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前世界史导图
2021-11-02 23:53:1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本导图为16世纪以前世界史的导图,可以清晰的看懂16世纪以前世界纷乱的历史。欢迎大家补充交流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上古西亚
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乌鲁克时代晚期文化之前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哈孙纳文化
萨麦拉文化
哈拉夫文化
欧贝德文化
乌鲁克时代
苏美尔城邦时代
早王朝一期
早王朝二期
早王朝三期
阿卡德王国
萨尔贡
纳拉姆辛
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2—前1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公元前2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伊新王朝
拉尔萨城市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
人种:阿摩利人
灭亡: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人所灭
统治方式: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
政治:官僚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
军事:伊尔库制度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社会结构:自由人、依附民或半自由人、奴隶
亚述的兴起
阿淑尔城邦
古亚述王国
灭亡:公元前18世纪中叶为古巴比伦吞并
中亚述王国
建立者:亚述王阿淑尔乌巴里特
制度:名年官制度
父权制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
中巴比伦王国
建立者:加喜特人
标志性建筑:多级塔庙
伊新第二王朝
杰出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一世
公元前2—前1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
赫梯王国
首都:哈图沙
法律:王位继承法
文字:以塞姆语为主的楔形文字
文化:赫梯文化,特色多元
米坦尼王国
居民:胡里人
统治者:米坦尼人
首都:瓦苏卡尼
神:雷神泰苏普、配偶海帕特、日神西米基、女神芍乌斯卡
叙利亚地区的国家特点
城市防卫体系十分坚固
商业十分发达
居民以塞姆语居民为主
阿卡德语为官方通用语言
表现出区域特征与宗主国特征
出现迦南语,具有早期字母文字的某些特征
埃兰国家
建立者:埃兰人
统治中心:苏撒
语言:阿卡德语、埃兰语
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
阿拉米亚人
语言:阿拉米亚语,属西北塞姆语族
腓尼基人
活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一带
殖民地:迦太基
文字:腓尼基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之一
犹太-以色列人
建国:大卫王
宗教:犹太教,雅赫维为至高神,后来发展为唯一神
亚述帝国
军事:亚述军事统治体系,成为帝国统治的重要标志
巴比伦人和米底人联手进攻下,尼尼微陷落,两年后彻底灭亡
政治结构:独特性
君主权力进一步集权化
稳定和改革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建立内外有别的管理机制
建立强大的军队体系
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结构
最底层为奴隶
等级制度
创建了早期帝国的雏形
新巴比伦王国
人种:迦勒底人
建立者:那布珀拉沙尔
公元前539年为波斯灭
上古西亚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是最主要的文字书写方式
苏美尔语是最早的书面语言
文献
亚述帝国时期,书记集团成为国王幕僚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滚筒型印章
科学
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战争和军事征服的效率
陶轮及钻孔技术
60位进制和直角三角形定理
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阿淑尔巴尼拔的宫廷医生完成医学大典,系统阐述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宗教
巨石祭祀中心
丰收女神崇拜中心
伊南娜女神庙和天神庙
共同特点:相信万物皆为神,万事万物皆有神灵护佑
城市神是城市宗教生活的中心
多神崇拜是宗教崇拜的主流
伴随着王国和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征服行动,国家神的地位日益突出
建筑
埃利都神庙遗址
泥锥镶嵌手法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神庙建筑的标志性特点
早期神庙是整个城市的经济中心,早王朝时期,神庙还是政治决策中心
王国和帝国统治时期,王宫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上古埃及
人种:地中海人种
语言:非亚语系(闪含语系)
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埃及象形文字体系
王权产生的标志是王冠和王衔
鹰神荷鲁斯王衔象征王权
文物:战场调色板、蝎王权标头、纳尔迈调色板
统一埃及的国王:美尼斯(纳尔迈)
早王朝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本确立
节日:赛德节庆典
最高权力机构:王之屋
最高官员:财政大臣,职责为管理国家税收
地方政府组织:诺姆
国王的权力
国家的立法者和司法者
国家最高行政权
全国土地的所有者
军队的最高统帅
神庙名义上的最高祭司
中央政府机构
财政部门:负责国家税收
农业部门:负责全国农事
司法部门:维护社会稳定
神庙:行政、司法、经济职能
维吉尔
社会经济生活
自耕农是土地的所有者
以王室、贵族和神庙为主体的大地产经济
田野农业
首都孟斐斯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手工业开始出现明确分工
第一中间期
古代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分裂时期
中王国时期
首都:底比斯
政治:联合执政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社会经济生活
出现大型神庙建筑群
