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亮CTO成长复盘(中)
2021-12-18 11:29:36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现彩食鲜CTO,前苏宁电器技术中心副总裁的个人成长复盘,第2部,共3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组织调整到位;
加强协同效率;
激发团队活力;
管理工作核心
其中「端到端的产品管理」、「增强协同 - 项目管理」以及「绩效与激励体系」部分,其实就分别对应着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
飞轮有四个“叶片”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团队成员的投入产出比评定绩效,通过阶梯式绩效建立有行业竞争力的激励体系。
1 号叶片,是绩效与激励体系
目标清晰:每个业务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都要清晰且可量化;
责任到人:上述每个目标都要责任到人,不能都是项目经理扛,项目经理扛不了的;
承诺到位:如果需要外部组织配合,要得到外部组织的明确承诺;
三项重要工作
在用人方面,要尽量提高人才密度。同样一份工作,宁可用两位中高级人才来完成,也不用三位初级人才来完成,主要原因是要考虑管理成本。
人才密度加强
2 号叶片 —— 项目管理部分
做项目赢在当下,做产品赢在未来。
建立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以产品为核心让组织运转起来。
3 号叶片 —— 产品管理部分
当下我们围绕产品做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能帮助业务立刻跨上一个台阶,有些可能是在半年后才会深度影响业务的增长。
4 号叶片 —— 企业战略层面
企业 IT 能力
组织架构是公司协作的基础,它决定了各团队如何思考、如何协作。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二级部门按岗位职能划分为多个专业职能部门,比如产品经理团队、研发团队,还有进一步把研发团队划分成开发团队、测试团队的;
每个人员仅归属到一个职能组织;
三级部门人员按编制无限扩充;
三级部门团队 leader 任命从岗位职能中挑选 / 竞聘,比如研发能力强的当研发团队 leader,测试能力强的当测试团队 leader;
职能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 8 人,人数受限,最多 10 人;
每个产品团队产品经理、开发、测试齐备,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小分队;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领导力、汇报能力;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能上能下;
产品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
第一,产品经理、开发、测试,形成了一个整体,被赋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战斗力变得更强了。
第二,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测试,都开始和业务部门熟悉起来,和运营同学坐在一起,为自己的产品负责。
身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灰度管理,不断在业务发展和技术能力建设中间寻找平衡
第三,管理者开始能通过一套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考核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
从智能研发团队到产品研发团队的变化
企业做增长,个人看成长;鼓励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成长,在团队内贡献更大的能量,赢得企业的发展
IT 团队的定位是,IT 必须成就业务。
不是说所有公司都要立刻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
第一,如果公司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建议选择职能型研发组织。
第二,如果技术挑战所剩不多,不要犹豫,建议转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
第三,通过设置技术管理办公室、云部门统一建设基础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降低对于大多数开发、测试的专业能力要求。
三个比较关键的考量标准
如何做组织架构的选型?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
协同,就是让所有人向着同一个目标狂奔,并妥善解决奔跑过程中的合作问题。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
因为需求做不完,所以要努力通过全局视角思考,做到战略上的“舍九取一”,进行单点突破。
认知与工具层面的目标聚焦
第一,对方不愿意配合,是态度问题。管理者发现后要及时出面,说服解决;
第二,对方愿意配合,但确实很忙。管理者及时出面,判断哪个需求更贴近大的目标,以公司的利益为主,大家都要在大的格局看问题、做决策;
要通过沟通来解决,不能决策的找上级管理者决策,但绝对不允许在办公室吵架(不是辩论),如有发现,直接开除。
第三,无论为公为私,双方吵起来了,乌烟瘴气,以至于管理者都不好插手。这点倒是难倒了很多人。
顺畅合作-协作的客观方法
团队各做各的,心没往一起去,影响团队产出;
团队间互相扯皮,出了问题互相推诿,影响团队产出;
IT 团队的同学,有时候会说:你看我做了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他没有配合好,所以没有发挥价值;
你的公司里是否有这种情况
沟通协同:一般通过飞书等即时通讯软件来实现;
日历协同、会议协同:这里是指全员、尤其是管理者要做到日历公开,只要空白的时间段,就意味着可以预约会议,减少协调成本;
文档协同:一般通过石墨文档、飞书文档等共享文档实现高效协同;
目标协同:一般通过 OKR 来实现上下目标对齐。在彩食鲜,中高层每月、每季度对齐目标;执行层每日、每周对齐目标。
4 大协同手段
在团队内,是否有影响协同效率的事情正在发生?
哪个组织、哪个人阻碍了协同效率的提升?
团队成员是否因为缺乏大局观,影响了更大组织目标的达成?
