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得勇气》读书笔记
2021-11-10 11:58: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阿德勒的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e.g:神在看着,要积累善行;神不在就可以行恶
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什么是“课题分离”?
这是谁的课题
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e.g: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对方的课题
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不是放任不理,是给予援助而不是强加
放下别人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警惕回报思想
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被讨厌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人际关系“王牌”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出发点
课题分离
终极点
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样,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纵向关系
自卑情结
横向关系
虽不同但平等
不表扬也不批评
评价别人的话全都出于“纵向关系”
有鼓励才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尊敬长者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接纳自我
不是肯定自我
我能行,我可以
而是接纳自我
接纳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信赖他人
信用
人对我好,我才对人好
信赖
无论被人如何对我,我依然对人好
贡献他人
贡献他人是为了自己
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学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
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
幸福就是“贡献感”
甘于平凡的勇气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是的,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动人生
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
e.g:旅游的过程比目的地重要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既否定往后看,同时也否定朝前看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
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
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容易迷失方向怎办?
贡献他人
阿德勒心理学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想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去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第一夜、自己选择的不幸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决定论
不是过去的“原因”
目的论
而是现在的“目的”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否定心理创伤学说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回忆)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如何对待回忆)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
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震慑犯错的对方
想“变成别人”吗?
不要关注被给予了什么
而是关注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e.g:邓小平说把手上的牌打好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
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
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
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人生取决于“当下”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
目的否定自己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e.g: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e.g:除非活着在一个人的宇宙才没有烦恼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
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e.g: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不是坏事
追求优越性
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
自卑不等于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
其他表现
自吹自擂
只要有怎样怎样,我也一定能做到
优越情结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夸耀不幸
弱势具有特权
人生不是竞争
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
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与人虽不同但是平等
人人都是我的敌人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权力之争
让你屈服的目的
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
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三大课题
基础: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交友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工作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
爱
恋爱关系
亲子关系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
勇气心理学
使用的心理学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