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怎样连接的》- 图解
2023-07-11 09:30:04 32 举报
图解 《网络是怎么连接的》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请求服务器判断是否缓存有更改
返回描述符 给应用程序
满足防火墙包过滤规则
跨网络运营商
2.4 从服务器断开并删除套接字
创建表示连接控制信息的头部
取消挂起的应用程序读取线程
6.2 服务器接收操作
集线器接收到消息,并广播到所有线路
根据URI选择服务器
第四章 接入网和网络运营商
数据包:根据四元信息找到套接字,并将数据写入接受接收缓存区
删除套接字
IP地址不够或完全不能重复么?
5.2 防火墙结构和原理
包过滤功能
负载均衡器将IP注册到DNS上
给网络包再加3个控制数据-桢
请求到达缓存服务器
应用程序调用socket()
4.4 网络运营商的内部
2.6 UDP协议的收发操作
根据路由表记录,更新包中过的接收方MAC
路由器转发模块,对包进行有效期和分片处理
4.5 跨网络运营商
TCP模块委托IP模块收发包
1.3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
4.2 光纤接入网(FTTH)
IP模块,生成包含接收方IP地址的IP头部
应用程序close()关闭连接
无
服务器发起断开
2.5 IP与以太网的包收发操作
一台服务器性能有限
路由器端口接收到与自身MAC匹配的包
读取完毕后
路由器的地址转换,实现公网和内网的地址映射
协议栈传输数据给客户端
2.2 建立连接(连接实际就是双方交换控制信息)
创建套接字socket()
通过ARP查询MAC
3.3 路由器的包转发操作
判断运行的具体是哪个程序
交换机收到消息
缓存服务器成为代理
状态->接受连接状态 accept()
第一章 Web 浏览器委托操作系统发送消息
3.2 交换机的包转发操作
第五章 服务器端的局域网
网络运营商路由器NOC
使用内容服务分发,让客户端找最近的缓存
2.1 创建套接字(套接字记录网络连接相关的控制信息)
2.3 收发数据(TCP传输)
通信模块处理完,根据套接字的四元信息,返回数据给对应应用程序
路由器转发模块,根据目标IP从路由表中查询对应记录
网卡,将帧转换成电或光信号
连接包:为等待连接的套接字创建副本,并写入四元信息
防火墙
通过防火墙
应用程序read()读取响应数据
网络包到达互联网接入路由器
交换机通过MAC表对应端口,并发给下一个路由器
隧道
请求连接
调用Socke对应方法
5.1 Web服务器的部署地点
服务器调用 write(),将消息交给协议栈
4.3 接入网中使用的PPP和隧道
传输数据write()+read()
网络包到服务端路由器
3.1 信号在网线和集线器中传输
1.4 委托协议栈发送消息
IP地址已拿到
第二章 协议栈和网卡
服务器委托操作系统运行程序,并将请求数据交给程序
2Time-Wait后
关闭连接close()
DNS缓存
4.1 ADSL接入网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域名的层次结构+域名查询方式
消息有序和准确?
IP模块检查头部,转给TCP和UDP
接收返回包
URL基本概念
5.4 使用缓存服务器分担负载
网卡,向集线器发送网络包
网络拥塞
IP模块,生成以太网用的MAC头部
网络运营商路由器POP
如DNS
如何找到最近的?
5.3 将请求分配给多台服务器来平衡负载
负载均衡器将请求分配到服务器
协议栈分配套接字内存空间并初始化
服务器程序启动,初始化套接字socket()
利用DN服务器or 重定向服务器
网卡将包转化后为电信号
HTTP 交互思路+消息格式
网卡驱动会根据MAC头部判断协议类型,并将包交给相应的协议栈
将端口号写入套接字bind()
程序读取数据,并将输出写入发送缓冲区
服务端缓存,不减少网络流量;客户端缓存,服务器无法感知
DNS服务器作为负载均衡
第三章 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
服务器收到请求消息
响应客户端
当数据小到一个包能装下时
DNS太过简单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TCP 拥塞控制
双绞线
无记录,则默认路由
1.2 浏览器调用操作系统DNS解析器
建立连接connect()
查询方式复杂?
TCP 超时重传
由交换机传输给下一个路由器
3.4 路由器的附加功能
第6章 请求到达服务器,响应返沪浏览器
正向、反向、透明代理
1.1 浏览器解析URL
创建套接字副本,调用通信模块
当单台服务器性能不足时
缓冲区
程序将响应数据返回给服务器
将MAC头部和PPPoE头部去掉
服务器POP路由器
6.1 服务器概览
6.3 Web服务器程序解释请求消息并响应
有
应用程序调用connect()
汇合
5.5 内容分发服务
IP基本概念
应用程序调用write(data)
缓存有数据?
路由器使用PPPoE获取BAS的MAC
调用read()方法,
6.4 浏览器接收响应消息并显示内容
将套接字状态->等待连接 listen()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