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2021-12-24 14:21:30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完整的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 尚德学习总结,基本背会,考试必过,同时也给了助记方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背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产生?
实践背景(选择题)
实践背景(选择题)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
工人运动 注意: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属于工人运动,可以巧记它是18世纪,马克思的理论是19世纪的
1831年法国里昂起义,揭开工人运动史的第一页,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
1836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起义
工人运动失败,因为没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
时代的产物
19世纪40年代
助记:跟1840年的鸦片战争同一年
理论来源
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
(黑格尔)辩证法
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论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助记:嘿哈 (黑辩子、费物)
如何正确看待这个社会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政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助记:思密达李嘉图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实践)
科社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助记:胜利哦
指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方向和道路)
间接理论来源 — 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
助记:细生能
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评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对它进行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摈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3、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评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对它进行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摈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3、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是:实践的观点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助记:唯史价值”
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助记:唯史价值”
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三观)
2、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提导实践)
助记: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提高素质,从而掌握伟大的工具 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实践
2、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提导实践)
助记: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提高素质,从而掌握伟大的工具 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实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选择题常会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是先天智慧的结晶,是不对的,因为出现先天就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成果的升华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产生标志
《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给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
发展
列宁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六届六中全会,首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助记:六六首提中国化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七大入党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因为他是打天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助记:邓三科15,16,17 习19 毛7
十五大入党章
江泽民
三个代表
十六大入党章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入党章
习进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十九大入党章,被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内涵(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马恩创立)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反资建社共产)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和内在联系(简答题)
马哲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政经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实践)
科社
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方向和道路)
其他
从内涵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理论特征(选择题)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1)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不但揭示了规律,而且还接受了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不断发展
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实践性
理论品质(选择题)与时俱进
助记:食品
社会理想(选择题)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必经阶段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根本方向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根本方向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没有按照具体情况,按照先前经验,犯了经验主义
没有按照具体情况,按照书本理论,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助记:理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
概念: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存在) VS 意识(思维)
物质(存在)
唯物主义(唯物论),物质第一性(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
认为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投影和反映
认为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投影和反映
第一种形态(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概念:试图在具体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例子:
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是世界本原
泰勒斯:“水”是世界本原
王夫之:“元气说”
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是世界本原
泰勒斯:“水”是世界本原
王夫之:“元气说”
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种形态(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概念: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例子: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
第三种形态(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旧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这是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社会的产生是人主导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心主义
意识(思维)
唯心主义(唯心论),意识第一性
基本概念: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基本概念: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个人,自己的想法)
例子:
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世界是主观精神(感觉、思想)的产物(个人)
客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例子:
朱熹:理(孔子的思想)在事先,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和体现
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外力,别人的想法决定世界)
朱熹:理(孔子的思想)在事先,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和体现
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外力,别人的想法决定世界)
世界是客观精神(天理、上帝)的产物(外力)
物质
物质的定义: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被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最本质的特性、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先于意识,同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可被认识,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否认物质,导致唯心主义
恩格斯提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
定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内容的物质外壳是(语言)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高度完善的物质)
无论是具体的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对过去的认识:历史材料作用于人脑,经过人脑的加工分析,就形成了对历史物质的反映
对现在的认识:客观物质在人们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人脑就会形成形象,得出判断,产生认识
对未来的认识:人们对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现状、过去和发展规律
总结: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客观的规律
我们能认识这个世界么?
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
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能认识,有同一性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例子: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不可知论:不能认识,没有同一性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例子:
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世界的本原是1还是2个?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本原是统一还是分裂?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本原是统一还是分裂?
1个(是)
一元论
本元只有一个,统一的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或者物质,是统一的
2个(否)
二元论
本元不是一个,否认统一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是分裂的
助记:统一方便面需要一元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运动、联系、矛盾,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斗争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静止、孤立、否认矛盾,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静止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定义: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错误观点
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不是物质在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不可分割的,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长宽高确定空间)
世界是实践的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群体)主体,类主体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不是实践的例子
动物没有意识,只是为了适应环境,被动的,习惯性的,生物性的活动。 不是实践
实践不能是纯精神的活动。我就想,我要努力工作明年赚100万 不是实践
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
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为转移
社会历史性:受到历史条件制约,有历史的,以前、现在、以后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选择题)
科学实验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 实践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环节(人的发展)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衣食住行)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步)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衣食住行)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步)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型) 容易选错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其他
世界观
世界观的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表现为方法论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人具有的、自发的、零乱的、甚至是错误的,哲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
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系统概括总结
哲学和科学的区别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
科学研究部分世界的特殊规律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依赖性:哲学以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依赖于具体科学
指导性:哲学对各门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
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
2大特征,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联系
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直接间接,必然偶然)
(3)(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直接间接,必然偶然)
(3)(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
定义: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
(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趋势: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2.优越: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人民: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优越: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人民: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助记:是友人
3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动力和源泉)
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
1.含义.即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一般、共性)和特殊性(个别、个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一般、共性)和特殊性(个别、个性)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
的理论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的理论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不平衡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主流)
助记:带流的都是方面
属于同1个矛盾,是方面
属于同1个矛盾,是方面
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支流)
例子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依据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属于同1个矛盾,所以是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属于同1个矛盾,所以是方面)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
