其他剂型严格
制造过程复杂
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分类
注射液
溶液型注射液
乳状液型注射液
混悬型注射液
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皮内注射
一般注射剂量在0.2ml以下
常用于药物的过敏性试验或者临床疾病的诊断
皮下注射
一般注射量为1-2ml
由于人体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一般注射量在5ml以下
药物的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乳状液型注射剂均可作肌内注射,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具有一定的延效作用,且乳浊液有一定的淋巴靶向性
静脉注射
推注一次注射量一般在50ml以下,滴注一次注射量可达数千毫升
多为水溶液和平均粒径<1um的乳浊液,可作静脉注射
油溶液和一般混悬液型注射剂以及泛能导致溶血和蛋白质沉淀的药物,均不能作静脉注射
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应严格控制药液的pH值及渗透压,静脉输液不得加抑菌剂
脊椎腔注射
一次注射量应在10ml以下
使用渗透压与脊椎液相等的不含有任何微粒的纯净水溶液
pH控制在5.0-8.0之间,且不得添加抑菌剂
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不得加抑菌剂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pH值
要求pH与人体血液相等或接近,控制在4-9
渗透压摩尔浓度
静脉注射或脊椎腔注射等应等渗,可稍高渗
可见异物
不溶性微粒
有关物质
一般检查蛋白质、鞣质、树脂等,静脉注射液还应检查草酸盐、钾离子等
无菌
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热原或细菌内毒素
静脉注射或脊椎腔注射等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安全性
异常毒性、溶血与凝聚试验、过敏试验
重金属、砷盐
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砷盐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稳定性
热原
含义
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以及化学热原等
致热能力最强的为革兰阴性杆菌,霉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基本性质
水溶型
浓缩的水溶液往往带有乳光
不挥发性
制备注射用水,蒸馏器加入隔沫装置
耐热性
180℃3~4h,250℃30~45min
滤过性
体积1~5nm。采用活性炭吸附和超滤膜技术
其他性质
热原能被强酸、强碱、超声波、氧化剂所破坏
热原在水溶液中带有一定电荷
注射剂热原的污染途径
溶剂带入
新鲜的注射用水或油
原辅料的带入
容器或用具带入
使用前严格按规定清洗和灭菌
制备过程带入
使用过程带入
输液器具(输液瓶、乳胶管、针头与针筒等)
除去注射剂中热原的方法
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的方法
吸附法
活性炭加入溶液中煮沸搅拌15分钟,但也会吸附生物碱、黄酮等;此外还可以与硅藻土合用,效果更好
离子交换法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凝胶滤过法
也称分子筛滤过法
葡聚糖凝胶(不同型号)
药物分子量要明显大于热原分子,除去热原
超滤法
超滤膜控制在50nm以下,除热原效果明显
反渗透法
制备注射用水
其他方法
除去容器或用具上热原的方法
高温法
在洗涤干燥后,180℃2h或250℃30min,可破坏热原
酸碱法
重铬酸钾硫酸洗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注射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注射用水
制药用水
饮用水
纯化水
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备的制药用水
注射用水
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
灭菌注射用水
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注射用水的质量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部中有严格规定,其性状应为无色透明液体;无臭无味
pH值应为5.0-7.0,氨含量不超过0.00002%
每1ml含细菌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25内毒素单位(EU)
