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循环系统
2022-02-06 16:33:5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循环系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心脏
心脏的泵血过程
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容积=血量)
主动脉压力>左室压>左房压
快速射血期
左室压>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容积迅速减小
减慢射血期
左室压<主动脉、左室压>左房压、左心室容积继续减小
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主动脉>左室压>左房压
快速充盈期
主动脉>左室压、左室压<左房压
减慢充盈期
主动脉>左室压、左室压<左房压
心房收缩期(25%)
房颤(无有效心房收缩)
第四心音消失
减少25%的射血量
心音
第一心音
房室瓣关闭发出的声音
等容收缩期初
第二心音
半月瓣发出的声音
等容舒张期初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心房产生
房颤不能产生第四心音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每搏输出量(70ml)
一侧(左侧)心室一次射血搏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率
<180
充盈不足
搏出量
前负荷(体积):心房收缩期
异长调节(前负荷改变,对心脏微小搏出量的调节,体位的改变)
Fank-starking机制
后负荷:动脉血压增加→搏出量减少→代偿机制
异长调节(前负荷改变,对心脏微小搏出量的调节,体位的改变)
Fank-starking机制
横桥连接的数目增多
等长调节(高血压,心肌收缩能力)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Ca释放入胞浆→增加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能力
活化横桥数目,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
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Ca释放入胞浆→增加心肌收缩能力
激素调节
射血分数(55%~65%)LEVF
心衰、扩张性心肌病
心指数3.0~3.5L/(min*m2)
不同身材的心功能
每搏功:一次射血做的功
高血压患者
心脏效率:心脏做的外功占心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20%~25%)
每分功:每搏功*心率
高血压做功增加
电生理
分类
第一种分类
工作细胞
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第二种分类(0期去极化开放通道不同)
快反应细胞:快Na通道
心室肌
浦肯野
慢反应细胞:慢Ca通道L型
窦房结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左心室)--工作细胞
静息电位:-70~-90
0期(钠离子通道)开放快速去极化达到峰值
阈电位-70
河豚毒阻断
1期(钾离子通道)钾离子一过性外流然后关闭期
2期开放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达到平衡平台期
心室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期+开放快速复极化
4期静息电位
心房肌
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乙酰胆碱敏感的钾通道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最大负电位-70
Ik1通道少
0期Ca2+L型电流缓慢内流
阈电位-40
3期Ca2+内流减少 开放K+外流增多
4期(自动去极化意义:此时处于超常期使得0期时少量的钙离子内流就可以爆发一个动作电位)
递减性的K+外流(最重要!!甲苯磺胺类药物可以阻断)
T型Ca2+内流增加
递增性的IfNa+内流(可以被铯阻断)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主要递增性的lfNa+内流
最大负电位-90
特点
心室肌细胞对河豚毒可以阻断,敏感性较低
神经细胞对河豚毒可以阻断,敏感性较高
骨骼肌细胞对河豚毒可以阻断,敏感性较高
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Na通道完全失活
局部反应期:Na通道开始复活
相对不应期:Na通道部分复活
超常期:Na通道大部分复活
传导性(浦肯野网快)
全或无的收缩
传导速度
最慢:房室束(房室延搁机制)
最快:浦肯野纤维
影响传导速度
心肌细胞结构
0期Na内流速度和幅度
膜电位的水平
周围细胞的兴奋性
自律性高
窦房结
0期:CaL型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
影响因素
4期去极化速度(最重要)
最大负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收缩性
骨骼肌、心肌对比
骨骼肌
(三联管)
钙离子来源于几乎全是终池
动作电位打开钙离子通道--释放入胞浆(构象改变)
等级收缩,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细胞
(二联管)
钙离子80%来自心脏剩余来自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
动作电位→L型Ca2+→释放钙→钙结合位点→打开钙离子通道→释放入胞浆
闰盘(缝隙连接)
同步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心脏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正性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
子主题 9
Ca2+内流增加
兴奋性:
收缩性2期:钙离子内流增加→2期平台期延长
自律性4期:递增性的Na+内流(可以被铯阻断)T型Ca2+内流增加,自律性↑
L型T型钙电流和If电流增加
传导性性0期:Ca2+和Na+
时程:2期平台期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有效不应期:延长
对复极K+外流的影响:无影响
四期自动去极化
变时
两种正离子内流增加
房室结传导最慢
变传导
左右心室LCa传导
变力
内流增加,
子主题 5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迷走神经(负性作用)---Ach
Ca2+内流减少、K+外流增加、Na减少
兴奋性:L型T型钙电流和If电流乙酰胆碱依赖钾通道激活
收缩性:钙离子内流抑制收缩性↓
自律性:K外流增多更靠近负,自律性↓
传导性:传导性↓以上心输出量↓
对复极K+外流的影响加快
分支主题
心血管调节
血管生理
血流阻力
血管半径(关系最大) r的4次方
血液粘度
血管长度
eg气道阻力:气道半径关系最大
动脉血压的形成
(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微动脉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低也最显著):
循环血量(有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左心室收缩力增加)
心率↑
舒张期↓↓在舒张末期留大动脉血液↑
舒张压↑↑ 收缩压↑ 脉压↓
外周阻力↑
小动脉+微动脉
在舒张末期留大动脉血液↑
舒张压↑↑ 收缩压↑ 脉压↓(动脉进入静脉的阻力)对舒张压影响大;
动脉血液对管壁的压力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30~40
大动脉弹性减弱(大动脉根部扩张能力减弱)舒张压降低
静脉回心血量
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4~12cmH2O
影响
心脏射血功能↑CVP↓(留下的血减少)
有效血容量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CVP↑
心衰
左心衰竭中心静脉压不升高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主要受外周静脉压和CVP之差的影响,及静脉对血液的阻力)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的收缩力量(右心室射血功能)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静脉中有瓣膜,骨骼肌挤压静脉血回心,当静脉曲张时瓣膜失调)
体位的改变
休克患者:两头翘--增加回心血量