努比亚人以雇佣兵的身份进入埃及社会
形成新的社会阶层:涅捷斯
债务奴隶开始增多,奴隶能够被继承,转让和买卖
第二中间期
希克索斯王朝
人种:讲西塞姆语的阿摩利人
首都:孟斐斯,后迁到阿瓦利斯
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最高官职:财政大臣
统治努比亚政权的科尔玛王国
全盛时期的埃及
埃及帝国时代
标志:阿赫摩斯驱逐希克索斯人出埃及
图特摩斯三世的战争
米格都战役:镇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反叛
征伐努比亚:采取直接统治的政策
巴勒斯坦的征伐: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采取附属国统治的政策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王权的神化加剧
秃鹫女神和眼镜蛇女神
国王成为活着的神
采用法老的尊称以深化王权
中央政府管理权限的削减
自图特摩斯三世起,维吉尔的职务被一分为二
设库什总督和阿蒙第一先知与维吉尔制衡
两大新兴政治势力
军事贵族
僧侣集团
经济
新型汲水装置-沙杜夫
家畜饲养业普遍存在于埃及各种经济类型中
新王国时期采矿业得到快速发展
手工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出现脚踏风箱
国内外商业贸易繁荣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促进奴隶制发展
贸易促进东地中海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土地类型
王室土地
贵族官僚集团占有或支配的土地
农民耕种的土地
神庙占有或支配的土地
神庙经济成为埃及社会主要经济类型
祭司集团
阿玛纳时代
阿卡德语成为当时东地中海世界的通用语言
埃赫那吞改革
背景
埃及宗教具有世界主义倾向
埃及的传统宗教是多神教
阿蒙神庙祭司阶层政治、经济地位不断膨胀并对王权产生了威胁,导致王权和神权之间矛盾不断升级
改革者:阿蒙霍特普四世
措施
迁都:底比斯迁到埃赫塔吞
改名:阿蒙霍特普改为埃赫那吞
核心:废除阿蒙崇拜和其他一切神明崇拜、提倡阿吞崇拜
结果
失败
原因
埃及人传统宗教思想根深蒂固,无法接受阿玛纳崭新宗教形式
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势力过于强大,以新型军事贵族为中间力量的阿玛纳宗教无法与之抗衡
重国内轻国际使得国际地位下降,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及广大平民的不满
晚期埃及
第三中间期
利比亚时代
塔克罗特二世赋予阿蒙神庙的最高祭司军事职能
沙桑克三世开始,埃及政权完全分裂
俄索空三世起,阿蒙圣女取代阿蒙最高祭司成为底比斯宗教领袖
努比亚王朝
种族:努比亚人
地区:赛易斯
后王朝时期
赛易斯王朝
建立者:普萨姆提克一世
开凿了尼罗河-红海运河
使用希腊雇佣兵作战
托勒密王朝的埃及
托勒密王朝
建立者:托勒密
政权组织:埃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系
以州或诺姆为地方行政单位
土地使用情况
王室土地
可转让的土地
手工业行会开始出现
文化
希腊埃及混合体的新神-萨拉皮斯神,崇拜中心是亚历山大城
埃及官方语言
铭刻体埃及语
世俗体埃及语
希腊语
创造出希腊字母化的埃及语-科普特语
古代埃及文化
文字
字母化的埃及语:科普特语
象形文字
发展阶段
古埃及语
中埃及语
新埃及语
书写形式
铭刻体埃及语
祭司体埃及语
世俗体埃及语
图形符号
表意符号
表音符号
文学
教谕文学
构成:格言和规则
主要内容:与道德规范相关的说教
地位:是研究古代埃及社会伦理道德和埃及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资料
诗歌和赞美诗
坟墓壁画上的歌词
爱情歌词
赞美诗,以国王和神明为赞美对象
宗教
鹰神荷鲁斯
多神崇拜
太阳神拉神,王权的保护神
奥西里斯神-大地和植物之神,尼罗河的化身
伊西斯神-魔法之神和妇女生产的保护神
荷鲁斯神-王权的守护神,国王的化身
建筑
矩形墓/马斯塔巴墓
金字塔
岩窟墓
神庙:卡尔纳克阿蒙神庙建筑群、卢克索神庙建筑群、阿布辛贝勒神庙
雕刻
开始出现:早王朝时期
新王国阿玛纳时代开始出现用写实手法创作出来的雕像
最早的浮雕作品:蝎王权标头、纳尔迈调色板
浮雕
镂空浮雕
浅浮雕
绘画
埃及最早的绘画出现在史前时代后期
希拉康波里坟墓中的壁画
天文
阿赫特:尼罗河水泛滥时期
佩雷特:播种和庄稼作物生长的时期
施木:收获的时期
上古南亚
人种:达罗毗荼人
哈拉巴文化
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
特点
哈拉巴文化的农业系统已初具规模
大麦和小麦是最主要田间作物
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
吠陀时代
吠陀:以宗教为题材的敬神赞美诗
《吠陀》
影响
雅利安人的精神之源
是了解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
四部吠陀经:《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社会
早期吠陀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
国王多采用世袭制
会议:长老大会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
军事民主权力机构
长老大会萨巴
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
军事首领
开始出现等级划分的现象
后期吠陀时代
君主制盛行
开始出现用神谕的方式强化王权合法性的策略
经济重心从畜牧业转向农业
高利贷的形式已经出现
手工业和商业中开始出现行会
婆罗门教
以梵天为最高信仰
特征:多神崇拜
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业力轮回论
种姓制度
基础: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个人和集团之间严格的世袭分化上
瓦尔那:用来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瓦尔那制是种姓制度的雏形
四种种姓
婆罗门:首脑之尊,神明意志的传达者;以献牲祭祀和告示神启为主;垄断宗教文化大权
刹帝利: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人员,具有强烈的尚武意识
吠舍: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工农劳动群众,从事放牧的普通部落成员
首陀罗: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非雅利安各族组成
列国时代
政治
刹帝利瓦尔那的贵族会议选举
专制王权不断壮大
社会变化
新兴城市的显著特点:垒筑城墙的出现
种姓间的优劣关系已经不似以前那般森严
思想
沙门思潮
耆那教
最高理想: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
