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理知·自我认知》图解
2022-04-12 19:01:54 22 举报
本书主要表达一位老师通过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把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用简明易懂的通俗语言和大家日常生活中能见到遇到的示例表达出来,让大家对哲学的不再是深奥,难懂,刻板的印象,而是将哲学理论融入生活琐事,从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陈嘉映:陈嘉映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讲解风格深入浅出。陈教授以现象学研究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著称学术界,于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伦理与道德哲学、中国当代汉语哲学与思想等领域亦着力甚深。
阅读本书的感受:刚开始看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这是一本哲学相关的书,就感觉书中的许多语言不像其他哲学相关的书一样严肃或华丽的辞藻。相反,因为本书是基于陈老的讲座整理的,所以书中很多的语言都非常平实易懂。它更像是一位老师通过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把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用简明易懂的通俗语言和大家日常生活中能见到遇到的示例表达出来,让大家对哲学的不再是深奥,难懂,刻板的印象,而是将哲学理论融入生活琐事,从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
说实话,刚开始度第一遍的时候我感觉本书不像是一本正规的书,因为里面其实有较多词句都不通顺,相较于其他书籍略显得不严谨。但是仔细品读两遍,三遍以后,我才体会本书讲解的真实意图。陈老的最终意图是想让大家觉得哲学并不是原理我们生活的存在,它是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我们的成长,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其实都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它是可以指引我们生活,指引我们认知,引导世界发展的一门非常伟大的学科。日常中许多时候我们问自己要怎么样才能活明白,其实陈老在本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本文核心思想:
认识和理解事物“触”比其他感知包含视觉感知更具有说服力;
认知世界和认知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世界,认知“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我”这个个体;
生活的意义非肉体欲望的满足或是主客观判断,而是从视觉走向触觉的“有感之知”。
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
导论
1.主要是介绍感知和理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感知:
例子1:举例子比如3岁的孩子知道某个物体是圆的还是方形的,这个属于感知。
例子2:毛泽东的《实践论》那句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说的就是感知。
例子3:我们对小的数字,比如1、2、3、4、5,是有感知的,我们对大的数字,对复杂的数字,比如2的32次方,没有感知。这个也属于感知,知识这个属于笼统的通过经验得来的感知。
理知:
例子1:比如打针吃药我们很难接受,但是我们知道这对我们身体有好处。但是猫和狗不知道,因为它感知不到,就没法用理知来指导。
例子2:我们日常生活中苹果、梨子的颜色我们知道,但是红外线,紫外线的颜色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有他们的存在。这个通过道理知道的,我们叫做理知。
例子3:我们感知到空气污染,水污染,但是我们感知不到土壤污染,但是我们通过仪器测量能发现,知道它的危害后政府会去治理,这个也叫理知。
2.导论在这里提到了关于感知和理知的二分,但是并不是两分的知识分类,也就是说并不是除了感知就是理知,还存在其他划分的方法,比如有些时候即可以感知也可以理知。
例如:海滩上有人的脚印,我看见这个人走出来,我能感知到,但是没看见人也能通过脚印的分析,也能推论出有人来过海滩,这个就是理知。
感知
具体的感知:
五官感知
视觉
视觉在感知中有突出的优先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
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别爱观看。就强调了视觉的看在感知中的重要地位;
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别爱观看。就强调了视觉的看在感知中的重要地位;
视觉在认识论、本体论里的突出地位。我们要了解天空,天体还有许多的认知,形状,颜色都需要依靠视觉。
我们国家也有俗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也强调了看即视觉的重要作用。
嗅觉
在五官之觉里面,嗅觉好像最少受到重视。是因为我们还没发现它的重要作用,例如嗅觉对食欲有着很大影响,对性选择也有着很大作用。嗅觉是在意识阈限下工作的,所以也很难被我们重视起来。
听觉
听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感知,我们人类使用听觉听音乐,语言,以此来辨别不通的人,不通的音乐和事物。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静止的东西,耳朵确可以让我们感知到运动中的事物,例如飞驰的汽车。
味觉
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味觉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对我们来享受生活来说,味觉还是比较重要的,所谓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触觉/身体知觉
名词解释:触觉是个笼统的名称,其实有好多种触觉,我们身上的各个部位的触觉就很不一样。
例1:手的触觉和后脖颈的触觉就很不一样。有人用羽毛在你的后脖颈滑动一下,你痒痒,这是触觉。
例2:黑暗中摸开关在哪里,摸一样东西是圆的还是方的,在沙发底下用手摸着找手机,这也是触觉。
例3:手被刀子划伤了,或者你主动用拇指成九十度滑过刀锋的那种感觉。这个也是触觉。
触觉和视觉的区别:
视觉是远距离的感觉,但是触觉触觉是近身的、贴身的。
视觉可以从不通的视角远近不同来区分,所以可能会有不通的视角问题产生。触觉不一样,触觉只有一个。
黑格尔重视视觉和听觉,称它们是认识性器官,它们感知远距离对象,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作者这里谈到传统认识论是视觉中心的,但是这里作者提出了质疑,阐述如果以触觉为中心可能会不一样。(陈老第一次强调触觉的重要,挑战传统的视觉论)
眼睛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不感知自身,单手在感知外物时也可以感知自身(第一次强调触觉的重要作用,挑战传统的视觉论的观点)
感觉与料理论
感知的生理机制
陈老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构建理论,而是解构理论。原因是要构建一个感知理论,就要尽可
能把感知从其他事情那里隔离开来,可是思想的任务正好相反,它要尽可能把区域的围墙拆掉,打通,融会贯通。
能把感知从其他事情那里隔离开来,可是思想的任务正好相反,它要尽可能把区域的围墙拆掉,打通,融会贯通。
直接感觉和间接感觉的区别
直接感觉:通过五官如视觉、嗅觉等能直接感知的
间接感觉:不能直接通过五官感知,但是可以通过周边环境分析推理后感知
感觉的生理机制理论vs感觉与料理论
感觉与料无需发经过科学证实,但是需要辨明析理他的正确与错误
统觉及其他
没有特定感官感受的感觉,如:饥渴、恶心、瞌睡,笼统的没有具体形象和事实存在的事物
预感、因果感知、时间感知、记忆帮助我们完成感知
闻知与他心
闻知的源头
原始文化来源于传说,通过传说人们了解到感知以外的世界
理知时代,闻知应该要来自亲知和推论,罗素就主张所有闻知之事最终都来自亲知。屈原更是在《天问》中对传说是否真提出了质疑“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系统理知
传统哲学重视理知,轻视感知
系统理知的权能不可忽视,人类通过理知系统得到扩展
语言发展了理知,理知不断发展成了理知系统,哲学家是掌握系统理知的人
感知与理知的关系
语知
语言属于理知,语言是发展理知的基础
推知
语言使推理成为可能
推理是理知的一种形式
感性-知性-理性
理知中可以包含感知,称之为有感之知
自我认知
认知世界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
认知自我
时代在不断发展,需要我们认识自我,进而认识生活的意义;
自我认知是认识“我”这个个体的一部分,我的现实+我对自己的认知组成了“我”;
自我认知不仅仅需要视觉,更需要触觉的帮助。
自我建设
自我认知的过程是痛苦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自我欺骗、自我屏蔽
自我认知是严厉的,需要我们自我揭露、自我惩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