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2-03-01 20:14:39 37 举报
AI智能生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为什么(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体现理论的价值
中国的实践需要一个理论指导
可能性
理论需要实践
实践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有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结合
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开始结合
1938,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早提出马思中国化
第一次推进结合
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思中国化,毛思成全党共识
第一次结合飞跃
刘少奇,七大,毛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第二次结合
中特理论体系
第二次开始结合
1956,毛《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次结合飞跃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思想
毛思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革命与战争)
1917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实践基础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为了,依靠,中来,中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区别 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区别 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
毛思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思理论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国情和特征
国情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1.总路线
提出与发展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领导,动力,对象)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资的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资的革命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领导权是在与资本阶级争夺领导权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领导权是在与资本阶级争夺领导权中实现的)
优点
无产阶级共有优点
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富有组织纪律性
中国无产阶级独有的优点
诞生之日起受三重压迫,因此在革命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无产阶级中的成员大部分出生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天然联系,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
条件
率领同盟者斗争并取得胜利
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并进行政治教育
关键
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
基本策略
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坚强支柱
革命武装力量
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
动力
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贫农
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
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对象
帝国主义
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封建主义
主要对象,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
对象之一
性质和前途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时代条件
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
革命的前途
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
社会主义革命
反资
错误思想
一次革命论
左倾错误:只看到联系,没看到区别,主张同时反帝反封反资
二次革命论
右倾错误:只看到区别,没看到联系,主张民主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2.总纲领
政治纲领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主要内容
没收封建抵住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双重性质)
官僚:勾结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本:反资的社会主义革命
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
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
民族的
文化上反帝,继承传统,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
科学的
文化上反封建反迷信,实事求是,真理理论实践一致
大众的
民主的文化,为大多数人民服务
3.总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提出与确立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早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最终确立
1938年11月,抗日战争,六届六中全会
《战争与战略问题》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战争与战略问题》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道路依据(必然性,为什么要...)
时代特点和国情决定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武装斗争
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压迫,不能和平革命只能武装斗争
为什么要去农村
近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道路实现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为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缝隙和可能
广大农村受多重压迫,人民革命愿望强,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坚强后盾: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主观条件: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内容
土地革命
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中国革命的战略征地
4.总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必要性(为什么)
由两半社会国情决定的,无产阶级和地主大阶级只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他中间阶级
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可能性
诸多矛盾交织,为无产阶级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可能性
两个联盟
最主要联盟
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联盟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经验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最重要经验: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
区别对待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总之的根本前提
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总之的根本前提
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人民军队的本质
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人民军队的本质
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坚持正确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组织建设
必须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建根本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作风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
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意义
理论上
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实践上
指导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中国新纪元
国际上
鼓舞推动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性质
经济成分和基本阶级力量的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必要性
经济文化落后,要一个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一个时期来改造他们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改造道路(合作化)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阶级、阶层情况,制定正确阶级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互助组
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的方法
必要性(为什么)
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际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利于争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利于争取、团结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共产党和民资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
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统购包销)
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
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边化边改)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萌芽、半、全)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失误和偏差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标志中国长达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大意义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特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极大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证明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原则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时代的说法
毛泽东时代的说法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敌我矛盾(对抗性矛盾)
是分清敌我的问题,用专政的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是分清是非的问题,用民主的方法(总方针)
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
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领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之间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马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
习近平强调:本质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东西问题
东半球
社会主义国家
西半球
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国家
发展问题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
南北问题
(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
南半球
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
北半球
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形成过程(步骤)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二大开幕词
中特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中特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标志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邓 南方谈话
邓 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1992十四大
指出坚持马思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形成发展了建设有中特社会主义的理论
十五大
把 邓理同马列、毛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9
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理载入宪法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生产关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
坚持、完善、发展公有制指出明确方向
两条根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
途径、方法
实事求是
实质、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验证条件、目的
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国情论)
(国情论)
十三大前夕邓:中国社会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制定规划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制定规划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系统论述
社初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1956-21世纪中叶)
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1956-21世纪中叶)
理论论断两层含义
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继续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
定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在不发达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定量
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提出)
(十三大提出)
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路线最主要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根本立足点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奋斗目标
如何坚持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重要性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大)“三步走”战略
1981-1990
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21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性质
(是什么)
(是什么)
不否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不是阶级推翻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实质目标是:根本改变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用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根本动力
判断改革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外开放要求
对外开放的格局
开放范围全方位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开放领域宽领域
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开放层次多层次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行政区分批次
学习内容上
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敏成果
开放原则上
珍惜维护独立自主权利
总结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党和人民事业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坚持、发展中特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确立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能社会制度结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有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场经济都具有的一般特征
以市场为手段,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国两制”
内容
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设立港澳台特别行政区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但先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性质
