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2022-02-06 16:33: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血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血液
组成
总量:占体重7~8%
血浆
水
溶解于水的物质
血浆蛋白
组成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区别
血浆与组织液中电解质含量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是血浆中血浆蛋白含量较多,胶体渗透压不同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具有相同的总渗透压
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
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结合
载体功能、运输功能
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过程
抵抗病原微生物
营养功能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髓系
粒系
中性粒细胞
急性白血病
早幼粒为主
慢性白血病
中、晚幼粒为主
嗜酸性
嗜碱性
单核
红系
巨核系
幼稚→颗粒→产板
ITP(产板减少、幼稚颗粒增加---总的巨核细胞增加)
AA 幼稚、颗粒、产板减少
淋系
T淋巴
B淋巴
NK
红细胞
生成及调节
原料
蛋白质、Fe2+基本原料
Hb(血色素)
珠蛋白:四条肽链(蛋白质)
血红素:Fe2+
Fe的吸收
吸收形式Fe2+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HCl可以有助于铁的吸收--氧化剂
维生素C(还原剂)
网织红反映骨髓造血能力
叶酸
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运载体
VB12
甲硫氨酸循环
VB12是去甲基的辅酶→一碳单位--参与核苷酸合成(DNA)--核幼浆老(巨幼贫)
调节
EPO
合成部位”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子
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影响因素
缺氧(组织缺氧是促EPO分泌的刺激因素)
贫血
肾血流量减少
雄激素
主要通过提高EPO的浓度间接促红细胞生成
eg
雄激素VS雌激素
红细胞
肝硬化失代偿期→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
SLE:雌激素增加
其他
改变组织对O2的需求而间接影响红细胞生成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抑制红细胞生成
转化因子β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
数量
差异
新生儿高于成人
儿童低于成人
高原高于平原
妊娠后期相对减少(血浆量减少)
形态
双凹圆盘状
情况下:正常面积/体积比大
可塑变形性
双凹圆盘状
粘度--Hb
细胞膜弹性
渗透性
0.85%NaCl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渗透脆性实验+)
表面积/体积增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越快,悬浮稳定性越差
取决:血浆成分的改变
影响因素
沉降看血浆0-15mmol/L
血浆成分
沉降率增加,悬浮稳定性降低
eg
活动性结核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加
风湿热
球蛋白增加
MM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
(荡秋千越来越快)
胆固醇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沉降率减小,悬浮稳定性增加(小孩子摆乱东西)
白蛋白
卵磷脂
功能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调节血浆PH值
清除免疫调节物
红细胞表面有补体
破坏
溶血性贫血
血管外溶血
脾脏(最主要)、骨髓破坏
游离胆红素升高明显
血管内溶血
血红蛋白尿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炎症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反应
碱性粒细胞
释放肝素发挥抗凝作用(抗凝酶Ⅲ)
释放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Ⅰ型超敏
参与寄生虫免疫应答
单核细胞
巨噬
晚期炎症细胞
对肿瘤和病毒有强杀伤能力
加工处理呈递抗原,参与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20%~40%)
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分类
T淋巴--细胞免疫,胸腺中成熟
寿命较长,数月至一年以上
B淋巴--体液免疫,骨髓中成熟
NK细胞--机体固有免疫的执行者
血小板
生成和调节
生成
周期:原始到释放8到10天
产板巨与颗粒巨
调节
TPO血小板生成素是血小板生成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
数量
变动
冬季午后较春季清晨高,剧烈运动妊娠中晚期升高,静脉较毛细血管高
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降低到50时,毛细血管脆性增高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
血小板+血管壁上的胶原纤维=vwF因子作用下粘附
桥梁,vwf
缺乏,von willbrand病
粘附因子
糖蛋白GPIb
粘附功能受损原因
GP/Ib/IX/V缺乏,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vWF缺乏,von willebrand病
胶原纤维变性
释放
生理性致聚剂
五组上凝胶,TXA2,ADP
五羟色胺
组胺
肾上腺素
凝血酶
胶原
TXA2
ADP
聚集:物以类聚(血小板与血小板聚集)
TXA2(血栓素)--血小板临时释放
花生四希酸→COX1/COX2(NSAIDS抑制)→TXA2/前列腺素/白三烯
TXA2:
参与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前列腺素
胃粘膜保护剂
参与炎症作用
发热
疼痛
白三烯
吸附
纤维蛋白形成
除4是钙,其他是蛋白质
89血友病
收缩
血凝块→收缩蛋白
ITP血小板减少→血块收缩不良
生理性止血
过程
缩血管
血小板粘附到胶原上(vwF)---血小板止血栓TXA2
粘附
聚集
释放
血凝固、纤维蛋白形成
吸附
收缩
凝血因子(蛋白质)
肝脏合成
12激活11,表面积活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是
分支主题
内外源性激活途径联系方式
F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FXa
内源性凝血因子X酶复合物
抗凝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I2
NO
抗血小板
抗凝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产生部位:抗凝血酶,肝和血细胞产生
蛋白质c
肝
灭活5,8
不稳定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管内皮细胞
肝素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增强抗凝血酶III
增强组织凝血酶途径抑制物
体内体外都能抗凝
华法林,vitk拮抗剂,体内抗凝
枸橼酸钠,草酸钾,体外抗凝
溶栓
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
分解一因子
12因子和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酶原
tpa,upa激活纤溶酶原
降解产物小肽
抗凝
理化性质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血液容积
血液比重(全血>血浆>血清)
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大
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血红蛋白越多,红细胞比重越大
血液粘度(摩擦力)
全血粘度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流切率
血浆粘度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血浆PH:7.35~7.45
主要取决于NaHCO3/H2CO3比值
肺:排出CO2
肾:泌H+ HCO3-
蛋白质钠盐/蛋 白 质
Na2HPO4/NaH,PO4
RBC:K+Hb/Hb
血浆总渗透压(0.85%的NaCl溶液)
渗透压与数量有关,和种类、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280-310
总论
接近于血浆晶体渗透压,但不等于
主要来自于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或电解质
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高、血管外晶体渗透压高→血管内外渗透压相等
晶体渗透压
Na Cl K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次要部分
白蛋白(清蛋白)主要构成(分子量小--数目多)
输白蛋白后需要利尿剂(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利尿减轻血管内的水)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组织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
等渗不一定等张
等渗溶液
0.85%氯化钠
5%葡萄糖
血型
概念
分类
ABO
igm
Rh
IgG抗体阳性
凝集素
伽马球蛋白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
交叉配血实验
主侧:受血者(血浆)+供血者(血细胞)
次侧
输血5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