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呼吸系统
2022-02-06 16:34:3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呼吸系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动力
分支主题
直接动力
外界环境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间接动力(原动力)
肺内压→肺容积→肺扩张、回缩→呼吸肌运动
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吸气→肺容积增加→肺内压减小→外界空气进入肺泡→肺内压增大→吸气末(大气压=肺内压)→气流暂停
呼气→相反
分支主题
平静吸气-吸气肌收缩
平静呼气-吸气肌舒张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原理
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之间
肺静止
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肺回缩压)+胸膜腔内压
肺吸气末、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
大气压=0时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为负值(负压)
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增加→上下腔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增加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学意义(三管+开放性气胸)
维持肺扩张状态(开放性气胸)
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气道阻力减小
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70%
肺的弹性组织(主要)
肺组织本身(1/3)
肺泡内液-气表面张力【肺泡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回缩趋势
Ⅱ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下降
成分
脂质90%
二棕榈酰卵磷脂
软脂
蛋白质10%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分布
液-气界面、肺泡内侧面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吸气→活性物质密度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大
缺乏→肺泡塌陷
减少肺组织液生成形成肺水肿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如果没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大→顺应性小
胸廓的弹性组织
顺应性:反应肺的变形能力
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反比
肺气肿→弹性纤维破坏→静态顺应性增加
限制性肺通气障碍→顺应性减小
非弹性阻力30%
气道阻力(主要)
影响因素
口径(最主要)
类似血管阻力
r的四次方成反比
气流的速度
速度越大→阻力越大
气流形成
形成湍流
神经
交感→扩张→阻力变小
糖皮质激素
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气道阻力减小
cANP
惯性阻力
组织粘滞力
肺通气功能评价
肺容积
潮气量TV
平静呼吸状况下
吸入、呼出的气体量(涨潮、退潮)
500ml
补吸气量
最大呼吸情况下
潮气量=吸气量
用力吸气
补呼气量
最大呼吸情况下
呼气量=潮气量
用力呼气
余气量(残气量)
最大呼吸情况下
最后剩余气体
防止气泡塌陷
肺容量
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FRC
平静呼吸情况下
功能残气量=残气量+补呼气量
缓冲CO2
肺活量VC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限制性肺疾病
肺总量TLC
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
用力:时间最快速
用力呼气量FEV
尽力尽快
单位时间FEV1、FEV2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150ml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肺通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
每次呼吸肺泡更新量1/7
肺的换气、组织换气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直接动力
PCO2最高→细胞内液
PO2最高→吸入空气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
组成
肺泡上皮细胞
肺间质
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疾病
ARDS
特发性肺纤维化
呼吸膜的面积
通气/血流比 V/Q
肺泡通气/肺血流量=4.2/5=0.84
肺血流量=心输出量
肺尖(气往高处走)大
肺底(液往低处走)小
增大、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
V/Q增大→V大 Q小→类似肺泡无效腔增大
肺栓塞>0.8
V/Q减小 V小、Q大
支气管哮喘
废气在肺泡中增加
类似动静脉短路
影响气体的扩散速率
v=(分压差、溶解度、扩散面积、温度)/(√分子量、扩散距离)
扩散系数=溶解度/√分子量
分压差:气体交换的方向、动力
溶解度:速率、系数、比较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大部分)
02
Hb+O2→HbO2
发绀
Hb>5g/100ml血液
发绀不一定是缺氧
缺氧
真性血红蛋白增多症
特点
反应快
可逆反应、不需要酶参与
HbCO结合力强、并且反应不可逆
樱桃色
S曲线→左移→亲和力增大→组织极度缺氧
PO2物理溶解--无影响
血氧含量下降
氧合反应
氧解离曲线
S型(协同效应)
分支主题
横:PO2 纵:血氧饱和度
上:PO2>60 →稳定血氧饱和度90以上、影响不大
高原适应
中:40~60 →陡峭→影响较大
供氧
下:15~40→影响最大
缺氧组织细胞
解离作用
供氧储备
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
P50
右移→亲和力下降
五大因素(右移)
PH↓
H+↑
PCO2↑
稳定↑
2,3-DPG↑
分支主题
有饱和点
波尔效应
H+
Hb结合O2的量(化学结合)
血氧饱和度>95%
含量/容量
血氧容量
能力:结合的最大的氧气量
血氧含量
实际
CO中毒
不影响氧分压
不影响血红蛋白氧容量
CO2
HCO3-(主要形式)
CO2+H20→H2CO3(碳酸酐酶)→HCO3-+H+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7%
不需要酶
无饱和点
何尔登效应
影响CO2和血红蛋白反应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
外周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感受物理溶解
氧分压
不是氧含量
中枢
感受脑脊液H+
影响因素
PO2下降
PO2下降→只能刺激外周
PCO2升高
PCO2下降
外周
中枢主要途径(通过血脑屏障)
H+升高
动脉血
外周主要途径(H+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脑脊液
低氧对呼吸调节
肺气肿、肺心病→阻塞性肺通气障碍→呼气性呼吸困难→Ⅱ型呼衰→长期PCO2升高→麻痹外周、中枢感受器→低氧调节
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
>1500ml
肺萎陷反射
明显萎馅
分支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