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2022-07-14 14:16:02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认知行为疗法,从认知的产生到情绪的呈现,详细介绍了环境如何作用于心理,继而影响我们的情绪。知道了认知的底层逻辑,也就能清晰知道,如何修复自己的情绪。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1.1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1.1.1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了解和觉察的心理现象
包含四种
感知觉
感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认识
思维
思维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深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心理过程
想象
想象是借助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
记忆是把我们认识到的世界、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情感等内容,储存在大脑中保留下来,必要时候提取出来的过程
情意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也与需要有关,当客观世界不符合你的需要时,你采取某种行动去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意志
注意: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来表述,心理过程就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注意与意识
注意
注意是对我们的心理能量或资源的一种分配或控制
意识
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自己意识到某个东西
心理学家将意识分为
意识
意识水平,就是你知道你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下意识
下意识就是你当下在做的事情没有被你注意到
“下意识”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有些心理学家喜欢用“前意识”或“无意识”来称呼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就是那些埋藏在意识底层的东西,其不可能被人直接了解和认识,但却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1.1.2
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
推动人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包含
需要
需要是一切心理动力的根源,是其他心理动力的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
在外部诱因的条件下,个体采取行为满足自身需要时,需要就变成动机
个体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
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也是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
1.1.3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和人之间稳定差异的心理现象,称为心理特征
包含两方面
能力
能力就是指人在做事情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活动效率和完成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包括能力结构与能力水平
分为
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
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和行事风格,它以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为核心,以稳定的行为方式为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区分为:
气质
气质一词往往是先天的、与遗传相关的心理特征
气质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是遗传决定并且受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往往把个体二岁以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气质
性格
性格通常用来描述在后天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这些特征是在气质(也就是先天特征)基础之上形成的
最著名的人格特质理论,是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Gat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他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科斯塔(Costa)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
外倾性(extroversion):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适意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性质
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具有胜任、调理、尽职、成就、慎重、自律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感受、行动、观念、价值等特质
1.2
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1.2.1
心理过程内部关系
心理过程内部关系
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识
行为或者意志行为也会影响认知
情绪与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的
1.2.2
情意过程与心理动力的关系
情意过程与心理动力的关系
情绪与个体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相关
意志行为或行为也与愿望有关
1.2.3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在先天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婴幼儿个体凭借心理过程与外界互动,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又对心理过程产生影响
1.3
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1.3.1
情绪的概述
情绪的概述
1.3.1.1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表现、情绪生理机制等有关内容
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就是情绪发生时候的主观感受
1.3.1.2 情绪表达
情绪表现(或称情绪表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情,具有先天遗传的模式,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身段表情
面部表情就是我们体验到某种情绪时面部肌肉的变化
语调表情就是人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情绪
身段表情就是由头和四肢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
1.3.1.3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有着身心一体的性质
情绪是主观感受和体验,有着心理性质
情绪有着具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生理基础,有着生理的性质
当人们处于情绪状态时,体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会发生变化
1.3.1.4 情绪的意涵
通过一个人的情绪来探求其内心的世界
1.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1.3.2.1 认知评价理论
评价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认知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反馈和活动后果知觉等成分,情绪是基于认知而产生的
1.3.2.2 激活归因理论
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仅来自人们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也有来自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
生理唤醒本身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认知过程对这种生理唤醒做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归因,就会产生不同情绪
第2章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
2.1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结合,以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为主要干预途径
