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2022-03-17 14:34:41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教育史梳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会学校举办 西方教育理念引入
英华书院 马礼逊学校
马礼逊学校
容闵 黄宽 黄胜
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容闵
促成 中国近代 最早官派留学
教会学校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课程
宗教
外语
西学
儒学经典
洋务教育 创立 发展
洋务学堂兴办 类别 特点
洋务运动 重要组成
培养 翻译 外交 工程技术 水陆军事人才
分三类
外国语(方言)学堂
军事
技术实业学堂
特点
培养目标
洋务事业需要人才
办学性质
专门训练专科性学校
部门办学
教学内容
西文 西艺
各自专业相关科学技术课程
教学组织形式
年课程
学制年限
新旧杂糅
缺乏全国 整体规划
学制系统
学校之间孤立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不放弃学习 四书五经
封建官僚习气
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
明显近代特征
瓦解封建教育体制
实际启动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京师同文馆
外语学校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 产物
洋务学堂开端
中国近代新教育 开端
地处京师
一些重要举措 引发的争执 反映 教育改革观点
特点
培养目标
专为培养译员 通事而设
培养洋务人才
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
外语
侧重西学 西艺
汉学经文 贯穿始终
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班级授课制
分年课程
教学方法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改变
死记硬背学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福建船政学堂
求是堂艺局
左宗棠
设厂造船 培养人才 结合
前学堂
造船学堂
设计制造各自船用零件 整船设计
绘事院
生产用图纸
艺圃
在职培训
后学堂
驾驶 和轮机技术
近代海军摇篮
第一代 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同类学堂先驱
办的最久的一所
留美幼童
近代中国政府
首批留学生
早年留学美国 容闵 倡导
学习西学
兼习中学
四期 每期30人
新旧不同观念 管理人员
国内守旧派反对
1881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仍成为近代中国科技 实业 管理
留欧学生
沈葆桢
船政学堂为主
前 后学堂 优秀学生赴欧学习造船 驾驶技术
三届
近代中国建设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意义
传统教育再次受到冲击
留学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将西方政治学说、哲学等社会科学介绍到中国
促进中国思想解放
张之洞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形成发展
洋务派提出 解决西学与固有文明之间矛盾
中体西用
中学主导下 肯定西学价值
劝学篇
张之洞 晚清洋务派代表
1898 《劝学篇》 提出 中体西用
试图 为以后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内外篇
内篇为本 以正人心
外篇务通 以开风气
一系列教育改革策略 措施
规划 清末新政时期基本思路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 历史作用 局限
整体看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对教育影响深远
西学 整体予以认可
给僵化封建文化打开新窗口
西学发展可能
新的物质力量
精神力量
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近代化步伐
教育方面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新式教育产生
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留学教育
打破儒学 一统天下教育格局
引进西方近代科学 课程 制度
对清末教育改革
思想方面启发
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观
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新式教育一直收到 忠君 尊孔 的封建迷信支配
阻碍新式教育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不利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文化理论
中西文化 初期结合方式
历史合理性
粗糙
两者之间 排异性反应
近代教育体系建立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资产阶级领导的 维新运动
基本内容 教育实践活动
维新性质学堂两类
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
万木草堂
湖南时务学堂
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 突破
北洋西学
南洋公学
经正女学
兴办学会 与 发行报刊
康有为 陈炽 万国公报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百日维新 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梁启超 草拟
康有为也奏请
梁启超 京师大学堂章程
性质 办学宗旨 课程 入学条件 学成出身
最高学府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西学比重大于中学
封建等级性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教习聘用 机构设置 经费筹措
孙家鼐 管学大臣
意义
重视教育兴办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近代新学制制定 提供了范本
中国教育行政体系 传统转向近代
过渡作用
师法日本
影响清末中国教育发展价值取向
书院改办学堂
光绪 明定国是诏
各省地方官
各省府厅州县书院
改为 兼习中学 西学 学堂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废八股 改试策论
经济特科
评价
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和愿望
封建传统教育产生冲击
时间较短
保守派阻碍
许多政策未能完全施行
人人谈时务 家家讲西学
思想解放
放眼世界 苛求新知
康有为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主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兴学育才
废八股考试 改试策论
学校普遍后 再废科举
创办学校 改变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
派遣留学生 翻译西书
大同书
大同社会
打破九界
完整的教育体系
男女平等 女子教育问题
利用女性人才资源
胎教 儿童教育影响角度
重视女子教育
梁启超教育思想
开民智 兴民权
教育作用
国势强弱与国民教育程度有关
通过教育达到开民智的目的
揭示专制与愚民 胎教和儿童教育
女子教育 重要意义
培养新民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
品行识智体力
德育 智育 体育
备有资格 享有人权
新民
自动 自主 自助 自立
民族性 开放性 现代性
严复 教育思想
鼓民力 开民智 兴民德
三育论
从 德智体 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 第一人
德智体 三育论 三方面发展水平
提倡体育
全面开发人民智慧 提高人民教育水平
改变传统德育内容
用西方民主 自由 平等 取代封建伦理道德
人民忠爱国家意识
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
西方社会 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
体用不可分割
间接对中体西用加以否定
西方自然科学 与社会政治学说 一体学习
西学整体性 发展性 认识
西学的思维方法学科 科学理论学科 应用学科
批评洋务运动 急功近利
仅是抄袭
忽视整体和发展性
清末新政 与 近代教育制度建立
壬寅学制
近代中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颁布的 全国性学制系统
钦定学堂章程
未实行
癸卯学制
中央政府颁布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体统
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
初等小学堂 5年
强迫性质
高等小学堂4年
中等教育
中学堂5年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 大学预科 3年
大学堂3年
通儒院5年
实业类 师范类
奏定学堂章程
废科举 兴学堂
背景
科举考试繁琐