微生物限度,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00ml不得超过10个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电导率、总有机碳、不挥发物与重金属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部纯化水项下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注射用水的制备
离子交换法
饮用水-细过滤器-电渗析或反渗透-阳离子树脂床-脱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蒸馏水器-注射用水
蒸馏法
原水-隔沫装置加热-蒸汽-冷却-蒸馏水(单蒸馏水)-隔沫装置加热-蒸汽-冷却-重蒸馏水
注射用油质量要求
无异臭,无酸败味
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
在10℃时应保持澄明
皂化值为188-195
碘值为126-140
酸值不大于0.1
注射剂的附加剂
增加主要溶解度附加剂
性质
包括增溶剂与助溶剂,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主药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以达到治疗所需的目的
品种
聚山梨酯-80(吐温-80):0.5%~1%
胆汁:0.5%~1.0%
甘油:15%~20%
其他
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性质
主要是指助悬剂或乳化剂,添加的目的是为了使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状液具有足够的稳定系
品种
助悬剂
明胶
聚维酮(PVP)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甲基纤维素(MC)
乳化剂
聚山梨酯-80(吐温-80)
油酸山梨坦(司盘-80)
普流罗尼克(pluronic)F-68
卵磷脂等
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性质
包括抗氧化剂、惰性气体和金属络合剂,添加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注射剂由于主药的氧化产生不稳定现象,合用效果更佳
品种
抗氧化剂
亚硫酸钠
亚硫酸氢钠
焦亚硫酸钠
硫代硫酸钠
维生素C
惰性气体
N2
CO2
金属络合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
抑菌剂
性质
添加的目的是防止注射剂制备或多次使用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和生长繁殖
品种
苯酚
甲酚
氯甲酚
三氯叔丁醇
苯甲醇
苯乙醇
调整pH值得附加剂
性质
包括酸、碱和缓冲剂,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注射剂由于pH值不当而对机体造成局部刺激,增加药液的稳定性以及加快药液的吸收
品种
调酸
盐酸
枸橼酸
调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枸橼酸钠
缓冲剂
磷酸二氢钠
磷酸氢二钠
减轻疼痛的附加剂
性质
注射剂使用时产生的刺激性疼痛,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添加减轻疼痛的附加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品种
苯甲醇
盐酸普鲁卡因
三氯叔丁醇
盐酸利多卡因
调整渗透压的附加剂
性质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
品种
氯化钠
葡萄糖
方法
冰点数据降低法
W=(0.52-a)/b
a值: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值 b:等渗调节剂1%溶液的冰点下降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氯化钠的等渗当量是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
W=(0.9-C×E)V/100
C:药物百分浓度 E:氯化钠等渗当量 V:所配溶液的体积
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
输液剂
电解质输液
营养输液
胶体输液
含药输液
血浆代用液
多糖类
蛋白质类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类
粉针剂、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
粉针剂
无菌粉末直接分装法
水溶液冷冻干燥法
混悬型注射剂
一般与混悬剂的制法相似
乳状液型注射剂
应使分散相微粒的大小适当,粒度应均匀
眼用液体药剂
种类
滴眼剂
洗眼剂
眼内注射剂
附加剂
调整pH值得附加剂
磷酸盐缓冲液
硼酸缓冲液
硼酸盐缓冲液
