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读书笔记
2022-01-05 12:55:25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底层逻辑》读书笔记完整版,可供随时参照实践。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1.法学家的对错观@评论家
谁证据确凿谁的错
2.经济学家的对错观@政策制定者
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
3.商人的对错观@真实人生
谁损失大谁的错
人性、道德、法律
人性
个体追求生存&繁衍
人性,来自“自私”的基因
无善无恶,例如:母性(繁衍)、爱美(繁衍)、炫富(繁衍、生存)等
道德
约束个体的人性达成群体繁荣
道德,是为了群体的繁荣,最后促进个体的生存、繁衍。
大家共同达成的“社会契约”。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
法律
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
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博弈
有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如何博弈?
一靠心态
共赢
我赢,你输——“鸡”
我要赢,你随意——“雀”
我赢,你也赢——“鹰”
感激
每到一个新阶段,都要感激上一个阶段帮助过我们的人
二靠策略
“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博弈论实验得出的最好生存策略
“你的善良,应该有点儿锋芒”
定力
一切围绕长期价值展开
生活中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往往是金钱
定力——长期主义,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选择
知道有的选,有勇气放弃
人生轨迹,往往就是由那么几次关键的选择决定
知道有的选——意识上保留自己的选择权
有勇气选择——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学习——“知识”到“智识”:如何博弈,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做出选择,都决定着人生的走向。选择做某件事情,凭借长期主义形成自己的定力,和这个世界重复博弈
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文无第一(人文社科),武无第二(数学)
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点还能正常行事,第一流智慧标志。——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好学好经济学等非基于公理体系的学科?
学李白,也要学杜甫
eg:经济学百家争鸣(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凯恩斯、罗纳德科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
详见:薛兆丰的经济学原理
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
验证是否真正理解一个经济学观点,不仅要看你是否认同能证明它的例子,更要看你是否理解能推翻它的例子
eg:亚当斯密“为己利他”理论的反例“囚徒困境”等
每个理论都有前提
记住每个理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素养
第二章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事实(fact):独立于人的判断客观存在
观点(opinion):对事实的看法
不同知识结构、掌握的信息以及思维模式决定了观点间的差异
信仰(belief):内部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立场(stand):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没必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just say:its good for you。eg:辩论对抗双方
提示:时刻反省自己:我说的话、我的表述是事实,是观点,是立场,还是信仰?
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注射器:“为什么+观点”的句式——思维模式Bug
结果:非理性地被找原因吸引,潜意识已被观点占据
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
想法注射:仅需把想法放在“为什么”三个字后即可。
eg:把谣言放在“为什么”后面,是传播谣言的最佳方法
愚蠢的人被别人用注射器注射自己
eg:“润总,为什么只有坑蒙拐骗的公司才能赚钱,踏踏实实做生意就那么辛苦呢?“
如何赢得一场辩论
辩论的目的
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规则要求),而是说服(至少用表达的素材改变观众的态度)观众
辩论的关键
一场表演性质的辩论,双方几乎不会真正地正面辩论,而是不停输出自己的观点,对上层概念进行反复的重新定义(偷换概念、重新定义、纠正对方的概念)
辩论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逻辑的急智“论据+论证=论点”——急智就是对“论证”逻辑的即时解剖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优秀的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经验不一定靠谱 eg:二战盟军充满子弹孔的飞机机翼;微软经验的认可度虽企业盛衰的变化而变化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假设:应该给机翼加钢甲
验证:看被击落的飞机是否机翼上弹痕多
结论:头部和尾部中弹多,给机翼加钢甲作用不大
调整:应该给头部和尾部加钢甲
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从事实出发,不要被立场左右,目的是解决真正的问题
小提示: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经验很重要。但有时,我们看到的表象或经验会欺骗、迷惑我们,让我们看不透事情的本质。
一是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问题。