八股文 形式主义严重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附庸
新式学堂也成为附庸
科举考试腐败严重
败坏社会 学校风气
毒害知识分子精神
步骤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废八股 改试策论
递减科举名额
完全废止科举
意义
科举制度对我国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认真对待总结
废止科举 配合兴学政策
中国近代 出现难得兴办学习热潮
为资产阶级教育改革减少阻力
旧封建教育结束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背景
废科举后
教育新形势变化
加强教育管理
新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
设立学部
管辖全国教育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长官 尚书
国子监并入
地方
各省
提学使司
长官 提学使
府厅州县
劝学所
学务总董
缺点教育宗旨
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实
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中体西用
留日高潮 庚款兴学
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后
清政府倡导
废科举后 士人新出路
留日高峰
虽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整体层次不高
充实新式学堂师资
实业技术人才
翻译大量日文西学书记
传播资本主义思想
庚款兴学
辛丑条约中美国所得赔款 先赔后腿方式
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把中国留学潮流引向美国
中国留学生 流向结构发生变化
近代教育体制改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
五育并举
公民道德教育
军国民教育
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
智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颁布 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学制系统结构框架
民国第一个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学制
三段四级
缩短学制年限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法定教育权
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保人制度
大学不设经科
消除教育中封建等级性 科举名位思想 复古气息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思想
蔡元培
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资产阶级革命家
民主主义教育家
三个主张
完全人格
养成健全之人格
提倡 五育并举
对北京大学 用自由民主观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调整科系结构
改革教学制度 管理制度
教授治校
教育独立主张
发展个性 完成人格
自己的规律
不受任何宗教 政党影响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公民道德教育
法国资产阶级标榜 自由 平等 博爱
与儒家学说基本理念相通的
军国民教育
军事引入学习和社会教育
学生民众 军事教育
体育的军事化
实利主义教育
以人民生机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教育与 国民经济生活关系
职业技能
国家经济能力
改善人民生活
世界观教育
教育最高境界
立足现象世界 超脱现象世界
贴近实体世界
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
与世界观教育相通
超越利害关系 人我分界 去破除现象世界
陶冶净化 人的心灵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
首创
对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
顺应变革和潮流
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实践
抱定宗旨 改变校风
明确大学宗旨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场所
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氛围
整顿教师队伍
延聘积学热心教员
发展研究所
广积图书
机构设置
各科研究所
砥砺德行
培养正当兴趣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学术言论自由与
思想解放 学术繁荣
教师聘用 流派纷呈
新思想策源地
学校管理
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
学校发展责任给教授
懂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
改变 轻学而重术 思想
废科设系
沟通文理
年级制改选科制
照顾学术兴趣 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使命 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能力
完成人格
人类文化发展责任
完全交给教育家
独立地位
不受政党和宗教影响
设计
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内容独立
教育独立于宗教
反映
资产阶级教育要求拜托军阀政府对于教育的控制
独立 自立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
有 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 意义
在当时的局势下有一定合理性
但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
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 促进 教育观念变革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
新旧文化冲突
思想革命热烈
传统文化巨大变革时机到来
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解释 社会现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
对儒家学生 历史作用 产生发展 没落 做出说明
教育观念变革
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人享有自由平等机会
尊重个人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适当方法教育
教育平民化
坚持 庶民教育方向
打破阶级教育取向
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实用化
务实教育
教育对个人发展 社会生产意义
教育与生计关系
改革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
在学校内部
从社会生活 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沟通社会 生活 学校之间
培养学生 主动 创造 实际能力培养
课程内容 教学组织从生产生活需要出发
教育科学化
用科学方法和观念
改变人们态度观念
平民教育运动
打破中国传统教育贵族化倾向
教育平民化 普及化
为 处在社会下层并构成社会主体的工农阶层
提供受教育机会
改良主义的平民教育思想
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想
不仅传播文化知识
唤起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
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晏阳初 陶行知 朱其慧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平民学校
平民读书处
问字处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做工与读书相结合
勤工俭学
经济利益
解决求学费用问题
工学结合所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
做工 实验 应用
劳心与劳力结合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平等观念
建立 新村 社会理想
学生和知识分子 与工农群众结合
在于工农共同生活 劳动过程中发展对工农情感
唤醒工农革命觉悟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强调
与海外 (欧洲法国)留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联系
勤工俭学运动
蔡元培 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
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识智
对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在法工开展教育
创造半工半读教育形式
早期共产主义者 主要发起组织者
勤工与俭学结合
