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
2021-12-07 23:30:39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关于佛法的四圣谛、五蕴无我、八正道、戒定慧、修习方法的知识,仅仅知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佛教的宗教态度
不以非人自居
人是自己的最高主宰
无神论,佛陀也表示自己没有神通
伟大的抛弃
人应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
工作须自己做,如来只教该走的道路
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旨意
自作恶自污、不自作恶自净;各人自净、自不净;人不能使他人净
不盲信
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不可依据宗教典籍
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
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
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
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祛疑解惑
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舆邪见
消除无明的顺序
消除偏见
增加见识
反省,察觉念头,少作评价
邪见
有身见,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
“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
“认为心识为我”的邪见
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
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瞭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
四圣谛之苦谛
苦的定义
包含有通常意义的苦难意义,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空”、“无实”
各种快乐都包含在苦中
欲望的享受包含了3件事:
欲望的物件与欲望的享受
欲望的恶果、危险以及其他不如意;
从欲望中解脱
举个🌰:
-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被对方吸引,会渴望再见到对方,从对方得到快乐与满足;
- 这是欲望的享受,是经验上的一项事实;
- 但这种享受不能持久,也不能时时见面,对方也做不到每次都给与快乐和满足,那我们通常会变得忧虑、失望和失去心智平衡;
- 这个时候就需要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不贪,不占有,平静对待过来和离去;
从3个方面审察“苦”的观念
一般苦难
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哀伤
由变易而生的苦
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不是一成不变的,改变的时候会产生痛苦、不乐
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
变动着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或称五蕴;
五蕴
五取蕴的作用、过患与出离
色、受、想、行、识
基于五蕴而生起的身心的喜乐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苦的,且会变异的;
调伏、舍弃对五蕴的欲贪
色蕴:物质的组合之类
包含有传统的四大种性(坚性、湿性、暖性、动性),以及四大的衍生物(五根、五尘);
尚有某种思想、意念或观念为我们精神活动的物件者(法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尘:色、声、香、味、触;
受蕴:感觉组合之类
包括身心器官与外界接触到的所有感觉
眼根与色尘
耳根与声尘
鼻根与香尘
舌根与味尘
身根与触尘
意根与法尘
意
所感觉的是各种意象、思想等心灵活动的物件(心所有法)的世界
感觉的器官或功能
想蕴:识别组合之类
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而生起,功能在于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的物件;
定义事物
行蕴:心所组合之类
包括所有善与恶的意志活动,功能在于指挥心智以及从事善、恶、无记等活动
先有决意,才经由身、口、意发为行动
思就是心的造作、心志的活动
只有意志的活动才能产生业果
识蕴:知觉组合之类
以六根为基本,以及和六根相应的六尘为对象而生的反应
举个🌰:
眼识(见识)以眼根为基本,而以可见的形态为物件而生起的;
眼识(见识)以眼根为基本,而以可见的形态为物件而生起的;
识不能辨认事物,只是一种知觉,对于某一事物的存在的察觉
识不是与物质对立的精神,不是“自我”、“灵魂”;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如果眼识只察觉到颜色,而不知是蓝的,那么此处所谓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意义?没有红、黄、蓝之类的颜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如果眼识只察觉到颜色,而不知是蓝的,那么此处所谓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意义?没有红、黄、蓝之类的颜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意义
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无论五蕴中任何一法,都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我”;
但五蕴是相互依存的,联合活动时,就成为一架身心合一的机器,因而产生了“我”的意念,一种虚妄的意念,一种心所有法;
但五蕴是相互依存的,联合活动时,就成为一架身心合一的机器,因而产生了“我”的意念,一种虚妄的意念,一种心所有法;
四圣谛之集谛
苦之生起
苦之生起
苦的根源
渴(爱)
感官享受的渴求(欲爱)
生舆存的渴求(有爱)
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
渴(爱)并不是苦之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舆最普遍的事实
渴(爱),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舆执著,也包括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舆执著
世人常感不足,梦寐以求,乃成为渴(爱)的奴隶
舆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地随处拾取新欢
苦集的定义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者和合生触,以触为缘而生受,以受为缘而生爱
人赖以生存的要件
普通物质的食粮
感官(包括意境)舆外境的接触
思或意志
求生、求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己、繁衍滋长的意志
一个人能了解思食的意义,就能懂的3种渴(爱)的意义
渴、思、思食、业,都是表示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日益繁衍、滋长、積聚;
知觉
苦来的过程
感官成熟,具足五欲,渐生五欲之情;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意知法,对悦意者,则贪逐它,对不悦者,则嫌恨它;
于身未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心解脱舆慧解脱,因此无法使恶不善法灭尽无余;
如是随于亲疏,当感受乐、苦或不苦不乐等任何感受,便生起喜爱,肯定并接受它,如此做时而生欢喜;
欢喜于这些感受就是取,以取为缘而生有,以有为缘而生生,以生为缘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四圣谛之灭谛
苦之止息
苦之止息
要义
灭谛即涅槃,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中得解脱、获解放
涅槃?
