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读书笔记
2022-04-15 11:27: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三字经》水肿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水肿方·风水(因风而病水也)
防己黄芪汤(《金匮》)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9g炙甘草4.5g白术6g黄芪9g生姜4片大枣1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喘者,加麻黄;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气上冲者,加桂枝。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喘者,加麻黄;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气上冲者,加桂枝。
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越婢汤(《金匮》)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18g石膏24g甘草6g生姜9g大枣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3g;
风水,加白术9g。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3g;
风水,加白术9g。
前云身重为湿多,此云一身悉肿为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用此猛剂。
杏子汤 脉浮者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水肿方·皮水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治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
防己9g桂枝9g黄芪9g茯苓18g炙甘草3g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药亦同防己黄芪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匮》)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蒲灰300g滑石600g
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甘草麻黄汤
麻黄12g甘草6g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
水肿方·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愚按:正水《金匮》未出方。然提纲云:脉沉迟外证自喘,则真武汤、小青龙汤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亦变证之备方,桂甘麻辛附子汤加生桑皮五钱、黑豆一两,为穷极之巧方,此正水之拟治法也。
水肿方·石水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麻黄附子汤
麻黄9g炙甘草6g附子3g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水肿方·黄汗
汗出沾衣而色黄也。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皆属水气,因其入而内结,则郁热而黄,其脉沉而迟。外证身发热,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汗出沾衣而色黄也。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皆属水气,因其入而内结,则郁热而黄,其脉沉而迟。外证身发热,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苦酒(醋)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治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阴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伤心所致。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
桂枝9g芍药9g生姜9g炙甘草6g黄芪6g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 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 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水肿病 有阴阳
肿,皮肤肿大。初起目下有形如卧蚕,后渐及于一身,按之即起为水肿,按之陷而不起为气肿。景岳以即起为气,不起为水,究之气行水即行,水滞气亦滞,可以分,可以不必分也。只以阴水,阳水为分别。
便清利 阴水殃
小便自利、口不渴属寒,名为阴水。
便短缩 阳水伤
小便短缩、口渴属热,名为阳水。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五皮饮 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治肿通用之剂。
大腹皮(酒洗)9g桑白皮9g云苓皮12g陈皮9g生姜皮3g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6g,防风3g,杏仁4.5g;
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6g,木通、赤小豆各4g;
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杏仁各6g;
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
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术6g,苍术、川椒各4.5g;
热,加海蛤9g,知母4.5g;
寒,加附子、干姜各6g,肉桂3g;
呕逆,加半夏、生姜各6g;
腹痛,加白芍3g,桂枝3g,炙甘草3g。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6g,防风3g,杏仁4.5g;
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6g,木通、赤小豆各4g;
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杏仁各6g;
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
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术6g,苍术、川椒各4.5g;
热,加海蛤9g,知母4.5g;
寒,加附子、干姜各6g,肉桂3g;
呕逆,加半夏、生姜各6g;
腹痛,加白芍3g,桂枝3g,炙甘草3g。
阳水盛 加通防
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
阴水盛 加桂姜
五皮饮加干姜、肉桂、附子之类。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者,真知其病情,而无两可之见。壮年肿病,骤起脉实者,加萝卜子、枳实之类。
知虚肿 参术良
老弱病久,肿渐成,脉虚者,加人参、白术之类。
兼喘促 真武汤
肿甚、小便不利、气喘、尺脉虚者,宜真武汤暖土行水。间用桂苓甘术汤化太阳之气,守服十余剂;继用导水茯苓汤二剂愈。今人只重加味肾气丸,而不知其补助阴气,反益水邪,不可轻服也。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60g赤茯苓60g麦门冬(去心)60g白术60g桑白皮30g紫苏30g槟榔30g木瓜30g大腹皮22.5g陈皮22.5g砂仁22.5g木香22.5g
上㕮咀,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30根,煎八分,食远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二两,又加麦冬加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制一大碗。再下小锅内,煎至一钟。五更空心服。
上㕮咀,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30根,煎八分,食远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二两,又加麦冬加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制一大碗。再下小锅内,煎至一钟。五更空心服。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虚,肿势渐大,喘促不眠等证。
熟地120g云茯苓90g肉桂60g牛膝60g丹皮60g山药60g泽泻60g车前子60g山茱萸60g附子15g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4.5g,巴戟天6g,治脚面肿。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4.5g,巴戟天6g,治脚面肿。
从俗好 别低昂
以上诸法,皆从俗也。然从俗中而不逾先民之举,亦可以救人。
五水辨 金匮详
病有从外感而成者,名风水。病从外感而成,其邪已渗于皮,不在表而在里者,名皮水。病有阴邪多而沉于下者,名石水,病有因风因水伤心郁热,名黄汗。《金匮》最详,熟读全书,自得其旨,否则卤莽误事耳。药方中精义颇详,宜细玩之。
补天手 十二方
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干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肩斯道 勿炎良
群言淆乱衷于圣,以斯道为己任,勿与世为浮沉,余有厚望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