探索改造中国出路的境界
留法学生强烈政治意识
出现一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职业教育思潮
由清末民初的 实利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发展
蔡元培提出 实利主义教育
涵盖智育
偏重职业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工商业法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良好政策
要求在较短时间内 一定技术管理人员 熟练工人
职业教育思潮
全国教育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进实业教育议案
黄炎培 发起 中华职业教育社
推广职业教育
改良职业教育
改良普通教育以适应生活
科学教育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盛行
包括
科学教育化
科学知识成为教育 重要内容
加大科学在学校教育中分量
教育科学化
以科学方法 研究教育
实施教育
教育实施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为根据
教育理论研究用 调查 测验 测量 实验 观察科学方法
任鸿隽
中国科学社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资产阶级
《国家主义的教育》
教育中强调 民族性 国家性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国家民族灵魂和主要寄托来自 过去历史的怀念
教育中药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
重视情感教育
认为 共同相通的情感 是形成国家意识基础
对收回教育权运动 起了很大作用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传播
五四新文化运动
实用主义
科学主义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1922年新学制
产生过程
壬子癸丑学制 整齐有余 灵活不够
偏重普教 对职业技能训练不够
新学制
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近代史上 实施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标准和体系
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生活教育
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体系规定6岁入学
小学教育六年
四年初级小学
义务教育 单独设立
二年高级小学
地方情况职业准备
中学教育年限六年
综合中学
初级中学
普通教育
高级中学
分科制
普通科
农工商师范家事
高等教育
专门学校
最低三年
大学
四年到六年
医科和法科 至少五年
特点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显著特点
初等教育趋于合理
更加务实
缩短小学年限
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
中等教育阶段延长年限 办学伸缩余地
学生选择余地
选科制 分科制
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种类增多
程度提高
设置灵活
高等教育阶段
缩短年限
取消大学预科
不担任普通教育任务
专业教育 科学研究
天才教育 特种教育
课程标准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小学
国语 算术 公民 地理 历史等12科
初中
学分制180分
必修
公民 历史 地理 国语 外语 算学 自然 艺术 体育
164分
选修
高中
分科制
公共必修课
分科专修科
纯选修课
评价
一定程度脱离实践
中国近代学制改革 由日本向美国寻求借鉴
模仿痕迹
长期酝酿 广泛讨论
集中教育智慧经验
考虑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要求
适应个性发展
身心发展特点 年龄分期问题
一定程度 教育规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以党治国
政治上一切举措 党纲为依据
广东国民革命政府
明确提出 党化教育口号
教育方针 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
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
中国民国教育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
以充实人民生活
扶植社会生存
发展国民生计
延续民族生命 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
民权普遍
民生发展
经促进世界大同
战时须作平时看 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爆发后颁布
一切以维护正常教育 为主旨
采取战时应急措施
强调维护正常 教育和管理秩序
战时教育九大方针 十七项要求
规定教育实施原则
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试行
戌辰学制 颁行
学习教育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军训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实行毕业会考
学校教育发展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
工农教育
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教育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说明教育本质
提醒人们 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系
文化教育 受经济基础和政治 制约
改造中国光靠教育不够
首先 解决经济问题
劳工教育重要性
关心青年问题
教育成长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中国共产党早期 活动家 理理论家
青年运动领导人
论述教育与社会改造关系
肯定 教育--改造社会 有力工具
用社会改造的目的需要来办教育
批判 教育救国论
教育应放在社会中
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结合
中国需要革命人才 不是学术人才
教育改造问题上
社会改造为教育改造根本目的 依据
他的教育工作始于中学
提出对中等教育改造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文化教育方针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 中小学教育正规化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与革命任务紧密结合
满足当时革命与政治需要
干部教育第一
群众教育第二
成人教育第一
儿童教育第一
教育内容 战争所需要的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内容 紧密联系当时 当地生活实际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安排 适应生产需要
要求学生实际参加生产劳动
教育与生活 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经济基础薄弱
民主政府人力物力 有限
广大翻身群众都有受教育愿望
依靠群众力量办学
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要求
成人教育群众自己办
政府一定指导
教育政策施行
普通教育依靠群众力量
政府各种形式帮助群众办学
办学考虑群众工作实际
尊重群众建议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个比较系统用马克思原理阐述教育问题
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
论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
认为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活实际需要
教育本质是 为支配阶级服务的
受政治、经济决定
促进政治经济变革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有其特殊性
独立性不如其他上层建筑的构成
在原始社会
教育 仅是 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陪你过领域之一
私有制产生变革
教育有阶级性
未来社会主义
消灭阶级性
教育复归于 社会所需要劳动领域之一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全人生指导
谋求受教育者素质 全面发展
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分支主题
对各类生活的指导
不仅对学生在校生活指导
对校外生活进行指导
革命人生观为核心
青年对社会责任
对革命向往
青年教育
意义
青年时代 是人生 第二诞生期
人生改造期
树立正确人生观
青年教育思想核心
干预政治
投身革命
必须学习
权利和义务
指导性意见
完美的青年是多方面的
劳动生活
健康生活
公民生活
文化生活
青年生活宗旨
强健体魄和精神
工作知识和技能
服务人群理想和才干
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探索
吸取西方经验