要公开表扬、鼓励协同做得好的组织和个人;
对影响了协同效率的组织、个人私下进行批评、沟通。
平时看过程指标,考核看结果指标。
为管理者,要每周,甚至每天关注
不够透明的信息,最终都会花掉团队更多的时间成本。
尽一切可能打造极度透明、信任的文化
经常同步好消息,这点其实不难做到。你会将坏消息主动同步给领导吗?
问题必须暴露,不许隐瞒,这是红线。有问题不上报,发现后直接开除;
允许犯错、试错,不以指标决定绩效评分,最终以复盘情况决定绩效。
彩食鲜制定了两项规定,不容破坏:
在彩食鲜科技中心,确定性工作使用 KPI,不确定性工作使用 OKR,效果很好。
问题必须提前暴露
协同就是向管理要效率,是管理岗位存在的基础意义;
管理者要通过四类工具和基础认知,时刻盯紧协同中的目标聚焦问题和意外情况;
效率是相对的,其关键是极度透明的文化,没有透明就谈不上高效协同;
工具选择只是提高协同效率的一部分工作,给团队带去有底线的安全感往往更加重要。
总结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二):加强组织协同效率
激发团队活力,管理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到同路人。
认真规划面试工作、企业文化宣传、激励措施制定
我们团队不允许抱怨,你可以反馈问题、随时找我商量解决方案,但不允许私下、不停地抱怨,否则立刻开除。
开除那些触碰底线的人,尤其是能力很强、但触碰底线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对团队其他成员的影响力很强。
……
怎么找到同路人
管理是为了不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不那么能自我驱动的人,变得更主动、更积极,而不是当个监工,越管越严。
如果管理制度只是越来越多,最后公司会被制度束缚住手脚,响应外部市场的速度会越来越慢。
首先,如果你始终处于工作饱和状态,个人是很难上台阶的 ,做初级管理者都天天熬夜了,做高级管理者不得天天不睡觉了?要想办法逐渐用更少的工作量,达成更好的效果;
再者,应该人人都希望自己团队都是自驱力强、创造力强的成员。如果管理介入得太多、太死板,那些自驱力强的人才,就会逐渐离开团队,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空间。
最终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是,所有人都很自由、都不需要管理。那么其中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团队是否具备开放平等的工程师文化,这样的文化才能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
向管理要效益;然后慢慢不管,团队自律、自驱,管理逐步达到无为状态。
只有频繁地重复输出,坚持言传身教,使命和愿景才能从墙上走下来。
组织内是同赛道进行对比,他可能在管理赛道上是倒数,但在普通员工赛道就又是“优等生”,又变得很有竞争力。
赋予团队使命,打开考评与晋升通道
金苹果奖:工作成绩好,业务价值高;
烂草莓奖: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
最具协作力奖:团队协作做得好;
最具契约精神奖:使命必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持续改进奖:敢于试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尝试,持续改进;
最佳专业技能奖:专业技能强,技术第一名;
最佳服务满意度奖:时刻将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
月度最突出贡献奖:当月团队贡献最大;
彩食鲜的八个奖项
奖项与奖金无关
管理游戏化,发现每个人的优点
但是打卡只是记录了数据
打卡结果不与奖金挂钩
不需要补考勤
没有罚款
管理者也不会单纯因为迟到去批评一个团队成员
彩食鲜是要求团队每天打卡
首先,这个动作会让团队成员有时间意识;
项目在不停地延期,有个人还迟到早退,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重点关注
项目做得又快又好,有人还是按时下班,说明他的能力已经超过现阶段的公司要求
其次,当团队的产出和工作态度出现问题时,打卡数据会成为一个参考信息。
为什么要打卡
激活团队,重要的是细节
推荐按业务价值确定激励数额:业务增长,大家吃肉;业务停滞,大家就要咬牙努力。
激励是否与金钱挂钩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三):激发团队活力
用沟通替代吵架和抱怨、用求助替代隐瞒
发现组织气氛变坏的苗头,不及时制止;
发现个别员工影响组织成功时,不及时沟通。
真正“冷酷”的行为是:
近有一个团队的核心骨干,到办公室找我,要求加薪。
因为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知道周围很多人工资都比我高……”
你这属于严重的违规啊!公司内不允许互相打听薪资,这是规定,为什么不遵守呢?
