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22-04-05 15:57:20 10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豆瓣9.6分,不用多做介绍。 让我思考的更多、看的更远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要研究什么?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社会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最常见的取舍:时间(时间成本)。 休息、娱乐、工作、学习等等无时不在
社会面临的一种取舍:效率或平等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提高效率就是把蛋糕做大
平等:是指这些利益如何平等的分配给社会成员
两者尝尝相悖
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2:某个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当做出一项决策的时候你应当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需要的机会成本
原理3: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许多决策很少是黑白的选择,多是介于其间的灰色地带
理性的人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要让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动就是激励变化的过程,价格是很好的激励手段
如果政策改变了陈本或收益,也就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除了直接的激励外,需要注意间接的深远的影响
推广安全带的结果:车祸次数增加,行人受伤更多。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原理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比较优势原理,不再赘述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
市场(即市场经济)中,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当政府阻止价格自发调整时(多通过税收、补贴),也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
苏联计划经济就是完全捆绑住了看不见的手
让他做的事情是对他自己有利的,那么就很容易达成目标(诉之自利之心)《国富论》
原理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首先需要保证产权,市场经济才能发展
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的主要原因有两类
促进效率
如控制外部成本
促进公平
需要注意公共政策不是神定的,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指定。至少你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发现什么的政策是好的,什么样的制度不太好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各个国家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每投入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原理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
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货币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
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刺激企业加大生产(购买新设备、雇佣新的工人)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我们每个人可以处于自利的目的而工作,并仍然会产生合音(良好)的社会结果
小心工作岗位数量谬论
过去我们需要9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现在只需要3%的人
重要的不是计算工作岗位的数量,而是要使每一个工作岗位发挥作用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先提出理论,在收集数据,然后分析
经济模型:一样多使用化约的方式建立简单的模型,表述问题
注意要区分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
实证表述
试图描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规范表述
试图描述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子
例子1
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实证表述)
政府应当提高最低工资(规范表述)
如果经济学家开始使用规范表述,表示他的角色变成了政府(政策)顾问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很少有非黑即白的情况,而且他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需要注意两点
1 注意是不是有隐藏的关键因素(被忽略的变量)
比如:家庭拥有越多的打火机就约可能出现肺癌患者(被隐藏的关键因素是吸烟)
2 注意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在经济学中有可能被高反
如:警察数量变多是导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如:旅行车销售增加导致人口增长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因为劳动分工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因为分工必然需要交换商品
人们可以从事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作,进一步提升整体生产率
绝对优势
生产一种物品,投入较少的具备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小的人拥有比较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做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
贸易的好处依赖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可以用于思考
家务分工
工作分工
国际贸易
第4章(市场如何运行)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他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及其出售价格。
市场
竞争市场
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买卖双方人数众多,没有一个卖家或买家可以左右市场价格
需求
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上升
沿需求曲线变化的情况(改变需求量)
价格
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改变需求)
收入的变化
相关物品的价格变化(比如替代品价格下降))
偏好(比如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推广,可能引起对某些物品的偏好)
预期; 续期价格上涨、下降,都会移动需求曲线
购买者数量变化(市场大小)
供给
供给定律: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该物品的供给量减少
沿供给曲线变化的情况(改变供给量)
价格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情况(改变供给)
投入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技术改变(多为进步)
预期的变化
卖者的数量变化
均衡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叉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量
均衡时,买着愿意且能购买到的物品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平衡
价格会自动调整。过剩会导致下个下跌,短缺会导致价格上涨。(蛛网理论)
价格
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还实现这个目的。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信号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信号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国富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市场经济,那么,价格制度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用来指挥经济交响乐的指挥棒
第5章(市场如何运行) 弹性及其应用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如果一种物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即富有弹性。如果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很小即缺乏弹性
相近的替代品的可活动性
如果获得较容易,往往富有弹性(如黄油和人造黄油)
鸡蛋由于缺乏替代品,则弹性较小
必需品和奢侈品
必需品往往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奢侈品则较大
但需要注意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的本身固有性质,而取决于购买者的偏好
市场的定义
较宽泛的市场往往缺乏需求价格弹性,较狭义的市场往往弹性较大
例如:食品这个市场需求弹性很小, 而冰激凌是一个是狭义的市场、需求弹性就较大
时间范围
需求往往在长期时更富有弹性
如汽油涨价,短期内开车出行的人可能减少的不多,但长期消费者可能更愿意购买省油的汽车
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是对比的两个百分比,需求曲线斜率不变时其需求价格弹性也是会变化的
价低量大时,多表现为缺乏价格弹性。 价高量小时,多表现为富有价格弹性
大于1时,即需求变动大于价格变动,表示富有弹性
需求下降,总收益下降(降价)
小于1时,即需求变动小于价格变动,表示缺乏弹性
需求下降,总收益增加(降价)
需求收入弹性 =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 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正常物品表现为正数,低档品表现负数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代替品价格弹性为正数(如汉堡和热狗的关系)
互补品价格弹性为负数(如电脑价格上涨,软件必然销量欠佳)
供给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在长期中的弹性通常都大于短期
调整产能不易,扩建厂房和开除员工都不容易
供给价格弹性 =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例
1 新的杂交水稻产量增加 20%,对单个农民来说有好处吗?