二是运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场左右,要就事论事。
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eg:微软中、晚餐供货质量欠缺的问题——引入竞争机制让竞争代替人工督促
透过表象看系统
每个表象后,都有一个“黑盒子”—理解系统(洞察力锻炼),抓本质
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
系统 = 要素 X 连接关系
要素
变量
存量—静止时间点,浴缸里的水
流量—动态时间段,浴缸流入流出的水
连接关系
因果链
增强(+)的因果链
减弱(-)的因果链
增强回路
“因”增强“果”,“果”又增强“因”的,叫正向增强回路
“因”减弱“果”,“果”又减弱“因”的,叫负向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
“因”增强“果”,而“果”减弱“因”的,叫调节回路
滞后效应
因果连接之间的“时间差”
小提示
普通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普通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
普通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复杂的权责分工间的连接关系
普通人观察表象,优秀的人洞察系统
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这五块“积木”,是搭建所有复杂系统的基础。当你遇到问题时,其实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藏在这五块“积木”里
分析问题的五大关键步骤:
一是找到核心存量;
二是找到关键因果链条;
三是找到增强回路;
四是找到调节回路:
五是考虑滞后效应;
然后,采取措施,改变相应的连接关系。真正拥有洞察力,需日复一日的训练。
流程、制度与系统
流程
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
流程是线性的、连贯扽、客观的。
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有效率高低之分。
制度
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制度是要求,是规则,是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系统
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顶级优秀者思考的是表现背后的“黑盒子”,研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区别
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
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小提示
电影《教父》: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解决问题的办法有1000种,但最有效的那一个,一定是用洞察力改变模型、改变系统。
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刨根问底的基本逻辑思维和逻辑闭环
事情表象(What看起来这样)>找根本解(Why为什么这样)>追根溯源(How以前怎样)>举一反三(What还有什么这样)……
拿起刨根问底的“铲子”,用好奇心“刨”开这个有趣的世界,也“刨”出你的逻辑思维吧。
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
一是证有不证无
事物关系“并非”非黑即白
二是以偏不概全
真正的高手可能看上去很傻,把正确的(大概率成功的)事情重复做
三是证有靠举证
不要用假说强行说服另一个人
四是概全靠推理
要得出一般性结论,只能靠证明,靠推理
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思维无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过往的经验反倒束缚了眼界和判断,无法打破逻辑闭环,无法落地,无法上升至新境界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问题:对新事物总抱有怀疑、排斥心理,用旧思维解释新世界,不愿承认和填补逻辑上的新漏洞。沿着旧地图是无法找到新大陆的。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他不断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不断下沉,往外延伸;大量吸收新知识后,不断迭代逻辑层次,不断复盘,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思维结构永远如初生婴儿一般,使其拥有澎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小提示
一件事实的真相,有千万种可能。看到一个事实,就会排除一批假象。离事实越远,离阴谋论就越近。
复利思维公式
变量1:本金
变量2:收益率
收益率谬误
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只见别人吃肉,没见别人挨揍。
eg:巴菲特令人折服的地方不在于运用复利效应,而在于他有办法维持30%的年化收益率长达30年。
变量3:期数
期数谬误
对期数的不合理高估,即2的N次方,“N”的合理期数不应为“天”,而应为“年”。
eg:22岁存入1元至银行,滚存至60岁,38年后当初的1元会变成1.76元,收益率为76%。
复利效果谬误
复利不是暴富效应,相反,恰恰是一个极度仰赖长期的概念,复利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复利效应在短期之内是无法体现的。
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
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
即非劳动收入>消费欲望时,就达到了财富自由
1.无欲无求式财富自由
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min)=财富自由
2.三生三世式财富自由
用时间换取“本金(1+收益率)^时间(max)”的值,但困难点在收益率(年化5%维持70年异常艰难)和通货膨胀率(不可控)
3.第一桶金式财富自由
本金(Max)(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
