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22伤寒瘟疫
2022-04-15 12:16:5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三字经》伤寒瘟疫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9g生姜9g(切片)大枣4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桂枝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二十三枚甘草3g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啜粥,余将息前法。
麻黄汤
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十二枚生姜9g(切片)大枣4枚石膏13.5g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煅牡蛎、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大青龙汤
麻黄6g白芍6g干姜6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细辛2.5g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6g。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4.5g。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加茯苓12g。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21枚。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时法用茯苓12g代之,即猪苓、泽泻亦可代也,但行道人当于方后注明。
小青龙汤
桂枝汤加葛根12g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不须啜粥。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2g麻黄9g生姜9g甘草6g桂枝6g大枣4枚白芍6g水三钟半,先煮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微似汗,不须啜粥。
葛根汤
伤寒方·太阳
石膏24g知母9g炙甘草3g粳米12g水三杯,煎一杯,温服。
白虎汤
酒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9g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调胃承气汤
大黄12g厚朴6g枳实6g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小承气汤
酒大黄6g厚朴12g枳实6g芒硝6g水三杯,先煮枳实、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大承气汤
伤寒方·阳明
柴胡12g人参3g黄芩3g炙甘草3g生姜3g半夏6g大枣2枚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6g。渴者,去半夏,加人参2g、栝楼根6g;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4.5g;胁下痞,去大枣,加牡蛎6g;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3g;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4.5g,温覆去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g干姜4.5g。
小柴胡汤
柴胡12g半夏6g黄芩3g白芍3g枳实3g生姜7.5g大枣2枚大黄1.5g水三钟,煎八分,温服一钟,一日夜作三服。
大柴胡汤
伤寒方·少阳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三两共研末,蜜丸如鸡子黄大,研碎以沸汤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后啜热粥,以腹热为度。或用各三钱,水三钟煎八分,温服。服后啜热粥。若脐上筑者,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6g;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术;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服汤后如食顷,啜热粥,微自温,勿揭衣被。
理中丸汤
炙甘草12g干姜6g附子6g水三钟,煎八分,温服。
四逆汤
干姜18g甘草12g附子6g水三钟,煎八分,加猪胆汁一汤匙、人尿半汤匙,温服。
通脉四逆加人尿猪胆汤
桂枝6g生姜6g大枣4枚芍药18g炙甘草6g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9g生姜9g芍药18g炙甘草9g大黄2g大枣4枚
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方·太阴
麻黄9g细辛9g附子4.5g水三钟,先煮麻黄至二钟,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9g甘草9g附子4.5g煎法同上。
麻黄附子甘草汤
干姜18g炙甘草12g附子6g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通脉四逆汤
干姜9g附子9g葱白2根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白通汤
吴茱萸9g人参4.5g大枣四枚生姜18g水煎服。
吴茱萸汤
猪苓9g茯苓9g泽泻9g滑石9g阿胶9g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胶煎化服。
猪苓汤
黄连12g黄芩3g芍药6g阿胶0g鸡子黄一枚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胶烊尽,小冷,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日三服。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伤寒方·少阴
乌梅93枚细辛18g干姜30g当归12g黄连48g炮附子18g蜀椒12g桂枝18g人参18g黄柏18g各另研末,合筛之,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饮食白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乌梅丸
当归9g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细辛6g大枣9枚(擘)水三杯,煎八分,温服。寒气盛者,加吴茱萸7.5g,生姜24g,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温分二服。
当归四逆汤
白头翁3g黄连4.5g黄柏4.5g秦皮4.5g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白头翁汤
伤寒方·厥阴
人参败毒散
防风通圣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藿香90g白芷90g大腹皮90g紫苏90g茯苓90g陈皮60g白术60g厚朴60g半夏曲60g桔梗60g甘草30g每服15g,加姜、枣同煎。
藿香正气散
神圣辟瘟丹,流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羌活 独活 白芷 香附 大黄 甘松 山奈 天麻 雄黄(各等分)苍术 备用上为末,面糊为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清晨,焚一炷辟瘟。
神圣辟瘟丹
瘟疫方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变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伤寒病 极变迁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症,而提纲却不在此也。
六经法 有真传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提纲,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头项病 太阳编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无头痛、无汗,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提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胃家实 阳明编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往来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拒隔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眩苦呕 少阳编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原本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
吐利痛 太阴编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但欲寐 少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一切宜发表法,备之太阳。一切宜攻里法,备之阳明。一切宜和解法,备之少阳。一切宜温补法,备之太阴。一切宜寒凉法,备之厥阴。一切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不同也。
吐蛔渴 厥阴编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五苓散,必啜粥饮。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
存津液 是真诠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汗吐下 温清悬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补贵当 方而圆
自王叔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物,规矩尽废也。
规矩废 甚于今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知流弊,害人匪浅也。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香苏外 平胃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不少。
汗源涸 耗真阴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所致也。
邪传变 病日深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目击者 实痛心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所以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医医法 脑后针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若瘟疫 治相侔
仲师于太阳条,独擘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石甘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无弊也。
通圣散 两解求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药,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所以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六法备 汗为尤
吴又可谓病在膜原,以达原饮为方,创异说以欺人,实昧其病由也。
达原饮 昧其由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可随波逐流。
司命者 勿逐流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