2.1.1
观念决定情绪
观念决定情绪
基本模型为:情境→认知→情绪
观念决定情绪的意思是说,在相同情景下有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2.1.2
经验决定观念
经验决定观念
从经验入手,通过改变经验结构,来改变观念
行为实验:让来访者尝试用行为来验证其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
改变观念的经验有两个来源:(1)过去的经验(首选),(2)未来的经验,也就是行为试验
2.1.3
经验需要比较才有意义
经验需要比较才有意义
把自己的经验和某个标准相比或者和某人相比就获得了意义
2.1.4
人对同样事情的看法有差异
人对同样事情的看法有差异
在沟通中我们要去了解别人的看法,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不同的原因:每个人过去经验和认知方式不同
2.2
认知行为疗法模型
认知行为疗法模型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的专家都关注四个概念: 情境或刺激、认知、情绪及行为
2.2.1
流程图模型
流程图模型
流程图模型,也称链式模型,以流程形式来描述他们的关系,是最简单的认知疗法模型
把行为因素考虑进去后就变成认知行为疗法模型,后果是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2.2.2
环路模型
环路模型
认知行为疗法环路模型:情绪影响行为
2.2.3
T字模型
T字模型
认知行为疗法T字模型
认知分三个层次
自动思维: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认知
中间信念:具体某个心理领域(或侧面)的一些心理策略
核心信念: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认识
核心信念决定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决定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归根结底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这三个信念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解决来访者所存在的负性核心信念,把负性的核心信念转变为正性的核心信念,就是在根本解决问题
2.4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2.4.1 聚焦问题,目标导向
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是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过去的问题
2.4.2 评估引导,效果客观
要用客观变化和量化指标来描述咨询目标
2.4.3 时间限制,短程高效
原因
(1)围绕求助问题和咨询目标开展工作,把会谈的时间聚焦在问题的解决上
(2)制订咨询计划与方案,并按计划进行每次会谈
(3)每次会谈开始之前,设置议程避免话题跑偏
(4)限制每次的会谈时间
2.4.4 咨询笔记,家庭作业
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需要做咨询笔记,其二是需要完成家庭作业
第3章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
3.1
咨询进程
咨询进程
3.1.1 评估性会谈(第4章)
评估性会谈:
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判断,明确心理问题的类别,判断能否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这个问题
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判断,明确心理问题的类别,判断能否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这个问题
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心理检查,心理测试项目的内容会根据个人问题而定
3.1.2 咨询性会谈(第6章)
一个咨询疗程为7次(或小时)左右
3.1.3 巩固性会谈
一般为1~3次,每次时间间隔为3~6个月
3.2
咨询阶段
咨询阶段
先处理自动思维,然后处理中间信念,最后处理核心信念
3.2.1 自动思维阶段
首要的事情是确定自动思维的内容,要进行相应的概念化:情境 - 自动思维 - 情绪,发现它们一一对应的关系
主要任务是,处理来访者的情绪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情境,不仅要处理认知改变的内容,还要能达成行为改变
3.2.2 中间信念阶段
中间信念包含态度、假设(消极与积极)和规则三个部分
3.2.3 核心信念阶段
在核心信念阶段,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是什么
个体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围绕能力、关系和价值三个方面形成
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他们的核心信念是负性的,通常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没有价值的(至少有一样)
确认核心信念后,要引导来访者应用相关的认知技术来修正其负性核心信念,变成正性核心信念
3.3
干预流程
干预流程
咨询每个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流程都包括识别、评估、评价和应用四个环节
3.3.1 识别
找出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认知观念
自动思维阶段就是要找出自动思维和情绪
中间信念阶段要找出中间信念(态度、规则、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
核心信念阶段就是要找出核心信念
识别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情绪,通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得到
对于隐藏在自动思维深处的信念,通常使用箭头向下的技术来挖掘
3.3.2 评估
咨询目标的最终是达成认知和情绪的改变,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直接评估认知和情绪
认知和情绪评估通常用百分数标尺法,也是用0~100%的数字来加以评分
最终目标要求:旧信念<30%,新信念>90%,并维持稳定;消极情绪<20%
3.3.3 评价
就是干预的意思,它要求认知行为治疗师应用技术去处理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3.3.4 应用
(1)把咨询会谈中讨论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来访者将学会的认知技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自己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4章
评估性会谈
评估性会谈
4.1
会谈任务
会谈任务
评估性会谈通常需要1~3次的会谈
评估性会谈的五项任务
(1)建立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关系是影响咨询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2)会谈结构化
在会谈的开始对本次会谈的内容安排做相应的说明
两方面
(1)今天会谈的主题和任务
(2)整个心理咨询会谈的安排
(3)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了解问题的起因、症状、严重程度等相关内容,并据此对问题做出判断
(4)个案概念化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去理解来访者问题的过程
(5)明确咨询目标
搜集资料、做出诊断并完成个案概念化以后,告诉来访者,心理咨询最终努力的方向和结果是什么
大致需要多少次,咨询多久进行一次等内容
4.2
评估性会谈结构
评估性会谈结构
4.2.1 开始环节
第一,在开始环节,咨询师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欢迎来访者的到来,并且表达对其心情的理解和共情
第二,咨询师需要介绍本次会谈的结构,将会谈结构化
评估性会谈,不是咨询性会谈
会谈的任务是搜集资料,对问题进行判断
本次会谈需要了解的问题
第三,会谈中咨询师需要记笔记,以及有可能打断来访者的谈话,为此,咨询师有必要进行预告,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4.2.2 中间环节
(1)搜集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做出判断
(2)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模型对个案的情况进行概念化
4.2.3 结束环节
(1)反馈会谈结果
是否在心理咨询范围内,能有什么办法解决
(2)介绍心理咨询方案
4.3
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三种方式:咨询会谈、心理测评、监测日志
4.3.1 评估会谈项目清单
咨询会谈是最主要的搜集资料的形式,心理测评和监测日志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包含内容
(1)来访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婚育、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居住信息等
(2)主诉问题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对社会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
(3)心理问题的诱因事件、持续时间、病程和期间的变化情况
(4)全面搜集来访者社会生活工作中各个方面的信息,确认是否存在问题
(5)生理健康方面信息,确认来访者是否存在身体残疾、慢性疾病和其他身体健康问题
(6)既往病史信息,了解其过去是否曾经罹患过精神疾病,是否有精神病医院就医历史,是否有过心理疾病,是否有心理咨询经历
