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却有专长:中医基础:1特点,精气,阴阳,五行
2024-12-18 11:24:5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根据中医师承教材制作,用于中医 师承考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概念:——所谓整体,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包含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形神一体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
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
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
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辩证与论治的概念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
论治:——辨证得出诊断后,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辨病与辩证的关系:——通过辩证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的症状,但是又可以分为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不同的证,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不同的证,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
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精气学说
概念
精的概念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气的概念
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也就是气机,升降和出入是精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精气学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精气,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
中医学中的应用
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含义
一般的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事物阴阳的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其二,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其二,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对立:——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例如:左右,上下,动静,出入,升降,昼夜,寒热等
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周易·系辞下》所说:“天地氤氲[yīn yū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消长平衡
①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是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体现;
②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体现。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物质与功能之间、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都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变化之中的。
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中医学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
外为阳,内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头部为阳,足部为阴;
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体表中之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
脏腑中则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
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
根据气是无形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作用,
血是有形的物质,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则气为阳,血为阴;
在气中,则卫气为阳,营气为阴。
至于津液,则津清稀而薄,故属阳;液则稠厚而浊,故属阴。
经络循行的阴阳属性
就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如手足三阳经),
而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
而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
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
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讲,则胸属阳,腹属阴。
同样,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来分,则心肺在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
肝脾肾在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又称“至阴”)。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讲,则胸属阳,腹属阴。
同样,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来分,则心肺在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
肝脾肾在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又称“至阴”)。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
阳气在外,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外卫机能。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为阳气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为阳气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说明脏腑的功能活动
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
凡属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阴。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凡属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阴。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
阴阳相互协调和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病理方面的应用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邪气中,寒、湿、燥属阴,风、暑、火属阳;从内外言,外感病因为阳,内伤病因为阴等”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
盛为邪实,虚为正虚
阳胜则热
指阳热充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产热过剩或散热不利之病理状态。如急性热病初起,发热面红,体温可达38℃以上,甚至高热、烦躁。阳热偏盛则灼耗阴津,故热病常见口渴喜饮、便干溲少等津亏液少的病理表现。
阴胜则寒
指阴寒内盛,功能抑制或障碍,从而导致阴寒水湿病邪积聚,机体热量不足等病理状态。如受寒饮冷,寒邪直中于里的病证,可见腹痛、腹泻、怕冷、喜热等症
阴虚则热
指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相对阳亢,功能虚性亢奋,从而出现低烧、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病理表现。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损,全身性功能衰退,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亢,从而出现热量不足的虚寒性病理状态。
阴阳互损及转化
指精与气或气与血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致的虚实病变。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常导致对方也不足,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常导致对方也不足,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阴阳转化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证候的阴阳属性会发生转化,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发生质的变化。
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诊法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病在阳分,晦暗者病在阴分。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病在阳分,晦暗者病在阴分。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确定治疗原则
依据对立制约的原则
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盛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依据互根互用的原则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宜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为正气不足之虚实证,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为正气不足之虚实证,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其中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
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其中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
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五行学说
概念
五行含义
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是归纳宇宙万物并阐述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yuán]稼穑 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归类方法:——
①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②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①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②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归类表
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五行生克图
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五行关系紊乱,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
①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
②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①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
②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
①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如木亢侮金等;
②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①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如木亢侮金等;
②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两种:
一是子行充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火旺导致木亢,终至木火皆亢。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称为“子盗母气”,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终至木水皆不足。
一是子行充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火旺导致木亢,终至木火皆亢。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称为“子盗母气”,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终至木水皆不足。
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方面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例,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病理方面的应用
说明五脏疾病的发生,——由于五脏外应五时,四时六气异常,可导致主时之脏首先受邪而发病。如春季肝先受邪,夏季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季肺先受邪,冬季肾先受邪。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的传变。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一般多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还可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色脉相符;或色脉不符,若见沉脉,则属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若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其他四脏亦可据此判断。
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指导脏腑用药:——例如:青色,酸味,属木,入肝。赤色,苦味属火,入心等
控制五脏疾病传变:——例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乘土,将病脾胃。可以提前预防:《难经77难》所说”将按治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治则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达到滋养肝肾之阴
金水相生法
养肺阴以滋肾阴,达到滋补肺肾阴虚
培土生金法
通过补脾益气儿达到补肺气的治法
益火补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后在这里指的是“命门之火”而非心火,益火,即补益名门之火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治疗法治则
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火平肝和胃的治法,或称调和肝胃
培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
注意,此处的水并不是肾水
注意,此处的水并不是肾水
佐金平木法
滋肺金,清肝火,
泻南补北法
泻心火,肾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旺盛,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指导针灸取穴
可以根据12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取穴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如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