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体系
实践形成完整职业教育体系
作用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地位
在学校教育制度上地位
一贯的
建立初级到高级
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职业陶冶
职业指导
职业教育
职业补习
再补习
整个的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
各级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
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使用片面
正统的
破除以升学作为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
就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思想
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
解决社会社会事业人才问题
强调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顺应时代培养人才
办学方针
社会化
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
办学宗旨社会化
办学组织社会化
办学方式社会化
培养目标社会化
科学化
用科学方法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物质方面和人事方面工作
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
敬业乐群
加强职业道德和操守培养
评价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先行者
开创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平民化 科学化 实用化 社会化 特征
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
晏阳初 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愚
以文艺教育攻愚
培养知识力
穷
以生计教育攻穷
培养生产力
弱
以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私
以公民教育攻私
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青少年
社会式教育
一般群众及有组织农民团体为对象
读书会 演讲比赛
家庭式教育
各家庭中不同地位成员用横向联系方法组织 进行教育
公民道德 卫生习惯 儿童保护
化农民 与农民化
目的
化农民
教化农民
途径
农民化
知识分子同农民一起劳动生活
博士下乡
中国农民重要性
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 建设农村开始
虽然对中国农村问题没有深入到问题本质
但对中国农村建设努力 值得肯定
评价
之看到社会现象表层
没能认识帝国主义封建残余 才是农村问题的原因
否认旧中国社会问题根源私阶级压迫剥削
方法是改良主义
不能解决中国农村问题
理论中国特色
给农民带来实惠
打破狭隘教育挂念
乡村教育与其经济文化卫生道德发展共同进行
学习 家庭 社会相互促进
一种创新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梁漱溟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中国近代社会各种问题根源
中国文化在西方冲击下 文化失调
中国社会是一个
伦理本位 职业分途
社会
解决根本途径是靠教育来进行 文化调适
中西文化中找到结合点
中国社会是 乡村社会
改造之路必须 乡村教育与 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教育实施
山东邹平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邹平 菏泽 县政建设试验区
研究院与县行政机构合一 行政体制
乡农学校
乡学
村学
村学乡学须知
社会的政治 经济 法律风俗
通过道德教育实施
乡农学校 实践基地
从识字 唱歌 入手
进行 旧道德 新知识道理
教育
未收到实际效果
认识到中国问题所在
立足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改造
身体力行
陈鹤琴 活教育
儿童教育和 活教育实验
儿童心理研究
南京鼓楼幼稚园
活教育 思想体系
目的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从一般逐渐走向具体
对人的要求依次递进
要求 教育对象 具有
普遍的人类情感 和 认识理性 出发
逐层赋予他 国家意识 民族观念 现代精神
全人类胸怀
包容
民族性
现代性
世界性
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 都是活教材
课程论最概括表述
传统教育束缚人们思想
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真正来源
活的书 活的教材
不排斥书本
书本是现实世界 写照
能在自然 社会中得到印证
反映儿童生活 身心发展规律
自然 社会 儿童生活 教育内容
一个联系整体
教学方法论
做中教 做中学 做种求进步
体现
知识教学过程
儿童道德培养
做
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
身心积极参与
获取经验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
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陶行知 生活教育 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
中国现代 人民教育家 爱国者
中国人民救国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主要领导人
三大主张
生活教育思想 核心
生活教育实践
晓庄学校
艺友制师范教育 模式
教学做合一 方法
培养教师
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山海学工团
成员
实行 六大训练
军事
生产
科学
识字
运用民权
节制生育
小先生制
利用上学儿童 小学生 来教
不识字儿童 成人 老人
即知即传
生活教育 理论体系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
三个基本命题
生活即教育
生活含有教育意义
横向发展
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
纵向发展
生活伴随人始终 教育也是如此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无聊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
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以社会为学校
需要拆除 学校与社会自然之间高墙
学校含有社会意味
社会力量帮助学校进步
学校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教学做合一
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双挥
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有教先学
有学有教
教人先教己
教人者还要 为教而学
即知即传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总体评价
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在批判传统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
摆脱 传统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教育
六大特点
生活的
行动的
大众的
前进的
世界的
有历史联系的
1946 民主的 大众的 科学的 创造的
西周
西周官学制度建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西周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含义
西周教育制度
主要特征
学术官守
奴隶主贵族-管理需要
定法规,文字记录汇编成书
官员掌握
学在官府
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只有官学没有私学
官学机构+政治机构 联系
原因
总
生产水平
社会制度
具体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财力人力制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学术官守
国学与乡学
国学
中央政府
天子 诸侯 王都
贵族子弟
大司乐主持
分级
大学
生源
等级性
贵族子弟
平民优秀分子
设置不同
天子
辟雍
诸侯
泮宫
小学
贵族子弟早于平民
平民子弟7年
德行艺仪
乡学
王都郊外
一般奴隶主
平民子弟
司徒领导
小学一级
优秀者可入国学
家庭教育
贵族子弟未正式入学前
严格规范
内容
基本生活技能、习惯
初步礼仪规则
初级“数”观念
7岁男女有别教育
女子家庭女德教育
男子学校教育
特点
重男轻女
明显计划性
六艺教育
内容
礼乐射御(大艺-大学)书数(小艺-小学)
礼
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
诗歌
舞蹈
音乐
射
拉弓射箭
御
驾驭战车
书
文字
数
算法
历法
数字计算
特征
文武兼备、诸事皆顾
重思想道德
也重文化知识
