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架构师必备能力
2021-11-17 17:59:19 36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互联网架构师必备能力,包括全面技能,基础技术技能,非技术能力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专业能力
需求确认
指标确认
系统拆解
模块设计
领域模型
技术选型
物理架构
逻辑架构
风险评估
方案落地
性能指标
专业技术能力
深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
概念总结
CPU主频
物理核心数
逻辑核心数
线程数
缓冲区大小
缓存命中率
物理结构
CPU
运算器
ALU(算数逻辑单元)
描述
Arithmetic Logic Unit
功能
为运算器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ACC(累加器)
描述
Accumulator 累加器
功能
运算器中既能存放运算前的操作数,又能存放运算结果的寄存器
位移器
控制器
CU控制单元
功能
根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序列控制程序
描述
Control Unit 控制单元(部件),为控制器的核心部件
PC寄存器(程序计数器)
描述
Program Counter
功能
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并可自动计数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需要的原因
线程上下文切换时找到该线程执行的位置
MQ乘商寄存器
描述
Multiplier-Quotient Register
功能
存放乘法运算溢出部分的低位
MAR地址寄存器
描述
Memory Address Redist
功能
存取内存数据的地址
MDR数据寄存器
描述
Memory Date Redist
功能
存取内存数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
IR指令寄存器
描述
Instruction Register
功能
指令寄存器,其功能是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PWD程序状态字寄存器
X寄存器(多个)
多级缓存
缓存CPU处理的数据
为什么要有缓存
程序一般具有时间性和空间局部性
存在高频访问数据(操作系统本身的一些数据,页目录等)
从缓存中获取数据的效率高于直接获取或者直接计算
指标
缓存命中率
读写缓存的次数/总的次数(本缓存+本缓存以外)
速量
读写速量=数据量/时间单位
平均读写速量
总数据量=时间*速量
读写速量=数据量/时间
读写速量=一段时间内的总数据量/总时间
读写速量=(读取缓存的总数据量+读取非本缓存的总数据量)/总时间
读写速量=(hit*缓存速量*时间+(1-hit)*下级速量*时间)/时间
读写速量=数据量/时间
读写速量=一段时间内的总数据量/总时间
读写速量=(读取缓存的总数据量+读取非本缓存的总数据量)/总时间
读写速量=(hit*缓存速量*时间+(1-hit)*下级速量*时间)/时间
多核CPU
L1
本核独享
L1D
数据寄存器
L1I
指令寄存器
L2
本核独享
通用缓存L2
L3
所有核心共享
MESI
缓存一致性协议
M 修改 (Modified)
该Cache line有效,数据被修改了,和内存中的数据不一致,数据只存在于本Cache中。
E 独享、互斥 (Exclusive)
该Cache line有效,数据和内存中的数据一致,数据只存在于本Cache中。
S 共享 (Shared)
该Cache line有效,数据和内存中的数据一致,数据存在于很多Cache中。
无效 (Invalid)
该Cache line无效。
MMU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TLB
主要作用缓存部分页目录
简介
TLB 用于缓存一部分标签页表条目。TLB可介于 CPU 和CPU缓存之间,或在 CPU 缓存和主存之间,这取决于缓存使用的是物理寻址或是虚拟寻址。如果缓存是虚拟定址,定址请求将会直接从 CPU 发送给缓存,然后从缓存访问所需的 TLB 条目。如果缓存使用物理定址,CPU 会先对每一个存储器操作进行 TLB 查寻,并且将获取的物理地址发送给缓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采用物理寻址的缓存的一种常见优化,是并行的进行 TLB 查寻和缓存的访问。所有虚拟地址的较低比特(例如,在虚拟内存系统中具有 4KB 标签页时,虚拟地址中较低的那 12 比特)代表的是所请求的地址在分页内部的地址偏移量(页内地址),且这些比特不会在虚拟地址转换到物理地址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访问CPU缓存的过程包含两步:使用一条索引去寻找CPU缓存的数据存储区中的相应条目,然后比较找到的CPU缓存条目的相应标记。如果缓存是用虚实地址转译过程中不变的页内地址来索引组织起来的,则可并行地执行TLB上虚实地址的较高比特(即分页的页间地址/页号)的转换与CPU缓存的“索引”操作。然后,从 TLB 获得的的物理地址的页号会发送给CPU缓存。CPU缓存会对页号标记进行比较,以决定此次访问是寻中或是缺失。它也有可能并行的进行 TLB 查寻和CPU缓存访问,即使CPU缓存必须使用某些可能会在地址转译后发生改变的比特;参阅缓存条目的地址转译一节,以获取关于虚拟定址下缓存和 TLB 的进一步细节。