单个农民如果率先使用,可能短时间内收入有所提高
对整体农民来说,收入会降低
但对整体社会有益
2 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不能长期控制油价
减产会马上提高石油价格。但长期减产,消费者则会进行一些应对,如使换小排量的汽车
3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毒品相关的犯罪(美国加大了打击毒品输入)
短期毒品需求弹性较小,打击输入等于减少供给。 必然导致毒品价格上涨,吸毒者抢劫偷窃的可能性增大
如果是进行禁毒教育,则会在长期中改变毒品的需求曲线(左移)
第6章(市场如何运行)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
价格控制
价格上限
市场价格在政府价格上限之下,则无影响
价格上限如果高于政府限价,必然导致短缺
增加非现金的隐性成本。如排队,质量下降等(人们对激励做出反馈)
增加黑市倒卖的可能性
价格下限
市场价格如果在政府价格下限之上,则无影响
价格如果低于政府限价,必然导致过剩
最低工资法,必然导致初级劳动市场的供给过剩,失业人员增加
价格并不是某些过程的偶然结果,价格是千万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的结果。
价格是平衡供求从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
政策扭曲价格时,就模糊了正常情况下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
价格控制措施往往也会伤害那些它本想帮助的人
税收
向卖方征税
供给曲线上移(左移),价格上升销量下降
向买方征税
需求曲线下移(左移),销量下降
弹性与税收归属
无论向谁征税,在新的市场均衡点时,都是买卖双方分担税收的负担
分担的多少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税收分担更多会落在缺乏弹性的的市场一方
需求弹性小意味着没有适当的代替品。需求弹性为0,则标识买方需要100%承担全部税收
供给弹性小同理
例1:社保(类似税收)虽然规定了企业和工人的分摊比例,到时由于劳动的供给弹性小于劳动的需求弹性,所以工人而不是企业承担了大部分负担(企业可以不招人,降低名义月薪数量)
例2:奢侈品税(美国征税包含游艇、私人飞机)。 由于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于奢侈品的供给弹性,对奢侈品税主要影响的是奢侈品厂商(工人)。1993年国会基本上取消了奢侈品税
税收就是在买卖双方之间插入了一个楔子,直接降低了市场规模,减少了市场活动
第7章(市场和福利)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买家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价格减去其实际支付的价格(心理价格-实际价格)
图示:就是需求虚线图上,需求曲线之下,售价之上的三角部分
边际卖家和边际买家决定了价格,也就决定了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卖家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价格-成本)
图示:价格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部分就是生产者剩余
边际卖家和边际买家决定了价格,也就决定了生产者剩余
效率市场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经济学家研究出场中买卖福利的基本工具
市场的结果使总剩余最大化(最有效率,资源配置最合理)
将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愿意支付的金额)
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反例1:人体器官移植,政府实行零价格上限。 就和任何一种其他价格上限一样,必然导致短缺
市场失灵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普遍例子
第8章(市场和福利) 应用:赋税的代价
赋税的无谓损失
税收提高了买家支付的价格,降低了卖家得到的价格。
通过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可以发现税收带来的成本超过了政府所收取的税额
对物品征税等于缩小了市场规模
边际的买家卖家会退出市场,导致市场整体变小
例:小明为老张买报纸,每月获得100元报酬。小明的机会成本是80,老张对买报纸评价(最多)出1200元。 因此,消费者剩余是 120 - 100、生产者剩余(小明)100 - 80 ,总剩余是40元
如果政府对此征收50元每月的税收, 此交易会退出市场。 小明没有零花钱,老张也看不到报纸了,政府也没有得到税收
如果政府对此征收50元每月的税收, 此交易会退出市场。 小明没有零花钱,老张也看不到报纸了,政府也没有得到税收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无谓损失的大小如何决定?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无谓损失也就越大(不做交易了)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小,无谓损失越大
交易还给做,买卖双方谁弹性小谁交税的比例多。
例: 盐税。 盐的需求非常刚性,政府征收盐税,只能是加重百姓负担
税收的变化主要影响边际
如劳动力市场,边际人员包括家庭主妇、可退休的老人,个税(劳动税)主要影响他们是否还参与劳动市场
税收变动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的变化
拉弗曲线
税率从小到大变化,税收额变化会成拉弗曲线(小-大-小)
税收的无谓损失增加速度会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
政府对一个物品的买卖征税时,社会就损失了某些市场效率的好处。
税收给市场带来的损失不仅是将资源从市场中转移到政府,还会因为税收改变了激励,并扭曲了市场结果
第9章(市场和福利) 应用:国际贸易
决定贸易的因素
核心为生产效率(比较优势)
其他好处
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使企业可以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增加了竞争
有利于技术扩散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个物品的出口着时,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的情况就会变好,国内消费者的情况就会变坏
反之亦然,如果是进口国,则国内的消费者情况变好,但生产者会变坏
但是从总体上观察,赢家的收益一定汇大于输家的顿时(市场必然变大)
一些国家表现的不能获得自由贸易的好处,是因为输家在政治上比赢家更有组织。输家更可能团结起来,影响政治决策
关税的影响
关税会减少进口量,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会造成两块无谓损失
因为关税提高了进口品价格,会增加国内的边际生产者(必然比国际的低效)。会导致过度生产的无谓损失
价格提高必然导致一部分边际买家离开市场,造成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
