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读书笔记
2022-05-21 13:50:15 6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学习经济学不会让你赚更多的钱,但是会让你对社会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教材,但是生动有趣,完全不会觉得抽象枯燥。 真希望有更多人的阅读,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书。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23章 (宏观经济数据)一国收入的衡量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可以通过加总家庭的总支出 或 加总企业支付的总收入(工资、地租和利润)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量,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价值
所有:包括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
不包括:非法生产和销售的东西
不包括:自生产自使用的物品或服务
A给B修剪草坪,B给A 5美金,算GDP
A和B结婚了就不在算是GDP了
最终:中间物品不算,所有最终物品才计算
跨周期时,中间物品作为存活投资计入GDP,再出售后,存货的减少再从GDP中扣除
物品与服务:不光是物品,还包括服务
生产的: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不包括过去生产的东西
一个国家内:GDP局限于一个国家地理范围之内。(无论国籍,在我国生产即算我国GDP)
在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
公民生产总值(GNP):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的生产物品,同理不包括外国公民在我国生产的物品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减去折旧
GDP的组成包括:消费、投资、政务购买和净出口
Y(GDP) = C(消费) + I(投资、非金融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
消费
包括用于家庭成员教育的支出(美国不包括购买住房,住房按“购买后自己租给自己折算GDP”)
投资
非生活中的金融投资,GDP中的投资是指:购买未来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物品(如设备、建筑和存货)
政务购买
政府直接购买的物品算是GDP(包括政府部门员工的薪资)
政府进行的转移支付并不计入GDP,比如给失业人员的补助或支付养老金
净出口
出口 - 进口
真实GDP和名义GDP
如果GDP增长了,则至少出现下列一种情况
生产了更多的物品或服务
以更高的价格销售物品与服务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成为名义GDP
按不变价格(选择一个基础年份)评价的成为 真实GDP
真实GDP的变动只反映了生产的产量变动
当经济学家谈到GDP时,他们通常是指真实GDP
GDP平减指数(平减数)
GDP平减指数 = 名义GDP / 真实GDP * 100
GDP平减指数反映了价格变动,而不是产量的变动
通货膨胀率可以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计算
也可以通过CPI计算,两者略有差别后续章节介绍
GDP中遗漏了什么
GDP不能衡量但也很重要的部分:包括我们的知识、廉正、勇气、智慧和爱国等等(但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会更容易培养这些品性)
GDP同样不能衡量“闲暇”。 减少闲暇引起的福利损失会抵消人们从生产并消费更多的物品和服务中获得福利利益
GDP还不计算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但要记住GDP包括了什么,而又遗漏了什么!
经济学家越来越认识到那些更无形的要素的生产性意义,知识产权或说是智力资本
知识产权的崛起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
第24章(宏观经济数据)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目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变动
计算
固定篮子
找出价格
计算一篮子东西的费用
选择基年
消费者物价指数 = (当年一揽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 100
CPI 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替代偏向:由于物品的价格变化差异,消费者倾向减少涨价快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涨较慢或价格下降的物品(如鸡肉、猪肉和牛羊肉的替代关系)
2 新物品的引进:当引进一中心物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
选择范围的扩大使每一元钱都变得更值钱了,因为可产生的社会福利必然更多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如果一个物品的质量逐渐变差,则花费在此物品上的货币就产生的价值就下降了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关系
GDP平键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价格
两方方式计算的通胀率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小有差异
如油价上涨,在CPI上的反应更迅速
剧烈波动的通货膨胀会令企业和消费者难易做出经济决策
第25章(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生产与增长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服务,他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如此重要的生产率
生产率,它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决定生产率决定因素
人均物质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资本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也是过去生产过程的产出
人均人力资本
是经济学家用来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生产人力资本同样需要很多投入:如教师、图书馆和学生的时间等
可以把学生看作“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生产将于用未来的人力资本
人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非常重要, 但是他并不是经济在生产物品与服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比如日本
技术知识
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密切相关,但是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
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技术的进步也是近200年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手段
生产函数 Y=AF(L,K,H,N)
Y 产量
A 生产技术变量
L 劳动量
K 物质资本量
H 人力资本量
N 自然资源
Y/L 是每个工人的产量,因此生产率就取决于 K/L(人均物质资本)、H/L(人均人力资本)和 N/L(人均资源资源)
自然资源是否特别稀缺
技术进步会避免自然资源对生产率增长的限制
