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2021-11-08 15:51:54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考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一、心理危机
概念
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1. 危险与机遇并存
2. 心理状态失衡
3. 时限性:持续时间较短,4-6周
2. 心理状态失衡
3. 时限性:持续时间较短,4-6周
特征
1. 发生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2. 发展具有独特性:时间限制。危机转移状态:指虽然一开始危机事件被压制在意识之外,且个体相信危机已经结束,但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将个体带回危机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危机的转移状态。
3. 症状具有复杂性
4. 过程具有变动性:焦虑情绪和紧张情绪会一直存在,这种情绪导致的心理感受会成为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5. 后果具有模糊性:有害且危险;是一种成长机会
6. 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
7. 反应具有必要性:过程的产物,积极应对
2. 发展具有独特性:时间限制。危机转移状态:指虽然一开始危机事件被压制在意识之外,且个体相信危机已经结束,但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将个体带回危机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危机的转移状态。
3. 症状具有复杂性
4. 过程具有变动性:焦虑情绪和紧张情绪会一直存在,这种情绪导致的心理感受会成为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5. 后果具有模糊性:有害且危险;是一种成长机会
6. 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
7. 反应具有必要性:过程的产物,积极应对
影响因素
1. 个体抗压能力
2. 社会支持系统
3. 应对机制:是指个体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哭泣、放松、运动、向他人倾诉等。
2. 社会支持系统
3. 应对机制:是指个体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哭泣、放松、运动、向他人倾诉等。
类型
1. 成长性危机:人生发展阶段的转变
2. 存在性危机:伴随着重要人生问题
3. 境遇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2. 存在性危机:伴随着重要人生问题
3. 境遇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开普兰根据危机产生的原因,又将境遇性危机分为三种:①丧失一个或多个满足基本需要的资源;②抽象形式的丧失;③存在丧失满足个体基本需要的资源的可能性。
发展阶段
1.警觉阶段
内心基本平衡被打破,警觉性提高,紧张,试图采取习惯性策略做出反应
2.功能恶化阶段
习惯性策略不奏效,焦虑增加,尝试错误方法,有求助动机
干预重点放在帮助当事人处理紧张焦躁的情绪,并向他保证,问题总是
可以解决的
可以解决的
3.求助阶段
试错没解决问题,内心紧张程度增加,尝试新异的解决办法,求助动机最强,易受影响和暗示,采取异乎寻常的无效行动宣泄情绪
首先帮助当事人停止这些无效行动并与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参谋和顾问
4.危机阶段
若问题仍未解决,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需要外源性的帮助渡过危机
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激反应
应激又称为紧张状态,当人的机体在遭遇某种强烈的、有危险的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会立刻大幅度增加,超过平时的一般生理水平,由此引起肌体产生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状态,这种机体功能变化状态被称为应激或紧张状态。
1.侵入性反应
闪回
2.回避性和退缩性反应
不谈不问不面对
3.生理激起性反应
神经系统紧张,愤怒始终要爆发,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
结果
1. 顺利地渡过危机
2. 留下心理创伤
3.出现自伤行为
4.严重心理障碍
2. 留下心理创伤
3.出现自伤行为
4.严重心理障碍
二、学校心理危机
(一)概念
学校心理危机是在校园生活范围内,由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师生心理失衡状态。
1.突发,不可预测;
2.给师生造成心理上的冲击,产生如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影响校园的正常运行;
3.通用的方法无法解决危机
2.给师生造成心理上的冲击,产生如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影响校园的正常运行;
3.通用的方法无法解决危机
(二)分类
1. 个体心理危机
2. 群体心理危机
2. 群体心理危机
(三)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
1.校园所在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性事件
2.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恶性犯罪事件
3.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重大灾难事件
4.校园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伤害事件
5.校园内发生的自杀、自虐、自残事件
2.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恶性犯罪事件
3.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重大灾难事件
4.校园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伤害事件
5.校园内发生的自杀、自虐、自残事件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与识别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1.因学业压力、竞争受挫引发的心理危机
2.因人际交往矛盾、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
3.因家庭重大变故或激化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4.自我适应压力导致的心理危机
(二)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1.心理危机的表现
(1)认知能力改变
感知觉能力降低
回忆和提取功能下降
思维迟钝
(2)情绪改变
焦虑
是个体在遭受潜在威胁时所形成的一种莫名的担忧、害怕、
紧张、恐惧等感受相混合的复杂情绪体验,常伴有心悸、
出汗、胸闷、四肢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严重时
可以有惊恐发作。
紧张、恐惧等感受相混合的复杂情绪体验,常伴有心悸、
出汗、胸闷、四肢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严重时
可以有惊恐发作。
恐惧
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而且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到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快感的减少和缺乏。抑郁的
时候精力减退、容易疲劳、沮丧,感觉没有能力、没有希望、也
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帮助自己。常常伴随有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
食欲下降、性欲减退。
时候精力减退、容易疲劳、沮丧,感觉没有能力、没有希望、也
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帮助自己。常常伴随有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