(7)了解来访者早年教养经历、养育者方面的信息、来访者对养育者的印象以及和他们之间发生的记忆深刻的事件
(8)了解来访者的成长历史,从小到大按照年龄阶段描述其印象深刻的事件
4.3.2 关注当下,而非过去
4.3.3 全面了解,系统搜集
养成全面系统搜集资料的习惯
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各种身份或者角色,去了解其在每一种身份或者角色中的表现怎么样、关系怎么样
4.3.5 心理诊断
认知行为疗法是用“情境+症状”模式来描述心理问题
问题严重,就按照“情绪/行为”症状诊断心理问题
问题不太严重,就从“情境”角度诊断问题
4.4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
概念化就是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去理解来访者的问题,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理论概念在个案中找到对应的具体内容
包括
横向概念化
理解来访者当下存在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的过程
纵向概念化
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历史成因的分析
4.4.1 横向概念化
第一步,咨询师应当确定来访者存在的症状,即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第二步,确定存在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境,也就是在哪些情形下有这样的表现
第三步,通过提问,挖掘其间情境和情绪行为之间的认知内容
横向概念化模型:情境→认知→情绪/行为
横向概念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情境和情绪之间的认知
4.4.2 纵向概念化
第一步,以自动思维(即认知)为起点,通过箭头向下技术,确认来访者核心信念内容
第二步,通过搜集早年父母养育等方面的童年经历,取得决定核心信念相关的童年资料
第三步,通过了解其个人成长史方面的素材,确定其补偿策略类型
第四步,根据其补偿策略和当下的问题情境,确认其中间信念内容
纵向概念化模型:自动思维→中间信念→补偿策略→核心信念→童年经历
纵向概念化就是要去寻找决定表层认知背后的深层信念内容的过程
自动思维(就是表层认知)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核心信念则是在童年经历中形成的
一旦核心信念形成,个体会发展出一种补偿策略来应对自己的核心信念,补偿策略体现在中间信念上,中间信念就直接决定自动思维所产生的内容
核心信念的概念化,其实就是从自动思维开始,通过逆向回溯的方式,
找到其决定自动思维的核心信念,找到决定其核心信念的童年经历以及其应对策略的一个过程
找到其决定自动思维的核心信念,找到决定其核心信念的童年经历以及其应对策略的一个过程
第5章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咨询性会谈按照先后顺序进入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阶段
5.2
自动思维的基础知识
自动思维的基础知识
5.2.1 自动思维的含义
人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导致了情绪、行为或者生理反应
5.2.2 自动思维的表现形式
两种
文字
最常见的自动思维形式
图像
5.2.3 自动思维的特点
(1)自动涌现
与识别自动思维相对应
(2)完全接受
与评价自动思维相对应
注意:自动思维并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它并没有太多地去考虑实际情况,也没有支持证据
5.2.4 应对自动思维的任务
(1)识别自动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一要务就是觉察自动思维,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
(2)评价自动思维
评价自动思维时需要学会区分想法和事实
5.2.5 自动思维的评价标准
两个指标
(1)有效性
指个体的想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有用性
想法是否有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5.2.6 自动思维歪曲的类别
(1)无效
一种基于想象或臆测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或者仅有个别事实根据
(2)部分有效
自动思维有相当部分证据支持,但也有其他证据否定这样的想法
(3)有效但无用
个体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种看法对于走出困境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没有助益的认识歪曲
5.3
自动思维模型
自动思维模型
模型为第2章讲到的:T字模型上半部分
事件与情境的区别
事件: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明心理问题,是一类同性质的事情
情境:事件的具体化,或者说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是特定时间地点中的一个具体呈现
特点
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被视为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情境只是引发这些问题的外部因素,或者说是诱因
自动思维才是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
5.4
自动思维阶段的工作流程
自动思维阶段的工作流程
5.4.1 自动思维干预流程
(1)识别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横向概念化
(2)评估
要求来访者用数量化的方式来判断对其想法的相信程度和情绪体验的程度
目的:主要是用来量化心理咨询改变的效果
(3)评价
应用前面提到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两个标准对自动思维进行判断
评价结果:来访者认知的改变,原来的自动思维变成了更有效更有用的新思维(称之为替代思维)
(4)巩固应用
(1)对于咨询会谈得到的新思维(即替代思维)和新行为(替代行为),来访者需要把它们记住,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应用,这就是巩固
(2)巩固应用表现在来访者对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技能的学习上
5.4.2 自动思维单个议程的流程
第一步,议程选择
从患者所希望讨论的议程中,选择一个议程加以讨论
第二步,搜集议程相关资料
来访者可以叙述与议程有关的事情和过程,咨询师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第三步,具体化和概念化
当咨询师对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掌握之后,就需要进入处理程序
第四步,心理教育
给来访者讲解自动思维的两个特点和两项任务(再次咨询熟悉就可省略)
第五步,评估
咨询师在干预自动思维和情绪之前需要评估来访者对于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和情绪体验的程度
第六步,评价
对来访者进行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的干预工作(先认知,再行为)
子主题
评价工作完成之后,咨询师需要评估刚才的会谈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效果如何
第八步,会谈总结与咨询笔记
在一个议程会谈完成之后,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心得,需要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
第九步,布置家庭作业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生活中的改变,家庭作业就是让认知行为疗法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径
5.5
识别自动思维和情绪
识别自动思维和情绪
先识别情绪再识别自动思维,就是非常明智的策略(反过来也可以)
5.5.1 识别情绪
定义:在体验某种情绪时,个体去意识自己的情绪,并且给情绪命名
情绪由主观感受、生理变化和表情三个部分构成
情绪的生理变化
当个体体验某种情绪时植物神经系统所引发的生理变化
表情
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5.5.2 识别自动思维
三方面
第一,什么情况下识别自动思维
通常是在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二,识别自动思维的提问方式
“你在想什么?”“你头脑里浮现了什么想法?”“你在头脑里对自己说了什么?”
第三,如果来访者不能报告自动思维怎么办
使用情景再现法:咨询师可以邀请来访者,通过冥想再现当时的情境
咨询师共情: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提出几种可能的想法,供来访者去选择和确认
理性分析:和来访者讨论这样的处境对他意味着什么
特别说明:实在得不到自动思维,放弃就是你的选择,等待下次合适的机会
5.6
评估自动思维和情绪
评估自动思维和情绪
认知和情绪的改变程度,就是会谈效果最直接的体现
5.6.1 情绪的评估
问卷形式
焦虑问卷和抑郁问卷
在每一个会谈的单元(会谈议程)中,都要评估会谈的效果,就是用情绪标尺的方式来进行
情绪标尺:用数字描述某种情绪的强烈程度,通常是用0~100%范围内的某个百分数来描述某种情绪的强烈程度
当来访者得到一个不确定分数的时候,就需要设想一些不同分值的情形,让来访者将当下的情形与不同分值的情形比较,从而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字
5.6.2 自动思维的评估
5.7
评价自动思维技术
评价自动思维技术
5.7.1 控辩方证据技术
指从相互对立的两个思维出发,分别寻找支持各自思维的证据,并综合双方结果得出替代思维的技术
四个典型问题
(1)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是什么?