经济中的稀缺性会体现在价格上,如果自然资短缺,那么这些资源的价格就会一直上涨,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储蓄和投资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由于资本积累引起的增长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他要求社会牺牲现期的物品与服务的消费,以便未来享有更多的消费
鼓励储蓄和投资是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并且在长期中也是提高一个经济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一般情况下“资本”受收益递减的制约。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提高储蓄率可以在几十年内引起相当高的经济增长
如果开始比较穷,他就更容易实现高增长
国外投资
利用外国投资是一国增长的一种方法。即使来自这种投资的一部分收益流回国外所有者手中,这种投资也会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导致改过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工资
战争给我们的教训:经济不景气往往引起政治动乱、国际局势紧张甚至军事冲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当关心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
教育
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至少和物质投资同样重要
美国平均多受教育一年,薪资增加10%
受教育带来很强的正外部性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也有机会成本
健康
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包括使人口更健康的支出。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更健康的人必然生产率更高
穷国的贫穷,部分因为人们不健康,而人们不健康部分又是因为他们贫穷,负担不起必要的营养费用和医疗费。
上述负向循环同时也揭示了良性循环的可能性:引起经济增长的政策自然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产权和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来平衡供需,达到最有效率。而价格制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经济繁荣依赖政治繁荣。一个拥有有效的司法体系、诚实的官员和稳定的政治局势的国家享有的生活水平必将高于一个缺乏法院体系,官员腐败和经常发生革命和政变的国家
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不在赘述
研究与开发
带来极大的正外部性
政府一般直接支持基础科学和一些不能产生现期的尖端科学
政府通过专利制度,使企业享受一段时间的垄断收益,从而鼓励企业进行科研
人口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更为微妙且引起更多的争论
负面影响
导致资源资源的紧张
稀释了存量资本
正面影响
劳动力增加,需求增加不再赘述
促进了技术进步
虽然一直有马尔萨斯之剑高悬于头顶,但人类创造力的增长目前为止依然有效的抵消了人口增长负面影响
第26章(长期中的真实经济)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由帮助将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经济学的投资)想匹配的机构组成
当一国吧其相当大部分的GDP储蓄起来时,就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资本投资,而较高的资本提高了一国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
金融市场的的资金供求和普通物品的供需其实一样,只在这个市场中“利率”是调整供需平衡的“价格”
金融机构
广义上说金融体系使经济中稀缺的资源从储蓄者流动到借款者手中
金融机构可分为
金融市场
想储蓄的人可以直接向想接待的人提供资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的特点
债券的期限
信用风险
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
股票的需求(二级市场)以及价格反映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性的预期
价格
红利
价格-收益比(P/E比)
中介机构
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
共同基金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设备或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
国民储蓄 等于 私人储蓄 加 公共储蓄
私人储蓄是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的剩余部分
公共储蓄是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的剩余部分
国民储蓄 等于 投资
全部经济的总收入 减去 消费部分和政府购买部分, 剩下的钱就是储蓄
同时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自然 投资就等于 GDP - 消费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因此在宏观上观察,储蓄必然等于投资。而金融体系吸收国民储蓄,并用于一国的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可贷资金:是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是用于消费的所有收入,及其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需要借款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
经济中可贷资金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都是由供需支配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利率是贷款的价格
由于通胀一直在侵蚀货币的价值,所以真实利率会更准确反应储蓄和借款的成本。因此,可贷资金的供需取决于真实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可贷资金的价格“利率”由供需的力量决定,正如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
三例
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的储蓄(减少利息所得税),则利率下降且投资增加
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投资(投资可抵税,如增值税),则利率上涨且储蓄增加
当政府通过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利率上涨且投资减少
当政府预算盈余则增加了可贷资金的供给,降低利率并刺激投资
金融危机的表现
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2008年美国不动产价格下跌
金融机构破产
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
储户挤兑导致银行被迫抛售资产并削减贷款
信贷不足
金融机构失能
经济下滑
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
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个表现是,上述过程互相强化,并进入恶性循环
同时也揭示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经济繁荣时会进入正向循环