重传统文化
也重实用技能
重文事
重武备
符合礼仪规范
内心情感修养
意义/影响
西周教育特征和标志
符合教育规律 历史经验
主张和批判皆出自六艺
后世封建社会教育深刻影响
东周-春秋战国
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私人讲学
原因
生产力发展
封建地主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官学衰败,学术下移
世袭制
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
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
周王宫里文化知识拥有着失去地位职守,依靠“六艺”教书
官府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入民间
士阶层出现
各诸侯国养士 搜罗人才
自由民想成为士
培养士的私学机构
意义
打破“学在官府”教育垄断
政教分设
官师分离
教师独立职业
独立的教育活动
更新教育内容 形式
不局限六艺
培养各类人才
教学场所不固定
人才培养 与 学术研究 结合
扩大教育对象
学校向平民开发
学术下移
促进百家争鸣
教育理论
教育经验
自由原则
新的教育史开辟
自由讲学
自由就学
自由办学
自由竞争
诸子百家私学
养士之风
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
儒墨道法
稷下学宫
定义
战国时代 齐桓公
齐国都城稷门
著名学府
百家争鸣中心缩影
东方文化教育 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制度化终极体现
教育史重要创造
深远影响
历史条件
经济
政治
养士之风
性质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特殊形式学校
讲学 、著述、育才一体
资政议政
高等学府
特色
学术自由
容纳百家、相互争鸣与汲取
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无职务
对国事发表批评性言论
学生管理
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
历史意义
促进 战国 思想学术发展
古代知识分子 独立性 创造精神
教育典范
给人思考
思想学术文化教育成功
未带来 政治成功
儒家
孔子
创办私学 编订六经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春秋时期
规模最大
时间最长
影响最深远
丰富教育经验
古代教育思想奠基人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整理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奠定儒家教学内容基础
教育作用 经验
教育与社会发展 -富庶教
教育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
治国立国三个条件
庶
较多劳动力
富
富足物质生活
教
政治伦理教育
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
教育与人-性相近,习相远
首次提出
人人都有可能 都应该受教育
性
先天素质
习
后天习染
教育条件 与 社会环境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私学接受弟子基本原则,孔子教育对象基本主张
原意
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
弟子来自各诸侯国,分布地区广
成分复杂,不同阶级阶层,大多平民
历史作用
扩大教育对象
打破贵贱贫富 种族 界限
打破学校垄断
范围扩大到平民
促进文化下移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 从政君子
学习-做官途径
培养官员-教育政治目的
学习优良-做官条件
意义
培养统治人才-教育目的
教育史重要意义
封建制兴起 社会需要
知识分子积极学习 推动力量
与 任人唯贤 配合一致
封建官僚制度 建立准备条件
教育内容-六艺
袭用西周名称,做了调整
诗
最早诗歌选集
个人品德修养 人际交往
书
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礼
知礼
乐
乐教
易
卜筮之书
春秋
第一步编年史-鲁年史记、周史记
三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我国历史上首倡
前提条件
承认 学生间个别差异
各人实际出发
个性特点
具体要求
达到 教育目的
常用方法
谈话
个别观察
启发诱导
世界上最早 启发式教学 教育家
解决教师主导 与 调动学生积极性 矛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思考方法
由博返约
博学获取更多知识
具体事物分析综合
叩其两端
正反两面
学思行结合
孔子教育主导思想
学而知之
学
求知的途径
求知的唯一手段
文字 间接经验
见闻 获得直接经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广泛学习知识
深入思考
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
学到知识 用于 社会实践
学习过程=教育过程
与人的一般认识 相符合
教学理论、实践 深远影响
道德教育
内容
礼
道德规范
符合 礼 道德行为
仁
最高道德准则
原则方法
立志
个人志向 个人理想
克己
要求自己 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仁 规范
力行
按道德修养付诸实践
中庸
待人处事
内省
主观积极思想活动
改过
过则勿惮改
教师观
基本六条件
学而不厌
自身学习修养
前提条件
诲人不倦
责任心
耐心说服态度
温故知新
新旧政治历史知识
新旧知识
继承创新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爱护学生
重视培养
教学相长
学问切磋
历史影响
儒家学派创始人
深刻影响封建时代
多方面作用
孟子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
内容
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恭敬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理论价值
人性人类所独有的、区别动物 本质属性
人性的善--“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
人类学习结果
人类缓慢进化
人性最终为了顺性 而因势利导
教育与学习
人的必须
人的可能
教育与学习
遵循人的内在依据
发扬人的自觉
人皆可以为尧舜
教育作用
对个人
扩充善性
善端是可能性
可能变为现实
教育
物质生活条件
善端成长
社会环境
对社会
扩充人固有善性
达到 国家治理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五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明人伦
父子、兄弟之类 血缘宗法关系
影响和制约
君民、君臣之类政治社会关系
社会改良
长治久安
明确 两千年 中国古代教育性质
宗法社会-伦理教育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大丈夫 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尚气节
不向权势低头,不无原则顺从
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
高度自觉性
途径
内心修养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意志锻炼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深造自得 教学思想
教学活动理性特点 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深造自得
深入学习和钻研
收获和见解
独立思考 独立见解
尽信书不如无书
盈科而后进
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方法
专心致志
荀子
荀况 六经传授
六经传人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伪与性 相对范畴
性
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感知能力
伪
人为
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变化
性伪合
性伪 区别对立
加工和素材关系,缺一不可
对人和社会改造
化性起伪
环境
”住错习俗“
渐
教育
主动
一定规矩加以改变
个体努力
积
知识和道德积累
培养大儒
俗儒
徒有其表 背诵不知其用
雅儒
笨拙,承认无知,坦荡
大儒
理想
六经 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 教学方法
闻见
学习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有缺陷
感官 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
感官 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知
发挥“心”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虚壹而静
行
知识实践
学习 最高阶段
书本知识+社会实践
论教师
国家兴亡与尊师
治国之本
教师参与治理国家 通过中介-施教
教育有治理国家作用
维护学术统一性
师云亦云
教师主导
对教师要求
有尊严 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讲课 有条理 不违师法