金刚之怒
我接着对他说:“不过客观来讲,你的薪资确实偏低了。”
薪资低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上一家公司工作时,他的薪资就不高。
当他来到彩食鲜时,薪资也没有实现跨越式的成倍上涨,这是客观事实。
当下为什么薪资低?因为你的起点低,这是自己过去的选择造成的,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未来薪资为什么会上涨?因为你在为团队持续地产出价值,两三年以后,你的薪资可能就满足了自己的期望。
菩萨慈悲
案例一:如何与员工沟通加薪问题
在彩食鲜,KPI 和 OKR 系统里的几个数字,不会直接决定你的绩效和薪资水平。
打分项则涵盖了团队价值贡献、产品能力提升等各个纬度,讲得好可能绩效就好,讲得差可能绩效就差。
季度结束时,我们会开一场述职会,由其他人共同现场打分,保证公开透明。
团队 Leader 的必备能力之一就是“汇报能力”。
第一,就算是技术人,也要把语言表达能力重视起来,对团队协作和职位晋升都有好处;
第二,很多时候,表面看是说不清楚,实际是没想清楚。
你可能想,那技术人不成了靠嘴吃饭的人吗?
第一,这么多人在现场公开打分,你就是倒数第一,要承认这个结果;
第二,会讲很重要,要锻炼汇报能力。你做的 PPT 完全不合格,如果光凭 PPT 和汇报结果打分,你的得分应该更低。恰恰是因为大家知道你平日里的成绩,才会出现这个分数;
第三,你在团队管理方面得分很低,为什么?因为你只是个专业的产品经理,很多管理工作都没有做。就连团队内部发生吵架现象时,都没有及时地介入和做调整。既然你身在管理岗位,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组织的一切问题负责。
本人其实就不太服气: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也为组织创造了很多价值
我说,按评分,他理应被降级。但我手头没有更合适的 Leader 人选,所以我决定把他重新提拔上来,再给他机会去学习和锻炼。
先把这位 Leader 降职,这是金刚之怒;再把他提拔回来,这是菩萨慈悲。
Q3 的述职会上,评分倒数第一的小分队的 leader 要被降级
当你批评下属时,越严重的批评越要选择私密场合进行,一定不要骂人
夸奖员工的时候,要指出员工可以继续提高和成长的方向;
批评员工的时候,也要肯定他的努力和做得好的部分。
案例二:如何处理员工的绩效和降职问题
管理的人性哲学:金刚之怒,菩萨慈悲
吵闹一般是缺乏全局思维引起的
团队成员的争吵时怎么办
光缆连接美国达拉斯到深圳的机房居然只有一条
根源在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够高,缺乏全局思维。
业务部门却不愿意为新增加的光缆付费,说目前部门的压力大
这条光缆的问题不会对 C 端业务造成影响,只会影响后台的统计分析。
最后,技术团队将相关调研整理、总结,和业务部门坐下来相互对齐,得出结论:业务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结合公司情况,暂不增加备用光缆。
光缆也被挖断过,但是大家都理解
案例1 高可用设计或许是个“伪命题”
中台也是类似的,中长期投入没有产出,KPI考核压力大
我的回应经常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有什么用?产品是什么,用户是谁?对用户有什么好处,对公司有什么益处?”
每次周会问下属
全局思维,都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将技术视角和业务视角统一起来,学会用业务增长的思维看待技术建设。
一是听起来确实让人不大舒服,像是在沟通中,掺杂了很多心机和花样;
二是在很多 CEO 眼里,“向上管理”属于伪命题:是 CEO 真的需要被管理,还是下属自以为比 CEO 更明智?
很多 CEO 其实很讨厌“向上管理”
是指遇事不要只看当下得失,要学会站在未来六个月、一年甚至三年的维度看得失。很多让人难以决断的问题,只要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就会豁然开朗。
时间维度
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要时常做好身份转换。
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站在 CEO 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比如技术人员要考虑
空间纬度
向上管理
Swarm 的架构简单,是 Docker 内嵌模块,部署运维成本低,在业务角度有利于降本提效;Swarm 是 Docker 的原生编排工具,支持度好,容器的启动速度高
Kubernetes 当时的情况就有些不尽如人意
召集团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立刻做了调整。
结果,还不到一年,我就知道自己做了错误的决策。
2015 年年底到 2016 年年初针对容器编排管理工具,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Swarm,另一个是 Kubernetes
大厂的支持能力。
复盘这件事时,我发现,在做技术选型时,我们少考虑了一个关键因素
CTO 也可能犯错
管理维度的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全局思维与向上管理
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
为什么乔新亮在工作不到两年后的第一次跳槽中,就能让薪资上涨 2.5 倍呢?
