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入门
2024-08-01 11:42:22 1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适合现代修学定力的方便法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6.能提起忆佛念时 细读无相念佛一书修学次第
0.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1.助缘
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十善业:
身三业:不杀、不盗、不邪淫
意三业: 不贪、不嗔、不愚痴【无明】
口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身三业:不杀、不盗、不邪淫
意三业: 不贪、不嗔、不愚痴【无明】
口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偋除三毒心【贪、嗔、痴(无明)】、攀缘心、觉观心
行者修习此法若能素食最妙,如不能素食,吃肉边菜亦可。
五辛(葱、蒜、蒜头、韭菜、洋葱、兴渠)绝不可食。
烟酒亦须禁绝;因病服药酒者,需依药方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贪味
五辛(葱、蒜、蒜头、韭菜、洋葱、兴渠)绝不可食。
烟酒亦须禁绝;因病服药酒者,需依药方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贪味
2.拜佛
拜佛时间:早晚 10-20分钟 或早晚时间合到晚上20-40分钟
拜佛环境:仅需清洁处所,无人打扰即可;若家中设有佛堂、供有佛像则更佳
拜佛动作
1.拜佛时,动作极缓慢,不贪多拜,而在精神集中
2.心中不念佛号,专注于拜佛时之每一动作和身体的感觉,若发觉心向外缘,即摄归拜佛之动作。
3.一心缘于拜佛之动作,不管身旁发生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概不理,专心拜佛。
4.初学者最适宜的速度大约四十五秒至一分钟拜一拜
5.礼拜时全神贯注在动作上,心不外缘。
2.心中不念佛号,专注于拜佛时之每一动作和身体的感觉,若发觉心向外缘,即摄归拜佛之动作。
3.一心缘于拜佛之动作,不管身旁发生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概不理,专心拜佛。
4.初学者最适宜的速度大约四十五秒至一分钟拜一拜
5.礼拜时全神贯注在动作上,心不外缘。
3.修学要领
1.行者于拜佛前,先选定一尊佛或菩萨做为礼拜之对象
2.礼拜之时仅以『忆佛之心念』来拜佛
3.不但口中不称念圣号,心中也不可以有圣号。没有语言相、文字相、亦没有佛菩萨的形像,乃至代表佛菩萨之任何符号都不可有。
4.礼拜时必需安祥缓慢。专注观察自己在礼拜中的每一刹那,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拜那一尊佛菩萨。
5.若圣号在心中出现、或圣像在心中出现,应立即舍弃,回到忆念之一念。
6.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
2.礼拜之时仅以『忆佛之心念』来拜佛
3.不但口中不称念圣号,心中也不可以有圣号。没有语言相、文字相、亦没有佛菩萨的形像,乃至代表佛菩萨之任何符号都不可有。
4.礼拜时必需安祥缓慢。专注观察自己在礼拜中的每一刹那,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拜那一尊佛菩萨。
5.若圣号在心中出现、或圣像在心中出现,应立即舍弃,回到忆念之一念。
6.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拜佛
执着佛菩萨名号 思维去除
一般人往往执著佛菩萨的形像和圣号。若无形像和圣号,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凡有形像、声音、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佛。
4.如何找到忆念佛的念
1.犹如别母数十年,心中想念、牵挂,而无名字及形像。
2.若不能体会『忆与念』,则可用心观察,看住自己在礼拜佛菩萨的那一个念头是否分明?
看自己的心是否清楚地知道正在礼拜那一尊佛菩萨?
3.若觉忆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时,恋爱中的男女,各分东西不得见面时,朝思暮想一般;
拜佛时便用此想,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遍满虚空,无处不在。
或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住于我心中(非心脏的心)或脑中,时刻不离地护念我,这样想念,叫做念佛。
2.若不能体会『忆与念』,则可用心观察,看住自己在礼拜佛菩萨的那一个念头是否分明?
看自己的心是否清楚地知道正在礼拜那一尊佛菩萨?