定义
彻底断绝贪爱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
绝对的无为,贪嗔痴灭尽
2种涅槃
有余涅槃
梵行已立,五根尚存,贪嗔痴已灭尽
无余涅槃
不享受感受,永远灭尽识阴六识及意根末那识而永远无我
生起舆熄灭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
只要是缘起的,在它自身内即含有滅、坏的种子;
苦舆轮回,相续不断的生死,都是缘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缘滅的;
苦因贪爱(渴)生,由般若(智慧)而滅
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舆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
四圣谛之道谛
八正道
正语
不妄语
不窃议、诽谤、及发表足以引起个人或团体间憎恨、敌意、倾轧、不和的言论
不用苛刻、粗鲁、无礼、酷毒及骂詈的言辞
不作无意义、无利益而愚蠢之饶舌舆空谈
正业
提倡合乎道义、荣誉而和平的行为
不杀生、不偷盗、不作不诚实的交易,及非法的性交
正命
不从事对他人有害的职业
正勤
阻止邪恶不善的念头的生起
祛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的念头
使得尚未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得以生起
使已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充分发展而臻于至善之域
正念
身体的活动
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数息法
情绪的感受
对各种活动(愉快、不愉快、中性)在体内生起及消失的过程,无不了了分明
心智的活动
自觉念头是否淫佚?是否嗔恚?是否迷惑?是否散乱?
观念、思想、见解等法
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如何开展?如何抑制?摧毁?
正定
初禅
欲望及不健全思想,一时尽除
二禅
抑制思想活动,产生内净支和一心支
三禅
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
四禅
不苦不乐,只余舍支舆念支
正思
正确的思维
对一切众生爱护的思维、非暴力的思维、舍己的离欲不执著的思维
出离的思维、无嗔恚的思维、无害的思维
正见
定义
如实的知道什么是苦,知道之所以会苦的原因,知道在什么地方消灭苦,知道消灭苦的方法和路径
正见对立面:邪见
有身见,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
“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
“认为心识为我”的邪见
2种正见
有漏正见
无漏正见
事见:包括一推记忆、及根据若干已知条件,由理性对某一课题所得的了解
理见:不关事物的名称、标志,而对其实际相状所见的真知灼见
道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一个人所应遵行、修习、宏扬的,
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
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
无关信仰、祈祷、崇拜、仪轨
不含有任何通俗的宗教成分
基础三学
戒
以爱舆悲为基础
以增进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快乐为目的
定
心智的锻炼
慧
智慧、真理、实事求是
无我论
缘起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 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 以行为缘而有识,
- 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 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
- 以六入为缘而有触,
- 以触为缘而有受,
- 以受为缘而有爱,
- 以爱为缘而有取,
- 以取为缘而有有,
- 以有为缘而有生,
- 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
因为无知,乃有种种意志的活动而成业;
因为有种种意志的活动,乃有知觉的生起;
因为有知觉,乃有精神舆肉体的现象产生;
因为有了精神舆肉体的现象发生,乃有六根的形成;
因为有六根,乃有(感官舆心灵)对外境的接触;
因为有对外境的接触,乃生起种种感受;
因为有种种感受,乃生起种种贪欲渴(爱);
因为有种种贪爱,乃产生执取不舍;
因为有执取不舍,乃有存在
因为有存在,乃有生命
因为有生命,乃有败坏、死亡、哀伤、痛苦等
因为生缘老病死优悲苦恼无法免除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 无明灭则行灭,
- 行灭则识灭,
- 识灭则名色灭,
- 名色灭则六入灭,
- 六入灭则触灭,
- 触灭则受灭,
- 受灭则爱灭,
- 爱灭则取灭,
- 取灭则有灭,
- 有灭则生灭,
- 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佛法精义
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行,五蕴与一切缘起、依存、相对的事物
此身是无常所造作,是由缘而生者
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苦的
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
法,包括有为的事物、无为的(绝对性)舆涅槃;
五蕴之内、之外,世出世间、善恶、有为无为、相对绝对,都是无我
以自己为支应而安住,以法为自己的支应,以法为自己的皈依
养成念念分明
对自己的色身、感觉、心王、心所的一切动态,时刻无不了然洞照(四念处)
我的观念,是一种我存在的感觉,并没有可以舆之相应的实体
无我的见解(断见)舆有我的见解(常见),
都是从【我存在】的妄见生起的,都是桎梏
都是从【我存在】的妄见生起的,都是桎梏
不要执着任何意见或见地,应客观地、如实地去观察一切事物,不加以心意的造作
修习:心智的培育
目的
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
