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2021-08-31 18:18:52 55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物质世界极其规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王夫之。“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
意识第一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主观精神(感觉,思想)的产物(个人))
王守仁.“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客观精神(天理,上帝)的产物(外力))
朱熹.“理在事先”,“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
不依赖与感觉存在
通过感觉感知复写,摄影和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切物质的共性)
我们能认识吗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辩证法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事物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世界是实践的
实践的概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对象: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
特点
客观性:一切物质的共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衣食住行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2.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大特点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趋势: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2.优越: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3.人民:新事物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亦称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外因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人类社会都有矛盾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主流)
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支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现实和本质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
含义: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意识
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