金融市场与大多数市场不同处在于,金融市场起着联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作用
第27章(长期中的真实经济)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思考下你做出金融决策时会考虑什么?几乎所有事情中都会看到两个相关要素:时间和风险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今天的现金比未来同样数量的钱更值钱
现值:未来一定量货币的现值是在现行利率下,产生这一未来货币量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如果利率是r,那么在N年后得到X量的现值是
贴现:由于赚到利息,使现值降到X以下,所以寻找一定量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现值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利率上升时,投资(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少
投资1亿新建厂房,并在10年后带来2亿收益
r=5%,则 2亿元现值是 1.23亿,大于成本1亿,可投
r=8%,则2亿元现值是0.93亿,不如直接存1亿等10年划算
风险管理
风险厌恶: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的(人们更厌恶坏事)
可用效用概念建立风险厌恶模型
效用是一个人对福利或满足的主观衡量。如财富的增加就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
由于边际效用低点,故是去100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00元的痛苦
控制风险
保险
保险的所用并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更有效的分摊风险
困扰1: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人比低风险的人更可能申请保险,因为高风险的人从保险的保护中受益更大
困扰2:道德风险,人们在购买保险之后,对他们的谨慎从事以规避风险的激励变小了
多元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用经济学说法就是“多元化”
增加有价证券组合中的数量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多元化可以消除企业特有风险(某家公司的不确定性),但不能消除市场风险
风险与收益的取舍
资产评估
购买价格被低估的股票(价格小于价值)是最好的选择,但困难的是如何确定企业的价值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含义是:股票的价格应当是随机游走的
如果价格反映了所有已知信息,就没有一种股票是比其他股票更好的,应为当前所有已知信息均已在价格中反馈
但有效市场假说并不认为市场价格总是正确的,相反市场上的价格经常是错误的
非理性
市场很大程度上收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第28章(长期中的真实经济)失业
失业
大多数人依靠他们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水平,而且也从工作中获得个人成就感。
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对未来的担忧以及自尊心受到伤害
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
周期性失业是失业率围绕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
自然不意味着这种失业率是所期望的,也不意味着他一成不变,或是对经济不产生影响。
仅仅意味着这种失业在长期中不会自然消失
尽管经济中总有某种失业,但是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多数失业者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段内做观察到的大多数是失业又是长期的
失业的确认
名词
就业者:包括在企业里得到报酬的员工,在自己企业里工作但不拿报酬的人。
失业者:在之前4周努力找工作,但还没找到的人
非劳动力:全日制学生和退休人员
劳动力 =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失业率 = 失业者 / 劳动力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工率)
劳动参与率 = 劳动力/成年人口
为什么会出现失业
在一个理想的劳动市场中,工资的调整会使劳动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这种工资的调整将保证所有工人总是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
工人与工作之间像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找工作的时间)
结构性失业
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
通常认为结构性失业可以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
当工资由于一些原因高于供求均衡水平时,就会产生这种失业
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因为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1900年左右美国就业最多的行业是:棉纺、毛纺、服装和木材;
2010年左右是:汽车、飞机、通讯和电子元件;
2010年左右是:汽车、飞机、通讯和电子元件;
一些企业创造了新岗位,另一些企业的工作岗位消失了,这一过程的结果是达到了更高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同时衰落行业的工人发现他们失去了工作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动态化的市场经济中,劳动市场的这种变动是正常的,但结果是出现了一定的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当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工人失业是因为他们等待工作岗位的开放
最低工作法
最低工资法要求工资高于供求平衡水平时,与均衡水平相比,他就增加了劳动供给量而减少了劳动需求量,因此存在着过剩劳动
当然受到影响的只是初级职位
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的本质是一种卡特尔,与其他任何的卡特尔一样,工会是卖者共同行动以希望发挥其共同市场势力的集团
其他市场的卡特尔组织多数都会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但是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是个例外
当工会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他就增加了劳动供给,减少了劳动需求,从而引起失业
集体谈判全和罢工
工会提高了经济中一个部门的工资时,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劳动供给就增加了。这种劳动供给的增加又降低了那些没有工会组织行业的工资。
参加工会的工人从集体谈判权中得到好处,而没有参加工会的工人承担了部分代价
是好是坏
无效率观点:工会引起的高工资使有工会组织的企业的就业降低到有效率的竞争水平之下,同时一些工人的获利是另外一些工人损失为代价的
支持者观点:虽然高工资会引起失业,但他们在帮助企业保持一支乐观而富有生产效率的劳动力队伍方面是有益的
我感觉起到了一些效率工资的效果
效率工资
工人的健康: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高工资的工人可以获得营养更丰富的事物,所以更健康又更高的生产率
工人流动率
新员工培训是有成本的,完成培训后生产率也不如有经验的老员工。因此工人流动率越高的企业往往生产成本也越高
