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1-10-25 16:39: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包含必备知识和能力拓展,分别对应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图例
春秋五霸
孔子、老子
战国各国货币
战国地图
知识图谱
必备清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春秋
时间
春秋:公元前600~前476年
春秋五霸
齐、晋、楚、吴、越
战国
时间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三家分晋
卿大夫掌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谐音:喊赵薇去演齐秦
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战国时期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农业
铁质农具、牛耕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渐剧烈
目的
富国强兵
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法家思想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破了阶级固化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影响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民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
“仁”,关爱他人
治国理念
“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著作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论语》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
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百家争鸣
背景
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统治需求
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各家代表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主张以法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政治思想
阴阳家
邹洐(yan)
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影响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能力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中央集权雏型出现;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民族关系
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逐渐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军事
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
变法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富国强兵,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各国变法的历史启示
最高领导层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团结一致,具备振兴国家和改革的决心
广纳人才
重视吏治,严肃法纪,强化行政功能
善于结合本国国情找出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使新政取得社会信誉
使百姓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日子,做到取信于民
对外关系使用灵活的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争取相对和平,为变法改革提供充裕的时间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