采用物理寻址的缓存的一种常见优化,是并行的进行 TLB 查寻和缓存的访问。所有虚拟地址的较低比特(例如,在虚拟内存系统中具有 4KB 标签页时,虚拟地址中较低的那 12 比特)代表的是所请求的地址在分页内部的地址偏移量(页内地址),且这些比特不会在虚拟地址转换到物理地址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访问CPU缓存的过程包含两步:使用一条索引去寻找CPU缓存的数据存储区中的相应条目,然后比较找到的CPU缓存条目的相应标记。如果缓存是用虚实地址转译过程中不变的页内地址来索引组织起来的,则可并行地执行TLB上虚实地址的较高比特(即分页的页间地址/页号)的转换与CPU缓存的“索引”操作。然后,从 TLB 获得的的物理地址的页号会发送给CPU缓存。CPU缓存会对页号标记进行比较,以决定此次访问是寻中或是缺失。它也有可能并行的进行 TLB 查寻和CPU缓存访问,即使CPU缓存必须使用某些可能会在地址转译后发生改变的比特;参阅缓存条目的地址转译一节,以获取关于虚拟定址下缓存和 TLB 的进一步细节。
相关图
总线
数据总线
地址总线
控制总线
分类
厂家
指标
主频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也就是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查询命令
windows
wmic cpu list brief
Linux
cat /proc/cpuinfo
结果分析
processor
我们一般看到的processor是逻辑核,计数是从0开始的
vendor_id
cpu family
modol
model name
cpu的名称起名一般会包含,厂商,型号,主频
stepping
microcode
cpu MHz
CPU实际主频
cache size
physical id
siblings
core id
cpu逻辑核心所处的物理核心id
cpu cores
apicid
initial apicid
fpu
fpu_exception
cpuid level
wp
flags
bugs
bogomips
clflush size
cache_alignment
address sizes
power management
结果
存储器
内存
外存
机械硬盘
SSD(固态硬盘)
输入设备
鼠标
键盘
输出设备
显示器
计算机网络
定义
一组结点和边组成的集合
种类
Internet(互联网,广域网,网络的网络)
局域网
协议
层级划分
7层
物理层
作用
处理信号(译码编码解码)
媒介(传播信号)
设备
网线
电缆
中继器
作用
调整信号延长信号传播距离
复制
调整
放大
不同信号标准间的网络转换
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
简介
中继器(RP repeater)工作于OSI的物理层,是局域网上所有节点的中心,它的作用是放大信号,补偿信号衰减,支持远距离的通信。中继器。工作于物理层,只是起到扩展传输距离的作用,对高层协议是透明的。实际上,通过中继器连接起来的网络相当于同一条电线组成的更大的网络。中继器也能把不同传输介质(10Base 5和10Base 2)的网络连在一起,多用在数据链路层以上相同的局域网的互连中。
图
参考资料
参考链接
百度
一句话总结
中继器是同一网段内部,用于调整信号延长其传播距离的物理层设备
集线器
功能
集中放大信号
简介
集线器的英文称为“Hub”。“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它工作于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参考模型第一层,即“物理层”。集线器与网卡、网线等传输介质一样,属于局域网中的基础设备,采用CSMA/CD(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介质访问控制机制。集线器每个接口简单的收发比特,收到1就转发1,收到0就转发0,不进行碰撞检测。
集线器(hub)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上不具有类似于交换机的"智能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也就是说当它要向某节点发送数据时,不是直接把数据发送到目的节点,而是把数据包发送到与集线器相连的所有节点,如图所示,简单明了。
HUB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当以HUB为中心设备时,网络中某条线路产生了故障,并不影响其它线路的工作。所以HUB在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的时候它用在星型与树型网络拓扑结构中,以RJ45接口与各主机相连(也有BNC接口),HUB按照不同的说法有很多种类。
图
图1
图2
参考资料
参考链接
百度
特性
机械特性
具有机械本身的特性
电器特性
信号转换
功能特性
过程特性
链路层
作用
点对点的通信
设备
两层交换机
网络层
协议
IP
作用
端到端的通信
设备
路由器
多层交换机
传输层
作用
端到端的通信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应用到应用的一次通信
5层
4层
操作系统
移动端
安卓
Linux内核
PC端
内核划分
Linux
Unix
Windows
定义
系统软件,作用是管理资源(软件和硬件)提供服务
稳定
高效
共享
并发
并行
主要功能
文件管理
文件结构
Linux
2.6
目录树
2.4
Unix
子主题
Windows
FTA
进程管理
语言
C
C++
JAVA
广度
生态
框架
主流形式
高可用
高可靠
高性能
高并发
协议
网络协议
TCP
UDP
HTTP
HTTPS
TSL
缓存协议
子主题
软技能
领导能力
沟通能力
全局把控力
项目
从项目角度分析需求到指标确认
公司
公司人员情况
人员技术能力的总和评估
现有组织架构
公司现有技术架构
公司现有系统
公司现在业务
公司未来发展
行业
应用的架构发展趋势
主要应用框架的活跃度等
规划能力
时间规划
版本规划
成本预算
风险规划
帮助公司沉淀企业基础设施
以现有业务为基础的基础框架
核心公共依赖库的建设
完善文档规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