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地位及其原因(选择题或简答题)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原因
1、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 根本分歧 )
2、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4、(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4、(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状态和形式)
量变:事物数量(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增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量变 )是( 质变 )的必要准备
质变: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质变 )是( 量变 )的必然结果
度:界限质量
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趋势和道路)
形式: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助记:想一下螺旋上升的弹簧像一条路
5对范畴
原因 vs 结果
引起、被引起
例:热 -> 开空调 -> 凉快了
必然性 vs 偶然性
趋势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 vs 现实性
未发生、已发生
内容 vs 形式
要素总和、表现形式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助记: 内变形稳
本质 vs 现象
根本性质、表面特征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这说明社会规律不是盲目自发起作用的
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普遍性: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选择题或简单题)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这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题)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因为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所以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因为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所以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毛泽东说实事求是的“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选择题或者简答题)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简答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本质
主客体含义及其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关系(我摸火),互相作用关系(火烫我),认识关系(我认识火)
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人对对象的主观反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
2、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论的反映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论的认识论:思维决定存在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一次飞跃:感性到理性
感性认识
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体的,形象的,片面的反映
感觉,知觉,表象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形象性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抽象的,本质的,全面的反映
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
( 理性 )认识依赖于( 感性 )认识
( 感性 )认识有待于上升到( 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 渗透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简答题)
材料必须丰富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飞跃:理性到实践
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选择题)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
认识的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
真理的含义
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客观真理)
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绝对性(绝对真理)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相对性(相对真理)
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在检验真理的特点(选择题)
1、唯一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确定性: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3、不确定性:实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局限性;
价值
含义: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选择题、简答题)
1、对立:真理和价值就是两个概念,不一样
2、统一: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2、统一: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选择题或简答题)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题)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行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选择题)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关系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关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到认识 认识到实践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到认识 认识到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的本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人在社会上生存都需要什么?
1、地理环境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 :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决定作用)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意识:对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的精神生活的程度高低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思想体系
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是否具有阶级
意识形态(有阶级)
有阶级性,不一样,如:政治在各国都不一样
哲学、艺术、政治
非意识形态(无阶级)
无阶级性, 一样,如:数学1 2 3在各国都一样
数学
社会的精神生活的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或正确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或错误的,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简答题)助记:同平历互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
两种根本对立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生产工具
现代生产力系统分类
实体性因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助记:实体劳动
运筹性因素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助记:运筹分工经济
渗透性因素
自然科学
助记:自然渗透
准备性因素
教育
助记:准备教育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公司是谁的?(决定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这个人在公司里是什么地位?
产品分配方式:这个人如何分钱?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政治上层建筑:制度、军队、警察、监狱 主导地位
思想上层建筑: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划分
根据生产关系划分(选择题)
原始社会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社会
奴隶主所有
封建社会
地主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全社会所有
根据人的发展情况划分(选择题)
人依赖性社会
物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根据技术水平划分(选择题)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助记:3人用4G闯5关
社会形态发展的特点(选择题)
统一性:社会形态发展过程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客观规律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典型意义不同,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动力
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发展的形式
革命
社会制度的发生根本地改变
由下到上
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暴力形式、基本形式)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改革
同一种社会制度没有变
由上到下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非暴力形式)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与革新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
人的本质
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
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需要,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自然属性)
人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答题)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选择题)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共产党宗旨)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共产党宗旨)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选择题)
“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杰出的人
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
1.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杰出人物的作用(简答题)
1. 反映那个年代的趋势,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2. 阶级斗争中起到了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3. 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4. 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简答题)
1. 他们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代表,肩负着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2. 他们为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
3. 他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4. 他们善于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
2. 他们为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
3. 他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4. 他们善于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形成基础: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基本概念
商品含义: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产生(选择题)
①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属性(二因素)
使用价值
含义:有用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物品的(使用价值)
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属性)
价值(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含义: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看不见的辛苦)如: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商品与生产的关系(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农民种地,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多少时间,多少汗水,抽象劳动
表现形式
内在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两种情况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本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比如:手机生成需要5天,汽车生成需要5个月,所以汽车贵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或者这样理解: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市场上的商品就多了,多了就便宜了,像智能手机前几年跟这几年的价格
外在表现形式:货币
货币的本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物物交换
物与一般等价物交换
物与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交换
货币的职能(助记:假桶藏支世)
价值尺度
1个手机标价8000元
流通手段
用8000元买了1个手机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
存金币
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发工资,交租金(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体现了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选择题)
私人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
矛盾: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从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
商品经济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形成过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条件
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选择题)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选择题、简答题)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创造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能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决定重要的特点: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繁育后代 + 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谁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简答题)
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剩余价值规律(选择题)
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提高工作强度(简单粗暴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 (潜移默化的压榨)
工作时间不变,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多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资本家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去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就会产生新的剥削方法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去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就会产生新的剥削方法
现实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个别企业开始,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供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
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的本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价值构成
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20万)实现了价值增殖——人
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80万)——非人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反映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反映技术水平
结果
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 )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