见解 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
农与工肆之人 的代表
素丝说 与 教育作用
用教育 来建设 “兼爱”社会
教育改造社会
人是可教
素丝和染丝
人性及其在教育下改变和形成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
生来的人性=待染的素丝
下什么色染缸-成什么颜色的丝
环境与教育 造就人
人性平等 立场
兼士 为教育目标
“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
实现理想的人
三个标准
厚乎德行
道德
最重要
明白自身任务
辩乎言谈
思维论辩
上说下教,社会推行兼爱
博乎道术
知识技能
社会实践,兴利除害实际能力
评价
与儒家不同的人格追求
小生产者的平等理想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 为特色 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
十论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节用
节葬
非乐
非命
天志
明鬼
科学技术教育
生产和军事
六艺为主体的文史知识教育
重文史方面的内容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认识和思想方法
形式逻辑
锻炼形成逻辑
与人论辩
法家
人性利己说 教育作用
教育改变人性使其为他人考虑,绝无可能
治国需要高压政治 法制手段
无须用教育感化
禁私学
私家学派私学混乱不统一
乱上返世
政治强权 实现国家富强 进而实现统一各国
不准人思想 禁止人说话
禁 “杂反”之学
学术思想择一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统治 先河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韩非提出 商鞅首创
以法为教
法家推行法治教育内容
选择知法的官吏来 担任 法令解释者和宣传者
以吏为师
法治教育实现手段
另一层含义
理想的国家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 文化教育工作
会破坏社会秩序
战国后期著作
大学
礼记中一篇
大学教育的目的 程序 要求
作了完整 扼要 明确的概括
三纲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发扬人天生善性
在亲民
由己推人 从事治民 亲爱人民
在止于至善
不同身份做到尽善尽美
大学教育终极目标
八条目
格物
穷尽事物之理
学习儒家六德 六艺
致知
获得知识 寻求事物理开始
综合得到启迪
诚意
不自欺
人意念 动机 纯正
正心
不受各种情绪左右
认识的中正
修身
人综合修养过程
人品质全面养成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中庸
礼记中一篇
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
达到对外部世界体认
尊德性
自诚明,谓之性
向外部世界的求知
达到人内在本性发扬
道问学
自明诚,谓之教
学习过程阐述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学 问 思 辩 行
知识获得过程的阐述
学记
礼记中一篇
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
教育学雏形
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树立典范
历史意义
理论价值
教育作用
政治社会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兴办学校 ,推行教育,培育人才
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良风美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兴办学校 推行教育 培育人才
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 良风美俗
个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有目的 有计划 培养
良好道德智慧
维护国家利益 社会安定
教育制度
学制和学年
学制
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制 建学设想
学年
大学教育年限定为九年
七年完成谓之 小成
九年谓之大成
学校管理
视学与考试
天子参加开学典礼
定期视察学宫
以示对教育尊重
每隔一年考查一次
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
不同年级不同要求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
及时性
循序渐进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语言简约而通达
义理微妙而精善
举少量例子而道理明白
问答法
先易后难
循在内在逻辑
答其所问 有针对性
练习法
根据学习内容 针对性练习
尊师
每个人都是老师教出来
离不开好老师
为师是为君一种素质 使命
教学相长
教的这一方 以教为学
引申 教学双方 相互促进
汉朝-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形成
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 独尊儒术 建议
汉武帝采纳 对其他学说排斥
达到 儒学统一思想 目的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
标志 封建统治阶级树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主要影响
教育治国之本地位
教育政治伦理化
结束 百家争鸣
教育儒学化
读书做官模式 形成
兴太学以养士
意义
汉武帝 令五经博士设弟子
标志着 太学正式设立 和 以经学教育 为基本内容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 正式确立
标志着 太学正式设立 和 以经学教育 为基本内容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 正式确立
政府兴办太学
决定 人才培养目标
整齐学术 促进儒学独尊 重要手段
汉代太学
中国教育史上 第一所 有完备规制的 学校
利用学校教育 强化 官方的意识 始于汉代太学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汉武帝时 逐步确立 以察举为主 取士制度
取士标准
突出强调 精通儒术 和具有 儒家伦理道德修养
孝廉科 明经科
促进 儒学确立独尊地位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 建立
经学教育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
形成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用来选拔人才的素质要求的 教育方式
经学教育
带来儒学经学教育与研究的繁荣 的局面
出现了众多的传授儒学的 经师
学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东汉后期古今文经学融合
太学
汉武帝 令五经博士设弟子
标志着 太学正式设立 和 以经学教育 为基本内容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 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
博士
博士首领
仆射
培养目标
经明行修 官吏
教育内容
统一教材 五经
教学形式
个别 小组 教学
大都授
子主题 1
考试制度
定期考试
一岁一试
设科设策
意义
政府兴办太学
决定 人才培养目标
整齐学术 促进儒学独尊 重要手段
汉代太学
中国教育史上 第一所 有完备规制的 学校
利用学校教育 强化 官方的意识 始于汉代太学
五经博士制度建立
经学考试强化
官学儒学联系
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 光和元年
洛阳 鸿都门
研究文学艺术
专门学校
宦官抵制官僚势力而办
意义
儒学独尊 教育传统
社会生活 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意义
专门学校
为后代专门学校发展提供经验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郡国学
地方官学
汉景帝 蜀郡太守 文翁
文翁兴学
武帝 下令仿蜀郡设立学校
办学目的
培养本郡属吏
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 特别突出优秀学生
学校定期举行 乡饮酒乡射的行礼活动
社会普遍推荐道德教化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 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人性
人天生的素质
三种不同等级
斗筲之性
无善质
难以自我节制
刑罚
中民之性
万民之性
教化成善
主要教育对象
圣人之性
天生过善
自觉控制欲望
向善
破坏先秦原始平等 人性论
封建专制统治 提供 理论基础
论道德教育
德教 立国之本
儒家学说的传统
三纲五常 核心的道德教化内容
三纲
道德基本准则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道德观念
仁义礼智信
社会道德教育 中心内容
道德修养原则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人生理想
提出 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
提倡 必仁且智
强勉行道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体制的完备-官学改革
