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2021-10-09 18:10:27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的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基本需求
生理需求
当人被某种需求主宰时,这人对未来的整体看法也会因此改变
一个人被哪种需求主宰并不是看他的客观状态,而是看他的主观意愿,这些可通过对方的言行去观察
一个隐藏高层次动机,并对人的能力和人性产生片面认识的好办法就是让他长期忍受极端饥饿和干渴
如果能长期得到满足,就不再是活动的决定因素,也不再是行为的组织者了。这时候,生理需求的存在形式是隐性的,但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重新出现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需求总是能得到满足,那么也正是这样的个体在将来该需求被剥夺时的承受力是最强的
安全感需求
当受到威胁,面对危险时,婴儿的反应比成年人更明显 。原因之一是婴儿完全不知道如何控制他们的反应,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成年人已经被教导要不惜一切控制这种反应。
因为吃了变质食物而生病的孩子,可能在一两天里都会恐惧缠身,噩梦连连,会要求得到在他生病以前从未要求过的额外保护和安慰
儿童对安全感的需求还表现在希望日常例行活动规律不会被中断,或者希望有某种固定节奏。有限度的许可,而不是不受限制的许可可能对儿童的成长更有利-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有组织、结构化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缺乏组织性和结构性的世界。
一般的孩子在面对全新的、不熟悉的、陌生的、不控的刺激或情境时,常常会做出遭遇危险或恐惧时的反应,比如走丢、短时间与父母分离,面对新面孔、新环境,这类情况下,孩子慌乱的抓紧父母,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父母作为保护者的角色
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性的例子还体现在,非常常见的偏爱熟悉的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或者说偏爱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物
患有神经症的个体可以很形象的形容为一个还保留着童年世界观的成年人。在所有神经症中,寻找安全感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强迫型神经症。他们发狂地想要让世界秩序化和稳定化,这样就再不会出现不可控的、意料之外的,或不熟悉的危险
社交需求:归属感以及对爱的需求
渴望与人们产生感情上的联系
频繁搬家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伤害,工业化会给人们带来无所适从、颠沛流离之感
人是具有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群居本能,喜欢合群,加入人群成为一群人中的一员的归属感
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最常见的社会适应不良症以及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核心所在
自尊的需求
我们社会的所有人都有一种需求或渴望,即对自己有一个较为稳定和恒定的,通常是较高的评价,以及对自尊、自我看重,以及得到他人的尊重的渴望
自尊的满足将带来自信、自我价值感、力量感,以及无所不能和自足感,以及对这个世界有用处,被这个世界需要的感觉。如果这种需求受到挫折则会产生自卑、弱小和无助感,这种感觉相应地不是会导致根本性的沮丧,就是会产生补偿心理或神经症倾向
最稳固也最健康的自尊是基于他人对自己当之无愧的尊重,而不是依赖外在名声、知名度、他人看法
区别哪些出于真实的自我,哪些源于理想的虚假自我
自我实现的需求
即使以上所有这些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新的不满足和焦躁不安很快出现,除非这人做的正是他生来就适合做的事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必须忠实于自己的天性
基本需求的特点
如果一种需求长期都能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可能被低估。会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任由自己陷入某个更基本需求被剥夺的境地。可预料,当更基本的需求被长期剥夺后,会出现重新评估这两种需求的倾向。
需求的优先级层次是针对我们显性意识里感受到的愿望或目标而言,而不是基于行为
挫折的承受能力:习惯的力量;过去的满足感
大多数行为背后都有多重动机
不同程度的相对满足感
并非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动机等级概念(所有的行为都有决定因素)
以表达为目的的行为和以应对为目的的行为
人类动机生活的主要组织原则是,基本需求按优先级或优势作用的大小,从低到高排列成不同层次
在健康人身上,优先级低的需求会在优先级高的需求满足时出现。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会主宰有机体