在神州数码时,有一个标签:工作流引擎方向的技术专家
麒麟远创愿意以 2.5 倍薪资招募我,也是因为我能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承担起与“工作流引擎”相关的工作。
普通技术人聚焦个人成长
一定要做“T”型人才,也就是说,首先要在某个维度成为专家,广度都是深度的附属。
成长就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优秀的含义是:做同样的事情,表现比别人更好。
这个社会不会奖励面面俱到,但都很平庸的人,光环永远属于那些有明显优势、有明显长处的人。
聚焦不但会影响成长的速度,还会影响成长的质量。
因为这一阶段,你的角色是 “Do”,执行公司派发的任务。
所谓「聚焦」更偏向个人成长。比如,花两周的时间,让自己的代码变得优雅整洁。
重点在于“有目标”,用目标指引自己的学习,找到工作的重点。
找到重点,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一领域变得更优秀。
目标可以很小,但长年坚持下来,优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在程序员阶段,如何在成长中贯彻聚焦的思想。
在一定时间内,只将注意力聚焦在其中一个板块上。对于初级管理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技术与管理两手抓,是成长的好机会,有了跨台阶的机会。
当你的技术深度,足以辅导团队做技术选型和决策时,就可以聚焦管理了。
当你聚焦管理工作就要尝试去思考管理的价值所在,让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业度,成为做技术选型、技术决策的重要支撑。
一步一步聚焦「管理三板斧」的落地
千万不要觉得团队有多少人,就承担多少人的工作量。
上面讲的许多管理内容,其实和管理者下辖的团队规模关系不是特别大。
初 / 中级管理者聚焦双线成长
舍九取一,只有舍弃掉 90% 干扰事项的人,才可能真正聚焦那 10% 的核心任务。
培养全局思维,只有看到全局,才能做好聚焦。看清问题全貌,是做好聚焦的大前提。
舍九取一,聚焦和放弃紧密相连
企业现阶段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行业目前最稀缺、最有市场的能力是什么?
第一,所谓聚焦,不是让你随心所欲地乱选发展方向。
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不要吝啬
第二,不要因为做了聚焦,就回避其他一切任务和需求。
结语
管理战略上的聚焦和放弃:有舍才有得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团队反馈说“ N + 1 ”方案已经非常成熟
不同意“2 N” 型保护策略
一定要做好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绝不接受自己不熟悉的方案。
案例:苏宁UPS供电方案。
在公司的角度上,打卡只是个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叫“考勤”。希望你按时上班
为什么要按时上班?从目标和结果来看,这是为了让团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产出
这是老板要提高组织产出的下限,从公司全员每天至少有 8 个小时的产出
打卡,本质上是个风险控制手段
打卡是为了收集数据,作为团队健康度评定的重要依据。
通过一个打卡数据,是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组织的健康程度的。
高层应该给予团队一个关键且唯一的价值导向:我们需要并奖励那些自驱力强、有 Owner 意识、不需要我去管理的团队成员。
如果你把打卡拿捏得很死板,“打卡”这件事,就与高价值、高自驱、有创造力等企业文化导向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需要额外背负的“讨厌”任务。
风险控制,重要的是尺度
高层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今天有没有偷懒?有没有和中层管理者抢工作,却对战略问题、全局问题视而不见?
有效的风险控制:高层不能战略懒惰
S=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A=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R=Relevant,必须要与其他目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T=Time-boun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SMART 原则”公示
目标清晰;
文档里的参与者名字排在第一位的,要负责将目标拆解、分派下去,如果目标没达成,他负最终责任;
如果目标实现了,他也享有最大的功劳。
每条目标必须与责任人一一对应。
责任到人;
承诺到位。
项目立项有三点要求
第一,余下的解决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要么向上求,要么向下求。
第二,风险是个概率性事件,概率只能升高或降低,几乎不可能归零。
人要有勇气接受一些风险,因为彻底规避风险的代价太大了。
以上三点都做到了,也不代表项目就不会出问题。
实际可操作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世界是脆弱的,持续管理风险非常重要
对于任何一名走管理路线的技术人来说,工作状态长期过于饱和,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在新台阶工作了一定时间后,还是很辛苦,就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认知了。
“管理三板斧”、培养全局思维、聚焦能力、风险意识,基于这个考虑
需求永远都做不完
前者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价值问题。
效率问题要和价值问题围绕同一目标进行对齐。
初 / 中级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应该区别看待。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要对需求的价值和正确性作出回答
明确需求在公司目标中的地位,决定需求的优先级
价值问题
初 / 中级与高级管理者的定位差异
初中级管理者,还喜欢天天找 CEO 聊价值和战略问题,可能会“死”得很惨
高级管理者,却仍然在处理效率问题,那就是严重的失职,战略上过于懒惰。
自我定位
首先,如果你大脑在繁杂事项间不断切换处理,一天下来会很累。这是导致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专注做事情更有目标感,相应地也更有成就感。
哪怕你一周就写一件事,只要对季度目标的达成有利,我觉得都没问题;
哪怕你一周写了一百件事,如果和季度目标没关系,我认为可能都是白费劲儿。
周报不能写流水账
难度最低的办法:保持专注
一个主要原因是,意外太多了,经常被打断。
真正将时间严格管理起来的人却很少。
首先,要学会用团队力量解决部分紧急任务;
其次,在时间规划中,要为紧急问题预留时间;
最后,即便是紧急任务,也要有取舍,也要区分优先级。
一个始终在处理紧急问题的管理者,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不应该是职业“救火队长”。
优秀的高级管理者永远希望下属有思考、有权衡,能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能成就业务;
80 分管理者:学会时间管理
《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最关键的部分:授权与审查,简单说就是分配工作、检查工作。
下属的工作能力本来就不如你,不然也不会拿着比你更少的薪水,成为你的下属。
思维陷阱一:下属为何这么笨?