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财富自己创造财富,才是获得财富自由的真谛
小提示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一是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
二是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找到高收益的投资不难,识别背后的风险很难。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三是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要有把压岁钱存成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四是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欲望是无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概率思维
eg:红色按钮100万(确定效应),蓝色按钮一半机会10000万(期望值效应:50%X1亿+50%X0=5000万美元))
期望值效应向确定效应转化:将蓝色按钮机会以低于期望值的价格2000万元卖给愿意购买的投资者,则会固定收入多于100万元的2000万元收入——例如:赌石、次等债券售卖等——概率思维是很多成功人士最基础的人生算法
事物发展路径依赖于无数的决策,决策的依据来源于信息的掌握,信息不完全程度决定决策正误的概率。所以,能做的是寻找方法对冲概率问题对我们的影响
时代12%
时代是对冲运气的第一要素,“千位”
时代会带来概率优势,例如:网上购物时代也会降低某些领域的成功概率,例如:买卖域名
战略5%
战略是对冲运气的第二要素,“百位”
当概率游戏中,要坚持自己的模型、战略和判断力,而不是仅靠消息
例如:过去中国企业对德国制造业的跟随性战略等同于别人帮我们排除了一定的失败可能性;互联网行业的快鱼战略
治理2%
治理是对冲运气的第三要素,“十位”
治理是指董事会对整个公司管理层的结构化设计,比如:股权制度、合伙人制度等
eg:公司股权设置50:50,决策会很困难;98:2,单打独斗依然难以成功。
管理1%
管理是对冲运气的第四要素,“个位”
eg:有没有找对人、有没有合适的奖金制度、有没有梳理好流程、有没有设计好员工的激励计划、有没有做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有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有没有进行员工跨组的调动和沟通等,这些都是管理问题
数学思维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源自:概率学)
(?待证)假设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为20%,同时将95%定义为成功的标准,那么重复做14次就可以成功。
结论:世界上虽无100%成功概率的事,但只要专注于重复做一件大概率成功的事,过程将会离100%的成功越来越近,这就是概率论体现的最重要思维方式。
同时尝试的事情越多,原始成功概率就会越低,所需重复的次数就会更多,所以,专注深根比广撒网更有优势。
1-80%^14=95%——1-做14次均不成功的概率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源自:微积分学)
积分效应: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才能变成能力,得需要一段时间的能力积累才能变成成绩,得累积一段时间的成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
微、积分关系启示:一件事情的结果,并非瞬时产生,而是长期以来积累效应造成的。出了问题,不要只看当时那个瞬间,只有从宏观一直追溯(求导)到微观,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公理体系(源自:几何学)
公理,是具有自明性并且被公认的命题,而定理则是以公理为基础纯逻辑推理的结果。
启示:具备“公理体系”思维,该体系能够做到完全自洽。例如:基于公司愿景、使命、价值观制定出来的公司管理制度等。
数字的方向性(源自:代数)
在数字上我们把有方向的数叫作向量。
例如:做同一件事情,有人想往东走,有人想往西走,有人想往北走,而你并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这时,你想要的不是合力的大小,而是方向的相对正确性,那就让他们都去干这件事,虽然大家方向不同,彼此会互相牵制,力的大小也会有损耗,但是最终事情的走向,会是那个相对正确的方向。
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源自:博弈论)
博弈论即为涉及别人的决策逻辑
零和博弈
要的是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eg:围棋,一方的得就是另一方的失。
非零和博弈
目的是讲求共赢,但实现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
eg:约定刚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冰箱供应量分配
第一,找到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
第二,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
系统思维
只有理解关系和关系背后的规律,才能在复杂的系统中理解现在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eg:写字楼下旺铺的老板在外卖时代来临之前,秉承“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的用户思维和“做最好吃、性价比最高的饭菜”的产品思维可以让生意越来越好,但其并未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商业模式中——用租金买流量
看不清交易结构的变化,再完美的产品思维都是白费
eg:当外卖时代来临时,写字楼下旺铺的老板如果还未意识到交易结构的变化,那其再有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也无法阻止客流的减少
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
系统思维:时代、行业、公司、模式
eg:接上案例,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看到上述案例中餐厅、产品、用户、地段等要素在系统中的交易结构变化,才能及时认清当下的处境,挽救自己。