有一种可能性:高一层次需求的出现间或并不是因为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是由于较低层次的需求和满足被强制剥夺或自愿剥夺、被放弃或被压抑
基本需求的满足感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需求得到满足的一般结果
新的高一层次的需求出现了
喜新厌旧:不再依赖旧有的满足感,以及旧有的目标和需求,甚至对旧的目标和需求抱有一定的轻视态度;而对此前一直被忽视、不想要,或者只是无所谓的目标、需求以及满足感产生新的依赖
能力变化:基本需求的满足会导致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一个从属现象,即重塑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看法;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认知能力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产生了新的兴趣和价值观,他的注意力、认知、学习、记忆和遗忘,以及思考都在微个大致可预测的方向转变
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幸运是理所当然的,特别在我们不必为这一切努力和奋斗的情况下。这种治起来也很容易,让当事人体验到这些东西被剥夺,或经历它们的匮乏就可以了
把有机体从较低层次、物质化的、更自私的需求中解放出来的最简便方法,就是去满足这些需求
基本需求的满足,而不是神经症或虚假需求的满足,都会决定性格的形成。此外任何真正的需求满足都会倾向于促使人格的进步、加强和健康发展
具体需求的满足还会产生一些主观上的安全感,睡眠更安稳、失去危机感、更大胆、有更多的勇气等
需求的满足与性格的形成
基本需求的挫折是造成敌意的决定因素之一,也即基本需求的满足是带来友善决定因素之一
健康成年人的性格特点都是童年时期爱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良性结果
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不仅能改善他的性格结构,也提高了他作为一个国家,以及国际公民的素质,更改善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只有这个需求出现在意识里,才可能产生受挫的感觉。提高受挫的层次,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也具有社会意义
让他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必须要让他的一定数量的优先需求得到满足,他才能达到足够的文明程度
满足感导致的心理疾病
基本需求满足最好能更谨慎些,否则很容易滑向无节制的溺爱、自我放任、完全纵容、过度保护、百般迁就。给予儿童的爱和尊重必须至少与自己作为家长,以及普通意义上的成年人的自尊自爱结合起来
仅仅满足所有基本需求并不能自动解决身份认同、价值体系以及生活目的和人生意义的问题
人类似乎永远不会长时间感到满足或满意
一旦达到了较高的需求层次,以及伴随着较高层次需求而来的较高价值观和口味,不再依赖于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这样的人甚至可能会鄙视和唾弃那些使他们过上“高尚生活”的低层次需求
高层次与低层次需求
高层次需求在主观上并不是那么急迫,比较不易察觉、容易被弄错,以及易于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与其他需求混淆。弄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心理上的巨大成就
高层次需求需要更多的前提条件,需要的手段和阶段性目标更多,它的满足需要更好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
高层次需求和低层次需求都得到过满足的人,往往认为高层次需求比低层次需求更有价值。这样的人会更愿意为了高层次的满足感做出更多的牺牲,另外也更容易承受低层次满足感的剥夺。
需求层次越高,爱的认同范围就越大
追求和满足高层次需求具有良好的公众和社会效益。需求层次越高,就必然越不自私。饥饿是高度自我中心的,饥饿的唯一满足方式就是满足他自己。但追求爱和尊重必然会涉及他人,而且涉及满足他人的需求。
需求层次越高心理疗法也越容易取得疗效,而在最低的需求层次上,心理疗法几乎是徒劳无功的
低层次需求要比高层次需求更有本地局部性,低层次需求更看得见摸得着,也更有限。
精神病致病机理以及威胁理论
剥夺、挫折和威胁
只有对基本需求构成威胁的剥夺才会导致诸多后果
对个体来说,一个目标对象具有双重含义:内在意义;象征意义。如剥夺孩子的冰激凌:感官上的满足感和妈妈对他的爱
只有当一个目标对象同时代表了爱、名声、尊重或者其他基本需求时,其剥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被归为普遍意义上的挫折
性的剥夺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一种情况,即该个体觉得独身代表了被异性的拒绝,代表了低人一等、没有价值、不受尊重、被孤立,或者其他基本需求所受到的阻碍
那些完全确信父母对他的爱和尊重的孩子,有时会以令人惊异的轻松方式接受剥夺、纪律和惩罚
人的内在本质
在自由状态下,需求会自发的成为人的选择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