进口配额和关税很像,只不过是把关税(政府收取的部分)给了有配额证(许可证)的企业
例:一度美国政府施压日本,让日本车企“自愿”限制日本汽车在美国销售。
日本政府把许可证分配给日本车企,从而这些许可证带来的高车价(高于自由贸易时的车价)分给了日本企业而美国政府啥也没有
日本政府把许可证分配给日本车企,从而这些许可证带来的高车价(高于自由贸易时的车价)分给了日本企业而美国政府啥也没有
限制贸易常见论点
工作岗位论
工人可以从弱势产业流动到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国家安全论
确实可能会影响国防安全,但是如果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公司不是国防部,那么肯定是利益驱使
幼稚产业论
政策很难取消
如果产业有前景,产业长期还是会成功
不公平竞争论
应当感谢对方的补贴(可以转化给本国消费者,或通过关税到政府手中)
作为讨价的筹码
就怕谈判破裂,阻碍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会提高效率,但是也可能会降低平等
第10章(公共部门经济学) 外部性
在涉及外部性时市场不一定能有效配置资源
在涉外部性时,买卖双方不会考虑到第三方利益的情况,导致其实现的均衡点不能实现总统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负外部性
汽车尾气、犬吠
正外部性
修缮古建筑、新技术的研究等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为了将资源分配调整到对社会最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调节外部性
命令或管控
矫正税和补贴
屁古税(对于一些负外部性收取的矫正税)
理想的情况下,税率正好等于外部成本,会补贴正好等于外部利益
矫正税和其他税收不一样,不会造成无谓损失,反而促进资源配置达到社会最优水平
在减少负外部性时,管控和税收同样有效。但收税的方式更优,因为税收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进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
本质上和税收一样,都是好办法。其核心原理都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办法
一些问题可以通过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 比如不乱扔垃圾
科斯定理
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配置资源
但是有两点导致其不总是有效
交易成本存在
利益各方涉及的人物不固定或太多
第11章(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当一种物品没有价格时(不需要付费时),私人市场就不能保证该物品生产和消费的数量是适当的
物品的分类
是否有消费的竞争性 和 是否有排他性 可将物品分为四类
竞争性(是)排他性(是):私人物品
普通商品,如衣物、家用电器、汽车等等
竞争性(是)排他性(否):俱乐部物品
需要付费,但是你的使用不影响其他人使用
如:消防、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竞争性(无)排他性(是):公共资源
不需要付费,但是你使用了别人就不能用
如:海洋中的鱼、环境、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竞争性(无)排他性(否):公共物品
不收费,你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影响别人
如:国防、天气预报、不拥堵的不收费道路
公共物品
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是没有为此付费
因为有成为搭便车者而无需买票时,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的激励
例:基础数学的研究。不能给一个数学定理申请专利,发现定理后任何人都可以无偿的使用它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国防
基础研究
反贫困
需要注意,一些物品可以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进行转换
在确定一个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时,必须确定谁是受益者以及能否把这些受益者排除在这种物品的使用之外
灯塔大多数是公共物品,但英国有一些灯塔是私人拥有经营的。经营者不向船长收费,而是向附近的港口收费。如果港口不付费,这些灯塔就会关掉灯,而船也就会尽量避开这个港口。
收益分析难
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指挥,最优的调整资源利用。但分析公共物品并无价格信号,故此很难判断
一条生命值多少钱?
安装路灯可以降低交通事故,但是偏远路很久无人经过的路口是否需要安装的?
评价生命的价值另一种方法:观察他自愿冒的危险及其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愿意冒这种危险。
公共资源
当一个人使用了这种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必然导致过度使用)
公地悲剧
如果你出价低于物品的真实价值,必然会出现短缺
如果你想得到物品而又不想付费,你就必须付出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努力或时间)
确定产权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北美的野牛从上千万头变成了濒危物种,农场里的牛奶却不可能绝种
但是没有人能给清新的空气设定产权,那么污染他的定价也不容易
第12章(公共部门经济学)税制的设计
美国政府的财税状况
分联邦税和地方税,感觉和咱们的国税和地税差不多
联邦税
主要收入是:个税所得、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
主要支出:收入保障(转移支付)医疗、国防、利息
地方税
主要收入:销售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
主要支出:教育、医疗、公共秩序与安全等
“目标性减税”,大多数就是乔装打扮过的政府支出
通过扩大税基和降低税率,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并减轻对激励的扭曲
税收和税收效率
当在考虑众多税制方案时,最常见的两个目标是:效率和平等
除了直接成本外,还会引起两种其他成本
当税收扭曲了人们做出决策时引起的无谓损失
纳税人在遵照税法纳税时承担的管理负担(纳税过程产生的成本)
对收入征税、还是对消费征税
收入税
比较好征收,但是边际税率过高可能导致工作积极下降,另外如果对利息收入征税可能会减少储蓄
消费税
不会扭曲储蓄的决策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如果我们想知道纳税人做出的牺牲,平均税率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我们想了解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边际税率就更有意义
税收和平等
税收负担应当如何分配?
