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2021-09-04 15:08:09 4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背景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1904-1905,日俄未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清末“新政”破产
时间: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传实现新政
新政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改革兵制,训练新兵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过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破产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展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革命活动宣传
革命组织、政党
兴中会
美国檀香山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同盟会
东京
机关报-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著书立说
章炳麟
《驳康有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
《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的正义和必要性
陈天华
《警世钟》、《猛回头》——抨击列强,揭露清廷卖国行为
三民主义和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民主义
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措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缺陷: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人,但并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
创立民国
措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缺陷: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
平均地权
措施: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
缺陷: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辩论
时间:1905-1907
派别:革命派 VS 改良派
阵地:《民报》 《新民丛报》
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
意义
1.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是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从而加入革命的行列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走向胜利
1911年4月,黄兴 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
1911年5月,保路风潮,四川尤其强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暴露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该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亡。
失败
篡夺革命果实
1)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2)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3)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再次革命
分支主题
革命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
1)思: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2)变: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3)清:它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4)帝: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范例,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5)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局限性
1)党: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2)人: 没有充分反动和依靠民众
3)纲: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坏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