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氯化钠
硼酸
葡萄糖
硼砂
抑菌剂
氯化苯甲烃胺
硫柳汞
硝酸苯汞
调整黏度的附加剂
甲基纤维素
聚乙烯醇
聚维酮
聚乙二醇
其他
增溶剂
助溶剂
抗氧剂
外用膏剂
特点
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避免肠胃道刺激及吸收不良
维持恒定持久的释药速率
减少给药次数
分类
软膏剂
硬膏剂
膏药
贴膏剂
药物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吸收机制
释放
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黏膜表面
渗透
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治疗作用
吸收
系指药物通过皮肤微循环或与黏膜接触后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吸收途径
完整的表皮途径
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有利于脂溶性药物以非解离型透过皮肤,而解离型药物较难透过
皮肤附属器途径
大分子和离子型药物可能主要通过这些途径转运
影响因素
皮肤生理因素
应用部位:耳廓后部>腹股沟>颅顶盖>脚背>前下臂>足底
年龄性别:婴幼儿>青壮年(女性)>男性>老年人
皮肤健康状况:病变、破损皮肤>正常皮肤>角质层增厚皮肤
皮肤温度、湿度:皮肤的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吸收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作用
药物性质
油水分配系数: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角质层
分子大小:分子量小的易于透过,>600较难透过
熔点
基质性质
基质的种类与组成:O/W型>W/O型>吸水性软膏基质(羊毛脂)>动物脂>植物脂>凡士林
基质与药物的亲和力:亲和力小则易于药物释放
基质pH:使药物呈非解离(分子型)易于透皮。可据药物pKa调节基质pH使药物成分子型
附加剂
表面活性剂:增加吸水性与可洗性,有助于药物分散与穿透
透皮促进剂:对皮肤的直接化学作用(作用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的有序排列,流动性增加,降低了皮肤屏障作用,增加穿透吸收)
其他促进剂:与其他促进剂配伍使用
常用品种: 氮酮(azone)、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乙酰胺(DMA)、丙二醇、油酸、甘油、聚乙二醇、挥发油等
软膏剂
基质
特点
应有适当稠度,润滑,无刺激性
性质稳定,能与多种药物配伍,不发生配伍禁忌
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吸收
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
易清洗,不污染衣物
油脂性基质
特点
润滑、油腻、无刺激性,理化性质稳定,很少单独应用
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可保护、软化皮肤
吸水性较差、与分泌液不易混合
不易洗除,释药性差
分类
油脂类
类脂类
烃类
硅酮类
乳剂型基质
对油、水都有一定的亲和力,药物的释放穿透较快,能吸收创面渗出物
稠度适中,易涂布,易洗除
W/O型乳剂油腻性比油脂型基质小,能吸收部分水分,水分从皮肤表面蒸发时有缓和冷却作用,习称冷霜
O/W型乳剂能与水混合,无油腻性,易洗除,习称雪花膏
水溶型基质
特点
能吸收组织渗出液,释药快
无油腻性,易洗除
对皮肤润滑、软化作用较差
分类
聚乙二醇
甘油明胶
纤维素衍生物
制备
原料药和辅料-药物处理-混合成型-质量检查-包装-成品
制法
研合法
熔融法
乳化法
注意事项
不溶性药物或直接加入的药材
可溶于基质的药物
中药煎剂、浸膏等
共融组分
挥发性、易升华的药物,或预热易结块的树脂类药物
质量要求
外观
稠度
粒度
装量差异
无菌
微生物限度
稳定性
刺激性
药物含量测定
黑膏药
基质的选择与原料的处理
植物油
麻油、菜油、棉子油、豆油、花生油
红丹
又称铅丹、樟丹、黄丹、陶丹、东丹
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纯度要求在95%以上
药料的处理
一般中药
细料药或挥发性药物
贵重药
制备
药物和植物油-加入粗料药-炸料-炼油-加入红丹-下丹-去火毒-加入细料药-滩涂-质量检查-包装-成品
制法
提取药材
炼油
看油花、看油烟,温度控制在320℃
滴水成珠
太老贴不住,太嫩满身跑
下丹
加热至近300℃
每500g油用红丹150~210g
去火毒
在水中浸泡或久置阴凉处
滩涂药膏
橡胶膏剂
组成
膏料层
药物
基质
生橡胶
为基质的主要原料,具有弹性,低传热性,不透气不透水
增黏剂
多为树脂类,常用松香
代用品: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β-蒎烯等材料
软化剂
使生橡胶软化,增加可塑性,增加胶浆的柔软性和成品的耐寒性,改善胶浆的粘性
