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2021-09-02 10:23:1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人生过得好不好,要看你把人生当成什么。如果你把它当成是攻占山顶,那你多半会疲倦,焦虑,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僵硬,而且不论你最终登上巅峰与否,过往的岁月,都会失去意义;相反,如果你能看到,人生的本质其实就是无数个当下与刹那的连续,那么认真走好每一步,细细品味每一景,就都是收获,都是圆满;处处皆是巅峰,洗碗,品茶,和登上领奖台,都具备同样的意义。而且在这种前提下,你与其他的人,就形成了彼此关照的共同体,你们再也没必要攀比,只是伙伴关系。当然,这需要你放下对认可的执着,需要明白,我们之所以这么在意认可与评价,其实来自于我们经受的奖惩教育;它在达到它目的的过程中,偷换了我们每个人的初心与动机。回归赤子之心吧,他人的评价不是最重要的,只会让你丧失自由,以功利的目光评判他人和自己,变得身心俱疲。如果你实在走不出这个陷阱,记得我们为你分享的一个工具,名字叫课题分离。他是我们梳理关系的手段,主张谁的情绪谁负责,谁的课题谁处理。他不光能让你摆脱认可欲,也能帮你但行好事,接纳自己。愿你不求被讨厌,但也不怕被讨厌,活出自己的声色,在每个当下与刹那上起舞,聆听内心的舞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目的和特点
勇气心理学
人的自主性
对自我的解放
解决人际关系纠缠,收获幸福与自由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
同门不同道
都活跃于心理学领域
二者理论区别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童年经历影响的,也就是说,你现状什么样,多半取决于你的过去
阿德勒:你现在的心理症状,并不是你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在为你的某个目的服务。也就是说,你为了实现某些目的,获得某些好处,才主动选择从过去找解释,找原因。
例子
弗洛伊德
假如,你说你有社交恐惧症,一和别人说话就脸红。这个现象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去解释,那多半是因为,在你小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事,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然后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了你的潜意识,导致你变成了这样一个人。这么说固然说得通,但如果一切问题都这么看的话,那人类可真是太被动了,改变也无从谈起。
决定论
阿德勒
他认为:你之所以社恐又脸红,是因为它们可以带给你好处,帮你实现某些目的,什么目的呢?比如,这样一来,你就终于可以宅在家里不出门,终于可以不被人评价和议论了。再如,你去饭店吃饭,服务员不小心把酒洒到你身上,结果你大发雷霆。按照阿德勒的看法,那就是:你不是因为服务员的失误而情绪失控,而是因为,为了获得某个好处,达到某些效果,你主动选择了大发雷霆。为了达到什么效果呢?有可能是,这样大发雷霆一下,就可以把对方震住,处理矛盾更有效率。
目的论
经历本身决定不了什么,关键是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的本质是什么样的
人生不是登山,不是线性的
疲劳
累
为了结果而忍耐
一旦目标未实现,人生会黯淡无光
身边人成了障碍,竞争
人生是一个个点的连续,是旅行
一个个当下
无数个刹那的集合体
处处皆是巅峰,洗碗,品茶,和登上领奖台,都具备同样的意义
登山和旅行的区别
登山
追逐山顶
旅行
享受当下
刹那的圆满,无数个结果
无数个旅伴
温暖真实的伙伴关系
为什么执着于被认可,害怕被讨厌
根因
赏罚教育
巨大的心理隐患:我们终其一生,都活在了别人的嘴里。
疲劳
不自由
缺乏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核心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伤害人际关系
你判断自己有没有价值,是看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用;那么久而久之,你判断别人的价值时,也会采取这种功利理性的逻辑。于是,父母也成了负担,朋友也成了扩展人脉的工具,仿佛全世界的人,只能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我们只会搞关系,而永远收获不到真正和谐的人间真情。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例子
假如现在有个孩子叫小明,小明的爸爸妈妈会告诉他:你得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小明听话了,与此同时,小明既然是个孩子,那么好奇和探索也就是他的天性。现在,有了父母的教导,再加上好奇与探索的天性,那么小明在大概率上是可以学得不错的,于是他在某一次考试中考进前十名。父母一高兴,不知道怎么表示,便夸他聪明懂事,又给他买了一大堆玩具。而在下一次考试中,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或者被电子产品吸引,小明的成绩下降了。这时父母就着急,但他们又不知道怎么表示,于是他们狠狠地批评了小明,甚至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嘲笑小明的成绩。这样过了一阵子,父母发现:这奖惩手段好像有点作用。而在学校里和社会中,为了高效培养人才,教社会成员规矩,也纷纷开展了这种教育方法,一切都以奖惩为核心。那么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呢?不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也没有什么好奇天性,他们会认为:我做得每一件事,无非就是为了让人奖励我,避免被惩罚而已。而他人的评价看法与认可,恰好就是奖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砝码。于是在这种熏陶下,我们每个人都把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当成了最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不怕被讨厌的同时,经营好人际关系
核心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争取被讨厌,而是不怕被讨厌
不是叫你和所有人都对着干
你怎么活,怎么做,怎么选,怎么改变,全由你自己做决定,别人如果不讨厌,那自然更好,但如果别人因此而讨厌你,那也丝毫没关系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所有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
方法
课题分离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儿,哪些是别人的事儿,谁的事儿就让谁负责,谁的课题就让谁处理
课题分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疏导自己
三大课题
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
爱的课题
例子
比如:你想和一位心爱的人结婚,可父母呢,有点不同意。甚至容不得你讨论,说服,你一说,他们就抹眼泪,就是不允许。如果按照咱们以前的观念来看,这种情况是两难且无解的,你一边不能违背内心,一边又想成全孝心。但用课题分离的原则来处理,那就简单了:首先区分一下:结婚,到底是谁的人生课题。没错,是你的课题啊,所以你的课题,你来做,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利。其次,父母因为你的决定而反对,哭闹,甚至是威胁,这又是谁的课题呢?很简单,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儿女的决定,自然是父母的课题,那同样,他们的课题,就由他们来处理。
对待朋友也是一样:朋友找你帮忙,你答应,还是拒绝,这是你的课题;至于你拒绝并说明原因以后,朋友闹什么样的情绪,那就是他的课题了,你控制不了的,要让他自己处理。
命运共同体
哲人: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
自我接纳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
关注”可以改变的“
甘于平凡的勇气
他者信赖
人际关系的基础不是”信用“,而是”信赖“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工作的本质是他者贡献
幸福即贡献感
内涵
一,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第二,课题分离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第三,课题分离只是告诉你别被其他人的期待操纵,你完全可以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课题分离不光不会伤感情,有时候它还可以帮你修复感情
比如,你和伴侣吵架了。按照我们的性格,多半不会率先道歉的,因为我们总会想:如果我道歉了他还不领情,那不是白费劲了吗?或者,他会不会因为我道歉了,就不珍惜?但用课题分离的角度去想,就没这么多事:首先,选择道歉,选择维护情感,这是你的课题。至于你道歉以后对方怎么想,用什么态度回应你,那就是他的课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用这种方式去看待和处理矛盾,反倒更顺利。
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方面的目标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