①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规模
③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④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②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规模
③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④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失业人口)
原来:100万原材料+100万劳动力
现在:150万原材料 + 50分劳动力
现在:150万原材料 + 50分劳动力
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流通过程
单个资本
单个资本的循环(选择题)
买原材料,加工生产,卖了赚钱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循环阶段)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职能)
助记:生产对生产
单个资本的周转(选择题)
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的两个因素 (了解)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有钱->投资->赚钱->投资->赚钱。。。(生产再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商品生产过剩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危机(决定作用)->萧条->复苏->高涨,其中危机起决定作用
剩余价值的分配(了解)
资本的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含银行资本)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相当于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选择题)
国体:资产阶级专政
谁是国家的主人
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和日本)和民主共和制(美国)
主人怎么行使权力
政党制度
一党制
两党制
美国
多党制
中国、法国、意大利
三权分立
行政权(政府)
立法权(议会)
议会的主要职权是 :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司法权(法院)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选择题)
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议会制
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特点: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选择题)
意识形态核心:利己主义(选择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
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之前是自由竞争资主本义
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在的原因(简答题)
1. 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 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3. 已形成垄断的企业之间依然是竞争关系
2. 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3. 已形成垄断的企业之间依然是竞争关系
垄断形式的观点
20世纪上半期,不同的人对垄断有不同的定义
卡特尔
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垄断企业
助记:卡同(卡通)
辛迪加
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垄断
助记:流辛(留心)
托拉斯
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助记:全托
康采思
超大型垄断集团
助记:采超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下)垄断组织国际化的最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
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经济上: “参与制”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政治上: “个人联合”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政治
国内: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选择题)
二战之后产生国家垄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简答题)
1. 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
2. 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 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
4.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5.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6. 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2. 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 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
4.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5.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6. 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助记:大公科,剩宏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选择题)
(一)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二)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调控手段主要的是(经济)手段,调控手段间接调控的是(经济)手段
(三)主要政策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国民经济计划
(二)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调控手段主要的是(经济)手段,调控手段间接调控的是(经济)手段
(三)主要政策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国民经济计划
国外: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选择题)
• 输出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 输出实质:新殖民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援助”旗号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 输出实质:新殖民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援助”旗号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原因(主观题)
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内容( 选择题、主观题)
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助记:产帽子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助记:产帽子
结果
“双刃剑” (了解)
(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积极影响:
•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调整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国内的就业,促进国内的消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
• (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消极的影响: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2.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 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调整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国内的就业,促进国内的消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
• (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消极的影响: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2.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 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产业资本的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机变四机,信息技术加入
生产要素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
生产关系
资本社会化(所有制)、劳资关系、分配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和法制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民主形式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总结: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主要有三个方面
进行了社会改良
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
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马克思: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和曲折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助记:摩托康泰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助记:胜利哦
3、《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助记:胜利哦
3、《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简答题)
1、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
3、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助记:公有取代私有、剥削阶级消灭、大多数人为主、不断前进不回头
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暴力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和非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36年
列宁
列宁 三个阶段 巩固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列宁
苏维埃俄国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政策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斯大林
斯大林 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尼亚、中国、朝鲜、越南、老挝
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五个: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经验教训
和各国实践相结合,不可盲目实施,照搬照抄,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理论和实践要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共产党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教育
历史贡献
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演进
遏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扩张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引导世界人民前进
4、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2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八大 2012年召开
(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大国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 2017年召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
十四个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1)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2)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
遵循自然规律
发展先进文化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分化,共同富裕进共产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背离原则。 坚持原则不动摇
2.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回答和解决国家问题。 结合国情发展好
3.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与时俱进新篇章
2.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回答和解决国家问题。 结合国情发展好
3.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与时俱进新篇章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艰巨性和长期性
1.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
1.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3.时代在前进和实践在发展
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3.时代在前进和实践在发展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客观性
1.新生事物,崭新的制度,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经济政治形式错综复杂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经济政治形式错综复杂
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坚持正确理论指导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简答题)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动一静
2、(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宗旨
5、(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宗旨
5、(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简答题)
1、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要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
2、政治: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方向
3、组织: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有组织靠执政党
2、政治: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方向
3、组织: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有组织靠执政党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经济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政治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精神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人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人摆脱了旧式分工
人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人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人摆脱了旧式分工
人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人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
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两个阶段
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者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
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1、都是以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生产目的都是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
4、都要消灭剥削制度
5、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生产目的都是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
4、都要消灭剥削制度
5、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比
社会主义
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
经济形式:存在公有制为主体,也存在非公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劳动是谋生手段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阶级思想:阶级存在,国家存在。仍存在封建,小资思想
经济形式:存在公有制为主体,也存在非公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劳动是谋生手段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阶级思想:阶级存在,国家存在。仍存在封建,小资思想
共产主义
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极度发达
经济形式: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分配制度:按需分配,劳动是第一需要
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归于消亡
阶级思想:无阶级,国家消亡。高度的精社文明
经济形式: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分配制度:按需分配,劳动是第一需要
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归于消亡
阶级思想:无阶级,国家消亡。高度的精社文明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