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读书笔记
2022-04-21 21:21:53 1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白银帝国》整书的读书笔记,内容中因为时间和阅读顺序原因可能存在纰漏,望请读者海涵。注:本脑图仅供感兴趣的读者交流、参考使用,不得用于商业领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白银帝国
中国作家
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
《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白银帝国》
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2016最受金融人喜爱的财经书籍
徐瑾
作者
初衷是为了战争财政,战争逻辑和皇权思维
纸币滥发
大量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大幅改善明朝经济
地理大发现
白银更保值、易储存
白银本身具有免于被权力轻易掠夺的货币本性(朝廷无法“印”出白银来)
历史背景
明代每年平均30万两
中国本身少银,产量不足
白银及各类钱币
唐代日本遣唐使贡品
传统上的日本白银
地理大发现后各类贸易渠道进入中国
美洲白银
历朝帝王禁银的努力失效
白银流入减少,中国经济紧缩,窖藏白银增多
出口增加,白银流入增多,经济繁荣
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
海外白银全面介入,流动速度不再受中国政府控制,诸多影响显现
无意间进入全球化
意义
海外白银流入
中国在明清之后成为全世界白银的\"秘窖\"
海外流入白银数量一直高于本土
详情
中国500年银本位
明清之后现实中多数情况是银两、碎银、银元并存
白银一直没有作为铸币使用
重量、纯度、\"虚银两\",因地因用各有划分,共上百种之多
换算方法过多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胀
近代民国滥发纸币
事实
中国货币制度空前混乱
经济金融萎靡落后
结果
人治权力与市场的博弈
思考
白色诅咒
农业
来源
国家管理效率低下
相权收缩、消失,帝权集中
政府愈发萎靡
白银始终在民间
纸币崩溃
政府萎靡,滥发纸币
往往只够维持政府,经不起灾祸打击
缺乏专业财政机构
拮据
现实
如上所述
政府征税能力低下
山高皇帝远,白银充沛使得固定税额实际购买力缩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巧立名目
各类苛捐杂税多
缺乏约束皇权的议会
政府举债能力不足
民间的怯弱
缺点
金融服务于政治,实质性改革难以发生
经济发展反哺政府
政府有能力投入经济发展
财税收入
补:财税的重要性
明清及近代财税
民国“废两改元”
衰落
起源及衰落
唐代
飞钱
宋代经济繁盛(中国历史上的No.1),可能是中国经济全面超过西方的历史顶点
帝国征战的战争开支与财政压力,为纸币的扩大使用创造了历史条件
原因
北宋开始初具规模
交子及会子等
金朝
交钞
元明两朝也发行过各类钞票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法币&金圆券
历史
人事政治的弊端
命运多舛
贱金属货币
中国
贵金属货币
西方
实物货币
宋元之前
取消夜市禁令
坊市合一
抑商转为征商
完整商税制度
造船技术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
榷场
宋皇室御厨用羊每年达数万口
边境贸易繁盛
经济繁荣
亲富论
军事压力下的被迫创新
时代政策及发展
北宋局部(四川)
南宋全国
发源
贸易繁荣
经济相对独立
铁钱笨重、不易携带
金属货币物理属性的落后
根源
依赖铁钱(四川货币)
缺铜(官方货币)
信用问题得到解决
官方交子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始现
军事开支浩大需求
商业推动国家财政
加速宋钱流失国外
货币需求大增
王安石变法
官方推动
文官体系发达
战争打乱了经济节奏
滥发
被市场和官方放弃
结局
四川铁钱
储备
交子
首现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官办
白银货币职能扩大
银会子
南宋将领吴玠于河池发行
最早的银本位
南宋
南宋政府的财政匮乏
本身也是经济需求的表达
铜的匮乏
铜钱外流
货币供给滞后于需求
根本原因
日益频繁的钱荒
民间信任
确立会子的法律地位
钱会中半制
政府顺应货币化趋势
东南会子
湖北会子
淮南会子
类别
急剧贬值
以“开禧北伐”为开端
战争
元大军南下临安,1:50兑换中统钞与会子
标识
退出历史
会子
宋朝
开端
鼓励用钞
缺铜
促进银的使用
历史功用
禁用铜钱
措施
定额
多年稳定
与银或金挂钩
强行使用
特点
中统钞
元朝
未发行过纸币
明朝
大清宝钞
清朝
法币
1948金圆券
......
