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亮CTO成长复盘 (上)
2021-12-18 11:27:09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现彩食鲜CTO,前苏宁电器技术中心副总裁的个人成长复盘。第一部,共3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开篇词
削弱运气的价值
无数次证明,成功中运气只占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其余的皆来自努力奋斗、无休止学习、充分的交流和探索。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认知是我们一生最大的“隐性消费”。
管理者有三大类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
组织调整到位;
加强协同效率;
激发团队活力。
将职能型研发组织结构,调整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 8 人,人数受限,最多 10 人;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领导力、汇报能力;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能上能下。
对个人认知的复盘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五年要登上一个新台阶
大部分技术人的职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就是“跨台阶”
从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就是“跨台阶”
做事(Do)。这一阶段,你的工作偏向执行,主要负责解决个人承担的技术任务;
带团队(Manage)。这一阶段,你的工作偏向管理,主要负责协调组织,让团队实现更大价值;
业务决策(Lead)。此时你的工作应该是思考公司的业务发展,能站在公司的角度进行战略决策,更像一个创业者。
为何五年必须上一个台阶
在你个人的角度看,7年完全没问题。
但在老板的角度看,这件事是个简单的性价比问题。
时间不断流逝,员工只是资历更深了,个人能力却没有迈上新的台阶,那么性价比就会下降,人力成本和个人价值开始不成正比。
在业务驱动型公司,成为技术专家比成为管理者更难
登上新台阶的时机与方法
上台阶的时机,就是你开始闲下来、成长停滞的时候。
多学习,尤其是年轻时,一定要安排时间用来学习。
找到一个好的导师。
比如,找到你们公司的技术大牛,请他吃饭。大部分时间里,一起吃饭就会增进感情,这事儿很简单、也很划算。尤其是刚毕业时,千万别太抠!
到底该怎么理解工作与薪资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始终为了薪资而工作,工作状态一定会出问题,反而极大地影响薪资的增长。
忘记薪资时,许多压力和担忧都会消失。就会大胆地挑战自己,毫不害怕犯错,因为你的目标是成长,而不是薪资。
为何工作状态如此重要?
首先,心态不好,就休息不好,打硬仗时就会掉链子。
其次,心态不好,有些工作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凡事你觉得应该做,而且一定要做成。因为你不是为了钱而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工作。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就是巨大的成长机会。
对于状态不好的中层管理者,一直有一个硬性要求:一定时间内,必须调整好工作状态,不然就下调或者换到其他岗位。
微妙的细节,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张洋项目紧要关头请婚假为例
领导者不能将个人的焦虑心态传递给了下属,进而激化矛盾。
要给团队传递信号:这个项目一定要成功,作为管理者,我一定能搞定;
任务分派后,搞不定的人,要去承担项目失败的全部责任;
一定要处理好所有的意外情况,和张洋一起想办法,寻找个人和公司间的共赢方案。
所以度蜜月很重要,首尔也很漂亮,我支持你,一定要去!但项目也很紧张,工作一定要完成,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张洋只要保证他顺利度完蜜月,一周之后,别管考勤系统显示几点上下班,他有信心通过自主安排工作时间,追回所有进度。
薪资只是工作的附属,工作的真正报酬是成长。而所谓的涨薪,不代表你的工作岗位更值钱了,而是你的个人能力足以匹配更值钱的岗位。
成功总是存在运气成分的,但学习成功的经验则不需要运气。
看透本质:研发出了生产事故,到底要不要罚钱?
一项制度引发的思考:研发出了生产事故,要不要罚钱?
问题
线上系统虽然技术部门准备得十分充分,但线上还是出了事故,要不要针对主要负责人罚钱?
领导认为根本原因是负责人不够认真、不够投入,出了事故就应该承担责任。
事故发生,是现象;负责人不够认真,是本质。
这种制度设计不合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是变相鼓励团队少做事。
问题本质的追寻之旅
HR同学惊讶地说道
核心部门虽然容易出现事故,压力比较大。但他们的奖金额度高,薪资水平也普遍高于其他部门,升职机会也更大。
罚钱确实让员工更重视问题了,但并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
生产环境出现事故,与员工的责任心和能力没有绝对因果关系,故而不能靠单一的惩罚条例,其背后本质,是管理者是否能够体系化地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
一个事故要有七个改进点:每个改进点保证 100% 不重犯;
犯错的人负责牵头落实复盘,分享失败的经验;
解决问题的手段产品化,人会犯错,但产品不会犯错;
允许每个人犯错、试错;
根据事故统计定期颁发“烂草莓奖”和“金苹果奖”;
管理产品化、系统化、数据化。
经验抽离:看透本质这件事,究竟难在哪?
第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刻意练习自己的思辨能力。
推荐两本书,一本叫做《数据化决策》,一本叫做《深度思维》
第三,相信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一定是自己认知没到位。
看透本质这件事,究竟难在哪?