呼吸作用
吸气→静脉血回心血量增大
跨壁压降低
回心多
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
交感N
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
α受体缩血管效应>β2受体舒血管效应
密度分布最大的是皮肤
血管里面是微动脉
分支主题
舒血管
交感N
Ach
骨骼肌、汗腺血管
M受体舒血管>α受体缩血管
子主题 3
副交感N
Ach
脑膜、唾液腺、外生殖器
蛙皮素
心血管中枢
分支主题
动脉血压调节
短期
神经调节
压力、心肺、化学感受器
心血管反射性
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感受血压变化导致的血管壁的牵张变化
颈动脉窦→窦神经→延髓
主动脉弓→迷走神经→延髓→迷走神经→心血管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化学感受器反射---感受血氧分压PO2、PCO2、H+浓度
窦神经→颈动脉体
迷走神经→主动脉体
心肺感受器反射
(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的感受器→等血过多时受到牵张反射→下丘脑→释放→肾脏血流量增加→排尿,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DH)
长期
神经+体液调节
肾-体液控制调节
RASS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肝脏→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Ⅰ→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氨基肽酶)→Ⅲ→(氨基肽酶)→Ⅳ
肾素:致密斑→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刺激因素→致密斑
循环血量下降
Na+下降
交感神经兴奋
ACEI(xx普利)
慢性心衰
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收缩效应最强
促进醛固酮分泌
血管紧张素Ⅲ
促进醛固酮分泌作用最强
血管收缩
血管紧张素缩血管机制
外周机制
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
血压升高
微静脉收缩
回心血量增加
交感缩血管N纤维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促进醛固酮
增加口渴→喝水→血容量增加
中枢机制
使中枢对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低
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加强
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缩宫素
下丘脑→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进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多巴胺)
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占80%)α1≈β1≈β2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结合起到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对血管的作用
皮肤、肾脏、胃肠道
α1受体(缩血管效应)
骨骼肌、肝脏
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
β2>α
小剂量作用β2引起血管舒张
大剂量β2+α引起血管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占20%)α1>β1>β2
来源肾上腺素髓质+交感神经纤维末梢递质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结合起到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血管
α1:全身缩血管→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反射→降心率→降心率>加速心率→降心率
抗利尿激素(ADH)=血管升压素(VP)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储存在垂体
升血压,缩血管效力最强之一
小剂量:仅仅发挥抗利尿作用,只有当细胞外液量明显下降→升血压
刺激分泌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循环血量减少
刺激心肺感受器
动脉血压下降
压力感受器
ADH机制
作用在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升高血压
作用在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血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
舒血管物质
NO--硝酸甘油
前列环素
内皮超极化因子
等
缩血管物质
缩血管效应最强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
抗利尿激素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微循环
微循环的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真毛细血管
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很大---物质交换场所
微动脉
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微动脉
是体内对血液压力最大的血管、外周血管阻力的形成原因
体循环中血压降落最显著
调节动脉血压起到主要作用
调节器官血流量起主要作用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没有神经分布--受到腺苷的调节
主要是受局部体液调节
微循环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
→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舒张→毛细血管血流量↑→代谢产物清除→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收缩→代谢产物堆积→
直捷通路(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供血给骨骼肌)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皮肤)-散热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组织液的生成和平衡
晶体渗透压(压水)
右心衰
左心衰
胶体渗透压(吸水)
肝硬化
营养不良
肾病综合征
毛细血管璧通透性
感染
烧伤
过敏
淋巴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烧伤、感染、过敏---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
影响冠脉血流量
心脏收缩/舒张的影响
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心肌强烈收缩→冠脉急剧减少血流量
快速射血期
冠脉增加
缓慢射血期
冠脉相对减少
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冠脉急剧增加血流量
快速充盈期
缓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影响因素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调节
神经
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但是兴奋导致代谢产物增多→血管舒张→冠脉血流量增加
交感继发性舒血管作用>直接缩血管作用
迷走神经舒张冠脉,但是对心脏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收缩心脏即继发性作用相反
体液
儿茶酚胺(类似交感神经)
甲状腺激素→冠脉增加
NO等舒张血管
自身
最主要冠脉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水平呈正关系,腺苷最重要角色
跨壁压=血液对血管壁压力—血管外组织对血管壁的压力
(绑腿血管外组织对血管壁的压力↑回心血量↑得出结论跨壁压↓回心血量↑)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