提供支付效率工资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人的流动率(换工作的机会成本更高了)
工人素质
当一个企业支付了高工资,他就吸引了更好的工人来申请这份工作,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如果企业对劳动力过剩的反应是降低工资,那么那些有能力的劳动者多不会申请这份工作
工人的努力程度
高工资使工人更渴望保持他们的工作,从而给予工人付出最大努力的激励
福特汽车例
1914年亨利.福特给予工人5美元每天工资,比市场价高1倍。工人的流动率下降,缺勤率下降,生产率提高。 工人效率如此之高,以至于福特公司的生产成本反而减少了。亨利.福特本人称5美元每天工资“是我所做出的最成功的的降低成本的努力”
失业保险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但也会增加失业量
第29章(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货币制度
随着货币在经济中从一个人手中流动到另一个人手中,他便利了生产和交易,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服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计价单位
记录经济价值时,我们也是用货币作为计价单位
价值储藏手段
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成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但是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并不完美
货币的种类
商品货币
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既不作为货币使用,它本身也有价值
金银、古代的布匹、甚至特定时期的香烟
为什么是黄金、白银
元素周期表中剔除:气体、不会自然或燃烧、不会要人性命,同时也不是特别稀缺、也不是特别常见
最终只有5中元素:铑、钯、银、铂和金
铑、钯:19世纪在才发现
银:容易氧化
铂:需要3000°才能溶解
最终只有金,最合适
法定货币
不具备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的货币
存量货币
通货
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钞
M1:通货、活期存款
M2: 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其他
信用卡
信用卡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支付方式,而是一种延期支付方式
信用卡的持有人所持有的货币平均少于没有信用卡的人
减少人们选择持有货币的数量
央行体系(美联储)
管制银行并确保银行体系正常运行,并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
银行和货币供给
银行可通过揽储和贷款,增加货币供给量
创造完货币后,从交换媒介增多的意义上说,经济更具流动性,但是经济并没有比以前更富
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 β ,那么100元存存款,通过商业银行放大就可以产生 100/β 的货币供给量
货币乘数就是准备金的倒数: 1/β
银行杠杆率
银行的资本和管理资产的规模。如果资本充足率不高,在遇到经济危机时便无法很好的应对。
需要低价抛售资产,换取流动性
减少放贷
导致经济更加萎靡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为了增加货币供给,纽约美联储负责在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一部分作为通货被持有
另一部分被存储银行,银行会通过借贷创造新的货币
向银行发放贷款
美联储还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来增加经济中的准备金量
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借款,并对贷款支付贴现率的利息
美联储可以通过改变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感觉类似央行的借贷便利
准备金
可以直接改变法定准备金,现在美联储很少使用此方式因为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营(2022年央行直接使用比较多,但是慢慢也改成定向降准,增加情况近期未出现)
支付准备金利息
2008年开始美联储给准备金支付利息。准备金利率上升会提高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并减少货币供给
美联储不能控制
不能控制家庭存款量和持有货币量
如果人们失去对银行的信心时,银行体系就失去了准备金,创造的货币也会减少
为避免银行崩溃挤兑情况,现在普遍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的存款保险政策也是有代价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减少了规避坏账风险的激励
美联储不能控制银行选择的贷款量
只有银行开始放贷时,才能创造货币,
由于美联储不能控制或精准预期上述行为,所以他就不能完全控制货币的供给
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
什么是联邦基金利率
银行间短期拆借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的区别
贴现率:通过贴现窗口,从美联储借款支付的利率
贴现率是对美联储,联邦基金是银行间
两者新密相关
第30章(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
物价水平可以看作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当物价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或服务支付更多的钱
把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的下降
通货膨胀可以说他是关于货币价值的,而不是关于物品的价值的
决定货币价值的原因是什么? 同样是供需
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供给:法定货币的供给是有各国中央银行政策决定(包括发行货币和控制货币杠杆)
货币的需求:人们想以流动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因为他是交易媒介
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增加货币的需求量
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水平
注入货币为什么会导致物价上涨?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人们会试图用各种方式花掉超额供给的货币
直接消费,或进行储蓄(储蓄贷出后还是会购买物品或服务)
货币注入都会增加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货币的注入不会
劳动力
资本
资源资源
技术和知识
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必然引起价格上涨
这种货币注入对真实变量的无关系性被称为“货币中性”
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但短期货币价值的波动会干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信号“价格”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方程
货币流动速度
流速 = (物价 x 产量) / 货币量
V = (P*Y) / M
货币数量 x 货币流动速度 = 价格 x 产量
M * V = P * Y
M = (P*Y)/V
当货币数量M增加时,至少会有一个情况发生
物价P 增加
产量 Y 增加
货币流速V 减少
货币数量论的本质
