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2024-03-04 16:31:36 25 举报
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张宏杰
全书定位: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序
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
展现“中国式力量”
提供个人精神成长的力量
第一卷 京官时代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经历:
14-22岁,6次秀才未中
23-28岁,1833年,曾国藩第7次科举,终于考取秀才;1834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838年,参加会试,中进士
亮点:尚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超过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经历:
29岁,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生持之以恒
30岁,1840年,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京官生涯
而立之年,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
目的:洗刷身上的鄙俗之气
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虚伪”: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好色”
做法1: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把每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做法2:把日记给朋友们看,让大家一起监督
亮点1:“有恒”
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亮点2:“立志”
立志高远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经历
33-39岁,1843年,升为翰林院侍讲;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1849年,升为礼部右侍郎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
做法1: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早起
静坐一小时(冥想)
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
谨言(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养生(节劳节欲节饮食)
每天写日记
每个月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
练字
晚上不出门
做法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亮点:
从不取巧,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不走捷径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经历:
41岁,1851年,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得罪咸丰帝和京中同僚,但曾国藩在湖南的知名度和威望迅速提高
42岁,1852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结束京官生涯
做法:
指出京官:遇事退缩;务小不务大
指出地方官:拖;做表面文章
指出国家:财政紧张;军队战斗力不行
第二卷 湘军崛起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经历:
42岁,1852年,赴江西途中,回老家奔丧
43岁,1853年,接帮办湖南团练旨,出山练兵,却得罪湖南官场,差点儿被兵痞所杀
做法:
要想挽救天下,首先就要改变官场风气
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经历:
43岁,1853年,远走衡阳,赤手空拳创建湘军
44岁,1854年,奉命率师迎战太平军,遭遇靖港惨败,曾国藩第一次投水自杀
目的:平定太平天国之乱
为皇帝效劳
维护孔圣人的遗产
为被杀掉的百姓报仇
为被毁掉神像的神灵雪耻
做法1:挺“经”
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
取胜原因:
反向思考
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总结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反着来,可能就成功了
组织原则
纪律严明
“训”:重视政治教育
建立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
“练”:练习军事技术
选人原则
“将必亲选,兵必亲募”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用人原则
“选士人领山农”
运用西式武器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大清的根本政治原则
重满轻汉
“强干弱枝”: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或者说他的战略原则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亮点:
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
兵在精而不在多
出色的战略头脑,善于对战略环境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从大处落墨,进行整体的战略谋划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经历:
45岁,1855年,湖口兵败,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
47岁,1857年,被咸丰帝解除兵权,在家蛰居两年,反思自我,大悔大悟,完成为人处世的“脱胎换骨”
看清了自身的致命弱点:
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
偏激,好名;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对策:
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想问题
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
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
待人接物要更诚更敬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经历:
50岁,1860年,出任两江总督,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督抚大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
亮点1:“以静制动、反客为主”的战略思想
亮点2:“结硬寨、打呆仗”
半天行军,半天扎营
困城
战争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缠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曾国荃离职
裁撤湘军
第三卷 总督生涯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
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经历:
51岁,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亮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积极主动地研究外情
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1.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
2.诚信外交:对外谈判中,能答应的,大大方方答应,不能答应的,坚定不移
3.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经历:
54岁,1864年,攻克南京,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58岁,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成为疆臣之首
曾国藩一生做了三件大事:
平定太平天国
兴起洋务运动
培养人才(求才、观察、培养)(教李鸿章作文、做人、建军)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经历:
60岁,1870年,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迫于形势,接受了一系列屈辱要求,成为其个人生平上一大遗憾
人一定要做到“不忮不求”
克制自己的嫉妒心
克制自己的贪求心
第四卷 曾国藩的最后岁月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经历:
62岁,1872年,与李鸿章联名上奏,促请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这是曾国藩去世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总结(来自原文,有删减)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所以,在清朝士大夫中,他这个理学名家是第一个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当然,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他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