受益原则
人们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
如:燃油附加税
子主题
支付能力原则
纵向平等
支付能力更强的人,应当那更多的税
横向平等
有相似支付能力的人,纳税应当差不多一样多
货币不仅仅已税收的形式从家庭流向政府,而且也已转移支付的形式从政府留回家庭
第13章(产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生产成本
什么是成本
总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经济学提到成本包含普通的会计成本和所有的机会成本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例:正常上班的收入是每月100块。如果辞职创业首先就会有每个月100元的机会成本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金成本
金融资本(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往往被忽略
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
会计师如何看待企业
收益 = 会计利润+显性成本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企业
收益 = 经济利润+ 隐形成本 + 显性成本
生产与成本
边际产量: 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增加一个产出所需要增加的成本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随着投入增加而产量减少的现象(边际成本递增)
个人思考:互联网相关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和传统相反)”,而入门门槛相对偏高(人力成本高、竞争激烈)。必然导致互联网趋向寡头模式
各种成本指标
固定成本(fixed costs)
不进行生产也需要支付的成本(国富论中的生产工具和地租)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
进行生产时才需要支付的成本(原料、人员等)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s)
固定成本/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s)
可变成本/产量
平均总成本 = TC / Q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每增加一个产出所需要增加的成本
经典成本曲线特点
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的点,就是平均总成本U形曲线的最低点
此时,这种产量被称为企业的“有效规模”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许多决策在短期是固定的,但是在长期中是可变的
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短期成本曲线。而短期中当前的成本曲线取决于企业过去的选择
规模经济
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时,可以称为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工人实现专业化(劳动分工)
随着组织的变大,组织中内部沟通协调问题会逐步增加。最终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
第14章(产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市场
市场上有许多的买家和卖家
如果每个卖者和买者与市场规模相比都微不足道,从而没有什么能力影响市场价格,那么该市场就是竞争性的
这些卖家提供的物品大体相同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竞争市场的特点
竞争企业不能影响价格,所以价格是水平直线。同时也就表示需求是水平的直线。 商品价格 = 需求
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MR>MC)增加产量就会增加利润
对竞争企业而言,直接接受市场价格,故此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平均收益 = 边际收益 = 物品价格)
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MC)决定了企业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相交叉的点,是平均成本的最低点(MC=ATC时)(此特点非竞争市场独有,余者接同)
长期和短期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不同,因为大多数企业在短期时无法避开固定成本,而长期中可以避开(可以选择)
短期
如果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时的可变成本,企业就会停止营业
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位于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部分(MC需要大于AVC)
固定投资如果完成,就变成了沉没成本。短期决策不应当考虑沉没成本
长期
从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小于他的总成本,企业就应当退出市场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部分(MC需要大于ATC)
企业数量(供给特点)
短期中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很困难(有成本),可以假设企业的数量是固定的
长期中企业可以随市场条件变动而调整
企业的进出会导致供给量的变化,供给量的整体变化会推到价格(P也是AR、MR)上下移动,也就是需求上下移动
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被推向相等时,进入和退出的过程才会结束
同时MC=ATC
在这种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非会计利润)必定为0
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
P = ATC
P = ATC = MC
这是平均总成本(ATC)的最低点,这就是企业的有效规模
完全竞争企业必定会在有效规模上运行
经济利益为0为何要留在市场上
经济利益 = 总收益减总成本,而总成本包含企业的所有机会成本。
经济利益为0,但是会计利润是正的
长期供给曲线可能向右上方倾斜
在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下,需求上增加会导致进入的企业增加,从而抵消需求增长。 供给曲线保持水平
但是真实世界中长期供给曲线很可能向右上方倾斜
原因1:一些用于生产的资源数量可能是有限的
如农业中的土地
原因2: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成本
由于企业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容易进入或退出市场,所以长期供给曲线一般比短期供给曲线更富有弹性
P=AR=MR(价格=平均收益=编辑收益)
第15章 (产业行为和产业组织)垄断
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
垄断者收取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
垄断企业可以控制他出售物品的价格,但价格过高会减少顾客的购买量,因此垄断利润并不是无限的
垄断市场往往不符合社会最佳利益(企业剩余较大)
垄断生产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
垄断资源
1888年的南非钻石公司,巅峰时垄断全球钻石矿的80%
政府创造的垄断
为了引导正外部性给予的专利权、版权
自然垄断
某个企业能已低于其他企业的成产成本进行生产
个人理解,现在的技术壁垒也属于自然垄断
进入一个自然垄断市场并不具备吸引力,新进入者知道他们无法实现垄断者所享有的同样低的成本(而且进入后市场份额都会变小)
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个自然垄断市场可能会变为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市场