西晋-中央官学
继续兴办太学
国子学
贵族子弟
满足士族阶级教育特权
中央官学多样化
等级性更明显
南朝宋中央官学
南朝宋文帝-元嘉时期
四馆
儒学
玄学
史学
文学
宋明帝
总明观(东观)
祭酒
四科
儒
道
文
史
藏书
研究
教学
北魏中央官学
国子学 改为 中书学
中书省管辖
中书博士-教授-中书学生
皇宗学
皇族教育
首创
隋唐-封建国家体制的完备
学校教育体系
文教政策
崇儒兴学
推行教化
佛教道教
控制民众思想
发展科举
选拔人才 改进管理
民间办学
补充官学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国子寺
隶属于太常寺
祭酒
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机构 官员
封建教育 独立部门时代
后改为国子学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隋朝
中央官学
五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地方官学
州县二级制
州县学
博士
教化于民
唐朝
国子监领导
六学一馆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律学
广文馆
地方官学
州府长史 具体事务司功
经学
医学
崇玄学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教学制度
考核制度
督责与惩戒制度
休假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特点
学校体系形成
官学--教育主干
私学--重要补充
教育任务
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行政体制 分级管理 确立
中央官学
国子监 祭酒
地方官学
州县长
专科学校
对口形成部门
子主题 2
专业教育实施
学校内容教学管理制度 法规 完备
依法制对学校教育 进行管理
重视专业教育
教育制度发展来看
专门学校首创
学校教育 与 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 结合
专业知识 与 专业实践 结合
私学发展
原因
社会民众的需要
政府倡导
经济发展
分类
初级
启蒙识字
一般生活 伦理教育
高级
专经传授
其他专业知识技术
教师中心
自由设置
生源设置
社会阶层
初级私学教育
书院
民间私家设立
藏书
教学
教学科举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建立
产生与发展
隋朝
社会政治 经济因素
古代选士制度发展必然产物
延续一千三百多年
清末1905废除
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产生重大影响
选用由才能的人为官
社会乐学风气
宋代后 重科学 忽略兴学
学校成为科举附庸
考试科目 程序 方法
程序
生源
生徒
乡贡
时间
每年十一月一日
乡试
省试
吏部试
科目
类型
常科
每年定期
秀才
明经
帖经
经义
时务策
进士
帖经
杂文
诗赋
明法
明字
明算
制科
皇帝下诏
方法
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
科举制与学校关系
相互促进
科举促进学校教育
积极性
学校教学促进科举
提供人才
相互制约
科举促进学校教育
指挥棒
学校教育促进科举
人才质量
学校沦为附庸
封建
政治、经济文化
科举制度影响
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
掌握选士大权
提高官吏水平
扩大统治基础
笼络人心
选士育士结合
学习风气
思想统一
教育普及
扭转风气
重文轻武
重经轻科
人才选拔较为公正客观
重才能 非门第
策问检验能力
消极
学校成为科举附庸
欺骗性
评分主观性
受贿
知识分子
功名利禄
束缚思想 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
知识分子性格
功利主义 畸形读书观
颜之推 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必须重视教育
性三品
接受教育与个人前途说
利角度
知识是谋生手段
培养治国之才
实际效用人才
培养专才
论家庭教育
颜氏家训
长辈 对未成年人 主要是儿童的教育
原则
及早施教
幼年时期
奠定基础 重要阶段
早期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
严慈相济
慈爱与严格相结合
均爱原则
切忌偏宠
同样爱护与教育标准
重视语言教育
规范 通用语言
不强调方言
重视品德教育
孝悌中心
人伦道德教育
立志教育
风化 方式
长辈道德行为示范
潜移默化
评价
当时社会反映
加强士大夫子弟教育
棍棒教育等迂腐思想
揭露士大夫教育腐朽
相当价值
研究吸取
韩愈教育思想
弘扬孔孟之道
古文运动
复兴儒道
性三品说 教育作用
性三品
人受命于天 人性秉天命而成
上品
统治者
中品
其他
下品
劳动人民
教育作用
决定人发展主要因素 人性
人性先天差别
等级不可改变
等级决定教育权力
教育实施在一定范围
不可能普及
人性决定教育内容
人性先天就有仁义礼智信内容
教育是使先验的道德发扬开
人才培养选拔
人才培养
国学
扩大招生
教师
秩序
人才选拔
不拘一格降人才
论教师
师生关系
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学者必有师
天地君亲师、
社会原因
安史之乱
维护儒学
内容
教师任务
传道
儒家仁义之道
授业
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
解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难
以道为求师标准
不管门第出身相貌
学有所成 合乎儒道 为人师表
建立合理师生关系
相互为师
闻道在先 术业专攻 为人师表
评价
师说
第一篇论述 教师问题文章
影响后人
肯定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作用
强调教师尊重学生
向学生学习
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
敢于超过教师
乐为人师
为人师表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改革与发展
科举制度演变与学校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演变
宋元时期成熟完善
对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产生影响
宋代变化表现发展 四方面
扩大科举名额
三年一贡举
殿试成为定制
建立新制 防止科场作弊
元代科举制度显著特点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中出题
四书章句集注 答题标准
制度日益严密
明朝
八股文 考试文体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立国人才需要 重视科举
消极影响
学校教育收到冷落
重科举选拔
忽视兴学校培养人才
割裂人才选拔和培养
助长士人名利之心
不尚实才实学
明清时期
从体制上将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考试系统
宋代 兴文教 政策
国策
兴文教,抑武事
表现三方面
重视科举
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
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
提倡佛道
苏湖教法
北宋胡瑗 苏州郡学、湖州州学
新的教学制度
分斋教学
经义斋
儒家经义
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
治道斋
治兵
治民
水利
算数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 第一次
按实际需要
同一学校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纳入官学体系
与儒家经学同等地位
治事斋
主修副修制度先声
北宋三次兴学 三舍法
三次兴学
文教政策直接体现
第一次 庆历兴学
范仲淹 宋仁宗
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改革科举考试
创建太学
第二次 熙宁兴学
王安石 宋神宗
改革太学
三舍法
恢复发展 地方学校
恢复创立 武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编撰 三经新义
统一教材
第三次 崇宁兴学
蔡京 宋徽宗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习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新建辟雍
发展太学
恢复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 专科学校
罢科举 学校取士
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太学分为 三个程度不同 依次递升
外舍
初入太学
考试合格 外舍肄业
内舍
外舍生、内舍生 升舍考试+平行行艺
逐次升入内舍、上舍
上舍
根据考试成绩+平时行艺
授官
参加殿试、礼部试
严格升舍考试制度
平时行艺 考试成绩 相结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太学质量
上舍考试 科举考试结合
融养士 取士于太学
提高太学地位
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 创新
积分法
元朝 国子学
升斋等第法
国子学分为 下中上 三个等级 六个斋舍
按程度进入不同斋舍学习不同
学业成绩+品德
依次递升
汉人
中斋升入上斋
蒙古 色目
下斋升入中斋起
积分法
月考成绩
优等加一分
中等加半分
下等不加分
累计计算全年学业成绩方法
始于宋朝太学
元朝国子学完善
