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读书笔记
2022-04-15 12:15:4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三字经》痰饮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化痰丸(王节斋)治津液为火熏蒸,凝浊郁结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缓治之。
香附15g橘红30g栝楼仁30g酒黄芩30g天门冬30g海蛤粉30g请带9g芒硝9g桔梗15g连翘15g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四饮名 宜斟酌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饮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饮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
《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苓桂术甘汤(《金匮》)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肾气丸 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阳,令吸气短。
甘遂半夏汤(《金匮》)治饮邪留连不去,心下坚满。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汤洗7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甘遂(三枚)半夏(十三枚)芍药9g炙甘草4g))
十枣汤(《金匮》)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大青龙汤(《金匮》)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小青龙汤(《金匮》)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宜此温发之。
木防己汤(《金匮》)人膈中清虚如太空,然支饮之气乘之,则满喘而痞坚,面色黧黑,脉亦沉紧。得之数十日,医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汤开三角之结,通上下之气。
木防己9g石膏18g桂枝6g人参12g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前方有人参,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而三日复发,又与前方不应者,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输水道,芒硝峻开坚结也。又此方愈小青龙汤,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6g桂枝6g茯苓12g人参12g芒硝7.5g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温服,微利自愈。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温服,微利自愈。
泽泻汤(《金匮》)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
泽泻15g 白术6g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厚朴大黄汤(《金匮》)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
厚朴6g大黄6g枳实4.5g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治支饮不得息。
小半夏汤(《金匮》)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半夏12g生姜24g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己椒苈黄丸(《金匮》)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引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输而津液生矣。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引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输而津液生矣。
防己 花椒 葶苈 大黄各30g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先饮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半两。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先饮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半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之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即小半夏加茯苓12g。
五苓散(《金匮》)治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泽泻37.5g猪苓22.5g猪苓22.5g白术22.5g桂枝30g
为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为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徐忠可曰:俗谓陈皮能减参力,此不唯陈皮,且加枳实之多,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徐忠可曰:俗谓陈皮能减参力,此不唯陈皮,且加枳实之多,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茯苓7.5g人参7.5g白术7.5g枳实6g橘皮3.75g生姜6g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皆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滥而筑以提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归,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滋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真武汤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三因》白散
滑石15g 半夏9g 炮附子6g
共研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蜜三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共研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蜜三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