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沉淀与提取--构建笔记系统
2022-01-18 22:52:31 1 举报
知识沉淀与提取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高效的笔记系统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笔记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记录和整理信息,使我们能够在需要时迅速找到相关内容;其次,它应该支持多种格式的笔记,如文字、图片、音频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它还应该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让我们能够轻松地检索到所需的知识点;最后,它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随着我们的知识体系不断壮大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笔记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沉淀与提取,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外脑的载体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学习』,因为这才是承载我们知识标签的大本营,我们所有的知识标签都以这个分类为底。
规律性的清理收集箱
举例:
2、等待处理这个文件夹承载我们当天的日程,备忘录,记事本,沉思录、日记本等等。你应该有体会,大脑凭记忆力处理这些事情有多坑爹,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事情交给外脑处理,把日程,待办事项等全部移到这个文件夹里,把这些事情全部从大脑中清理出去,想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直接来翻这个文件夹,效率高的飞起。
举例:任何笔记都不会逃过这个三个分类的,所以它是符合 MECE 的,我们就以它作为划分知识的标准,作为『归档资料』的打底文件夹,这样我们就实现了最简层。
部署索引系统
为什么要建立目录编码?因为有了目录编码后,笔记就能实现自动排序!!笔记本一般都是按照名称排序的,比如,数字 1 在数字 2 前面,字母 A 在字母 B 前面,如此就会非常有序,可参考微信好友目录哈~如果你没给它这样规则化命名,则会出现乱序情况,会让笔记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但如果你设置了编码,就能实现自动排序,非常爽啊~所以我们采用图书目录编码,一箭双雕,不仅让结构逻辑层次清晰,而且还能实现自动排序。
管理笔记的核心——“归档资料”
储存体用于管理 「文件夹的系统」,而索引体则用于管理 「标签的系统」
1.知识结构体系化:笔记与笔记间的知识点不分散,不是乱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2.方便管理:看到不头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3.提取方便,高效: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这一点满足不了,找一个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这套系统就没有多少意义。
迭代内容,删掉过时的东西,填充空白的内容
1.收集箱这个就相当于你在各大平台点的收藏,比如我们拿手机刷到好文了(比如这篇文章哈~),我们就可以把各大平台的好文,一键集中扔到这个收集箱中。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负责收集,你不必操心该放到那个分类,所有的好东西,一股脑扔进去就 OK 了,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解放我们分类归类的时间,等到了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晚上统一处理,这样既不打断我们当前手头的事情,同时又确保了收藏的文件不会乱七八糟,又能让你认真的评估和精读这篇文章,确保进入你笔记的都是精品。
参考了 「儒家的最高理想」 把一个人的一生所有的知识分成了四类
如果你收集到的资料,长期堆积在收集箱中不去清理,内容被到处归类,那么这套系统很快就会被你搞残。建议每个周末拿出固定的时间,清理一次收集箱。
常见的外脑
好的外脑
3.将来可能这里主要承载计划、规划、想法、点子类的东西。比如你看到了一个点子,发现了一个项目,你就可以先把它扔到这里,作为你的灵感库。
必须部署一套规则化的操作系统,让我们的知识笔记全部跑在这套管理系统之上,保证底盘不乱,根基稳,而不是随性而建。——GTD 操作系统
前面有『 # 』的,说明它是标签。而前面有『 - 』的说明它不是标签,这些东西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连接标签,把标签串联成系统的连接符号,帮助我们看的更清晰,更有结构和层次感,它们是不参与索引的,当然『 - 』符号你可加可不加,但是『 # 』这个符号,我建议一定要加上
构建外脑的必要性
如何构建好的外脑
4.标签化原则
四大原则1——最简层原则
4.归档资料这个是我们的知识的大本营,最终所有的信息和笔记都会被归入到这个文件夹中,我们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完毕以后,就放入这里,以供随手复习和使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如何让提取效率更高
什么是GTD操作系统?Getting Things Done这是由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在他的著作《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精髓是把所有待办任务都从大脑里移出去,清空大脑,用外部的工具去管理任务,让大脑的全部资源都用来思考,而又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
3.意义不明的层,坚决不要
2.笔记文件规范化命名
比如下图,我就在这个笔记的某一处的知识点,打上了三个标签,当我需要找这三个标签任意一个的时候,云笔记会迅速帮我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并且打上高亮,这样整篇文章都变成了我标签系统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它不再属于原作者,而是属于我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就回答了上面所说的为什么要在标签上加一个#,原因就在这,如果你不加这个识别符号,搜索到的东西就会乱七八糟,异常痛苦啊,这是坑,我已经替你们踩过了~
外脑的两个系统:第一个是储存笔记的系统。第二个则是索引笔记的系统。
外脑不规则导致的问题
大脑只会记住最能帮助我们生存的信息,至于无关紧要的,它为了节省脑力资源会尽可能的忘记它们。方法就是——建立外脑。
打标签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设置的,你可以给一个知识点打上无数个标签,当你搜索任何一个标签维度的时候都能够索引到这个知识点。
四大原则3——统一命名原则
打造完毕后的事宜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有很多个维度。如果你把某事物按照一个维度归类,你就相当于把它给定死了,同理我们的知识依旧如此。很多人的笔记之所以没有效率,用的时候找不到,很大的原因就是你把知识给限定死了。
外脑要时常翻阅,只有你时常翻阅它,它才内化到你的大脑中。
四大原则2——目录编码原则
解决方案就是在笔记文件内处处打标签,如此可以瞬间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
5.专题研究比如我最近对唱歌比较感兴趣,那么我就可以单独这专题这里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服务于唱歌,当研究出成果了,再把它归入到归档资料中。
刚开始建立起你的外脑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建成类似我外脑那样的丰富,肯定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断迭代,更新,这才是你的外脑能持续运转,并且越用越顺手的核心。
大脑主要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
外脑的搭建:第一步:把收集知识有序的装进去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好,设立规则,以供随时提用。第三步:用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把需要的知识拿出来。
灵感与信息来自“知乎” 常青,《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27617/answer/1445129874
1.黄金圈法则命名:
GTD 工作流总共有 5 个步骤:收集、厘清、整理、归档、回顾。
所谓最简层原则就是让文件夹尽可能的少,层级尽可能的少,因为只有数量少,你看起来才不会头大,如果还是一层又一层的文件夹,那就和前面你看到的那四张笔记没啥差别了。
最终所有的笔记都会被汇总归档到『归档资料』这个文件夹之中,但是那么多的笔记,怎么去管理啊,还是像上面图中那四个案例一样,列出长长的一串文件夹吗?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