不要总是担心自己,让别人有发展,自己迟早会有发展,因为这至少证明你的管理能力在上升。
思维陷阱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附加工作
作为一个初 / 中级管理者,至少要培养两名能力很强的下属,才算合格。
每当我不得不替下属完成部分工作,我都会告诉他:这是你的工作,我是在替你完成工作。
100 分管理者:思维陷阱和认知灌输
保持专注、学会时间管理、做好授权审查,在我眼中,这是初 / 中级管理者解决效率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
解决效率问题依赖专注做事的习惯和方法、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别让猴子爬上背」的管理价值观;
解决价值问题依赖产品型研发组织的构建、对 CEO 的影响力以及对业务及其他部门的影响力。
不再解决效率问题,解决需求价值问题
追求效率要适度,追求价值则要无所不用其极。
需求处理量提升至 150%,仍然无法满足业务方要求
表面上公司是在为了需求积压而焦虑,实际上是在为业务发展的困境承受煎熬和困扰。
所谓“价值问题”,就是要对需求的价值做出回答,明确这个需求在公司季度、年度目标中的地位,决定某个业务需求的优先级。
要由“项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前提条件是团队能力尚可,技术上不存在太多挑战。
在“项目驱动”的模式下,可能没人对需求的价值作出负责任的回答 —— CEO 或 某事业部总经理单个人的精力不足以覆盖每一个需求;
在“产品驱动”的模式下,所有需求都应该是对产品价值的准确回答,因为这是团队共同的责任。
建设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做战略上的聚焦
答案是:CEO 对业务和产品的认知,决定了他会不会说服业务部门;CEO 应该重新定义技术部门的 KPI 或 OKR。
问题一:业务部门不理解技术部门的变革
答案是:重新规划考核体系,并将业务部门纳入考核;重新定义激励体系,从面向需求转为面向产品。
问题二:一般团队很难在心态和行为模式上作出比较好的转型,很可能全员思维僵化,继续等待需求下发,下意识认为没有需求就等于没有工作。
深度干预集团战略和激励体系
高级管理者解决价值问题,初 / 中级管理者解决效率问题,一切取决于个人定位。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高级管理者篇)
大部分人聚焦“关注圈”,不停地吐槽、抱怨,却无能为力;成功人士习惯聚焦于“影响圈”,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影响力就是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演讲分享也是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影响力建设方式之一
听众对理论居多、无实践案例的章节感触不大,对生动的案例则很有兴趣。
再者观众更喜欢走心、诚实的分享,不喜欢教条的宣讲。
打造个人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演讲分享
首先,分享你需要做准备,从多个视角去推敲自己的内容,这能够让你的思考得更为深入。
其次,分享要有用户思维,让用户理解,这等于你是在把演讲做成了一个产品,为了这个产品体验好,
最后,如果你讲得不错,听众会给一些正反馈。反过来激发你,让你觉得自己厉害,后面你做事的时候,就会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给别人分享的时候,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
现场演讲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和观众产生充足的互动,给你及时反馈。
对于演讲来说、精心准备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要思考观众真正想听的是什么。
优秀演讲的真正内核是:从心底里放下架子、足够诚恳,明白自己是来交流的,而不是来讲课的。
别总说文绉绉的专业术语,多说些实在的大白话,多分享点有逻辑支持的实践经验。
通过演讲和分享打造自身影响力,请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认真对待每一场分享和活动
大部分情况下,过度包装自己都不会带来益处。
认真是迈出的第一步,真诚是要跟上的第二步。
如何通过演讲分享,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对管理工作的复盘
乔新亮CTO复盘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