提示: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eg:“人流”才是“旺”和“铺”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 X 效率 X 杠杆
第一重要:能力(2年获得别人5年的能力)
勤奋
加班
可怕的勤奋
通宵
高效且可怕的勤奋(刻意训练)
"高效反馈" eg:AlphaGo Zero
效率(1小时用出3小时的效果)
17分钟定17小时
选择:提高效率的第一要义。花十七分钟选择接下来十七个小时要做的事情,判断标准:是否值得?围绕目标取舍
注意力最大化
方法:效率的选择就是围绕目标要素,寻找最快达成要素效果的途径。eg:在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公示平台放孩子穿比基尼的照片,迅速增加曝光量。
使用白板独立思考
工具:将想法的小石子扔到知识储备的湖面上,然后将“激起”的浪花和涟漪记录在白板上,期间可以清晰地将想法舒展、连接、形成结构
系统的方法论:选择、方法、工具
杠杆(24小时有限时间/量的突破)
团队杠杆
麦肯锡咨询公司凭借“知识库+方法论”的能力内核(支点),长距端翘动顶尖大学人才,短距端撬动30-50岁经营丰富的企业家客户
产品杠杆
尽量脱离对人类时间的依赖,一家公司才有可能拥有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例如:圣经“誉写师”被“活字印刷术”代替;世界五百强,做产品的公司远多于做服务的公司
资本杠杆
贝恩模式—罗姆尼用“知识库+方法论”的内核能力,利用资本收购并挽救出现问题的成熟型企业后再售出获取远超过咨询费的收益
影响力杠杆
扩大影响力的三大能力
演讲能力
写作能力
建立人脉的能力
人脉,不是那些能够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提示:杠杆的核心作用是复制放大,成功使用杠杆的前提是具备强大的能力内核。否则,虚弱能力内核撬动的杠杆会加快你的失败。
小提示:最可怕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
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缩时间的效率
最可怕的杠杆是撬动人心的杠杆
把工作当成玩
工作是创造,不是消耗
就是好玩儿——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不需要老板的夸奖,不需要物质的补贴,不需要发朋友圈证明,不需要强打鸡血,也不需要被人说服和强迫。
发自内心认为,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线。
刘润:7点准时起床,然后运动,阅读,参加活动,演讲,和客户讨论项目进展,开电话会,和多年未见的好友畅谈叙旧一直到23:00,听15分钟白噪音睡觉。
玩和工作的四象限
时间有两种相反的力量,一种是成就我们,另一种是消耗我们,前者是赋予生命意义,后者是谋杀生命。
第三象限,横轴是枯燥的负值,纵轴是消耗的负值
时间和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奢侈品
第四象限,横轴是玩儿的正值,纵轴是消耗的负值
时间和资源的消耗过程并不创造价值,仅为消耗的玩儿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第二象限,是枯燥地工作
枯燥地工作赚钱,消耗式的玩儿,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艰难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轰隆隆掉下来,生命就在无效无望的重复中消磨殆尽。
第一象限,摆脱懒惰、枯燥、抱怨的地心引力,穿梭到第一象限,工作就像玩儿一样轻松有趣,赚钱也只是一件顺便的事。
“玩”出成就
大佬:把工作当成了玩儿,永远不知疲惫、永远精力充沛的人。
普通人:白天枯燥地工作,晚上消耗式地玩儿。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出来工作迟早是要“玩儿”的。年轻人,工作就是玩儿,一起嗨!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恪守时间是职业化最基本的要求,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例如:王健林15分钟,比尔盖茨5分钟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每个人有不同的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不同的人之间应相互理解
第二,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更具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职业化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建议将所有行程安排放入日历中,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管理三层次(缺一不可)
时
人脑是分时系统,每刻只能做1件事情
保持100%专注,在不同事务间迅速切换分清轻重缓急
天
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差异体现在第三个8小时
在交通、睡觉、吃饭上抠时间用于学习、交际、锻炼、公益
年
有目标的时间管理可省出好几个月
职业/生活目标-我的强项/弱项-具体的支持活动
时间管理是一种习惯
史蒂芬科维: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指数级增长、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商业逻辑和第一性原理)
“骰盅魔咒”和“弯道诱惑”
=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商业世界大部分商业模式都被“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这两个数学模型主宰着
边际交付时间是指每多提供一项服务或一个产品所增加的交付时间
eg:绘画与钢琴未来发展方向呈现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的“商业模式”。其决定后期所面临的“竞争格局”
传统每幅纸质绘画都需要单独的创作时间,每向市场提供多一项作品都需要多耗相同单位的时间,边际交付时间高;相比之下,弹钢琴的收入除不可复制的线下音乐会外,还包括唱片、MP3、版权等只需消耗单位时间但可复制传播的收入形式,边际交付时间为0.
