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产品观》图解
2022-05-05 20:34:32 65 举报
微信产品观,张小龙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用户篇
用户是人
需求从人性中产生
了解人性、群体心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人性、观察群体
人性:贪嗔痴怨憎会,心理之外还有生理上:生老病死
人是懒惰的:懒惰是创新的动力、导致发明、如:语音查找联系人、语音识别文字、图片OCR、语音输入、拍照搜索商品、siri等、不爱学习(学习是耗费能量的事情)、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在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用户不会看你的长篇说明书
人是没有耐心的:用户不会看你的说明书、能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做好产品前不要轻易大规模推广用户
伟大的产品:究极的目标是满足人性的需求/满足情感需求
人性化就是了解自己、以己推人,通过不断自省去了解自己再去推理他人——同理心
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互联网的产品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不要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
PS: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否突出个性而非共性,以个性的方式面对用户而非以画像的群体视角。每个人都应该被认真地对待,而不是群体的一部分来忽略个性
时尚是一种驱动力:人是跟风的、社交分享的庞大势能:本质上人类并不爱思考,所以从众是一种普遍心态
人就像动物一样,都拥有一种非常自然的倾向,即模仿
要有全局观:站在上帝的身边观察用户
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建造并指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时空尺度:这是我补充的,站在10年的时间尺度去思考某些问题,可以从欧美看中国、从目标看现在这样就会有一个非常宏观的认知
不要只是看到当下,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去思考需求
比如润滑油在南方、北方的不同诉求,比如电瓶车在南方、北方的不同诉求,
时间层面:比如手机的演变:bb机-大哥大-功能机-智能机-新设备等等,比如车辆的演变:马车牛车-燃油车-电动车等,比如碳中和、比如城镇化、比如中心城、城市圈;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需求不可能脱离于场景而存在
在电脑前:办公桌前、家里客厅、家里卧室、网吧网咖,
在手机前:办公室、地铁高铁上、出租车、行走路上,
同一个人在微信上和在QQ上完全不同的状态,在星巴克和在lucky的不同状态、在大排档和在高档餐厅的不同状态等等
比如同样是懒:在办公室可能是偷懒有心理负担,在家里则是自由自在的懒,二者在状态上、心理上是完全不同的
需求篇
不要想当然:脚踏实地研究用户、研究需求,需求要脚踏实地
大部分“我有个好主意”是脱离实际的
不要臆想需求:PS-可以臆想解决方案,但是不要臆想需求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要思考用户的底层诉求再反推到上层的产品
不要直接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反馈是帮助你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用户说要通讯录分组,但其本质的需求是希望屏蔽某些人
需求是临散的,解决方案是抽象归纳的建模过程,比如我想换下备注的显示位置、留言的显示位置等
渐进性需求:我想要更快的马-比如更好的饲料、更优质的马匹,突破性创新需求:给用户提供一辆车、飞机等
我想要邮政更快一点,深究因为我想寄信更快——突破性方案: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
我想要衣服耐脏,因为洗衣服太耽误时间了——突破性方案:洗衣机、烘干机等
需求来源于你对用户的了解
10-100-1000,用户了解法则,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从QQ到微信,从诺基亚到苹果,
你无法满足海量的个性化需求,为群体做需求而非个人,抓主场景:附近的人
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独特的功能中蕴藏着新的市场机会,本产品不做但是可以在其他产品中尝试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摇一摇、漂流瓶-满足倾诉、好奇的心理,微博满足八卦的心理,
即使同一款产品,不同用户的心理是不同的,如公众号的创作者和读者就是不同的心理;
心理满足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省钱的短信没办法替代短信,体验比功能更具备传播性
反思
多少功能,是不必要去做的:比如支持拖拽备注的显示位置、比如支持批量备注功能;
从直接竞品抄来的功能:同样的功能为什么用你的而不是用户的,一模一样没有竞争力,从别人的产品中没办法深刻了解用户了解需求
做大而全很容易,比如不断叠加功能的快麦工单、而做少却很难,没有删繁就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做多的欲望,
微信的悬浮窗、群折叠,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帮助用户克制自己的欲望,群太多不想看但也不舍得删。
PS:基于这一点考虑,最近一周的时间我一直在删人,不认识的人不认识的群,给自己减负《精要主义》
PC时代的流量入口在搜索,移动时代的流量入口在二维码、在app中孤岛了上。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怎么解决这种信息孤岛,目前在反垄断的趋势下已经看见了窗口,比如微信和淘宝的互屏蔽、抖音被微信的屏蔽等等。
设计篇
面向场景的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强调的是产品随市场、用户变化而进化的过程
但我认为规划也是需要的,如顶层设计、底层逻辑、价值体现,比如在大的反向、核心目标,如半年后的用户目标等
产品的价值观
产品是要有自己的态度、价值主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往后挪
做一款有态度的产品,无论是toC还是toB,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的价值主张。
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的核心
那么商家工具的核心是什么?效率、时间成本,作为商家工具如何帮助商家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呢?
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现
我个人并不太认可该观点,如微信现在有青少年模式、关怀模式,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核心是“产品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去尽量满足不同群体对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微信这样的国民产品,如老年人更需要大字体,这才是平等的表现。
先做结构再到功能细节:可阅读《用户体验要素》
表现层是用户最直观感受的,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更要把握底层的战略范围框架等
比如蛋糕表层是水果、奶油,但下层是海绵,再下层是主题:生日的、纪念日的、送人的、还是自己吃的等等
因此我认为一个大的创新,或者一个新的业态诞生其本质上在于骨骼上的创新或者说重塑,比如脑机接口,且不说能不能成,至少往着黑客帝国的步伐走了一大步。
分类:化繁为简,每天都应该思考如何让事情变得简单更有条理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如果没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可以先放着不做
非重要的特性就放到设置里,放到设置里可以考虑不做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那么一定是问题出错了
每个细节中体现了产品的认知、体现了产品的价值主张
自然篇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自然是最本能的行为和心理反应:产品应该简单、不用想
复杂的技术要隐藏在极度易用性背后
产品是由理性搭建,却用来表达感性
用户对你的产品认知是感性的
少比多更好
太多的朋友圈看不过来
太多的消息回复不过来(引申出屏蔽需求)
太多的关注没有吸引力
PM的心态
求知,不为自尊而战
放下情绪深入问题的本质
用数据和调研说话
弱势也有可能是优势:侧翼战
作品而不是产品:对待自己的产品要对待如作品,而不是产品
工匠精神:每天优化10个细节;
有灵魂的产品:接受不完美,但有个性,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内在和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