民国
演变
灭亡
白银的兴起
过程
纸币
有关银行的十大好处
光绪年间的郑观应
理论派
《请创办银行章程》《续拟银行条程》
翁同龢赞其“谈银行颇得要”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
实践派
探索
白银只能以称量货币形式存在,导致各种混乱和落伍
无法从银行券路径创造纸币
无法做大、走不出人际关系限制
商业机构无法公司化
没有贷款,无法创造更复杂的信贷交易
储蓄无法资本化
无法衍生出中央银行之类的银行
货币发行无法集中化
症结
未实现银行化
中国货币体系的前现代化症结
信用交换的媒介
本质
物物交换
欠条
起源
交易媒介
价值尺度
价值储藏
功能
货币
犹大为了30个银币背叛耶稣
公元前
白银铸造的钱币
8世纪西罗马帝国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时热络的贸易与商业,银币作用更重要
16世纪末期
金本位确立
19世纪尾声前
白银不在规定的三等货币之列
秦朝统一币制至司马迁所在汉朝
金银从此作为流通物
王莽时期
黄金不足,白银用量增加
黄金白银开始因佛教影响开始受欢迎
魏晋以后
商品属性更强
金银多为上层使用
自此中国逐渐变为白银王国
黄金作为储藏和大宗商品支付手段,白银流入民间与钱并行
两宋后
白银成为价值尺度的开端
初期为钞
银本位制度确立
清末
世界范围内的演变
适合国际支付
黄金产量少,币值稳定
不符合日常支付所需
黄金价值刻度过大
优势
产量波动易影响比价
劣势
保证金银可以共同在市场流通
金银复本位
黄金本身产能不足,并且其本身度量衡价值过高
中世纪标准为银,意大利率先恢复黄金
银为主,金为辅
金银复本位麻烦愈发增多
金本位稳定性优势凸显
17世纪白银不断流入欧洲
优势凸显
19世纪率先工业化的强国
全球贸易催生其他与英国生意往来的国家也受到金本位影响
全球化时代加速
英镑的稳定
英国的推崇
市场选择
滥发纸币
对近代通胀的恐惧
久盛不衰
19世纪末
确立
20世纪大萧条
脱离
降低硬币中贵金属含量
削边、切割、磨损
商品货币不经济
政府权力无可避免
信用匮乏
钱荒
资源减少
生产受限于自然资源
伪造难以杜绝
成色及真伪难断
交易不便
规格多、种类杂
无法抗通胀
甄别各种货币价值
确立货币标准
终结商品本位局限
欧洲进入银行体系诞生与革新时代
1609年阿姆斯特丹卫斯尔银行(荷兰银行)
专业银行诞生
解决
局限
金本位
贝壳
商品本位
金银博弈
白银东西不同命
白银的适用性
民间白银禁而未止
禁用金银物货交易
不可兑换
大明宝钞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1368-1398)
纸币已经贬值至原有价值的3%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
江南一带推行金花银折纳田赋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1426-1435)
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
银开始成为税赋的主角
推广金花银法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
阻钞者追一万贯,全家戍边
重申禁令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
大明宝钞被废止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1506-1521)
白银完全货币化
废除海禁
隆庆开关
明穆宗朱载垕(古同“厚”)隆庆元年(1567)
徭役和其他杂役折算为银两缴纳
银本位确立
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全民皆商
生活品质提高
炫耀性消费增加
资本主义萌芽
工商业一片繁荣
社会变革的发生
外国白银的大量流入
经济白银化
政府开支几乎都用银
奖励民间用银
银钱混杂使用
铜钱种类繁多、各地比价不同
白银标准繁多、银两换算大费周章
现象
中央地方割据
官方货币技术上门槛低
官方货币铸造成本高
各类私铸繁盛
制度性腐败下的产物
官员谋私、上下其手
兑换业务大有可为
币值改革无法顺利推行
币制混乱
铜钱在特定区域场所仍占优势
大体为银本位
银锭
入关至乾隆年间
外国银元流通
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
1933“废改两元”后终止
自铸银元,银元与银两并用
宣统年间
银元发展史
制度
税收的使用
税收的监管
税收要义
黄宗羲定律
税收定额
实际
各类附加税增加
税收制度混乱
预算制度混乱
帝国低效、停摆