1 货币流动速度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2 由于货币流动速度稳定,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他就引起了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
3 一国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资本、资源)和技术决定的,因此不受货币供给量改变的影响
4 当产量不变时,货币供给量(M)增加引起的产出价值(P*Y)增加必然反映在物价水平(P)上
5 因此,增加货币供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税
一些政府把货币创造作为支付其支出的一种手段,,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当政府通过印发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说是在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就像是一种像每一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
费雪效应(费雪方程)
费雪效应阐述了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理论通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而把现在的经济与未来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 = 真实利率 + 通货膨胀率
真实利率: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真实利率
通货膨胀率:货币的供给的增长决定通货膨胀率
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货币增长的变动并不会影响真实利率。由于真实利率不受影响,所以名义利率必然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进行一对一的调整
费雪效应的分析在长期中是正确的,但在短期中并不成立,因为通货膨胀是不可预期的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跟进预期的通胀进行调整的
通货膨胀的成本
谬误: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劳动赚取收入,由于收入和通胀会同步进行,故此通胀本身不会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因为你的劳动技能没有变少)
皮鞋成本
税收对整体社会并不是一种成本,它仅仅是把资源从家庭转移到了政府。但税收会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规避税收,这种改变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无谓损失
持有的通货变少,可能会牺牲一定的时间与便利性
菜单成本
频繁调整产出品的价格,必然导致调整成本增加
资源配置可能出现不当情况
消费者通过对比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决定是否购买。当通货膨胀扭曲价格时,消费者决策必然会被扭曲,市场也就不能吧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引起税收的扭曲
高通胀倾向于抑制人们储蓄
当通胀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时,他就倾向于抑制经济的长期增长
混乱和不便
货币是我们用来衡量交易的尺度
如通胀时,售价增加会增加企业的名义利润。导致投资者不能区分好坏企业,这又抑制了投资的最优配置
任意财富在分配
未逾期的通胀会引起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
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往往也有稳定的通货膨胀(可预期)
平均通胀率高的国家,往往有不稳定的通货膨胀(不可预期)
一国如执行高通胀政策,他不仅要承受预期的高通胀成本,而且还要承受与预期不符的相关财富再分配的成本
通货紧缩
可能更糟糕。 通货紧缩时物价下降,并使经济中整个物品与服务的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又会引起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
第31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开放经济
一个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全球化)
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两种参与方式
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与服务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股票或债券这类资本资产
净出口 =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正:贸易盈余
负:贸易赤字
资本净流出 =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 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直接投资
购买股权或债券
净出口(NX) = 资本净流出(NCO)
例:通过贸易赚了1w美元
如持有美元现钞:相当于持有外国资产(通货)。出口增加即等于资本流出
如在央行兑换人们币:央行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债款会投资美国国债)
贸易盈余(NX>0),资本净流出(NCO>0)
贸易赤字(NX<0),资本净流入(NOC<0)
一国的储蓄必定等于其国内的资本投资加资本刘流出
当一国储蓄大于其国内投资时,他的资本净流出就是正的,表明他的一些储蓄购买国外资产
当一国的国内投资大于其储蓄时,他的资本净流出就是负数
国际交易的价格:真实汇率与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真实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的物品与服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 = (名义汇率 x 国内价格)/ 国外价格
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汇率理论
任何一单位货币应该能在所有国家购买到等量的物品
评价意味着平等,而购买力是指用它能购买到的物品数量衡量的货币价值。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当中央银行印发大量货币时,无论根据它能够买的物品或服务,还是能兑换的其他通货,这种货币的价值都减少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解释长期趋势较好
购买力平价不能成立的原因
许多物品不容易进行贸易
即使可以贸易,物品间也不能完全替代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可贷资金市场
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市场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
S = I + NCO
可贷资金市场解释国内生产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还是购买外国资本资产,这种购买都是可贷资金的需求
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
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的储蓄,因此增加了供给
较高的利率也增加了资本项目筹资而借款的成本,因此抑制了需求
真实利率还会影响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利率高资本流出必然少)
