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备货原理
2021-10-26 16:54:41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供应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当库存量达到某个临界值时,触发对外采购业务,采购者将库存补充到一个特定的目标量。这种方法就是传统的订货点法中的定量不定期型采购,可用如下库存波动曲线描述。
安全库存量:仓库允许的最低库存量,低于这个量再订货,就可能会断货,它等于订货需要的时间*日均消耗量
订货点库存量:为了确保库存不低于安全库存量,根据库存量设定的提前订货点,订货点时的库存量通常等于2*订货需要的时间*日均消耗量
目标库存峰值量:可根据仓库空间、管理者对资金周转的要求、供应商对起订量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设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前提:供应商货源够充足,生产/销售/需求消耗的速度相对稳定。
优点:操作简单,只要监控库存数量,一旦接近安全库存量,立刻下单即可。
缺点:如果订货涉及的品类很多,采购者需频繁下单,供方也需频繁发货。
库存量驱动
为应对多品类的库存补货工作,在第1种方法基础上,通过对每种产品的目标库存峰值量的精确设定,使得多品类产品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周期内都不会低于安全库存,而且在周期结束时,各类产品的库存也都接近安全库存。这个周期就是两次采购备货订单的间隔时间。
安全库存量:假设产品A订货需要10天,产品B需要5天,则当到达订货点时,A的库存应为10*日均消耗量,B的库存因为5*日均消耗量,也就是说他们同时到达安全库存量。
订货时间点:为了确保库存不低于安全库存量,根据库存量设定的提前订货点,这个提前期应该等于所有产品中,最长的那个采购订货周期天数。在上一条中,它就应该是A的10天。虽然提前十天下单,但是要求供应商把到货时间控制在同一天,也就是所有产品都要在接近安全库存量的那一天到货。
目标库存峰值量:这里与第1种方法不同,这个峰值量需要精确推算出来,它应该等于(产品N的订货需要的时间+订货间隔时间)*产品N的日均消耗量
前提:同上,需要供应和需求消耗的速度都很稳定。
优点:能应对多品类采购备货管理的情况。
缺点:由于产品品类增多,需求的预测难度随之增大,如需实际发生的销售数量比预测的日均销量低,此法不受影响,反之,会造成断货风险,必须提高安全库存量才能减少风险。
时间驱动
方法1、2是订货点法的两种形式:定量不定期和定期不定量。它们成立的前提是上下游的供需稳定,而现实中,这种稳定经常被破坏,尤其表现在需求消耗的速度上。
在能够预测需求的前提下,将预测的数量作为一个备货模型的调整参数,即可让备货的数量更接近需求市场。
需求部门调整量:需求部门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在原有备货算法上人为地增加一个比例系数或增加固定的数量。
前提:需求部门对市场比较熟悉,能够做更精准的判断。
优点:适合需求消耗速度不均衡的情况。
缺点:备货模型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准确的水平因人而异。
需求驱动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供应市场的充分预测,根据供应市场的变化,调整采购时机、数量,以获得最佳采购效果。
在对供应市场非常熟悉的前提下,采购者对预测模型也填个调整参数,即可让备货的数量更符合供应市场。
采购调整量:采购者根据对供应情况的判断,在原有备货算法上人为地增加一个比例系数或增加固定的数量。
前提:采购者对供应市场比较熟悉,能够做更精准的判断。
优点:适合供应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
供应驱动
采购备货原理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