食欲下降、性欲减退。
抑郁
愤怒
个体由于自身愿望受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愤怒时
常常伴随有各种生理反应,包括特定的表情和姿势、心跳加快、血
压升高等。愤怒时判断力、控制力减弱,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
常常伴随有各种生理反应,包括特定的表情和姿势、心跳加快、血
压升高等。愤怒时判断力、控制力减弱,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
(3)意志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应激源后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为;回避是指率先已知
应激源即将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应激源即将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退化与依赖
退化是当人遇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的应对方式而使用幼
儿时期的应对方式应对环境的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儿时期的应对方式应对环境的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敌对与攻击
无助
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和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
物质滥用
病态固执
部分个体在处于心理危机时常反复出现无效的动作或行为,虽然这种动作或
行为毫无意义或结果,却无法抗拒,身不由己地继续这种动作或行为。
行为毫无意义或结果,却无法抗拒,身不由己地继续这种动作或行为。
(4)生理影响
塞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GAS)来概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被激活
引起的生理变化。他将GAS分为三个阶段:①警戒期,此时机体准备战斗或逃跑,
消耗很大,不可能持久;②抵抗期,此时威胁仍然存在,机体继续保持比较高的
警觉水平,机体可以正常工作,但对外界其他刺激变得敏感,而且容易出现躯体健康
向题;③衰竭期,如果不能想出办法来消除刺激或威胁,机体不再能够维持前面的
高警觉状态,精力大量消耗,出现适应不良,出现不可逆转的躯体损害,甚至死亡。
引起的生理变化。他将GAS分为三个阶段:①警戒期,此时机体准备战斗或逃跑,
消耗很大,不可能持久;②抵抗期,此时威胁仍然存在,机体继续保持比较高的
警觉水平,机体可以正常工作,但对外界其他刺激变得敏感,而且容易出现躯体健康
向题;③衰竭期,如果不能想出办法来消除刺激或威胁,机体不再能够维持前面的
高警觉状态,精力大量消耗,出现适应不良,出现不可逆转的躯体损害,甚至死亡。
2.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
1. 行为观察法
2. 面谈诊断法
3. 心理测量法
2. 面谈诊断法
3. 心理测量法
干预及技术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
(一)概念
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干预分类
1.干预过程分类
1. 预防性干预:危机事件发生前,包括对高危人群和心里基本健康的人群
2. 引导性干预: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包括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和不在现场的各类相关人员
3. 维护性干预: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各类与危机事件相关人员。通常在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至两周内实施,排除心理隐患
4. 发展性干预: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到正常生活环境后,以促进心理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
2. 引导性干预: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包括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和不在现场的各类相关人员
3. 维护性干预: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各类与危机事件相关人员。通常在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至两周内实施,排除心理隐患
4. 发展性干预: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到正常生活环境后,以促进心理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
2.根据干预形式分类
1. 现场干预
2. 来访性干预:对有可能爆发冲突和伤害行为的求助人或人群进行的心理干预,帮助解脱心理压力
3. 跟踪性干预: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减轻负担,维护健康水平
2. 来访性干预:对有可能爆发冲突和伤害行为的求助人或人群进行的心理干预,帮助解脱心理压力
3. 跟踪性干预: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减轻负担,维护健康水平
(三)干预的主要目的
最低目标
是在心理上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最高目标
1.帮助危险当事人减轻情感压力,降低自伤或伤人的危险;
2.帮助当事人组织、调动支持系统应对危机,避免出现慢性适应障碍,恢复到危机前的功能水平;
3.提高当事人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其更加成熟。
2.帮助当事人组织、调动支持系统应对危机,避免出现慢性适应障碍,恢复到危机前的功能水平;
3.提高当事人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其更加成熟。
(四)干预的原则
1. 及时性原则:迅速确定问题,强调目标
2. 现实性原则:治疗重点放在当时当地,把危机当成心理问题处理。帮助当事人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其在事件之中扮演的角色,指出当事人的当前目标、生活风格和思想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及当事人在面对事件时所采取的错误的自我防御机制。
3. 支持性原则:努力寻求更多的来自家庭、单位、社区的支持
2. 现实性原则:治疗重点放在当时当地,把危机当成心理问题处理。帮助当事人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其在事件之中扮演的角色,指出当事人的当前目标、生活风格和思想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及当事人在面对事件时所采取的错误的自我防御机制。
3. 支持性原则:努力寻求更多的来自家庭、单位、社区的支持
(五)干预模式
1.平衡模式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最适合早期干预。主要的精力应该集中在稳定当事人的心理和情绪,在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能采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2.认知模式
危机起源于对事件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意识到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重新获得理性和自我肯定,从而使当事人获得对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来访者。
贝尔肯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人是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也总在变化、发展和成长。因此对危机的考察也应该从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着手,除了考虑当事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方式外,还要了解同伴、家庭、职业、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把来访者的内部资源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调动和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人有更多的解决问题方式可以选择。同认知模式一样,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也适合于达到较稳定状态的当事人。