(2)还有呢?
(3)支持相反想法(即......)的证据是什么?
(4)还有呢?
5.7.2 发散思维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的状况或情形,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解释(或原因),
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这些解释,得到可能性高的解释,并验证其猜想
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这些解释,得到可能性高的解释,并验证其猜想
三个典型问题
(1)其他可能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2)支持每个解释的证据是什么呢?
(3)对于每个解释,你的相信程度是多少?
5.7.3 可能性区域技术
焦虑是担心消极结果,抑郁则是预期消极结果
让来访者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时,学会全面思考各种可能的结果(从最糟糕到最好可能性结果)的技术
四个典型问题
(1)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最理想的情况是什么?最可能的情况是什么?
(2)支持糟糕可能的证据是什么?支持理想可能的证据是什么?
(3)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你怎么办?
(4)有没有可能做些什么,争取到更好的结果?
5.7.4 行为试验技术
先改变行为,再带动认知改变,最后巩固行为的改变
让来访者进行某种行为实践以检验其想法正确性的方法
行为试验记录表
行为试验不仅被用来验证新旧观念的正确性,而且也经常被用来鼓励来访者做出行为改变,尝试新的行为,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5.7.5 代价–收益分析技术
用来分析认知观念(自动思维或信念),分析相信某种认知观念所能带来的好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代价。
通过对某个观念进行代价–收益分析,激发来访者选择或放弃某个观念
通过对某个观念进行代价–收益分析,激发来访者选择或放弃某个观念
目的:帮助来访者分析与比较相信自动思维和相信替代思维的影响
5.8
学习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
学习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
5.8.1 自动思维监控表
自动思维监控表
第一步,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体验,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表示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填写日期时间和情境
第三步,就是觉察自己的自动思维内容,询问自己在体验到这种情绪的时候,自己在想什么?
第四步,对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情绪进行评估,评估自己对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和对情绪体验的强度
5.8.2 思维记录表
思维记录表
“适合的反应”一栏,要回答标准化、系统化的6个问题
但不一定每个都要回答,不知道的可略过
但不一定每个都要回答,不知道的可略过
(1)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是什么,支持相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2)有其他解释吗?分别都是哪些可能的解释呢?
(3)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最好的结局是什么?最现实、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4)相信自动思维会有什么影响?改变想法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5)如果生活中的某人遇到相同情况,有这样的自动思维,我会怎么告诉他?
(6)我该怎么做?
5.9
应付卡与咨询笔记
应付卡与咨询笔记
记录咨询笔记和应付卡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应用
5.9.1 应付卡
正反两面
正面写下需要应付的情形(情境或自动思维)
反面写下求助者和咨询师共同商议的在这种情形下最适宜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内容
5.9.2 咨询笔记
像记日记一样,写下日期和相应的内容,把每个内容的要点都分割出来
5.10
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5.10.1 家庭作业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特色
撰写咨询笔记和完成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缩短咨询疗程
5.10.2 常见的家庭作业项目
常见项目
阅读咨询笔记(应付卡):复习咨询笔记中撰写的内容
行为激活:激发患者恢复正常活动,采取某种具体行动
行为试验:采取某个行为,验证新旧思维或信念的正确性
行为技巧:学习某些解决当下问题的行为策略,如放松、拒绝的方法
问题解决: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做法(针对问题情境)
监控自动思维:填写自动思维监控表(三栏表)
评价自动思维:填写思维记录表
阅读材料:阅读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书籍或者专门材料
布置作业考虑因素
咨询会谈讨论的内容
咨询目标和整体治疗计划
患者个人特征影响,如家庭作业动机与意愿、痛苦水平和功能水平
客观限制性因素,如咨询会谈方式等
5.10.3 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回顾
通常情况下,认知行为治疗的家庭作业是在会谈中布置的
布置家庭作业分为两个环节:布置作业和确认作业
家庭作业应当由谁来主导呢?
咨询初期应当由咨询师来主导家庭作业的安排;
随着咨询的进展,由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来协商家庭作业的内容;
到咨询后期,来访者应自己来决定完成哪些家庭作业
随着咨询的进展,由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来协商家庭作业的内容;
到咨询后期,来访者应自己来决定完成哪些家庭作业
原因
咨询结束问题也可能还存在或复发,需要咨询者自行解决
5.10.4 回顾家庭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是在每次会谈的结束环节进行的,而回顾家庭作业则是在下一次会谈的开始环节进行的
反馈
完成得很好,表扬肯定,聆听为什么做到了,起到积极作用
不理想,把问题列入议程,详谈时再加以处理
某项作业未做,不愿意或遗忘,咨询师承担责任,并道歉,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再一起来分析原因
5.10.5 坚持家庭作业的策略
循序渐进,从易于完成的作业开始
花些时间讨论作业方案
提供原理或原因
协商同意
作业提示或列入日常计划中
会谈中启动与方案预演
启动:在咨询室里开始一项家庭作业,回到生活中再继续这项家庭作业
预演:在咨询室里进行某些模拟的表演,分两种
冥想:在头脑中想象这个家庭作业完成的过程
角色扮演:咨询师与来访者扮演家庭作业中有关任务的角色
评估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将家庭作业问题概念化
5.10.6 家庭作业的自动思维概念化
运用上述方法,作业依然没完成,可能是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自动思维,妨碍了来访者完成任务
处理方式是:评估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并询问完成家庭作业是否存在问题和困难
来访者完成不了的原因
做不到:对家庭作业有畏难想法,担心遭遇挫折
没有用:家庭作业不能解决我的问题,甚至让我变得更糟糕
太费事:高估精力投入,不好实施,没时间等
期望高: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如想象好,就是很糟糕的事情
咨询师本身认知歪曲原因
影响关系:坚持完成作业可能会让来访者不高兴,伤害对方的感情,对方可能会生气
非必须:如果对方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对方不完成作业也能好起来
太被动:来访者对完成作业一点也不积极、不情愿,是被我推着走的
做不到:来访者素质太差了,完不成家庭作业
有风险:家庭作业(如暴露)出问题怎么办?