在均衡利率时,人们想储蓄的量正好与合意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量平衡
外汇市场
资本净流出(NCO)=净出口(NX)
资本净流出代表为购买国外资产而供给的本币数量
使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原因是:汇率
真实汇率是国内物品与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也是净出口的关键决定因素
在均衡的真实汇率下,由国内生产的物品与服务净出口所引起的外国人对国内货币的需求正好与由本国资本净流出所引起的来自本国的货币供给平衡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资本净流出是两个市场的纽带
资本净流出的关键决定因素是真实利率(利率决定汇率)
政策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1 政府赤字
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了国内投资需求,引起了利率上涨
本国利率上涨则减少了资本净流出
资本净流出减少,则降低了国际市场本币数量,引起汇率上涨
最终贸易余额也会像赤字方向变动
2 关税或进口配额
增加关税或设置配额会导致进口数量减少,相应的资本流出减少
资本流出减少则会导致国际市场上本币数量减少, 汇率上涨
汇率上涨导致出口下降
增加关税的最终结果是,进口和出口同时下降(但不会影响净出口)
3 资本外逃(如政治不稳定)
资本外逃时会抛售本币,换取外币。故此汇率下跌
汇率(本币贬值)导致资本净流出增加(出口增加)
出口增加导致本国可贷资金市场需求增加,最终利率上涨
通货贬值、利率上涨
第33章(短期经济波动)总需求与总供给
劳动力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使能生产出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增长使每一个人都享有更好的生活
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
2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会同时波动
如GDP下降,投资支出则会明显反映出来,而就业数据会滞后反映
3 随着产量下降,失业开始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二分法将经济解释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
真实变量:要素市场
名义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经济
古典二分法认为货币是一层面纱(但是短期不是)
短期中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高度相关,货币供给可以暂时使真实GDP背离长期趋势
总需求曲线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负斜率)
财富相应:物价下降鼓励了消费者更多的支出。更多的购买意味着物品和服务需求增更大。反之亦然
利率效应:物价下降使家庭存款增多,资本供给增加降低了利率,低利率鼓励了企业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了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汇率效应:物价下降导致利率下降,进一步导致汇率下降。会刺激出口,增加了需求
什么时候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减税、股市高涨则会导致需求增加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总供给曲线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中,供给(真实GDP)取决于劳动、资本、资源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
由于货币并不影响上述要素,以为这真实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曲线也是固定的(只有长期适用)
长期中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
资本变动
自然资源变动
技术知识的变动
短期供给曲线为何向右上倾斜(正斜率)
当经济中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粘性工资理论
工资在短期中是粘性的,名义工资基于预期的物价,当突然变动时名义工资不会立即做出反应
粘性价格理论
一些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换菜单时间)
错觉理论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舞蹈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看法
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除了长期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外,短期供给曲线移动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变量“预期的物价水平”
工资、价格和错觉都是根据预期物价水平确定的,因此当人们改变了他们对物价的预期时,短期供给曲线也将移动
物价上涨
工资不变,增加雇员
价格不变,需求增加,增产
预期物价上涨
工资要求增加,减少雇员
高定价减少需求,减产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的移动
市场悲观情绪会导致需求下降,进入通缩。价格下降减少短期供给量,通缩预期又会降低工资。工资开始下降后才会慢慢增加雇员,提升产量
财政政策恰当时可以缩短低产量、低就业的痛苦期
三点结论
在短期中,总需求的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在长期中,总需求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总供给的移动
如果生产成本突然上涨(如原油突然涨价)
会引起滞胀, 产量减少同时通货膨胀
同样政府正确的干预可以减缓痛苦
供给减少情况
第34章(短期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影响总需求,这些政策中有一种发生变动就会引起产量和物价的短期波动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上一章讨论过
财富效应
利率效应
汇率效应
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种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1 货币供给:央行决定,不依赖市场,供给量为因此供给曲线为垂直。(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外汇占款等,国内当前还是外汇占款居多)
2 货币需求
货币是可以得到的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货币的流动性解释了货币的需求。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和服务
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3 货币市场均衡
利率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利率
长期观察记住可贷资金理论,该理论敲到了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
短期观察记住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流动性偏好理论也可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
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