机构臃肿、食利阶层庞大
“吏”阶层日益扩大
无法满足日益扩大读书人群体的出头梦想
科举制
人口过量,红利无法转化——传统农业模式
马尔萨斯陷阱
帝国机器低效、停摆
条约体系
民族救亡
管理、法律等制度的改进
中国被迫现代化
对于西方来客的不平等
英国2次无功而返
天朝秩序与世界序列的冲突
对外军事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制度
政治考量
本质是对贸易的垄断
华夏中心主义——朝贡体系
1775之后日本白银自用
拿破仑战争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19世纪前30年美洲白银减产为原有一半,1850年恢复至1800年水平
外部白银减产
持续40年之久
19世纪前期中国丝、茶出口减少,英国鸦片输入加大
中国商品出口遭遇调整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朝贡体系
腐败的广州海关
起因
无功而返
1793马戛尔尼对华和平外交
华通商限制下英国征服远东完善本国商业的紧要性
1816阿美士德再次和平访华
英国希望通过和平外交打开对华通商渠道
战争开始
1839年11月3日穿鼻洋海战
英国执意追回被焚毁鸦片
向外输出吸食鸦片的形象
军事政权与鸦片的绑定
道德焦虑
“东亚病夫”
民族隐患
隐喻
英国为主要买家
长期的贸易顺差
英国完善国内商业的需求
茶叶出口的巨大利润
中国人对洋货的无意
白银战争
实质
对政权的重大打击
白银外流
割地、赔款
鸦片战争
社会下层压力颇大
太平天国运动
统治危机
银贵钱贱
银荒
墨西哥1823制造
成色较好
1/3为鹰洋
1910户部调查结果外洋1.1亿枚
史实
不具备法币意义
不具备政治意义
混乱币制中更标准化的白银货币
1889广东“龙洋”
带动自制银元诞生
实际意义
机器铸钱
希腊体系
产量低、成本高
“范铸”
中国体系
差异
政府金融上的无力
主权货币意识淡薄
中央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缺乏“信用”
铸钱技术落后
本土银两竞争力不够
僵化的体质
外洋流行
新世界银矿发现后银价愈发贬值
战争赔款愈发凸显磅亏的恶劣影响
磅亏、金贵银贱
使用不便
内因
1902.9《马凯条约》整顿税制、统一度量以及商标保护等
国外商业政治利益驱使
外因
权臣张之洞反对金本位
既得利益群体大
各级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过大
反对者中外行多
外国专家因为“外”的身份遭遇严厉反驳
磅亏压力减轻
银元的出现加剧了货币混乱
白银再次胜出
晚清币制改革
改革
纷乱
白银帝国的建立
国际汇兑优势绝对
外资
钱庄
20世纪30年代“废两改元”后逐步取代钱庄
华资
银行业兴起
以前,自由市场
滥发、通胀
经济依赖金融,金融操诸政府之手
外资银行态度转变
全球经济大萧条
中央政府实力增强
白银价格下跌
废两改元
以后,垄断市场
1927
自由到垄断
趋势
美国放弃金本位为求实现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苏
国内通货紧缩
1934法案通过后4个月内白银净出口量达到2.57亿元,比历史最高年份高5倍
海外白银购买力增强,白银外流危机
白银大幅升值
影响
1934.6.19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的实施
老牌金融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
1929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
国内经济、政治双重危机
英美等国家处于自身利益对此的支持
直接原因
信用货币——法币诞生
通胀
金融被国民政府集权统治
发钞权被收入官方
1935币制改革
金圆券
恶性通胀
结束了中国混乱落后的货币格局
中日战争中政府军费开支飙升,法币恶性通胀开启
国民政府权力范围在此期间扩展
前现代的大国从金属本位过度到信用货币
国家金融改革的一次极大进步
法币通胀内外皆有,症结在于民国财政军事,而不在于货币制度
统一了中国成百上千的钱币,凝聚了国力,成为对伪币和日本的对抗
评价
终章
告别白银
现代企业家培育环境的缺失
信用累积环境的缺失以及传统金融习惯的阻隔
中国金融业务创新的缺失
金融创新的缺失
中国则更偏向于艺术陶冶方面
“以人为本”的经济观
中国为何没有出现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外框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