可复制性等原因决定了作品的边际交付时间,不同边际交付时间决定了市场占有的不同路径和未来不同的竞争格局。其中,绘画市场的竞争格局为“正态分布”形式,中间多,两端少。钢琴作品市场的竞争格局为“幂律分布”形式,头部效应,头部多,尾部少。
如何正确理解指数级增长
“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模型的巨大价值在于能帮助决策者理性分析、理解各种商业逻辑,并基于未来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1.边际交付时间越高的,越不可能获得指数级增长;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才有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2.对于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的服务的部分切掉,跟别人合作,自己只做那些抽象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
个人疑问:涉及个人服务部分的管理难度大,盲目扩张可能会影响企业整体信誉)
变革时代的行业选择
正态分布、幂律分布数学模型以及指数型增长的商业逻辑特征可以帮助创业者选择行业。
定义“产品”和“服务”,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叫“产品”,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的,边际交付时间越高的,越是“服务”。产品市场符合“幂律分布”模型,服务市场符合“正态分布”模型。
eg:内容付费市场有机会形成幂律分布中的头部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严峻)。但对大部分人而言,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符合正态分布的服务行业就尤为重要。对于“求职者”来说,服务业是“就业池”,每个人必须花时间提供服务,不会轻易被机器和算法替代。对于“创业者”来说,服务业是“避风港”,符合正态分布,中间可以容纳很多中小企业,但一旦进入后,将企业做大的可能性会变小。
把事做对,创造10倍价值
你不是要比别人强10%,而是要强1000%
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水平相近。仅当水平差距很大时,才会更加安全。
10%代表:原路上的搏杀前进
1000%代表:拉开差距,创新,另辟蹊径。
让自己发生改变,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好人
解决遇见充满负能量的人和麻烦的根本方式,不是逃离它们,而是逃离那个不断遇到负能量人和麻烦事的自己。
用心创造价值的人,时间会给你答案
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够,看到、听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算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账,看不到广阔的增量。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给予价值:经营人脉,始终需保持的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平等交换:人脉的本质,花开自会引蝶来。
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前面的1)
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后面的0)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结识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商业诉求和目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乎于心。
巨大的事物,总有细小的开头。这其中的每一环,一直能够追溯到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善念,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因果链。
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对双方有价值的事情,介绍双方认识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对单方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出卖自己的信用,重金不卖。
你要认识一个人的关键,是他想不想认识你。这个决定权在他,不在我。
你能帮到的人越厉害,你的人脉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真正的人脉,就是10-30-60
知识、技能与态度
知识(knowledge)
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靠记忆-储存脑)
eg:学生生涯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靠记忆的,记忆成果主要通过做题的方式了解。
提示:不学习就要被超越,学习知识,要用“脑”。
技能(skill)更重要
你以为你知道但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知道的事(靠练习-反射脑)
“技能”不是靠“学”得到的,而是靠“习”即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eg:沟通“技能”、谈判“技能”、演讲“技能”、管理“技能”等
态度(attitude)最难
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靠发心)
最难学的是态度,态度源自自己内心从里向外打开的那扇门,任凭外人如何呼喊、冲撞都不能改变你。
历史上,知识、技能达到极致的人很多,例如:丘吉尔、希特勒等,但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小提示:对作者刘润帮助度:态度50%、技能30%、知识20%。