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性,
以冀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后的真理、涅槃;
以冀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后的真理、涅槃;
方法
发展注意力,使能集中
心造心生,缘成的;(有为法)
与实相、真理、涅槃无关,只达平静的生活
深刻地察照万物的本性
关于身体的
数息法
念住法
须随时知晓自己所做的一切事,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
须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
关于感觉舆感受
关于心智
关于各种道德的舆理性的
离五盖
贪欲
五种心的欲望、追求:
晨恚
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
睡眠
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
掉悔
掉举,心的散乱、不能专一;
追悔
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
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悔、后悔
疑法
修习七觉支
念觉支
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
择法觉支
钻研探求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包括一切宗教、论理、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演讲;
精进觉支
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于成
喜觉支
舆消极、忧郁、悲愁、适正相反的心里状态
轻安觉支
身心的松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滞
定觉支
令心安住而不散乱
行舍觉支
以宁静安详、不惧不论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
不论修习什么方法,要紧的是念念分明,憶持不忘,并须注意观察
佛的教训舆今日世界
真正的出离
学佛法不是一定要离开尘世
过着普通正常家庭生活的人,都能够很成功地实行佛的教训,证入涅槃
佛的教训包括能舆众人共处,为众服务,施以济渡,绝非只顾自己的快乐舆解脱、不关心他人的疾苦;
人所礼拜的,一定是神圣的、值得尊重敬仰的
父母是神圣的
师兄弟关系
佛陀的教法和戒律,是最初的师
夫妇关系
亲邻关系
主仆关系(雇佣关系)
僧俗关系
佛陀肯定物质与经济的作用
需要物质和经济基础,物质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条件
佛倡议要芟除罪恶,必须改善人民经济状况,人民只有足够的收入,才能感到心满意足,无有恐怖忧虑
佛陀鼓励物质方面的进步,其重心永远是放在精神舆道德的开展方面,以谋求快乐、和平而知足的社会
普通人在当下可以得到的快乐
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
对于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
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而能协助他人远离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识;
用钱须合理而舆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
在家众身后快乐的德行
信
应当坚信道德精神舆理性的各种价值
戒
应当克制自己,不毁伤、杀害生物,不偷盗、欺诈,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施
应当奉行慈惠,对于财富无所贪著
慧
应当发展能够导致彻底灭苦、证入涅槃的智慧
佛学名词
佛陀
觉悟的人,觉悟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一切身口意的种种行为,都契合真理,无迷悖
皈依
迷途知返知谓;
梵志
梵,清净義;修学清净时期;
梵行
使身心清净的行为,尤指断绝淫欲的行为
无明
一切烦恼的总称,烦恼能障碍智慧生起,使心体疑惑,失去光明
邪见
不明因果,违反正理的一切见解
慈悲
施人以快乐叫慈,救人离苦叫悲
世尊
佛的尊称
授戒
学佛的人,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比丘戒
实相
现象界一切事理的实际性状
如实知见
不为虚幻变化的现象界的种种形相所蔽,而直窥其真际,澈了其实相之谓
戏论
并无真知灼见,只凭世智辩聪,对一切现象界的事理,作种种揣测臆度的议论
善巧
各种巧妙的济世度人的方法
说法
演说佛的教义
深观
极深刻的观察只能洞见一切事理的真相者
圆觉
于世间一切事理无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意见之固执不舍
入灭
证入涅槃,亦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贡高
自以为高人一等
我慢
倨傲自矜,悔慢他人
比丘
受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学佛人
无常
迁流不息,无有恒常
乐受
领纳顺境所得身心快乐的感受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腾解
殊腾的见解,不可动摇的见地
烦恼
凡夫未得正见,有种种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能烦扰困恼众生身心,谓之烦恼
有为法
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有造作的一切事理
无为法
本来如此,不是造作的,非因缘和合而生的
内证
由经历事理所得到的内心的体验
善知识
深明正(佛)法,并能导人入解脱的贤者
心所
心所有法的简称,心王对境所生起的贪嗔疑等别作用的名称,如:触﹑作意﹑受﹑想﹑思等,共六位五十一种
心王
心的主作用,对心所之伴作用而言叫做心主,心王的作用,总了别所对之境
邪淫
舆配偶以外之人行淫,或舆配偶作不正常之淫行
业
广义的行为,人们的身口意的一切所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