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毛概)2021版
2021-10-21 15:56:28 15 举报
AI智能生成
持续更新中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导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命题。
中国化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表述,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被重新广泛使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②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③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⑥关于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者的关系
二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①二者虽然形成的时期不同(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情况也不同,但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文自主。
②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是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章毛泽东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思想条件:十月革命带来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指导思想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萌芽、形成、成熟、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成熟:1935-1945 党的七大(1945)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1946-1976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名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依据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前提
近代中国国情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①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②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革命总路线
对象:帝国主义(首要)、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区别两种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
①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致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的环节
②人民革命愿望强烈,群众基础好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
④相当力量正式加入红军的存在
⑤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主观)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统出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建设:党的组织原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革命理论的意义
①诠释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成果
③指导党带领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主义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名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现状,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来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企业制度改造、人的改造)
两个事实历史罕见
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来、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②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用户的情况下完成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⑤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积极影响
⑥再次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史不断衰落到根本扭住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做出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的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两者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敌我矛盾→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处理方法:专政和民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指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c.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d.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e.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f.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来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a.历史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c.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1982党的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
1987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7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理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南方谈话的精神,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利度属性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a.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b.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再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3特殊的利益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工作指南
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① 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② 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③ 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7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种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要经济发展,而且各方面都要发展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还要求我们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统筹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取消农业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做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①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⑤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⑥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