4.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目的在于当人力资源有限时,通过训练团体领导,提供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六)干预的步骤
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1.确定问题和目标
探索定义问题,搜集信息,把握核心问题
2.危机评估
评估贯穿干预和危机后治疗全过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判断当事人目前的功能状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危机对当事人能动性的影响。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和工作人员的客观评估(功能状态、现实压力,可利用资源,自杀风险)
3.给予希望并有计划地实现
帮助探索可利用的替代解决办法
(七)干预技术
1.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
(1)支持技术
通过疏泄、暗示、保证、改变环境等方法,减轻焦虑情绪,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人错误的观点或行为
(2)干预技术
①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②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人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③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人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自信;
④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情;
⑤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
⑥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②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人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③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人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自信;
④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情;
⑤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
⑥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2.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
(1)减压
鼓励当事人在相互支持的氛围里讨论情感及有关事件
(2)危机干预
一对一干预,减轻痛苦情绪。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以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并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3)分享报告
预先设置的、以讨论为主要形式。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分享共同的经历,从而达到彼此的心理支持
3.紧急事件晤谈
为了缓解个体在危机后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实施的短期会谈式团体支持活动
(1)主要目标
相互交流理解,分享感受,帮助参加者在认知和感情上消除创伤体验,促进创伤恢复
(2)时间限制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是理想的干预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之内不宜进行CISD
4.课堂危机干预模式
(1)定义
(2)主要步骤
①介绍指导者以及CCI的规则。
②提供事实,消除谣言,保证学生了解到危机事件和创伤的事实。
③分享事件始末,让学生自愿分享共同的经历,感受彼此的联结。
④学生分享彼此的危机反应,让危机反应正常化。
⑤赋能,让学生重新获得控制感。
⑥结束阶段,给学生一种“危机已经结束”的感觉。
②提供事实,消除谣言,保证学生了解到危机事件和创伤的事实。
③分享事件始末,让学生自愿分享共同的经历,感受彼此的联结。
④学生分享彼此的危机反应,让危机反应正常化。
⑤赋能,让学生重新获得控制感。
⑥结束阶段,给学生一种“危机已经结束”的感觉。
(3)主要特点
课堂上进行,教师主动积极参与
二、校园暴力和心理危机干预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学生、教职工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校园暴力事件预警系统的构建
1.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
2.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
3.开展抑制校园暴力的教育
2.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
3.开展抑制校园暴力的教育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及时心理危机干预
1.在危机处理筹备工作完成后,尽快通知全校所有学生学校发生此次暴力事件的事实
2.专门针对该次校园暴力事件在事发班级开专题班会,班主任向学生简单交代班上发生的此次校园暴力事件
3.引导班上其他学生为当事学生做点事情
(四)校园暴力事件的事后心理危机干预
1. 强调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及其详细地点、联系方式
2. 留心有异常情绪反映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心理援助和辅导
3. 对校园暴力事件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留心有异常情绪反映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心理援助和辅导
3. 对校园暴力事件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一)自杀人群的特点
1. 缺乏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
2. 学生自我封闭性强
3. 自杀有逞强和引人关注的内在动力
2. 学生自我封闭性强
3. 自杀有逞强和引人关注的内在动力
(二)自杀危机的心理干预
1.自杀倾向性的评估
1. 危险因素的评估:家族史、未遂、有计划、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失去稳定性、失去控制、较长精神病史、行为情绪变化、绝望无助、一种或多种深刻的情感特征
2. 自杀线索
3. 呼救信号
2. 自杀线索
3. 呼救信号
同时具有4—5项危险因素,高危险性的自杀人群
2.自杀危机中的干预
1. 针对试图自杀、自杀未遂或者正在进行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
①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要确认情景,减少危机影响面
②教师应该避免错误的处置
③当学生已经采取行动时,教师应该立即反应,采取具体行动
④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以下的问题
②教师应该避免错误的处置
③当学生已经采取行动时,教师应该立即反应,采取具体行动
④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以下的问题
2. 针对旁观或者直接受到自杀行为影响的学生的干预
1.尽可能让学生离开现场 2.开始紧急对学生进行干预管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