第一,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所谓“实践主义者”只相信自己感悟的东西,拒绝学习前人思考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通过四处碰壁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这就是“重新发明轮子”。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有些“理论主义者”,喜欢通过买书来学习。想学演讲,买本书来看看。想学谈判,买本书来看看。想知道怎么看书,也买本书来看看。你能买到的书,教的都是练习技能的步骤,而不是技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你用心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心态高过云端,姿态买入地底
自污
君子自污,人们通常不相信“洁白无瑕”,或者不能忍受有人洁白无瑕,其实“污”不重要。
So:重要的是,用“他污”邀请恶意,还是用“自污”邀请善意。
示弱
只有强大的内心,才会示弱。示弱,会邀请能量,邀请善意,邀请帮助。
看淡
自我评价体系基于自我价值认同
人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每个人都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用一生的时间来经营自己,追求成功。“松鼠过河需要策略,巨人过河踏水而过。”
你和企业,本质是合伙关系
优先劣后的分级基金(风险不同,回报上限不同)
工资、奖金、股权、价值观
第一种利益分配形式:工资
支付给责任: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批发销售自己时间得来的工资,要想涨薪就必须提升自己能力,承担更大责任,“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
第二种利益分配形式:奖金
支付给超额业绩:老板会为你的苦劳鼓掌,也会为你的功劳颁奖;超额完成,既能拿到业绩,也能拿到工资,弹性工资。
第三种利益分配形式:股权
支付给未来潜力:股权本质-“利润分成制”,由前述的利益共同体转变为事业共同体。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风险,但也从为老板打工转变为和老板一起创业。
第四种利益分配形式:价值观
命运共同体,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宁可不要工资和奖金。
艺术家为人类带来自由
并列甚至取代了人体内DNA关于生命繁衍&延续带来的快乐,在艰难的生活中用其取悦自己。
第4章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在了解他人提出的问题时,不要盲目地顺着他思路去回答问题,而应先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从而认识到他真正面临的问题。即必须将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区分清楚。
鸡同鸭讲,只因混淆了What、Why、How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真正的“知”是指同时理解What、Why、How,然后与“行”合一
小提示:黄金三问“What\Why\How”
1.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
2.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3.想要了解一件事,只知道What是不够的,你必须同时理解Why和How。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能力来源:20%的精力匹配100%的事情
效用机制
优越感:创造一个失败者,自我感觉成功了
eg:作者写书
错愕感:两条逻辑线交错,来个脑筋急转弯
eg:如何快速获得1000万
释放感:用“危险”制造紧张感,用“安全”释放
eg:企业经营危险VS营业执照快到期
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eg: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期——公司=草本植物(靠创始人)生命力很顽强,有阳光就灿烂
发展期——公司=灌木(靠团队)比草高大,发展良好
成熟期——公司=乔木(靠系统)复杂生态
eg:系统结构、战略、市场、产品与品牌
系统结构=树根——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是生命保障
战略=树干——连接枝叶,输送养分
市场=树冠——树冠覆盖的范围
产品=果实——最有价值的部分
叶子=品牌——叶子飘落,见叶识树
如何打好一个比方
第一步,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什么是边界感,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要跨过边界,必须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从小生长于所有权意识较弱的家庭,长大后如还未形成所有权尊重意识,就会因缺乏边界感,在生活、工作中四处碰壁
所有权标的分为:实物-电脑\手表…;无形-时间、隐私、权利
成年人面对他人所有权时,边界感体现于“征求同意”巨婴面对他人所有权时,越界——强行占用他人资源
关系再好,也不能越界
eg:你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权分享给别人,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一定要跟你交换。
你一旦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强行占用,就是越界。
守住边界
一般情况下有形物品所有权很容易明晰,但是,时间、隐私、权利…这些无形东西的所有权,许多人并分不清。
eg:发表建议是员工的权利,但是,做决定是老板的权利,做出选择后,你有权利保留自己的意见,但该执行的必须坚决执行。
小提示:我们要时刻训练自己的边界感,注意必要侵犯别人的边界。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基本修养。
每个创业者背后,都有大量多巴胺的支撑
行动催化剂:多巴胺(动机)
快乐源泉:内啡肽(运动)、血清素(糖)
获得快乐的三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目的性很强的多巴胺,去找事情做,比如完成艰难的工作(脑力运动)
