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书笔记
2021-11-19 14:25: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信任”就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是“信任”,还是“信赖”?
人类在此掌握了“分工”这一划时代的劳动方式。
我们应该劳动、协作、贡献
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
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
职业不分贵贱
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工作:我的幸福
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所以主动信赖别人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
主动“信赖
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去相信作为“无法理解的存在”的他人
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
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
在讨论天下大事之前,请首先去关心自己的邻人,关注平凡日常中的人际关系。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交友:你的幸福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爱需要培养起来
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
爱并非“被动坠入”
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被动坠入的爱”
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但是,我们没有学习完成它的“爱的方法“
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变换人生的“主语”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爱究竟指向“谁
以“获得他人认同”为目的的“他人希望的我”的人生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另一方面,弗洛姆所说的“主动去爱”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担保。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
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人们害怕“去爱”
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并且活在幻想之中。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常常在想:“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爱即“决断”
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爱:我们的幸福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保持单纯很难
保持单纯
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认真活在当下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故事”
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上,我比他们更配称为知者
无知之知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
无法从书本上获得,只能从与他人交往的人际关系实践中学习。
人格知识
我有能力
自立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与社会和谐共处
行为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首先“你”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尊重人
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共同体感觉=对他人的关心
第一步:关心“他人兴趣”
关心“他人兴趣”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我们都无法脱离主观。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
尊重”也会传染。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修正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
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
需要”以后怎么做?“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
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这里的规则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
班级的主权不属于教师而是属于学生们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
不知者不怪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称赞的要求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引起关注
反抗
不顺从
权力争斗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复仇
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
证明无能
问题行为五个阶段
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通过被训斥能够证明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
”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
问题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诉诸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在讨论道德是否允许之前,首先不得不说它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要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是自以为是的要求根本行不通,还需要准备一些客观数据之类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并且,虽然耗费的成本很高,但速度和可靠性相当低。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发怒和训斥同义
唯有在奉献精神中找到幸福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
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褒奖带来竞争
纵向关系
不是靠竞争原理
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横向关系
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病
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
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
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人生始于“不完美”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
做普通人的勇气
“自我认同”的勇气
将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
戴上“给你看的面孔”的面具的时候,他就是针对“你”才反复做出问题行为,而不是其他人
问题行为是在针对“你”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弥赛亚情结”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救世主”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幸福的勇气》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