柔软剂: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植物油等
填充剂
常用氧化锌,其有缓和的收敛作用,并能增加膏料与裱褙材料间的黏着性
背衬材料
漂白细布
膏面覆盖物
多用硬质纱布、塑料薄膜及玻璃纸等
制备
药物处理-制备胶浆-涂布膏料-回收溶剂-切割、加衬及包装
制法
药物处理
制成流浸膏或浸膏
制备胶浆:
压胶
生橡胶切成胶块,压成胶片
浸胶
胶片浸入汽油中浸泡18~24h,至完全膨胀呈凝胶状
打膏
将胶浆移入打膏机搅匀,依次加凡士林、羊毛脂、液体石蜡、松香、氧化锌、浸膏或其他细料药
继续搅拌4h,待成均匀膏浆
用80~100目铜丝筛滤过,滤出的膏浆,即可涂布
回收溶剂
切割加衬与包装
栓剂
特点
在腔道可以起到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治疗作用
可以通过吸收入血发挥镇痛、镇静、兴奋、扩张支气管和血管等全身治疗作用
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干扰因素少
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减少药物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同时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便于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的患者使用
分类
按给药途径分类
肛门栓:鱼类型
阴道栓:鸭嘴形
按照制备工艺与释药特点分类
双层栓
中空栓
泡腾栓
其他控释、缓释栓
微囊栓
骨架控释栓
渗透泵栓
凝胶缓释栓
栓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的吸收途径
一条是经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入肝脏,在肝脏进行代谢后再运至全身
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及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直接进入大循环
栓剂纳入距肛门约2cm处为宜,50-75%药物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直肠淋巴系统也是栓剂中药物(大分子药物)吸收的一条途径
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基质因素
药物因素
栓剂的基质
油脂性基质
天然油脂
可可豆脂
香果脂
乌桕脂
半合成与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半合成椰油酯
半合成山苍子油酯
半合成棕榈油酯
硬脂酸丙二醇酯
氢化植物油
水溶型基质
甘油明胶
多为阴道栓剂基质
聚乙二醇类(PEG)
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类(S-40)
泊洛沙姆
置换价
系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值,常指可可豆脂
f=W/G-(M-W)
f:置换价
G:纯基质栓每粒平均重
M:含药栓每粒平均重
M-W:含药栓中基质的重量
G-(M-W):两种栓中基质的重量之差
W:含药栓中每粒平均含药量
制法
润滑剂的选用
油脂性基质
软肥皂、甘油各一份与90%乙醇5份混合制成的醇溶液
水溶型基质
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等油类物质
搓捏法,冷压法,热熔法,热熔法水溶性和油脂性基质都可以使用
熔融基质-加入药物-注模-冷却-刮削-取出-质量检查-成品
胶剂
原料的选择
皮类
选健康强壮、皮厚、张大的动物
驴皮分为三档次
冬板
春秋板
伏板
牛皮以毛色黄,皮张厚大,无病的北方黄牛皮为佳
猪皮以质地肥厚,新鲜者为佳
角类
砍角,角中含有血质,角尖对光照视呈粉红色者佳
脱角
霜脱角
龟甲和鳖甲
龟板
以血板为最佳。“汉板 ”
鳖甲
个大,质厚,未煮过者为佳
骨类
以骨骼粗大,质地坚实,质润色黄之新品者为优
辅料的选择
冰糖
以色白洁净无杂质的冰糖为佳
胶剂透明度和硬度,且矫味作用
油类
纯净新制者为佳
降低胶的粘度,便于切胶;易于气泡逸散
酒类
多为黄酒,且以绍兴酒为佳
矫味矫臭;易于气泡逸散
明矾
色白洁净者为佳
沉淀胶液中杂质,提高透明度
阿胶
增加黏度使易于凝固成型,并可在药效上发挥协同作用
水
选用去离子水或低硬度的淡水
制法
原料的处理
煎取胶汁
滤过澄清
浓缩收胶
凝胶与切胶
干燥
包装
散剂
系指原料药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原料-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包装-成品
制法
粉碎与过筛
混合
打底套色法
等量递增法
只用于含毒性药物、贵重药物、剂量小药物的散剂
分剂量
重量法
适用于含毒性药物、贵重细料药物的散剂
容量法
特殊散剂的制备
含毒性药物散剂