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坚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建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领导、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历史地位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条件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下形成的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毛思、邓理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回答的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分配制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想爱你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场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
完善实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三步的第三步再划分成小三步)
(大三步的第三步再划分成小三步)
2000-2010
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小康生活更宽裕,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2020
建党一百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020-20世纪中叶
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的内涵
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所依之法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客体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目标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地位
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形成条件
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过程
十七大提出“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把科学发展观列入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
内涵
第一要义
发展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重要意义(历史意义、评价)
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发展中特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
新思想
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什么思想指导)
(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什么思想指导)
新时代标志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是什么、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新时代是什么、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新时代依据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没变仍是社初,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没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956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7 十一届六中全会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出依据
改革开放40年,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民主、法制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影响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因素很多,主要是发展双不问题
奋斗目标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建党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
国际地位看
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
(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改变)
(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改变)
从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
承前启后,继续夺取中特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贡献的时代
意义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
近代以来受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1949建国)、富起来(改革开放)到强起来的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
科社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高举中特主义伟大旗帜
人类文明进程看
子主题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其他国家提供选择
新时代中特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新思想,回答的问题)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新思想,回答的问题)
坚持发展中特主义是改革开放(十二大)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特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八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21中叶)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主体
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经济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制
中特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社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安全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国防军队
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建
新时代中特主义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开辟中特主义新境界
对人类文敏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特主义提供根本指引
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根本遵循
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特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的总任务
(干什么)
(干什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质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hi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子主题
意义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实现
必须走中特主义道路
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第一个阶段2020-203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创新性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更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第二个阶段2035-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物质文明方面
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政治文明方面
六又政治局面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精神文明
建成文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文明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不是彻底实现)
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生态文明
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特主义发展时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把中国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相结合,是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两步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
(怎么干)
(怎么干)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新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解决发展力问题
解决发展力问题
必要性
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说,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
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彻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举措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概念
协调及时发展手段(v.)又是发展目标(n.),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adj.)
怎么做到协调
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
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
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哪些方面需要协调发展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必要性
改革开放40多年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要求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地利益共同体
举措
共享——中特主义的本质要求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内涵
全民共享
人人享有改革开放汇集所有人民
全面共享
共享国家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共建共享
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即使到达很高水平也会有差别
发展新格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新格局的必要性、背景
(为什么要发展新格局)
(为什么要发展新格局)
中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
近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近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举措
怎么做
怎么做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形成欲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形成欲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际国内双循环
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改革开放前
以政府的计划经济为主导,打压市场经济
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要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提出“要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子主题
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市场的作用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政府的作用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
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管不好的事用改革、政策、法制去激发、引导、规划、规范市场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市场和政府
的作用
的作用
二者有机统一,辩证看待,不能相互取代甚至否定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作用,都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举措)
(举措)
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所有制层面)
(所有制层面)
公有制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里、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优做强做大国有资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
非公经济
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
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同等收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集体所有
(公有)
(公有)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初次分配
坚持多劳多得,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再分配
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
第三次分配
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必要性
重要性
重要性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的根本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的重点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举措
怎么做
怎么做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中国速度——>中国质量
制造大国——>制造强国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出背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收益,右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举措
怎样建设~ 五大任务
怎样建设~ 五大任务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定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举措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
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重要领域改革力度,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快——>好
大——>强
传统——>现代
大——>强
传统——>现代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基础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新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的举措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开放的举措
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
要以“一带一路”(能落实的抓手)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海陆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拓展对外贸易
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促进贸易平衡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对外投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内在要素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
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是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的第六大举措
建设的第六大举措
必要性
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最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特征很大程度表现在农村
全面小康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后劲也在农村
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意义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目标要求
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举措
坚持走中特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民的职业有吸引力,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内涵
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体现在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上
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利
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利
制度保障人民掌权
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机关依靠人民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保持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收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保持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收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法律体现人民意愿
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事业为人民服务
国家个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走中特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要性
中特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间逻辑的必然结果
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要求
走中特主义政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走中特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不放弃中国政治制度根本
