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自考)
2022-04-01 16:52:58 14 举报
AI智能生成
汉语言文学自考专科《文学概论》考试重点,逻辑梳理,一目了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3.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文化修养
作家应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娴熟的技能
较高的人格修养
独特素质
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对外界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
对语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
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
想象 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感情感
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主客体交互,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
和认知直觉的相同性
直接性
无逻辑性
创造性
和认知直觉的区别
二者的对象不同,认知直觉把握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重事物的审美价值
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艺术直觉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认知直觉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艺术灵感的特征
突发性
迷狂性
创造性
艺术直觉和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是思维状态,艺术直觉是思维能力
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
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性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艺术情感的重要作用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的构成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影响
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
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
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的特性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
内指性特征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艺术构思
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
情节的演变发展
艺术传达
语言的运用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又要有独创性
修改与润色
4. 文学接受论
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与文学消费的区别
文学消费既指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文化范围风阅读,与物质的消费行为无关
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关注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突出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文学消费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的价值,而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 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化实现,而文学消费既有消费,又富有创造 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接受心境
接受者的兴趣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客体条件
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文学接受过程
期待视野
定义: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忆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告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上体阅读中的体现 提出者:姚斯
文学的期待
生活的期待
价值的期待
预备情绪
审美性
朦胧性
期望性
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
同化
顺应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
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认识空间的拓展
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意义
对作家的影响,具有规范、引导的作用
对接受者的影响,帮助接受者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文学批评的方式
审美体验
理性分析
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的方法
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印象式批评:欧阳修 六一词话
诠释式批评:毛注解《诗经》
评点式批评: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接受美学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后结构主义批评
5. 文学源流论
文艺起源的观点
模仿说
巫术说
游戏说
劳动说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密切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从不自觉到自觉,无意创作过渡到有意创作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文学思潮
定义: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流派的特点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
1.文学观念文化
文学活动四要素 提出者:艾布拉姆斯
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历史上六种文学观念
再现说VS表现说
实用说VS独立说
客观说VS体验说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时代原因(外因)
文学自身的演变(内因)
文学定义包含命题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的文化意义
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案例:鲁迅《祝福》
叩问人的生存的意义 案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案例:舒婷《致橡树》
憧憬人类的未来 案例:苏轼《水调歌头》
丰富人类的语言 案例:李密《陈情表》
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审美实现的三个层面
主体心理层,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
中介层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文学审美的活动特点
广阔的包容性
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的共通性
是认识又是情感
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经验和体验
体验的特性
情感的诗意化
意义的深刻化
体验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第一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第二层:获得童心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词法、句法、篇法
辞格层面: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
音乐性:富于音乐效果
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2.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三种审美类型
知:写实性形象
文学典型(高级形态)
典型论的发展
17世纪,西方典型观:类型说
18世纪,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典型特征性
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动性关系
情:抒情性形象
文学意境(高级形态)的艺术特征
情景交融
景中藏情式
情中见景式
情景并茂式
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生命律动
表诚挚之情
状飞动之趣
传万物之灵趣
韵味无穷
意境的分类:王国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意:表意性形象
文学象征意象(高级形态)的艺术特征
哲理性
象征性
荒诞性
求解性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 卡夫卡:变形记
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杜甫:病柏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
符号式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具体可感性
艺术概括性
审美理想性
审美属性
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描绘弱者屈辱丑陋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
叙事作品
叙事三个层面
故事
文本
讲述
叙述语言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
省略:故事时间长,文本时间为零
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
场景:文本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
减缓: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停顿:故事时间为零
次序
频率
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叙述标记
表明写作意图
标题
醒目句段
结尾议论
人物性格塑造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塑造生动的形象
情节
情景
人物
扁平人物:单一简单性格人物,阿庆嫂
表意性人物:白雪公主
圆形人物:《金瓶梅》西门庆
典型人物
性格人物:《水浒传》
行动
叙述动作
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
叙述者和接受者
真实的读者和隐含的读者
抒情作品
抒情作品的内涵
以情感为本位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情绪)
区别
情绪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情绪产生较早,情感产生较晚
情绪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联系
情绪信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每日心情,情感也信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日常情感和艺术情感
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
表现情感
传达情感
投射情感
抒情的一般原则
诚挚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
感染性原则
抒情的途径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
语法策略
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修辞策略
意象 海子 家园 、土地
隐喻 曹植 释愁文
典故 宋词
悖论 臧克家 有的人
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特征,原始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结构特征,跳跃性,抒情的飞跃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的内涵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文体三层面
作品的体裁、体制
文学的语体
规范语体
抒情语体,诗歌
叙述语体,小说
对话语体,戏剧文学
自由语体
文学的风格
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文采,作品中的语言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
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往往含而不露
文学风格的特征
独创性,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
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 ----- 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艺术品格----艺术独创性
稳定性,当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基本的风貌不变
多样性,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个有别
文学风格与文化
时代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抗议还风格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流派文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