最难的是坚持,这是真正的门槛。
大学毕业,我要不要留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
如果“逃离北上广”,得到了什么,放弃了什么?留在北上广,得到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毕业后选择回到老家,客观来讲,生活的确实很舒适
他未必是真的开心
当一个人在二十几岁就无所事事,开始不断重复接下来很多年的每一天时,有可能很难真正开心起来的
一线城市更像一个平台,留在一线城市,你会随着城市的上升而一同成长
你能遇见更多的值得学习的人,抓住更好的成长机会,“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
你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就决定了自己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挑战的,没有人强迫你。
留在一线城市的关键目的是为了成长;
成长的关键又是什么?我认为是做事,坐在那里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必须躬身入局。
人一定要在认知上将自己解脱出来——辛苦是相对而言的,身体累不可怕,心累才可怕。
996、007、大小周,让人愤怒、委屈、沮丧。
如果你没有能力去改变公司制度,或者离开这家公司,就只能努力调节自己。
这种负面情绪的核心在于,你认为自己是被迫的:我被迫执行 996 加班、大小周规定;我被迫接受了一项高难度任务,以至于每夜睡不着觉……
用人才梯队建设的视角来看待职场新人,应届生、3 年左右工作经验的程序员都属于人才资源池里的鱼苗
铁饭碗
短期的稳定、轻松,长期看来就是最大的变数
一直追求稳定的工作,最后不稳定;
不断追求挑战,在动态、压力中寻找的稳定才是可靠的稳定
架构设计里面追求高可用、高可靠要基于为失败设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环境过于放松,没有逼你做事,逼你成长。当变故发生时,你不具备应变的能力和在变局中存活的实力。
工作遇到不懂的问题:何时可以求助,如何正确提问?
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求助,如何更恰当地提问?我认为,原则上讲,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任何方式提问。
技术大牛、技术管理者,都比较讨厌不加思考、张嘴就问的人
如果技术新人花了一整天都没解决掉一个问题,那么大概率就是解决不掉了,要及时提问,避免造成项目延误。
提问之前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之后如何提问。
如果提问技巧和问题都比较初级,那必须反问他: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比较优秀的提问习惯:
永远带着白板和白板笔,随时准备将别人的答案融入自己的体系内;
半汇报半提问,提问一定带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围绕架构类的工作内容按照固定的模式提问:
当下有哪些待决策的问题,影响了哪些业务?
谁或哪个部门提出了这些问题?
其他人有哪些解决方案上的建议?
我们认为存在哪几种方案?
方案一、方案二……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我们建议选择哪种方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是提问的绝对前提,技术类问题可以这么思考
将复杂问题拆解成足够细化的模块;
针对每个模块,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实现;
根据拆解情况和实现方式,制定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
对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进行快速而谨慎的验证;
用财务思维考量技术方案背后的成本和效益;
对技术方案的选择、实施进行决策。
问题的垂直维度
初级问题:一般都是纯粹的技术实现问题,只是复杂程度不同;
对于初级问题来说,拆解的过程并不复杂,技术方案相对单一,涉及财务思维的考量也较少
中级问题:复杂度上升,开始涉及到多模块、多业务部门甚至是跨公司的协调,一般需要经历立项会;
从中级到高级,各个步骤的难度都在大幅提升
高级问题:需要协调多方资源,站在公司整体层面,为公司利益负责而解决的问题。
很多问题的本质是问题的复杂度上升了,协作环境没有突然变差,你只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任何一步阻塞时间过长,都可以进行提问,这就是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要将你的思考成果和思维路径说清楚,这就是提问的正确方式
比如你是怎么理解和拆分这个需求的?如何评估拆分后的可实现程度?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
基础技术问题,比如某个库或类的使用方法等。我建议大家也要尽量靠自己解决,用好搜索引擎和知识产品,很多问题是可以被勤奋解决的。
夸赞、请客以及开会
当没人愿意认真解答你的问题
成为“夸夸党”
见效慢但成本低
请客吃饭,维护好同事关系,适当地进行社交活动。
中级乃至高级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召开会议来提出问题
基础的问题自己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思考后解决,用为知识付费的态度来请人吃饭。
选择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努力
不努力,连跨台阶的机会都没有?
努力了但不跨台阶,成长就会停滞,慢慢变成一个闲人。
选择
选择不只决定了上限,还要拥抱不确定性;而努力不但会决定下限,还要负责将“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选择需要勇气,而勇气的来源是努力
乔新亮从北京IBM到南京苏宁,再到深圳环球易购
将影响力从平台层面转移到个人层面。
主导参与一家公司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实践技术领导者如何帮助业务成功。
如果不能成长,要果断地选择离职。
其它平台有做事的机会
有一个好经理愿意带你。
对照自己的经历,好好复盘一下。
成长复盘?从主观角度,你可以理解为“做选择 -> 努力 -> 再做选择”这一过程的循环,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选择是煎熬。一定要做决策,不能逃避,要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冷静地做好风险控制和分析;
要努力将自己的选择,变成真正对的选择。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