明代国子监继承发展
重平时考试成绩 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作用
监生历事
明 洪武
国子监学习 一定年限
分拨到各部门 先习历事
具体时间不同 考核办法
弥补明初官吏不足
后 广泛接触实际
从政经验
中国古代大学 教学实习制度
监生日增
历事冗滥
徒具形式
失去积极意义
六等黜陟法
清代官学 生源资格等级 升降条例
地方官学 生员分为 三等
癝膳生
增广生
附学生
科试:每届乡试前举行考试
六等黜陟
岁试一二等 获得乡试资格
特点
动态管理
生员等级 与学习成绩 挂钩
提高学习积极性
社学
农村地区
利用农闲时间
农家子弟 初等教育形式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
元制 五十家为一社
每社设学习一所
明承元制
15岁以下儿童对象
书院发展
产生与发展
始于唐朝
中央政府设立
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机构
民间设立
个人读书治学地方
唐末萌芽
原因
官学衰落
士人失学
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佛教禅教的影响
印刷术发展
五代
普遍
宋代
北宋初书院
著名书院
白鹿洞 岳麓 应天府 嵩阳、石鼓、茅山书院
南宋
理学家讲学
官学化倾向
元代
书院控制增加
接近官学
科举附庸
明代书院
沉寂后兴盛
中后期 成为
中低级官僚
在野士人
大官僚集团
斗争基地
宦官集团
议政特点
东林书院
加强对它控制
白鹿洞书院揭示 书院教育宗旨
中国书院发展史
纲领性学规
当时及以后书院教育、官学教育 重大影响
内容
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义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碍 反求诸己
明确 教育目的
阐明教育过程
提出 修身 处事 接物 基本要求
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
后世学规 范本 办学准则
制度化轨道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明朝 影响最大 东林书院
北宋理学家 杨时
龟山书院
明代 顾宪成 顾允成 讲学
东林学派
思想倾向
推崇程朱 反对王学
重要特点
关注社会政治
讲会制度化
学术文化中心
完备讲会制度
《东林会约》会约仪式
讲会 定期举行
隆重仪式
教学内容
四书
诂经精舍 学海堂与 书院学术研究
清代阮元
诂经精舍
杭州孤山
学海堂
广州粤秀山
评价
继承发扬 书院优良传统,造就人才
清朝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改变腐败书院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书院教育 意义特点
书院精神
自由
功能
藏书
讲学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组织
公办
私办
私办公助
教学五点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
讲会制度
门户开放
先进
学生自学
师生关系
尊师爱幼
制度
白鹿洞书院揭示
发展
官学化
明清
科考 附庸
书院作用意义
理学发展
学术发展
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类型
弥补官学不足
自由讲学
教育 学术发展动力
办学 管理 经验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
民间私人蒙学
启蒙教育
分类
门馆 家塾
教师家中 教师办学主体
学校经费来自学生学费
村塾 族塾
一村一族合作聘请
教馆 坐馆
富裕人家 单独聘请教师 家族子弟
入学年龄 学习内容 教学水平
无统一要求
一般六岁启蒙
教材 主要是我国通行蒙学教本
蒙学
发展
西周时代
史籀篇
秦代
仓颉篇
西汉
急就篇
宋元
继承发展
分类
识字教学
三字经百家姓
伦理道德
吕本中 童蒙训
历史教学
宋王 十七史蒙求
诗歌教学
朱熹 训蒙诗
名物制度 自然常识
宋方逢辰 名物蒙求
宋元明清
按分类专题编写
多样化
著名学者编著
提高质量
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韵语形式
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伦理道德 有机结合
朱熹教育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理学思想 集大成者
科举考试 标准答案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数百年
明天理,灭人欲 教育作用 目的
性即理
人性即“理”
仁义礼智信 封建道德规范
分为:
天命之性
滞后至善,完美无缺
气质之性
禀受 理 气
杂然相存
气-浑浊 清明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教育作用
发挥 气质之性 善性
变化气质
明明德
达到 存天理 灭人欲 根本任务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克服气质之偏
革尽物欲之弊
恢复具有善性
尽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论大学与小学
小学
8~15岁
任务 培养圣贤坯璞
学习内容
知之浅者而行之小
浅近、具体
思想
教事
具体的行事去懂得基本伦理道德规范
养成一定行为习惯
学到初步文化技能
教育方法
先入为主 及早施教
生动形象 能激发兴趣
首创 《须知》《学则》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
15岁以后
坯璞基础上加光饰
精雕细琢
培养对 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育内容
教理
事物之所以然
教学方法
自学
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
二者
内在联系
根本目标一致
自己和前人经验的总结概括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研究 最有影响
反映其基本规律 要求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读书按一定次序 不要颠倒
按自己实际情况能力
安排计划 切实遵守
扎实打好基础
不可囫囵吞枣
熟读精思
熟读成诵
精于思考
从无疑到有疑到解疑
虚心涵泳
虚心
虚怀若谷 精心思虑
涵咏
读书时反复咀嚼
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
着紧用力
抓紧时间 发愤忘食
抖擞精神 勇猛奋发
居敬持志
居敬
精神专一
注意力集中
持志
树立远大志向
高尚目标
顽强毅力长期坚持
王守仁教育思想
致良知 与教育作用
学以去其昏蔽
心学观点
心即理
良知即是天理
心之本体
宇宙创造者
伦理道德观念
不学自能 不教自会
良知与外物接触中
受物欲引诱
昏蔽
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教育作用
去除物欲对良知引诱
教育任务
实现 存天理 灭人欲
随人分限所及 教育原则
量力施教
儿童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
依据程度进行教学
论教学
人伦之理皆具于心
求其心
学习不在于记诵六经文字
利用六经启发人心中 常道
致良知
写字弹琴习射等教育内容 陶冶本心
论儿童教育
揭露批判 传统儿童教育 不顾儿童身心特点
当做小大人 致命弱点
顺应儿童性情
爱好嬉游 厌恶拘束
潜移默化
日渐习礼仪不觉其苦
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
学习内容
歌诗 习礼 读书
培养意志 调理性情
随人分限所及
量力施教
教学考虑儿童接受能力
授书不在徒多
但贵精熟
教学留有余地
精神力量有余
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黄宗羲
公其是非于学校
学校
培养人才 改进社会风俗
议论国家大事场所
治天下皆出于学校
王夫之
日生日成
人性 处在变化之中
教育对人发展作用
继善成性 使之为善
改变青少年因“失教”恶习
颜元
义利合一
正其谊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义利统一
颜元学校改革思想
漳南书院
肥乡
设置六斋
实学教育
“实才实德”培养目标
品德高尚 真才实学
经世致用人才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
通才
终身止精一艺
专门人才
冲破理学教育 桎梏
鲜明 经世致用特征
要求发展社会生产
新兴市民阶层 对人才的新要求
六斋 与实学 教育内容
六艺为中心
三事
六府
三物
真学 实学
六斋
文事斋
课礼 乐 书 数 天文 地理
武备斋
课皇帝、太公以及孙吴吴子兵法
并攻守 营阵 陆水诸战法
经史斋
十三经 历代史 浩制 章奏
艺能斋
水学 火学 工学 象数
理学斋
静坐 编著 程 朱 陆 王
帖扩斋
八股举业
不仅同理学教育 超越 六艺教育
除经 史 礼 乐
自然科技
各种军事知识
分科设教
近代课程设置 萌芽
习行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
练习和躬行实践
同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见理于事 因行得知
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获得有用知识
反对理学 静坐读书 空谈心性 教学方法
不是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
主张读书 讲说
个人行动 没有实践
在当时
主张读书以穷理
给当时社会带来新鲜风气
符合学习规律
利于道德培养 身体健康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