三宝
正信:完全彻底的信仰大雄及其教义
正知:正确的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
正行:要求信徒实行五项警戒
主张:思想和行为上的苦行
最重要的戒条:禁止杀生,禁止从事农业
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修道目的:摆脱轮回,达到涅槃之境
四谛
苦谛:佛教讲道的起点,八种苦楚
集谛:解释苦之形成的原因
灭谛: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
道谛: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
八正道
正见:信仰正
正思维:决心正
正语:言语正
正业:行为正
正命:生活正
正精进:努力正
正念:思念正
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
衰落原因
缺乏牢固的社会基础
佛教的组织机制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下缺少应变能力
佛教的理论无法适应印度人自古以来逐渐形成的内省式文化
婆罗门形成的种姓制度已然形成社会等级秩序
孔雀帝国
都城:华氏城
阿育王时代
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
政治
君主专制
国王:最高行政代表和最高军事统帅,亲自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地方实行分省统治
奴隶制特征
土地关系: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奴隶主贵族、寺庙占有土地,农村公社占有地
巽加王朝
甘婆王朝
笈多王朝
封建集权制
恒河流域成为帝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集散地
文化
文字
婆罗谜字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伽罗斯底字母
文学作品
两部史诗
《摩珂婆罗多》:印度的《伊利亚特》
《罗摩衍那》: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
建筑
阿育王时代桑奇地区的窣堵波
圆柱顶端的大型石雕是当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阿旃陀石窟
文明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融合
民族的多源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种姓制度及其种姓歧视观念长期存在,成为印度社会矛盾危机的渊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文明的辉煌
古代希腊
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
中心:克诺索斯
阶级社会
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渔业
迈锡尼文明
人种:希腊人
国家最高首脑:瓦那克斯
军队的统帅:拉瓦格塔斯
行省制
商业官营
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
《奥德赛》
农业主导
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已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
牲口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城市中的市场开始出现
社会财富
宫廷经济和官僚体系的崩溃,给个体小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平均
政治制度
人民大会由国王主持召开
在继承制度上,王位实际上是世袭的,王权开始脱离社会的控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
议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组成
人民大会:被称为阿戈拉
古风时代
殖民运动
主要原因:人口压力
影响
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大大推动了希腊经济的发展
缓解了希腊内部的人口压力
使希腊人和广大地区发生接触,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城邦特征
公民集体,公民大体是自主的小业主
城邦的最高治权寄托于公民集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官员采用同僚制
军事上实行公民兵制,没有职业的常备军
城邦必然实行法制,法令基本是公民大会颁布
小国寡民
斯巴达
贵族寡头政治
等级
公民(多里安人):当兵打仗
庇里阿西:边民
黑劳士:运输粮草,搬运武器,是斯巴达的基本制度
长老会:格罗西亚
公民大会:阿佩拉
监察官:对付黑劳士,监督国王,司法职能
带有浓厚寡头色彩,兼有君主制、民主制因素的混合政体
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爆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债务奴役
平民的无权状况
雅典在国际舞台上连吃败仗
措施
取消公私债务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改革司法制度
改革公民大会的表决方法:将表决方式改为举手或者投票
创立400人议事会
影响
恢复了雅典的小农经济
初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扩大了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给平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创立巡回法庭
影响
平民经济地位提高,政治素质改善,为雅典民主奠定了社会和政治基础
僭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使政治向民主方向转变
克里斯提尼改革
核心:分割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雅典国家的团结,建立民主政治
措施
划分三一区
创设士将军制度
陶片放逐法
影响
削弱贵族影响,有利于平民政治自主性的发挥
新部落制度大大加强了雅典国家的统一和公民的雅典人意识
确立了古典时代雅典的基本制度
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是雅典民主最终形成的标志
古典时代
希波战争
马拉松战役:波斯VS雅典
希腊的保卫战
提洛同盟:雅典人的同盟
古代罗马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