一种是通过长时间持续锻炼去刺激分泌内啡肽
一种是刺激分泌能让大脑觉得单纯快乐的血清素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
神经科学是从基因、原理角度研究大脑
认知科学是宏观层面对现象的抽象概括
从基因脑科学看商业世界
奖励机制表
多巴胺
基因科学:完成艰难任务——动机+++ 快乐x
商业世界:排行榜——比较优势(多巴胺)——动机+++ 快乐x
eg:同下
内啡肽
基因科学:持续锻炼——动机+ 快乐x
商业世界:稀缺——炫耀(内啡肽)——动机+ 快乐+
eg:新媒体平台让世界扁平化,炫耀可以带来极大动机和快乐,因而促使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剧烈扩张。
血清素
基因科学:糖——动机x 快乐+++
商业世界:趋利避害——安全感(血清素)——动机x 快乐+++
eg:拜金主义
第5章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世界三大法则:
自然法则
族群法则
普遍法则
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的生存,“个体”优势非常重要
问题:易导致人与人间的不信任
个体优势一:暴力(强壮)
个体优势二:狡诈(智慧)
族群法则
族:就是有同一血缘的人,是为了能够生存延续
群:就是有同一目的的人,是为了能够实现目标
问题:族群内和谐,族群间冲突
普遍法则
族群间的沟通协作,找到彼此共同点即可,而不是挑战别人的立场和信仰
找到并利用自己的战略势能
我们曾说“你陪客户喝的酒,是做产品时没有流的汗”,这是因为我们做产品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再在尽可能大的势能之下,将其轻轻推动,用营销和渠道减少阻力,把这种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用转化后的动能去尽可能地覆盖用户,从而设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我们还说,“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求之于势,是寻找战略势能,是追求技术的领先、商业模式的优越以及效率的优势;不责于人,是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进行赋能,是在匹配责权利制度的前提下对每个人全部能量的调动。
产品价格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
功能价值
性价比——压缩利润
功能相似,价格就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因素
生产规模扩大效应微降成本,主要是压低销售端价格和利润
利用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成本——很难,仅少数公司可做成
人类两种基本购物需求:物美价廉(高级商场:在物美里找价廉)、价廉物美(拼多多:在价廉里找物美)
体验价值
差异化——用户视角
大多数公司应摆脱在同一个产品上比价格的形式,给消费者提供更稀缺的价值——体验价值
核心方法论:建立差异化,从产品视角切换为用户视角!
个性化价值
私人定制——消费者感知
个性化是产品销售的最高级卖法
个性化需求也是这个时代最高级、最昂贵的需求。个性化产品,是能让用户感知到最稀缺价值感的产品
小提示:产品定价最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是由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决定的
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价值包括: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个性化价值
西瓜甜——满足功能价值;西瓜配勺子——满足体验价值;心形西瓜——满足个性化价值
比功能更稀缺的,是体验;比体验更稀缺的,是个性化。
所以,产品定价,取决于你能提供给消费者什么价值。价值越稀缺,价格就越高。
利润,来自没有竞争—竞争层面的横向对比
(案例分析详见书本)
社会工资与趋势红利
创新利润
没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我们只招成年人
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渴望与优秀的人共事,明白自己和公司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
KPI容易驱使出人的恶性(欲望、自私等)
小提示:
如果管理有儒家与法家之分,儒家用道德(文化)管理公司,法家用规则(KPI)管理公司,那么儒家就是依靠文化,依靠选拔最优秀的人,依靠给员工充分的自由和充足的安全感,来激发员工最大的创造力。
它们不管理员工,它们只是提供平台,让员工自我驱动。
但该类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们招的都是顶尖级人才。
让优秀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略)
利益共同体与事业共同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期待
时代的接生婆
命运共同体
勤劳能创富,但勤劳者能分到财富吗
财富的本质
财富=劳动 X 生产率 X 效用
对应时代的基本资源:劳动=人口资源;生产率=科技资源;效用=商业价值
理解1:我国前期经济飞涨,得益于人口优势;美国能一直做老大,得益于科技发达
理解2:对于个人而言,劳动=个人能投入的时间;生产率=杠杆—知识、工具、团队、资金等;效用=劳动能创造的单位价值
劳动创造财富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劳动创造财富,天花板很明显(边际效益递减)
第二个问题: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劳动本身并不分配财富
eg:就像我们很难衡量一个体力劳动者和一个脑力劳动者谁创造的财富更多,我们只能说,脑力劳动者拥有分配财富的权力更大,因为他们更稀缺。
所以,勤劳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
掌握稀缺资源,就拥有财富分配权
对于个人
能力、部门、岗位、持续性
对于公司
资源、行业、节点、持续性
小提示
对于个人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我是否拥有非常稀缺的能力?
