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2021-12-17 12:01:1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我们的不行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里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里创伤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作为相应手段,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弗洛伊德说错了
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以“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你想“变成别人”吗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善”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恶”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活在幻想之中
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问题在于自己如何看到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主观的优点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希望摆脱无力状态的普遍需求就是“追求优越性”
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不同于“自卑情结”
外部因果律,即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异常优越感:夸大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那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拜托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把别人看成敌人是在逃避“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
我们有选择自己人生和生活方式的力量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没必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课题分离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辨别是谁的课题,就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别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思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阿德勒心理学有反常识的方面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认可欲求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为了满足别人而活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就是“倾向性”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提到人际关系,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个体心理学叫作individual psychology,individual在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之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
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横向关系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成为“鼓励”
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有价值就有勇气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肯定性达官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我有能力”的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幸福即贡献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优越性追求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引起他人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并不存在目的地
现实性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到达了哪里,而应该去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意义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引导之星是他者贡献
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