第6章
咨询性会谈
咨询性会谈
咨询性会谈就是通过心理咨询会谈来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解决来访者所面临问题的会谈过程
6.1
首次咨询性会谈
首次咨询性会谈
6.1.1 会谈目标
进一步巩固咨询关系
将来访者的困难正常化,给予来访者希望感
确立咨询目标清单
教育来访者了解认知模式
着手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6.1.2 会谈结构
开始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议程设置、心镜检查、最新信息
中间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咨询目标清单、自动思维的心理教育、单个议程的处理
结束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会谈总结、确认家庭作业、会谈反馈
开始环节
议程设置
确定今天讨论的话题
提出初步的会谈议程
心镜检查
先评估来访者心境
问卷的方式,用情绪标尺的方式去评估
最新信息
询问来访者最近一周有没有事情发生
告诉来访者,可能会随时打断他的谈话
中间环节
第一,回顾上次会谈问题(有必要可讨论其心理问题的诊断),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正常化教育,增强来访者希望感
第二,回顾上次提及的咨询的总体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具体化,让它变得客观可评估
第三,对来访者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消极的)进行概念化,让访者明白自动思维是问题的原因,明白能够加以改善
第四,理解原理后,挑选一个来访者关注的问题来进行处理
结束环节
第一,对今天的会谈做总结:大致都讨论了哪些内容,来访者对此有什么收获
第二,与来访者一起确认需要完成哪些家庭作业
第三,了解今天会谈的反馈,了解来访者是否有困惑、疑问之处,是否存在消极情绪需要加以关注
6.1.3 确认问题和目标清单
开始咨询性会谈时,需要对评估性会谈提到的问题进行确认,与来访者就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取得共识
确定存在的问题后,咨询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其咨询期望
6.1.4 自动思维心理教育
要让来访者理解认知是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变认知和改变行为是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
常见做法:从来访者身上去找实例,通过实例的概念化,用图示的方式来说明观念决定情绪,改变观念就改变情绪的原理
6.2
后续咨询性会谈
后续咨询性会谈
6.2.1 开始环节
评估心境、获取最新信息、回顾家庭作业、确定会谈议程
6.2.2 中间环节
从议程清单中挑选最值得讨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收集资料、评估和评价、撰写咨询笔记
6.2.3 结束环节
会谈总结、确认家庭作业、会谈反馈
会谈反馈四个问题
(1)今天的讨论中有哪些内容对你很重要,需要记下来?
(2)在家庭作业方面,你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会有什么问题吗?
(3)在今天的会谈中,有什么让你不舒服或者困惑的地方吗?
(4)关于我们的会谈,你还有什么想要弄清楚的地方吗?
第7章
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
7.1
中间信念的含义和结构
中间信念的含义和结构
7.1.1 中间信念的含义
中间信念是介于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之间的认知观念层级。
它是核心信念在具体心理领域(或者生活侧面)的表现,是自动思维产生的心理基础。
它是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应对某一新领域的心理策略
它是核心信念在具体心理领域(或者生活侧面)的表现,是自动思维产生的心理基础。
它是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应对某一新领域的心理策略
7.1.2 中间信念的结构
中间信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态度、假设和规则
态度
定义:对某个对象的消极情绪,是个体在某个心理领域最为担忧的状况
表现:通常情况下会被个体表示为“……是糟糕的/可怕的/危险的”
假设
定义:假设分为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两种。它是个体认为出现某种状况就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一种预期
积极假设:是如果个体采取某种措施就可以避免消极结果的一种预期
并不意味着它是正面的、向上的,只是用来表示这种情况下避免了担心的结果
消极假设:是出现某种状况就会导致担忧结果的一种预期
表现:假设通常以“如果……那么……”句型呈现
规则
定义: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具体要求,同时它是基于态度和假设的一个逻辑结果
表现:通常以包含“应该/必须”的句型呈现
7.1.3 假设才是咨询的重点
只有假设才能被验证它是否正确,具有可检验性,而态度和规则是无法被检验的
7.2
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
定义:个体在形成负性核心信念以后,为了遮掩其负性的核心信念,会发展出一套心理策略,并且通过这套策略使自己看起来(不是别人看来)是正面的形象
比较常见的负性核心信念是“无能的”和“不可爱的”两类
7.2.1 补偿策略的类别
7.2.1.1 努力策略
最常见的补偿策略之一,它指个体不甘于无能和不可爱,试图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和受人欢迎
7.2.1.2 回避策略
最常见的补偿策略之一,它是个体为避免暴露自己“无能的”和“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避免某些不利情境的策略
7.2.1.3 顺从策略
一种采取按照重要他人旨意去行事来维持自己“可爱”或者避免暴露“无能”的心理策略
7.2.1.4 归因策略
主要应用在个体对失败事件原因的分析,
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而对事件的原因做出避免“无能的”和“不可爱的”归因的其他解释,
这类解释通常表现为自责或指责两种归因形式
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而对事件的原因做出避免“无能的”和“不可爱的”归因的其他解释,
这类解释通常表现为自责或指责两种归因形式
7.2.1.5 警惕策略
一种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的方式
应用警惕策略的个体,往往会夸大危险,并且低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
7.2.1.6 自弃策略
通过表现差劲或不可爱,用反向方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可爱的,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补偿策略方式
使用自弃策略的人会用自伤、自杀、自残、自我贬损的方式威胁(或控制)他人
7.2.1.7 自恋策略
即使缺乏外部事实基础,也要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夸耀等方式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可爱的,以此来遮掩自己是“无能的”和“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