垄断者如何定价(如何选择产量)
由于垄断者是市场上唯一卖家,所以全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他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市场需求曲线(不是自由竞争企业的那条需求价格曲线,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限制了垄断者通过其市场势力获取利润的能力
卖的太贵就没人买了
通过调整生产数量, 垄断者可以选择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进行生产,但是他不能选择需求曲线之外的点进行生产
垄断品的定价
垄断者的出售的物品,其价格总是大于边际收益
其价格受
产量效应效益影响,产量增加可能增加总收益
价格效应影响,单价下降,可能减少总收益
利润最大化
核心和其他市场一样,都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
竞争企业 P=MR=MC
垄断企业 P>MR=MC
利润最大化
为什么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企业在一个既定价格时选择的供给量
在竞争市场上,可以在不了解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分析供给抉择,但在垄断市场正好相反
垄断供给依赖需求曲线
因为需求曲线的形状决定了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
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又决定了垄断者利润最大化产量
垄断的代价
由于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同于竞争市场,所以其结果必然以某种方式使总经济福利没有达到最大化(有无谓损失)
垄断者类似一个私人税收者
由于垄断者通过收取高手边际成本的价格发挥其市场势力,它就相当于打入了一个楔子。
获取利益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无效率的低产量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的前提
当一种物品在竞争市场上出售时,实行价格歧视是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实行价格歧视的企业来说,他必定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现在的电商平台)
三个寓言
价格歧视是已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
通过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垄断者可以增加利润
价格歧视要求能够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
但有一些市场力量会阻止价格歧视,最常见的就是“套利”
价格歧视可以增进整体经济福利(社会福利)
减少无为损失部分
表现为增加生产者剩余,而不是消费者剩余
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通过反托拉斯法增加市场竞争
反托拉斯法有成本也有收益
有时合并并不是为了减弱竞争,而是为了提升效率
政府需要进行判断, 判断需要成本,还不一定正确
直接管制(如限价)
价格低于边际成本可能导致企业退出市场(当然也可能是短缺)
限价将导致企业无意降低成本(技术改良降低成本后,很可能会导致价格降低)
公有制
不作为
垄断是一个程度问题。认为许多企业有某种垄断势力是正确的,认为他们的垄断势力通常是有限的也是正确的。假设企业在竞争市场上经营即使不完全正确,也不至于太离谱
第16章(产业行为和产业组织)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行业在某些方面是垄断,在另一些方面是竞争。最典型是是出版书籍,每本各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替代性(很多商品都是垄断竞争)
在垄断和竞争之间(不完全竞争)
一种类型是: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卖家
企业需要考虑竞争者对其决策的反应(用博弈论思考)
另一种类型是:垄断竞争
很多出售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物品
特点
许多卖家
产品存在差异
卖家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差别产品的竞争
和垄断一样的地方
因为是差别产品,所以和垄断企业一样有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和垄断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会选择MC=MR的产量(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产量),然后用需求曲线找到对应的价格P
短期中的盈利和亏损
长期均衡(和竞争市场相似的地方)
在短期中如果有超额利润(上图a利润部分),则会产生进入市场的激励
企业进入市场后增加了顾客的选择多样性,也稀释了需求(每个企业的需求曲线都会左移)
企业的进入增加了消费者选择,增加了多样性。给消费者带来了正外部性
但同时稀释了其他企业的顾客和利润。给原有企业带来了负外部性
当产生亏损时,市场上的企业有退出的激励。企业退出后,供给减少、其他企业的需求曲线右移。
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时:MC = MR 并且 P = ATC
这并不是巧合。因为在这一特定的产量使利润最大化,而且在长期中最大利润正好等于零(经济利润)
正如垄断市场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正如竞争市场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
比较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生产力过剩
垄断竞争企业的生产量在平均总成本(ATC)最低点之下,因此可以说他们有过剩的生产力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
广告
广告虽然增加了商品的成本,但是很可能会扩大商品(此类商品)的市场。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广告促进了竞争,降低了平均价格P361
广告可以作为质量的信号
质量信号往往不在于广告的内容,而仅仅在于做广告本身与其昂贵的价格
品牌
品牌提供了在购买前不易判断的产品质量信息
品牌像企业提供了保持高质量的激励,因为企业会有保持自己品牌声誉和财务利害关系
第17章(产业行为和产业组织)寡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寡头的关键特征是合作和利己之间的冲突
当少数巨头们相互勾结,形成一个卡特尔,市场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垄断者提供服务,这时就可用垄断进行分析
寡头们希望组成卡特尔并获得垄断利润,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时卡特尔组织内部如何瓜分利润的斗争就使得他们很难达成协议
博弈论分析,很可能从最优解滑落到进入纳什均衡
寡头数量扩大,形成卡特尔越难
产量效应
扩大产量开始会增某个企业的收入
价格效应
产量扩大导致价格下跌,减少所有卖家的利润
卖者越多,每个卖者越不关系自己对着市场价格的影响
国际自由贸易增加了竞争,必然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整体效用必然更大
合作经济学
寡头们想达到垄断效果必须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作是很难达成和维护的(基于博弈论分析)
囚徒困境
由于各自追求自己的利润,必然导致从最优解滑落到纳什均衡
当反复多次博弈时,才会比较容易的达成一致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同业者往往很少聚在一起,但这种集会的结果总是针对公众的合谋,或是某种提高价格的计谋。(《国富论》)
反托拉斯法,禁止寡头间协商价格
但公共政策很难确定
例
转售价格维持
厂商要求零售商不得低于某一价格出售物品。看上去直接禁止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但是也可以维持品牌和服务质量
掠夺性定价(倾销)
看上去是抢占市场,但是掠夺者要付出的东西多余被掠夺者...
