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
2021-11-12 00:11:34 9 举报
AI智能生成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备注
微信读书里可以搜到
豆瓣8.2分
来源: 孟岩对话张潇雨, 播客推荐
时间: 2021/10/09
05边听边学
父母很重要。孩子是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那里学习的,不管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还是通过证言的方式。孩子会仔细观察父母是怎么做的,也会非常仔细地倾听父母在说什么。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为什么”,都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
06边玩边学
从内心的角度来看,我们追求性是为了寻找快乐,而孩子只是个副产品。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却是相反的:繁殖才是最终目的,而我们在性方面的快感只是促使我们达到目的的诱因
07边练边学
成年人通常认为大多数学习是教学的结果,而探索式的自发学习是不常见的。但实际上,自发学习更重要。
地球上可能没有比你8岁的孩子更理智、更清醒的生物了。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
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式学习与其说是让人变得更聪明,不如说是让人变得更愚蠢。我们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动甚至是无意识的程序。这就解放了我们的专注力,以及对新发现的思考。
学校就像专注力竞技场
包括学龄前孩子在内,越来越小的孩子被诊断患有ADHD,而且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这一事实尤其令人不安。集中注意力可能是成长的一部分,但广泛的注意力是童年的一部分。这本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ADHD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而改变社会制度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我们可以改变学校,以适应不同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而不是给孩子的大脑用药,让他们去适应学校。
重要的学习发生在学校之外
至少对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教养模式已经导致他们过上了被过度安排的生活,包括学校的正式课程、课外活动以及家庭作业,甚至连社交生活和探索也被严格地控制和安排着,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塑造他们。孩子继续把他们的自主探索塞进忙碌的生活中,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对于那些不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公共空间的消失更具破坏性。他们没有获得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用于探索,以及和同龄伙伴们一起做实验。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在学校的教育和被控制的世界里,而贫穷家庭的孩子则生活在一个混乱而被忽视的世界里。
养育孩子的意义
为人父母这件事本身是不值得的,因为它只会导向一个特定的结果,那就是创造出一个有特定价值观的成年人。但是,为人父母能让一个全新的生命走入这个世界。每个新生儿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都是由各种基因、经验、文化和运气组合而来的复杂产物。在呵护和照料下,每个孩子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创造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望、骄傲与遗憾。如果说他们的生命非常值得度过,那它一定是所有这一切的结合。我们对孩子那特殊的、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独一无二表示尊重和支持。
译者后记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我的感受
我是相信每个人来到世界是带着使命的,怎么发掘孩子天生是带着什么使命? 火花?
如果每个人出生带着使命(或叫天赋/火花), 那成年人可以怎么借鉴
从小到现在,做什么事情让我很感动, 激动,兴奋,我擅长, 记下来这些事, 抽离这些事有什么共性
我
帮助周围人瓦解孤独, 比如帮助脱单, 丰富他们业余生活,看到同龄人宅在家孤独渴望社交,我会难过,凭什么城镇化进程要牺牲异乡人的情感需求
本质都是在解决和人情绪感受相关的问题
我想借助VR构建虚拟世界去瓦解年轻人的孤独,工作上是不可能有什么突破,但业余时间可以过的更满足
还对创造性和未知的领域充满想象和兴奋
进化论+育儿的角度 = 新的思考方式
颠覆了大多数传统的育儿理念
现实的国内95%都是木匠式育儿, 打造成一个熟练的赚钱机器
之所以按成人方式培养, 是因为成人思维开始按照固有经验去思考问题, 不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不了解人类进化的知识,不懂聪明的孩子是怎么成长的,不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
思维方式更聪明,洞察世界更敏感, 有很多是需要成人学习的
不了解人类进化的知识,不懂聪明的孩子是怎么成长的,不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
思维方式更聪明,洞察世界更敏感, 有很多是需要成人学习的
育儿最大的乐趣在于成就孩子, 以孩子的内心热爱去培养, 目的为了让他学会做选择, 玩耍, 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自信,不依赖他人的自尊
社会制度应该创造更好的育儿环境, 而不只是父母的责任,减轻父母的负担,金钱补助, 陪产假期
原文笔记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