3.若觉忆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时,恋爱中的男女,各分东西不得见面时,朝思暮想一般;
拜佛时便用此想,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遍满虚空,无处不在。
或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住于我心中(非心脏的心)或脑中,时刻不离地护念我,这样想念,叫做念佛。
若思惟多日乃至一月二月,仍不能体会,应当常在佛菩萨像前(尤其是释迦世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前)礼拜,忏悔罪过,请求加持。
并发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度无量众生。
然后静坐细读前段及第三节之说明,详细思惟,勤加练习,即能通达。若无圣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恳切,万勿轻忽。
并发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度无量众生。
然后静坐细读前段及第三节之说明,详细思惟,勤加练习,即能通达。若无圣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恳切,万勿轻忽。
53佛忏
35佛忏
3000佛忏
35佛忏
3000佛忏
权巧方便
譬如行者平常持名念佛的对象是释迦牟尼佛,则可先在安静处坐下,不可受打扰;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随行者因缘,自择所念之佛号),同时想念他,所念佛号虽已过去,但不使想佛的念中断,想念的时间继续下去,直到想念的念中断为止。发觉想念的念中断了,再从头开始,在心中再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同时想念他,不再念佛号,直到想念中断。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
练习纯熟后,在清晨清醒的时刻,于佛像前静坐,或无人打扰的安静处静坐,坐定之后,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一佛),同时想念著他,心中开始观察:佛号念过之后,想念佛的这一念,究竟是什么情形,观察清楚之后重新开始。但是不从念佛号开始,而是从『释迦牟尼佛』这一句佛号过去之后的那一段开始。这就是忆佛、念佛、想佛,就是无相念佛,接下来便可以用这一念来拜佛,这就是无相忆念拜佛。
练习纯熟后,在清晨清醒的时刻,于佛像前静坐,或无人打扰的安静处静坐,坐定之后,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一佛),同时想念著他,心中开始观察:佛号念过之后,想念佛的这一念,究竟是什么情形,观察清楚之后重新开始。但是不从念佛号开始,而是从『释迦牟尼佛』这一句佛号过去之后的那一段开始。这就是忆佛、念佛、想佛,就是无相念佛,接下来便可以用这一念来拜佛,这就是无相忆念拜佛。
权巧加行
凡不具持名念佛经验又不了解如何无相忆佛念佛之人,应于日常生活中持名念佛。随时随地在心中默唱佛号、心念心听。藉以降低攀缘心,统摄散乱心。行者可将无相忆念拜佛时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萨的圣号,编成一句自认为优美的旋律。犹如唱歌一般,在心中不停地反覆唱念,同时忆佛想佛。此圣号之旋律不可轻快,而应稳重优美,默唱时之速度越慢越好。只可一句反覆唱念,不可编成多句旋律来唱念。亦不可在无相忆念拜佛时拜药师佛,平时却唱念观世音菩萨;所拜与所唱,必须是同一尊,才能心无二致,专一拜佛念佛。此外平时在心中默唱圣号时,不可贪求多唱几声,应该缓慢安祥,唱时注意心地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打妄想?有没有在忆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经验或已了解如何忆佛念佛者,则应专心学习无相忆佛念佛,不须再持念圣号。
5.同修善巧方便法
先想办法和 佛陀建立亲子关系,是忆佛的第一步,每天去供供 佛,供水供花,不是做形式,而是说孝养父母。有什么烦恼,有什么不高兴,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得意,有什么开心,跪到 佛前跟 佛陀分享,就好象跟自己的妈妈去讲话一样,聊天一样,告诉 祂,你不把 祂当外人,你就会发现其实 佛也没把你当外人。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
做家务、简单事情不需要动脑的事情,可以轻轻的提起一个念佛念,发觉过去再慢慢提起
譬如说,有一天有一个朋友,三十几年没见了,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他,但是因为三十几年没见了,他的名字跟他的相貌你都想不起来,但是你却清清楚楚知道你是在想那个人,你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但是就是没有名字跟形像。如果说你把这样一个想念的方式,转为去想念特定的一尊佛,这个方式就叫作忆佛
“诸佛看待众生都如同世间妈妈看待亲生的子女,只要是有努力改正心性,有努力在发起菩萨性时,诸佛总是「如母忆子」一般,不会舍离的;因此而「从生至生,同于形影」,就如同你的影子一般,始终不会舍离你;只要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示现来为你指点迷津,生生世世都「不相乖异」,这就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可是单凭「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而所有被如来所忆念的孩子们,却是每天都在逃离如来,不想学佛,不断地往心外去贪著六尘万法,那么如来虽然每天都忆念著这些孩子,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双方的心互相乖违时,根本就无法相见,如来又如何能帮忙孩子们提升道业呢?