小剂量一般在毒性药物中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倍散(稀释散)应用
如剂量在0.01~ 0.1g,可配置成10倍散
如剂量在0.001g~0.01g可配置成100倍散
如剂量在0.001以下为1000倍散
10倍散:即取药物1份加入辅料9份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而成
稀释剂有乳糖、淀粉、糊精等,乳糖最佳
常用着色剂胭脂红、靛蓝等
含低共熔混合物散剂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为低共熔现象
药物形成低共熔物后,药理作用增强或无明显变化,宜先形成低共熔物,在与方中其他药物混合
药物形成低共熔物后,药理作用减弱,则应分别用其他组分稀释,避免出现低共熔现象
含液体药物散剂
可利用处方中其他药物或辅料吸收至不显潮湿为宜
眼用散剂
应通过九号筛,且要求无菌
散剂的质量检查
性状
粒度
内服为细粉
儿科及外用为最细粉
烧伤或严重烧伤为过6号筛
眼用为极细粉
水分
水分不得超过9.0%
装量差异
装量
无菌
烧伤或严重烧伤应进行无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
丸剂
水丸
赋形剂
水
本身无粘性,但可诱导中药中某些成分
酒
可溶解树脂、油脂使药材细粉产生黏性,但高浓度乙醇不溶解蛋白质、多糖等,酌情使用
醋
使药粉中生物碱成盐,增加溶解度,利于吸收,提高药效
药汁
即可起赋形剂作用,又可以减少服用量,保存药性
制备
泛制法
原料的准备
药物粉碎过六号筛
赋形剂
起模
粉末直接起模
湿颗粒起模
起模的用药粉量
C∶0.625 =D∶X
C为成品水丸100粒干重(g)
D为要分总重(kg)
X为一般起模用粉量(kg)
成型
盖面
干燥
选丸
滚筒筛
立式检丸器
塑制法
原料的准备
制软材
制丸
干燥
选丸
盖面
蜜丸
特点
在胃肠道中缓缓溶散释药,作用缓慢持久
制备
蜂蜜的炼制
炼制方法
蜂蜜加水稀释溶化,滤过,加热熬炼至一定程度的操作
应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稠如糖浆状液体或稠如凝脂状的半流体,味纯甜,有香气,不酸,不涩的一、二等品蜜
一般冬季多用稍嫩蜜,夏季用稍老蜜
嫩蜜
中蜜
老蜜
物料的准备
饮片细粉
100目
蜂蜜
炼制
润滑剂
制丸块
药粉和炼蜜的比例
1∶1 ~1 ∶1.5
温蜜
60℃~80℃
炼制程度
丸块呈粘度适中,不粘手,不易粘附器壁为度
制丸条、分粒与搓圆
三辊蜜丸机
中药自动制丸机
滴丸
系指饮片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后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介质中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特点
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缓释、长效作用
生产车间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工序少,工艺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工艺条件易于控制,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可多部位用药
载药量较小,服药数量较大,限制中药滴丸品种的应用
基质的选择与制备
选择
与主药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的疗效与检测
熔点较低,受热可熔化成液体,遇骤冷能凝固,室温下保持固体状态
对人体无害
分类
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PEG)
硬脂酸钠
甘油明胶等
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
聚醚(poloxamer)等
非水溶型基质
硬脂酸
单硬脂酸甘油酯
蜂蜡
虫蜡
氢化植物油等
制法
原料药和基质-熔融-滴制-洗丸-干燥-选丸-包装-成品
浓缩丸
特点
方中全部或部分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后,体积减小,便于服用与携带
利于储藏,不易霉变
制法
泛制法
塑制法
压制法
糊丸
特点
在胃中溶散迟缓,释药缓慢,可延长药效
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故适宜于含有毒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制法
制糊方法
冲糊法
煮糊法
蒸糊法
糊丸的制备
泛制法
糊粉只需药粉总量的5~10%
塑制法
糊粉为药粉总量的30~35%
蜡丸
特点
蜡丸在体内外均不溶散,药物通过微孔或蜂蜡逐步溶蚀等方式缓慢持久地释放,可延长药效,并能防止药物中毒或防止对胃肠道的刺激,为最早的缓释制剂
制法
塑制法
蜂蜡纯化
制备时应控制温度:60℃
应控制蜂蜡用量:药粉与蜂蜡比例为1∶0.5~1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