搭售
两个物品捆绑销售。但是如果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不一(心理价格不一样),搭售就可使卖家通过收取接近买家总支付意愿的联合价格而增加利润(P385)
第18章(劳动市场经济学)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是最重要也是最传统的三个要素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劳动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而且是最后的派生需求(正常企业扩容产能都会优先通过增加机械、技术等手段,一般情况最后才会考虑招聘员工)
名词“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量
一般情况下遵循“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值: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
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要达到使劳动的边际产值等于工资的那个点(平衡点)
对普通企业来说, 边际产值曲线也就是劳动需求曲线
可能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
产品的价格曲线(需求曲线移动时)
技术的变革
如果技术倒退,当然也会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推而广之,18年到22年保护主义横行,原来的全球化正在逐步衰退
势必也会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改变
势必也会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改变
其他要素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
工作和休闲时间的取舍,必然遵循边际收益递减的特性
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情况
爱好的变动
可供选择的机会的改变
移民或其他人口政策
劳动市场的均衡
工资会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生产率高的工人工资也高,生产率低的工人工资少
整体生产率的增长也会让工资整体提高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每种要素的租赁价格就必须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
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赚到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改变了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的事件都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上述理论称为“新古典分配理论”
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量取决于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需求又取决于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均衡时,每种生产要素赚到他在物品与服务生产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第19章(劳动市场经济学)收入与歧视
决定均衡工资的因素
补偿性工资
轻松有趣又安全的工作的劳动供给(愿意求职的人)必然大。艰苦枯燥或危险的工作愿意从事的人必然较少
补偿性工资差别来指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引起的工资差别
工厂中夜班工人的工资要高于白班工人
煤矿的工人工资高于和他有相似教育水平的工人工资
大学教授的工资低于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的医生和律师(教授有更多学术和个人价值的满足)
可解释大型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普遍偏低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其他还包括健康等
有较多人力资本的的工人平均收入高于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
企业愿意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的一个原因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有着更高的边际生产率
可以看做一种教育成本的补偿
对熟练劳动的需求增加不断增加,有两个假设可解释原因
1 国际贸易改变了对熟练劳动的需求,非熟练劳动工作因比较优势原因,不断像贫穷国家倾斜
2 技术变革改变了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相对需求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性:信号(企业把教育状况作为区分高能力工人和低能力工人的一种方法)
本质上和请明星做广告的效果是一样的
超级明星现象
超级明星的的收入极高,其市场有两个特点
市场上每个顾客都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
生产这些物品所用的技能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个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边际成本极低)
依赖现代传播
互联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优势
最低工资法、公会和效率工资
最低工资法
公会
公会通过组织工人的能力与资方写上,分得了一部分资方利益(比没公会的工人工资高10%)
效率工资
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对企业有利
高工资减少了工人的流动性,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并提高了申请该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人素质
高工资会改变人力市场的激励, 增加了劳动的供给量,减少了劳动的需求量,结果是劳动过剩或失业
能力、努力和机遇
非常重要,但是很难度量,经济学中很少考虑这些原因
歧视经济学
劳动市场歧视的衡量
如种族或性别的歧视,大多数都是反映了某类人群的人力资本投入和工作特征差别,不能说明劳动市场上的歧视程度
但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本投入差别,本身可能反映了歧视问题(社会问题)
雇主歧视
社会可自行矫正。如果大多数雇主有歧视情况,无歧视的雇主雇佣成本则更低
总之竞争市场包含了一种自发的矫正雇主歧视的方法。只关心利益的企业进入市场后倾向于消除歧视。只有顾客愿意为维持歧视买单时,这种歧视才能持续下去
顾客与政府的歧视
如果是顾客的歧视性,则这种偏好是强大的,很难消除。但是由于需求弹性的原因,必然也需要顾客买单
如果是政府强制命令,其实和顾客歧视性类似。 是社会整体资源不能最优配置,由社会整体买单
其他
性别歧视中还有一点需要关注。 女性的自信平均小于男性的自信P434
第20章(劳动市场经济学)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不平等的衡量
熟练工人的工资上更加,会导致不熟练工人工资相对下降, 会加剧家庭收入不平等
衡量不平等的问题
1 由于实物转移不计算在收入内,故此会导致统计偏差(多统计一些人)
2 生命周期。没有工作经验的伙伴工资会较少,老人同样也是一样。故此人们会自己通过储蓄进行平衡
3 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收入。偶发情况在宏观上经常出现,会影响局部统计
收入在分配的政治哲学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出发点是效用(utility 效用注意)
效用:人们从其环境中得到幸福或满足程度
政府的最大目标是使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效用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收入再分配预依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随着一个人收入的增加,从增加1元收入中得到的幸福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
同时功利主义反对完全平等化,因为会扭曲激励
甲勤、乙懒,甲富、乙频。如在分配,则甲乙两人勤奋工作的激励均变小了
功利主义的政府必须使更大的平等的好处与扭曲激励的损失保持平衡,所以虽然为了使效用最大化,但不至于试图完全平分
功利主义著名的寓言:政府只有一个漏水的桶,在把水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时总会出现损失
自由主义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提出的一种观点
一个社会的制度、法律和政策应当是公正的这一前提开始的。而对公正的含义有一致的认同呢?