7.2.2 补偿策略与心理健康
7.2.2.1 心理健康的人适度使用补偿策略
7.2.2.2 心理健康的人灵活应用补偿策略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会灵活地运用多种补偿策略,用不同的补偿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称为应对策略
心理不健康的人使用的补偿策略往往是僵化的、单一的
7.2.2.3 心理健康的人接受不理想的结果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对待失败的态度
7.2.3 补偿策略与诱因事件
补偿策略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是一种适应当时成长环境的心理策略,随着环境变化会不再起效
诱因事件就是补偿策略不再有效的标志,它表明原有的补偿策略不能适用于当前的环境
7.2.4 补偿策略与中间信念
补偿策略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来的
中间信念和补偿策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补偿策略实际上体现在中间信念之中,体现在中间信念的积极假设和规则之中
举例
一位母亲的中间信念
女儿不听话是很糟糕的(态度)
我必须让女儿听我的(规则)
如果女儿听我的,她就有美好的未来(积极假设)
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消极假设)
7.3
中间信念流程
中间信念流程
7.3.1 识别与提出
7.3.1.1 识别中间信念
第一步,确定问题领域或生活侧面
每一个领域可能都会涉及能力和关系两个部分的内容
根据来访者所涉及的范围给出一个问题类别层级
第二步,确定核心信念
从自动思维开始,通过箭头向下技术,发掘其核心信念的内容
第三步,确定态度和规则
态度和规则的识别,往往是从自动思维入手的,先确定一个容易的,再确定另一个;
如果发现来访者的自动思维中有关于行为准则的内容,就可以从识别规则入手,然后再识别态度
如果发现来访者的自动思维中有关于行为准则的内容,就可以从识别规则入手,然后再识别态度
态度是指对某个对象的消极情绪,是个体在某个心理领域最为担忧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可以表示为“……是糟糕的/可怕的/危险的”。
规则是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具体要求。通常以包含“应该/必须”的方式呈现
第四步,确定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
积极假设避免糟糕事情发生,是患者补偿策略的具体体现,也是规则逻辑前提。
消极假设成立,糟糕的事情就会出现,直接激活负性核心信念
假设通常以“如果……那么……”的句型呈现
7.3.1.2 心理教育
第一步,说明中间信念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
态度是核心信念的具体化,又是中间信念的逻辑起点
两个假设(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是对不同行为及其结果的预期
基于态度和假设产生规则,规则既是认知结论,同时又是具体行为的指南
第二步,说明补偿策略失效导致现在的问题
第三步,说明补偿策略(或者假设)是否正确可以得到验证
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分享:中间信念并不是事实,只是一种观念
第四步,说明补偿策略(中间信念)是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也可以修正和发展
7.3.1.3 激发改变动机
为了激发来访者改变旧信念的动力,心理咨询师通常会使用检验信念利弊的方式
检验信念的利弊,可以分别放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点上来分析
7.3.2 评估
对中间信念的评估需要连续进行,包含对旧信念和对新信念的评估内容
每日中间信念相信程度记录表
7.3.3 评价
7.3.3.1 苏格拉底式提问
他通过提问来引来访者思考从而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更能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更能理解和接受观点和结论
7.3.3.2 新信念的提出
新假设的模式:正面词汇+限制条件模式(某种条件下、某种程度)
7.3.4 应用
行为实验:设计行为试验,看看试验的结果是否支持新信念或是旧信念
行为表演:行为表演就是让来访者假装自己完全相信新的信念。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7.4
中间信念的技术
中间信念的技术
7.4.1 评估零点技术
7.4.1.1 “最高标准”与“完美主义者”
生活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歪曲方式——最高标准
用过高的、不现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这些标准来评价自己,和那些已达到最高标准的人相比,自己就是失败者
拥有这种歪曲的认知方式的人,有一个更为好听的名字——“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总是用“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对自己的每个瑕疵和不足都会感到自责
7.4.1.2 什么是评估零点技术
评估零点技术:选取一个更低的点,作为评估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就是评估零点(而不是完美点)
把当事人的现状和零点相比(而不是和完美点相比),当事人就能即刻体会到满意和快乐的情绪
能让他认知到自己对自己过于严苛,比较标准是不恰当的,从而产生改变评估标准——最高标准的心理动力
7.4.1.3 评估零点技术的步骤
第一步,咨询师先要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存在最高标准型认知歪曲
第二步,和来访者讨论与设置不同的评估零点,让其把自己的现状与零点比较,再询问来访者的情绪体验
第三步,从比较标准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中,引导来访者觉察自己的问题在于比较标准问题,从而促使来访者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
7.4.2 认知连续体技术
7.4.2.1 什么是认知连续体技术
黑白思维:有时人们对事情的评价往往容易走极端,不是最好就是最差,但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灰
认知连续体技术:
引导来访者思考更极端的情况,将当前状况与极端情况相比,从而让评价更为客观和合乎理性一些,从黑或白两个极端回到间的灰上来
引导来访者思考更极端的情况,将当前状况与极端情况相比,从而让评价更为客观和合乎理性一些,从黑或白两个极端回到间的灰上来
7.4.2.2 认知连续体技术的步骤
第一步,咨询师要画一个带刻度的坐标轴,坐标轴刻度范围0~100%(最糟-最好)
第二步,来访者对自己面临的糟糕情况估计一个分数,咨询师在坐标轴的相应位置上做一个标识
第三步,咨询师假设比来访者所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情况,让他对更糟糕情况进行评分,然后要求当事人对其原有评分进行调整,访者会发现,自己原来对事情的糟糕情况的评分偏高,需要调低一些
第四步,咨询师重复第三步操作,不断给出比刚才糟糕情况更糟糕的情形,然后评分,并要求来访者调整对自己的评分。经过很多次重复,最终患者可以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7.4.3 饼图技术