——我是否在公司最稀缺的部门?
——我是否在部门最稀缺的岗位?
——我是否拥有最稀缺的资源?
——我现在拥有的稀缺性,未来还能继续稀缺吗?
对于公司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我是否拥有非常稀缺的能力?
——我是否拥有最稀缺的资源?
——我是否处于最稀缺的行业?
——我是否在行业中处于最稀缺的节点?
——我现在拥有的稀缺性,未来还会继续稀缺吗?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
员工优先,老板劣后
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项目中“优先劣后”
第一阶段(辛苦赚钱阶段):人力优先,资本劣后
第二阶段(资本收益阶段):资本优先,人力劣后
第三阶段(均衡阶段):人力、资本均衡分配
第四阶段(超出预期阶段):资本优先,人力劣后
合作中,竞争有优势时如何分钱
交易成本低的情况下
竞争优势方:剩余
竞争劣势方:固定
交易成本高的情况下
竞争优势方:低固定+高分成
竞争劣势方:高固定+低分成
激励
企业之间要通过分成,创造全局性增量
一切的商业模式,都必须有全局性增量。如果没有全局性增量,那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把你口袋的钱换到我的口袋里
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信任,是一种能力。被信任,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爱护羽翼—珍惜信用—一辈子—积累信用
有信用—信用中介—话事权—促成交易
莽撞行事—挥霍信用—一分钟—消耗信用
无信用—信息孤岛—信用破产—无人问津
有信用的人,有话事权
eg:乡绅——信用中介
信用,比黄金值钱,比性命还贵
黑市信用中介——盗亦有道,在道上混,名声坏了,财路就断了
人的一生,是赢得信任的一生
遇到困难勇敢面对、承担责任。信用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权势,也不是看你的家世背景,这些不是别人对你的信任,而是别人对你的趋炎附势
从本质上看,人的一生,是赢得信任的一生,是勇敢地用责任换取信任的一生
小提示:
有些钱,我不能碰。有些事,我做不得。我只希望在一个信用社会里,凭借我的能力和信用,拿走本该我拿走的那一部分。
一个人的信用要靠一生来沉淀,但毁掉它往往只需要一分钟。败光了,就再也没有了。
公平、公正与公开
公平——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公正——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但后果由决定者自担
公开——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大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效率与公平
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追求相对平等
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1978年改革开发,强调效率(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尔后开始强调兼顾公平
eg:小张财富(技术青涩)被老王(技术精湛)平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效率的红利,没有公平的落地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就是“老王”。它们带来了效率,但也“消灭你与你无关”地把“小张”甩在后面
再分配的智慧
商业是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就是把初次分配中一部分老王们创造的财富,通过税收、费率等方式收上来,再分配给小张们。
共识:初次分配负责效率,再分配负责公平,但是,虽然有再分配,但是效率优先在初次分配中累积的不公平依然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依然越来越大。这种不公平的累积,导致老王越来越桀骜,小张越来越不满。所以,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不可忽视的“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也许,成立“促进公平部”或者“帮扶小张部”,帮助老人们享受互联网的便利,帮助小贩们成为团长,帮助农民们提高收入,是所有想抓住“公平红利”的老王们必须做的事。
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领导力
假——行为的服从——eg:劝酒、改稿、拎包、撑伞
真——内心的追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