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无知面纱”,即在自己不知道自己会处于哪个阶层时,对社会制度进行设计 P447
基于“无知面纱”对正义的解读,自由主义提出的目标是:提高社会中最差的人的福利
不是功利主义的总效用最大化,而是最小的效用最大化,即“最大最小原则”
强调的是社会上最不幸的人
虽然观点有正义,但是“无知面纱”的思想实验非常引人注目。部分社保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自由至上主义
政府不应当为了实现任何一种收入分配而拿走一些人的收入并给予另一些人
自由至上主义并不关注最终的收入分配的结果,而是关注结果产生的过程
只要决定收入分配的过程是正义的,那么分配结果如何不均都是正义的
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政府应当落实个人权利,确保每个人都有同样发挥自己才能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减少贫困的政策
一个广为人知的比喻是:政府应当提供一个安全网,避免任何一个公民陷入“绝对贫困”
《贫穷的本质》介绍了如果陷入绝对贫困,则很难自行脱贫
政府可选择的手段主要包括:
最低工资法
是否有效,取决于劳动需求弹性。多数导致失业人数增加,不在赘述
福利
特种福利援助计划,实际上激励一部分人变成“需要帮助者”
负所得税
可能补贴到那些懒的努力工作的人。同时无法补贴到丧失工作能力的人群
实物转移支付
发现金还是发实物,一直是个争议话题
现金,效用最高。 但是可能助长导致贫困的恶习(如吸毒)
实物,效率较低,可能补贴人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
反贫困计划和工作激励
我认为不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贫困者可能在跨过某个阈值后退出计划,反而收入减少(支出增加)
比如2022年北京公租房(保障性)规定的租金减免政策,只有4个层级。会导致收入超阈值后,租金上涨明显
克林顿在解释美国福利法案是说过一句名言“福利应该成为第二次机会,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加平等时,他就扭曲了激励,从而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越多,蛋糕越小)
第21章(深入研究论题)消费者选择理论
消费者选择理论是考察面临权衡取舍时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预算约束线: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大多数人们的消费之所以比他们想要的少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收入的约束(限制)
预算约束线通过化约的方式描述了展示了这种约束
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组合的限制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无差异曲线
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所有点上,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均相同。但是消费者对某些无差异曲线较为偏好
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MRS)”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点
消费者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反应了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无差异曲线的凸向原点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由于人们更愿意放弃他们拥有比较多的物品(效用递减),而不远放弃本来就不多多得东西,因此凸向原点
当物品很容易替代时,无差异曲线呈现出较小的凸性,讲物品很难替代时呈现出很大凸性
两个极端的例子
完全替代品:斜率固定(一条直线),边际替代率是固定的。比如 两个五元纸钞和一个十元纸钞
完全互补品:图形为直角形。 如左脚鞋子和右脚鞋子,全完互补,只有在直角端点才有用
最优化: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通过叠加预算约束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可以找到消费者最优组合点
消费者可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正好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相切点即为最优点
在最优点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相切时,斜率必然相等)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物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物品的相对价格
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另一种描述消费者偏好和最优化的方法
由于消费者在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点上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说所有的这些组合都提供了同样的效用
可以把无差异曲线理解成“等效用”曲线
任何一个物品的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该物品中得到的效用的增加(大多数物品会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
在最优点,用于X物品支出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用于Y物品支出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
正常品:如果收入增多,愿意多购买一些的物品
低档品:随着收入增加,减少了购买量
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移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应是沿着无差异曲线变动到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引起的消费变动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约束线
需求曲线的推导
价格变动改变了消费者约束线的位置,从而改变了他购买两种物品的数量
物品的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决策的变化。
消费者需求理论为消费者需求曲线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本章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
所有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倾斜吗
大多数情况是的,但是也有一些物品表现为价格上涨需求增加
特殊的物品是用“吉芬物品”描述(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吉芬物品
土豆的价格上涨,约束线从AB变为AD,最优点从C变为E。注意土豆的销量上涨了(肉的数量大幅下降)
收入效应:土豆变贵,消费者变穷。由于土豆是低端物品,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多买土豆少买牛肉
替代效应:土豆的相对价格增加,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多买肉少买土豆
但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超过了替代效用
爱尔兰土豆灾荒时的实际例子,土豆价格上涨。对当时的人来说土豆是最重要的口粮,以至于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强的收入效应。人们应对的方法是大幅削减“奢侈品”肉的,从而购买更多的土豆
贫穷的家庭更容易表现出“吉芬行为”
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替代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就增加工作时间,减少休息