如果反过来,被忆念的这些孩子们每天都像忆念母亲一般,持续不断忆念著如来;而如来也如同母亲在忆念子女一样地忆念著佛弟子,就会像这样的母子之间一世又一世都不会互相乖违背离,每一世都会与如来互相感应而常常与佛有缘接触;那么这个念佛的佛弟子,在这一世或者当来之世,必定会见到如来,每一世都与如来相去不远而常常会有因缘感应到如来。如果能够这样,在如来的摄受与加持之下,其实不必再假借别的方便法门,这个佛弟子自然而然就会有因缘自己开悟了。别老是抱怨说自己一直都没看见如来,其实当你修行到某一个地步以后,你会发觉 佛世尊是一天到晚都在看著你”。——《楞严经讲记》卷九
如果反过来,被忆念的这些孩子们每天都像忆念母亲一般,持续不断忆念著如来;而如来也如同母亲在忆念子女一样地忆念著佛弟子,就会像这样的母子之间一世又一世都不会互相乖违背离,每一世都会与如来互相感应而常常与佛有缘接触;那么这个念佛的佛弟子,在这一世或者当来之世,必定会见到如来,每一世都与如来相去不远而常常会有因缘感应到如来。如果能够这样,在如来的摄受与加持之下,其实不必再假借别的方便法门,这个佛弟子自然而然就会有因缘自己开悟了。别老是抱怨说自己一直都没看见如来,其实当你修行到某一个地步以后,你会发觉 佛世尊是一天到晚都在看著你”。——《楞严经讲记》卷九
您是“玩”真的
假如您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打太多的闲岔的时候,便将那个“无相念佛”中的“念”拿出来,模模糊糊也随它,没有关系,是可以像您再念一次佛号去确认,那是很好,防止您丧失信心。
无相的忆佛,始于模糊,在中间就会慢慢地淡了,最后不见,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中需要您有适当的作意,有了这些作意的施设方便,心可以安住,将这忆佛变成很愉快的事情,这些不断地透过意根受到意识的重复确认以及心行念头上的相续,最后这个迟钝的末那就会完完全全地信受,因为它相信您是“玩”真的,接下来就会“生处转熟”:本来还要很强的作意,才可以生起来忆佛念的情境,结果反过来,比起那些本来还会偶尔“自动”生起忆佛念的地方还要顺,马上就几乎是“全自动”地、“好像”不需要任何作意,便直接进入这忆佛念中。
所以在这个意识心的缘取虚妄境界方便上,是不要将这个心绷的很紧,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旷意自在,我们要慢慢地学习;既然发愿往生,这个生活的步调便要由您现在的心来掌控,不要急,宁可让人间众生嫌您动作缓慢,动作迟钝,而那个“模糊”的“念”不要掉,等到习惯了,念头很顺地服贴下来,您的动中念力、定力都加强了,自然动作就可以快慢收放自如。
——摘录[一二三菩萨文集]
假如您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打太多的闲岔的时候,便将那个“无相念佛”中的“念”拿出来,模模糊糊也随它,没有关系,是可以像您再念一次佛号去确认,那是很好,防止您丧失信心。
无相的忆佛,始于模糊,在中间就会慢慢地淡了,最后不见,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中需要您有适当的作意,有了这些作意的施设方便,心可以安住,将这忆佛变成很愉快的事情,这些不断地透过意根受到意识的重复确认以及心行念头上的相续,最后这个迟钝的末那就会完完全全地信受,因为它相信您是“玩”真的,接下来就会“生处转熟”:本来还要很强的作意,才可以生起来忆佛念的情境,结果反过来,比起那些本来还会偶尔“自动”生起忆佛念的地方还要顺,马上就几乎是“全自动”地、“好像”不需要任何作意,便直接进入这忆佛念中。
所以在这个意识心的缘取虚妄境界方便上,是不要将这个心绷的很紧,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旷意自在,我们要慢慢地学习;既然发愿往生,这个生活的步调便要由您现在的心来掌控,不要急,宁可让人间众生嫌您动作缓慢,动作迟钝,而那个“模糊”的“念”不要掉,等到习惯了,念头很顺地服贴下来,您的动中念力、定力都加强了,自然动作就可以快慢收放自如。
——摘录[一二三菩萨文集]
烦恼-念头太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