7.4.3.1 什么是饼图技术
饼图技术:
用一个圆(饼)并把它切分为不同比例的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表示导致某个事件发生的不同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比例大小表示各因素在这件事情中的重要性或影响程度。
用一个圆(饼)并把它切分为不同比例的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表示导致某个事件发生的不同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比例大小表示各因素在这件事情中的重要性或影响程度。
7.4.3.2 饼图技术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需要分析的事件
第二步,讨论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自己的原因、他人原因、客观原因等
第三步,确定各方面的因素在其中的权重(即百分比)
7.4.4 多重环节技术
7.4.4.1 什么是多重环节技术
多重环节技术:
把整个发展过程区分为若干环节,讨论每个环节发展的可能方向和需要的条件,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事人可以做什么能够让事情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或者可以做什么来扭转上一个环节带来的不利局面
把整个发展过程区分为若干环节,讨论每个环节发展的可能方向和需要的条件,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事人可以做什么能够让事情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或者可以做什么来扭转上一个环节带来的不利局面
7.4.4.2 多重环节技术的步骤
第一步,需要把事情发展过程区分为若干环节或阶段,需要列出具体时间点
第二步,讨论每个阶段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三步,讨论如何把每个阶段的机会导向自己所期望的结果
7.4.5 照见未来技术
7.4.5.2 即时强化短路模型
即时强化短路模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当下结果的影响,而不太受未来结果的影响
7.4.5.3 照见未来技术
照见未来技术:
通过某种技术形式让来访者能看到远期未来,并把远期未来结果与当下行为联系起来,影响当下行为选择的方法
通过某种技术形式让来访者能看到远期未来,并把远期未来结果与当下行为联系起来,影响当下行为选择的方法
第8章
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
8.1
核心信念的意涵
核心信念的意涵
8.1.1 核心信念层级
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是认知信念中的最底层,是信念的核心
它决定着具体生活领域的中间信念,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自动思维。不同核心信念,对相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中间信念和自动思维
8.1.2 核心信念的类型与内容
具体内容涉及三个主题:对自我、对他人和对世界的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认识
按照其性质:分为负性核心信念和正性核心信念
对自我
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人认为自我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或者是没价值的
对他人
关于他人的核心信念,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人认为他人是无能的、全能的,或者是坏的
对世界
关于世界的核心信念,是对整个人际世界,也就是个体所生活的周围群体的一个整体性的观念
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人认为世界是冷漠的、敌对的
8.1.3 核心信念与童年
核心信念是个体在成长初期逐步形成的,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强化或巩固
8.2
心理问题成因
心理问题成因
8.2.1 自动思维是情绪行为症状的直接原因
8.2.2 自动思维是受核心信念和情境双重决定的
8.2.3 核心信念是幼年时期形成的
8.2.4 补偿策略是为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起来的
个体在形成负性核心信念的同时,也在发展他的补偿策略
8.2.5 补偿策略失效导致今天的心理问题
一旦生活环境发生重大的改变,原来有效的补偿策略可能就变得不再有效
8.3
核心信念的形成
核心信念的形成
8.3.1 基因影响个体反应倾向
8.3.2 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
8.3.3 社会比较
8.3.4 创伤事件
8.3.5 重要他人评价
8.3.6 儿童对早期经历的解读
8.3.7 行为方式
8.4
核心信念的机制
核心信念的机制
两大机制
执行机制
是按照核心信念的要求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化解来自生活中的挑战
补偿策略或应对策略
维护机制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进行某种筛选,使它能与核心信念一致,让某些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之中以增强或巩固核心信念
8.4.1 补偿策略
核心信心机制图
8.4.2 维护机制
碰到某些与核心信念不一致的信息或事件时,核心信念图式就会动用一些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常见做法
忽视
对这些视而不见
否认
不承认这个事实
扭曲
把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事情,变成一个消极的、负面的事件
核心信念的维护机制,就是通过认知歪曲来实现的,表现为
选择性负面关注:关注那些与负性核心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对正面信息视若无睹(忽视)
低估正面证据:淡化正面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拒绝相反解释:拒绝客观存在的事实,否认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解释
8.5
核心信念的识别与治疗路径
核心信念的识别与治疗路径
8.5.1 识别核心信念
方法一:从自动思维中识别核心信念
方法二:通过归纳自动思维来识别核心信念
方法三:应用箭头向下技术来识别核心信念
8.5.2 治疗路径
第一种是先解决核心信念,再解决中间信念,最后解决自动思维
第二种路径是先解决自动思维,再解决中间信念,最后搞定核心信念
为什么从浅入深
(1)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要比核心信念更容易改变
(2)认知行为治疗方面的咨询更关心症状而不是病根
(3)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策略是“用现在的经验去修正过去的经验”
三层信念的验证难度
第9章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
9.1