收入效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就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
涨工资导致挣钱更容易,休闲的边际成本变小了
劳动供给曲线既可能向右上倾斜,也可能向右下倾斜
长期观察
长期观察,劳动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向右下倾斜的。100年前,每个人每周工作六天
国内1994年才开始实行大小周工作,1995年5月1日才开始执行双休制
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如果“货币是一种商品”,理论就是他的“价格”,故此结论和工资影响劳动是一样的
如果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增加储蓄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可能减少储蓄
没有一个消费者是明确的借助这些理论中的设想来做最优决策的。但是消费者知道他们的选择受到自己财力的限制,而且他们会尽可能的达到自己能做的最高满足程度。此模型试图用清晰的经济学分析来描述这种隐含的心理过程
第22章(深入研究论题)微观经济学前沿
简述三个微观经济学前言话题,目的是展示了经济学家正在不断前进,另一个目的是激发你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不对称信息
人们在获得与相互影响相关的知识上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一个工人对自己会把多少精力用于工作比他的雇主知道的多
隐蔽性行为
一个二手车卖家对车况的了解比买家多
隐蔽性特性
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没有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现象
只要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股东的利益和管理者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对于怠工情况
更好的监督
更高的工资(效率工资)
怠工被辞退的成本更高
市场上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失业情况)
延期支付
同样增加被辞退的成本
其他例子
投保了火灾险的房东可能更少购买灭火器
房东承载灭火器的成本,保险公司获得灭火器的收益
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逆向选择三例
二手车买家会推测,卖家这么快(着急)的出售是因为他知道我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好的二手车可能不会进入市场,卖家感觉还是自用比较好
企业知道如果低工资,能力较强的人就会离去,因此他们知道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企业会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吸引更好的工人(效率工资)
工资在均衡之上必然导致失业的发生
对于隐蔽性健康问题的人,更有可能购买医疗保险。因此 医疗保险的价格反映的是病人的成本而不是普通人的成本。而高额的价格可能阻止健康的人购买医疗保险
低风险的人不再购买保险
当市场受逆向选择困扰时,看不见的手就不能发挥其魔力
解决方法
通过传递私人信息或发信号
发信号:有信息的一方通过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来采取的行动
信号的成本必须高,如果是免费的无成本信号则没有意义
明星代言,天价广告费
高学历
例:作为信号的礼物
礼物反映了不对称信息和发信号
女友不知道男友是否真心爱她
虽然现金所谓礼物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但是则失去了信号的作用
选取礼物的代价是高昂的(时间),而且他的代价取决于私人信息(他多爱她)
送一件合适女朋友的礼物是传递自己爱她这种私人信息的一种方式,送现金表明他甚至懒得去试一试
反证:父母的爱毋容置疑,因此接受父母的现金礼物并不会被理解成缺乏感情的信号
当无信息的一方采取行动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时,称为‘筛选’
二手车买家要求进行技师检验,如卖家不同意则表示是次品
保险公司提供一种高保费全赔付的保单,以及一种低保费但是有免赔额的保单
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当一些人知道的信息更多的时候,市场就不能使资源达到的利用。这是政府是否应当进行干预呢?
政府有时候能做的更好,但是有三个问题让事情变得复杂
1 自由市场有时可用发信号或筛选进行调整,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问题
2 政府也不必私人各方拥有更多信息。所有尽管市场配置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可能是能达到的最好情况
3 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学科(有时称作公共选择科学)运用经济学的方式来研究政府如何运作
康多塞投票悖论
投票的顺序会影响投票的结果
我们常常期望偏好表现出良好的传递性,即:A优于B,B优于C,则 A一定优与C。 但是康多塞悖论则展示了一种:A击败了B,B击败了C,C又击败了A的情况
狭义的结论是: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也就是投票的顺序)会对选举的结果有重大影响
广义的结论是:多数投票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博达计算:为了解决康多塞悖论,数学家博达提出了对要投票的内容进行排序的投票方式。
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谈到了完美的投票方式
社会中得个人对可能的结果A、B、C都有偏好。社会想设计中满足下列4个条件的投票方案
确定性:如果每个人对A的偏好都大于B,那么A就击败了B
传递性:如果A击败了B,B击败了C,那么A一定击败了C
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任何两个结果A和B之间的排序不应当取决于是否还存在某个第三种结果C
没有独裁者:没有一个人总能获胜,无论其他每个人的偏好如何
阿罗从数学上证明了,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够满足这些所有特征
博达计算就不能满足选择的独立性
康赛多悖论表明,多数原则投票不能满足传递性
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多数原则将产生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结果(中值选民是正好处于分布中中间的选民)
这种理论可能解释美国两党制下各党派的政策总是相互类型,因为他们都在向中值选民靠拢
多数原则并不是达到考虑每个人个人偏好的一种折中办法,而是只关注正好处在分布中间的那个人
政治家也是人
在考虑经济政策时要记住,这种政策并不是由仁慈的国王制定的,而是由具有所有人类欲望的真实的人制定的
行为经济学
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
一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假设的“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中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并不总是选择最好的行为过程,而是做出仅仅足够好的决策
人仅仅是接近理性,或者说是“有限理性”
对人类决策过程研究力图查明人们犯下的系统性错误
人们过分自信
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人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
不理性一例
A 企业提供401K,只需要简单申请即可
B 企业默认所有人参加401K,如不参加简单申请即可
B比A参加401K的人多的多
工人的行为似乎表现为相当大的惯性,一旦我们放弃了理性人模型,理解他们的行为就容易得多
人们关注公正
博弈论中最后通牒实验。A制定分配100元的方案,B选择是否接受。如果接受AB分钱,如不接受全部拿不到钱
如果按经济学理性人分析,A应当提出 99-1的分配比例,但在这种情况B从来不会接受
人们总是前后不一致
常见的情况是,即时满足的欲望使人们常常放弃过去制定的计划
这种情况暗示着,人们应当努力用一些方法使自己终于未来并按计划行事
生活是杂乱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是不完善的,人也是不完美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