较高的利率减少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当增加货币供给时,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乘数效应
政府投资会拉动配套需求,总需求会大于政府投资数量
乘数 = 1/(1-MPC)
MPC 边际消费倾向
1 - MPC 等于边际储蓄率
挤出效应
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称为“挤出效应”
是否应当通过政策来稳定经济
正方
如果货币政策反应适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同变动可以使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不受影响(或减少影响)
反方
政策工具应当服务于长期目标,应当让经济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短期波动
政策的执行不一定是恰当的。就算是很恰当的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推出并落实,政策的执行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政策效果显示时经济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35章(短期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是互不相关的问题。 但是在短期中关系密切
如果货币政策扩张,会增加总需求,短期内会促进就业,但这仅仅是以物价上涨为代价的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胀,很高的总需求会给经济带来工资与物价上升的压力
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抉择这可以选择这条曲线上的任意一点
短期钟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期供给曲线变动的结果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预期的作用”
长期中自然失业率并不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无关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的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并不是社会合意的失业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降低自然失业率会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左移,长期供给曲线右移
预期的力量
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由于预期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工资,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是决定短期总供给曲线位置的一个因素
在短期中,预期通胀是既定的,因此较高的实际通胀才能与较低的失业率相关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如果通胀是原材料上涨推动的,则大不一样(会出现滞涨,经济停滞、物价上涨)
如果预期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那么预期通胀不会改变,菲利普斯曲线会很快回到原来的位置
但是如果预期高通胀的时代将要来临,那么预期通胀最会增上升,菲利普斯曲线也就会处于一个新的,不太合意的位置
降低通胀的代价
降低通胀会导致短期的失业,这种代价取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以及通胀预期基于新政策的调整速度
预期通胀是解释为什么短期中存在货币通胀与失业之间权衡取舍而长期中不存在的一个重要变量
通胀预期基于新政策的调整速度,就是“政府的决心”
快速的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决心,就能更快的摆脱失业的不利影响
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坚决要结束通胀,通过快速提高利率得以实现。当时的菲利普斯曲线
暂时的权衡取舍并不是来自通货膨胀本身,而是来自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36章(最后的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当试图稳定经济吗?
正方:应当
社会没有理由要承担经济周期波动的折磨,可以通过政策缩短痛苦期为何不做?
反方:不应当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发生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经济预测也是及不准确的,无法准确预测经济波动
2 政府反衰退应当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正方,应当增加支出反衰退
衰退的基本问题是总需求不足
货币政策应当是应对经济衰退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增加供给降低利率刺激经济
当货币政策失效时,财政政策就特别有用
反方,政府应当通过减税来反衰退
财政政策是集中决策,容易出现错误决策的情况(如08年4兆刺激,导致产能过剩)
减税的优点是分散了支出的抉择,而不是依靠集中的,极不完善的政治过程
3 货币政策应当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决策?
正方,货币政策应当安规则制定
政策前后不一致会导致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总要高于货币政策决策者宣布的通胀目标
更高的通胀预期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导致情况更为不利
反方,应当相机决策
灵活性强,虽然可能导致政策前后的差异,但是决策者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表现出推行政策的决心,从而降低预期波动
4 中央银行应当把零通胀作为目标吗?
正方,应当把零通胀作为目标
通胀有成本
可减少货币持有量的皮鞋成本
可减少菜单成本
减少相对价格的变动加剧
减少意想不到的税收负担的变动
避免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
避免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财富分配变化
反方,不应当将零通胀作为目标
虽然物价稳定是合意的,但是温和的通胀好处很多,代价却不大
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而不取决于货币政策
温和通胀是能“顺滑”劳动市场的车轮(工资温和增加将较为容易)
5 政府应当平衡其预算吗?
正方,政府应当平衡预算
预算赤字代表负的公共储蓄,降低了国民储蓄(也就降低了投资)
继承债务则降低了后代的生活水平
反方,政府不应当平衡预算
政府债务可能被夸大
虽然政府负债很多,但是随经济发展 人均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应对负债应当不是问题
家庭可以通过储蓄的方式扭转政府债务对子女的影响
只要预算赤字适度,就永远不会有政府无法借款或经济崩溃的那一天
6 应当为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正方,应当为鼓励储蓄而调整税法
储蓄率较高时,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
反方,不应当为鼓励储蓄调整税法
增加储蓄是合意的,但是这并不是税收政策的唯一目标。决策者需要保证公平的分配税收负担,储蓄的税收减免可能导致社会更加不平等
当你听到政治家或评论家提出一些超级完美的、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主张时,这一主张也许就是不可信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