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是基于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全面的、客观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健康人格是建立在人格经验的完整性上的
人格经验的统整性: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不是全能和无能,也不是不可爱和可爱,而是程度上的区别,是能力程度和可爱程度的区别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不是全能和无能,也不是不可爱和可爱,而是程度上的区别,是能力程度和可爱程度的区别
健康人格包括三个方面
认知自己
认知自己就是要认识到人格经验的全部
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要肯定自己
发展自己
发展自己是健康人格的人生追求
9.2
养育健康的孩子
养育健康的孩子
9.2.1 不要试图做完美的家长
9.2.1.1 你有需求,我有要求
四种类型的家长
两层含义
家庭教养方式的确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孩子养成的性格就会不同
父母与孩子互动存在两个维度:对孩子需求欲望的满足(接纳/反应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或控制(要求/控制性)
结论
家长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程度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式
9.2.1.2 母亲通常是孩子心理问题之源
两方面原因
(1)孩子需要的满足往往是母亲提供的
(2)社会对孩子的要求通常也是由母亲来执行的
9.2.1.3 家长的局限
家长有局限,孩子也有局限,不可能十全十美
9.2.1.4 家长要及时、充分地满足孩子基本需求
两方面需求
(1)生理方面的需求,就是对食物、温饱、健康、舒适等方面的需求
(2)关系方面的需求,就是与人待在一起,保持爱、支持、肯定等方面需要
9.2.2 肯定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9.2.2.1 肯定是前进的动力
肯定是正性核心信念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9.2.2.2 肯定是前进的基础
追求进步、追求成长是所有人的心理动力
9.2.2.3 希望为孩子成长指明方向
家长需要注意一个原则“表达希望应当肯定在前”
9.2.2.4 表扬和批评都应该具体
表扬和批评的时应当尽量具体,不要去贴标签,不要把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归因于某个特质(能力、性格、品格等)
标签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不好的
9.2.3 相信孩子的能力,陪伴孩子成长
9.2.3.1 相信孩子的能力,把主导权交回给孩子
9.2.3.2 陪伴孩子,协助其解决成长烦恼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要和孩子肩并肩站在一起
9.3
心理健康的十种思维方式
心理健康的十种思维方式
9.3.1 从相反立场思考——学习控辩方思维
9.3.2 看到不一样的未来——学习可能区域思维
9.3.3 你能阻止毁灭——学习多重环节思维
9.3.4 你选择相信观念——学习代价收益思维
9.3.5 幸福是个比较级——学习评估零点思维
9.3.6 站在两极之间——学习认知连续体思维
9.3.7 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学习发散思维
9.3.8 担心是多余的——学习行为试验思维
9.3.9 这事儿该赖谁——学习饼图思维
9.3.10 你能看到未来——学习照见未来思维
第10章
结束会谈
结束会谈
10.1
结束的安排
结束的安排
10.1.1 结束的时机
(1)既定疗程之内实现了咨询的目标而顺利结束
(2)来访者在一个疗程即将结束之前,咨询师询问来访者是否继续咨询,因来访者决定不再继续而导致的咨询结束
(3)来访者生活的偶发状况导致心理咨询不能继续下去
10.1.2 安排结束会谈的时间
做完疗程后结束:4次会谈时间来结束
终止疗程而结束:2次会谈时间来结束
意外终止而结束::1次会谈时间来结束
10.1.3 结束会谈的内容
回顾
重新审视整个心理咨询的历程
展望
讨论咨询结束之后的未来,即讨论如何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方法和知识来解决未来生活当中会遇到的问题
10.1.4 应对分离焦虑
加大时间间隔是处理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
临近结束时,引出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10.2
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效果评估
10.2.1 回顾咨询过程
回顾咨询过程和阶段
总结成功经验和心得
10.2.2 咨询的收益
心理咨询收益成长化
把心理咨询的收益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转移到来访者所获得的成长方面
心理咨询收益技能化
让来访者来回顾自己通过心理咨询都学到了些什么
心理咨询收益广泛化
把来访者的收益拓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10.3
应对未来生活
应对未来生活
10.3.1 问题并没有完结
(1)残留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咨询并不是在完全解决来访者问题之后结束的,而是在某些残留症状的情况下结束咨询的
(2)复发问题:许多的心理疾病还有复发的问题(例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等),要能加以应对
(3)新问题: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再次出现
10.3.2 应对问题的策略
(1)残留症状:来访者应当继续应用会谈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法
(2)复发问题: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讨论症状复发的标志,来访者需要及时意识到,咨询师要与来访者讨论症状复发的时候的应对办法
(3)新问题:来访者就需要用过去所学会的方法,举一反三地来解决这些问题
10.3.3 预告巩固性会谈
巩固性会谈一般安排1~3次,首次应当安排在3个月以后,第二次安排在6个月以后,第三次安排在一年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可提前
10.4 为结束会谈早做准备
(1)把进展归功于来访者
从“改变认知和行为,所以改变了情绪”的角度进行总结,强化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2)传授和使用在治疗中学会的工具/技术
让来访者能够有意识地从技术和方法层面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在未来就更有可能去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
(3)为治疗期间的病情反复做好准备
来访者开始感到好转,咨询师就要让他想象如果他开始感到更加糟糕时,他会怎样想。通过这样的想象,让来访者为有可能现的病情反复做好准备。
(4)自我治疗会谈
在常规的会谈逐渐减少的时候,咨询师可以鼓励来访者尝试进行自我治疗会谈
(5)为结束治疗之后的病情反复做好准备
随着治疗将要结束,咨询师可以鼓励来访者做一张应付卡,上面写下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他将要做什么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