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
外国+传统+国情+经验
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积累的政治经验和原则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关系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坚持完善人大制度的举措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单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是人大制度)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大会议行使国家权利
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负起宪法法律授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
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补充
人大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
人大分国家和地方层次(基层人大不能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
什么是政协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是党和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坚持和完善政协制度的举措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处的16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民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出发点落脚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基层组织的职能
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内涵
众人事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重要性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不是党的领导)
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独特优势的来源
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
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
源自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
源自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实践
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定义
在长期的革命过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这一统一战线是党事业取得胜利得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的举措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处的16字方针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伟大复兴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办
政教分离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基础理论
邓小平理论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最新说法
习近平
香港、澳门回归后,处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不要任何外部势力插手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处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
中央对港澳有全面管制权
中央授予港澳高度自治权
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律办事
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20.6.30通过《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
意义
坚决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一国两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有力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法治秩序
防范和遏制外来干涉,保障香港根本、长远和当前利益,充分展现“一国两制”的制度优越性
防范和遏制外来干涉,保障香港根本、长远和当前利益,充分展现“一国两制”的制度优越性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祖国统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和平
五点主张
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分别推举代表人士开展深入民主协商,达成制度性安排
1.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
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中特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
两手抓
中特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的统摄地位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最大公约数)
(全社会最大公约数)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回答的问题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表达更凝练,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怎么做)
(怎么做)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观的依据
发扬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含义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表现在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举措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盛、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政府投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注重社会效益(博物馆)
文化产业
企业、市场投资,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培训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重要战略任务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
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举措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
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异地搬迁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脱贫要求
全面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不愁吃不愁穿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巩固脱贫胜利成果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摘帽不摘责任
摘帽不摘政策
摘帽不摘帮扶
摘帽不摘监管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贫
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举措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品,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定义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举措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公安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举措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
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制度保障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目标
引领性地位
引领性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1-2025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2021-2025-2035-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伟大复兴)
(2021-2025-2035-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系统观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
(突破性、先导性、动力)
(突破性、先导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是改革的提倡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特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走中特主义道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特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走中特主义道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改革根本目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改革根本目的、出发点、落脚点、归宿:为了人(人生活更好)
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改革根本目的、出发点、落脚点、归宿:为了人(人生活更好)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要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发挥体制的目标努力
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党100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国100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方向
完善和发展中特主义制度
实现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
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两者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但没有有效治理能力,再好制度也难发挥作用
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
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
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怎么做
怎么做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
子主题
推动全面开放
含义
开放也是改革。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举措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路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全面依法治国
保障
保障
习近平的法治思想
重大意义
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特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内容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16字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方略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特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特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举措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从严治党
根本保证
根本保证
党面领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外部环境
党面领的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
能力不足
脱离群众
消极腐败
新时代党建
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
党建的根本方针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
目标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原因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从严治党在路上
政治建设
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
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加强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贯穿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标本兼治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外条件和领导核心
内 国防军队
习近平强军思想
内涵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特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军队必须完全无条件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回答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
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
发展和成型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发端于南昌起义——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
奠基于三湾改编——党组织建在连队上
定型于古田会议——政治建军原则
战略安排
2020年国防军队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
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举措
牢固树立战斗这唯一根本标准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构建中特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为什么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经济是国防的支撑,国防是经济的保障
怎样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全要素、宽领域、高效益
外 中国外交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政治)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60年代
两个拳头出击(打美打苏)
70年代
一条线(韩日美是朋友)
改革开放后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内涵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秉持公道,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坚持各国事务应有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武力威胁、颠覆别国合法政权、一切形式恐怖主义
依据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农耕朝拜不殖民)
来源于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伟大复兴),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向往和平)
来源于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伟大复兴),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向往和平)
意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亚洲、世界都有利
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内涵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
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核心
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不是对抗,实现共赢而不是单赢
基本主张
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精髓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提出背景
各国相互联系程度空前加深
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十八大以来中特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有信心和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内涵
核心是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政治上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
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
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地球家园
举措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疫情对人类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
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
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基本主张
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内容
核心 党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中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的
中特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原因
党是中特主义制度的创建者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特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党自身优势是中特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统揽四个伟大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