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读书笔记
2022-05-05 15:26:32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产品思维》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产品思维被更加频繁地提及
第一,产品触达成本骤降
大量的纯线上互联网产品的触达成本降至最低,甚至归零
第二,认知用户质的飞跃
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数量、质量和时效上,都碾轧式地优于过去像调查问卷、咨询分析报告那样的认知用户的方式
第三,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推荐算法及配套的推荐功能的出现是一次大变革
第四,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成本降低的结果就是,快速迭代成为可能
认知用户
用户画像
微观描述具备初步的认知
宏观层面去观察用户群体,看看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能够如何抽象
两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也就是外部环境如何影响用户做决策,他们内心的想法又会如何影响决策。
回到用户需求
基于产品特性寻找相关数据
建立客观数据与画像描述之间的关系,要基于产品的特征和我们的认知判断
建立数据、特征、画像的关联
所谓聚焦往往就是建模的过程
从单一用户群体到用户群体矩阵多视角认知
用户群体在不同阶段需要做不同区分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场景是对产品所在外部环境的描述
考虑使用手机的物理环境
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场景
考虑用户的心流
用户在特定心理场景下的状态,称为心流
探索用户的心智
用户所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他们在具体场景下,认知某件事后的反馈
同理心指的并非是简单地“切换为用户视角”的能力
社会心智:社会对每个用户的影响
对于一个人,他在社会中的位置,他的经济程度,他的文化程度,他的价值观……这些塑造了他的认知和心智
一是物质或经济资源,即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者资产
二是社会资源,即一个人认识谁,他的社交网络,以及在社交中的影响力
三是文化资源,即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知道哪些事情,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科学家实验的结果是: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框架效应
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框架效应的基础正是损失厌恶
锚定效应
130元、440元和390元,具备的功能数量是3、9和8。上架一段时间后,销量分别是1200、890和200 000
用户会把最开始得到的信息作为固定的锚点,你后面的任何行为,都会基于这个锚点被用户评价
注意力偏误
许多次要因素对我们都不重要,我们也根本关注不到,这就是注意力偏误(attentional bias)
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观点或者判断特别重要,会主观上把许多无关的信息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
当有了一个假设后,我们会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这是一种更严重的证实偏见,即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后,我们反而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
峰终定律
高峰(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时与结束时的两个感觉,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
宜家效应
“高估自己劳动所得”在许多产品和营销策略中会有不少帮助,例如,通过完成一些小游戏让用户感觉到“这些奖品是我自己赢得的”,于是特别珍视
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即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延迟效应(lag effect),即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需求不是无边界的
需求也不是无限制需要满足的。超过一定的边界后,用户的边际收益会骤降,甚至降到零(也就是没有意义了)
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人们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是由于并非每个人都是抽象问题的专家
判断用户需求
用行业经验和同理心捕捉用户需求
投入市场测试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
需求有其时空约束
我们在关注需求时要看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要看用户的心流和心智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把微信不同需求(社交、内容、支付、生活服务、游戏)的用户叠加,这样微信的实际用户数量会是20亿、30亿甚至40亿,这是更真实的用户数量
使用时长代表的是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也间接反映了产品满足的用户需求在用户所有需求中的位置
需求存在不同层次
为什么说深层次的需求持久永恒呢?我们任意反推一个用户的需求,就会发现需求更深的层次,都可以定位到同样的一些本质需求
从衣食住行、购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精神需求,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没有变过,大都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生的)和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因里(后天获得的)
创造价值
产品设计者应该为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负责
用户价值是我们要为用户铺一条通往想去的城堡的路;而产品价值是我们铺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别的路好;用户体验则是在行驶过程中,道路是否颠簸以及路边的风景如何
用户价值是用户对解决问题的主观判断
产品价值是从产品设计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在市场环境中看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许多产品留存用户的手段,诸如积分、会员等,就是在设法提升用户的迁移成本,让用户觉得切换一个平台的成本太高了
在平台视角看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用户体验是使用产品的主观感受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的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的影响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超预期
可用性是用户价值的核心
易用性是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
易用性不会影响用户达成目标,只影响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和对成本的感受
建设易用性的方法,是梳理产品整体体验的用户体验地图
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所有触点都一一罗列出来,并且逐个评价其优劣,横向对比影响,决定到底哪个触点的体验更需要解决
稳定性在复杂场景中有更高的要求
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
产品落地
从创意到实现
供给侧能力
迭代思维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供给侧通常分为两种
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供给侧就是如何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团队及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品牌产品
多方撮合的平台型产品,供给侧就不仅包括平台本身所需的团队和资源,还包括撮合的非狭义用户之外的用户,比如商家或者服务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平台类产品
供给侧画像是认知供给侧的起点
供给侧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
商业价值
流量模式
流量模式引入的商业模式通常都是广告
交易模式
交易模式的产品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平台型,一个是自营型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第一,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在体验差最大化的核心指导思想下,我们可以找到最重要的体验差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
第二,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用最低成本去试验我们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观察结果,识别正误
第四,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新体验要做最小成本尝试
灰度(或称小流量)试验
A/B试验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